第112页
又翻看其他的,忽见其中一篇是论赈灾之法,不禁有些兴致,拿起来细看,看了一小半,顿时一怔,原本漫不经心的脸色慢慢凝重起来,直到看完了篇文章,才抬起头看向贾兰,正色道:“兰儿,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贾兰有些莫名,虽然不解其意,但还是点了点头,道:“是的,外祖父。”
李守中又翻看刚才忽略的另外几篇,短短五六篇,他却翻来覆去看了良久,文辞虽还颇为稚嫩,但所述却有理有据,其中表述的观念与看法便是成人都不一定看得明白。
李守中越看越惊讶,良久,放下手中的书稿,上上下下打量了自家外孙半晌,似乎第一天才认识这个孩
子,忍不住道:“这些东西是谁教你的?你怎么想出来的?”
贾兰有些不解,但还是老老实实答道:“小时候开始妈妈就经常给我讲故事,让我讲自己的想法,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那样做,如果是我又会怎样做,因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李守中并不知道李纨从两年前便让贾兰写日记,分析一些小故事中的人物,闲暇时也经常带着他观察花鸟虫鱼,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李纨虽然不能教导贾兰诗词书画,文章策论,但她教会了贾兰怎样从细微处观察事物,用现代的,更广阔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李守中又惊又喜,惊的是没想到外孙竟有如此天资,喜的是这般天赋若能好生教导,这孩子日后的日前途不可限量。
过了良久,李守中才渐渐平静下来,看了一眼贾兰,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孙子李厚,不禁暗暗叹息,自家的孙子人如其名,跟他父亲一般,敦厚有余,灵慧不足,兰儿虽小了好几岁,却是心思敏慧,见事不凡,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段时日李守中一直在为贾兰拜师之事筹谋,今日看了贾兰的文章,越发打定主意要为外孙延请一位名师教导,方不致埋没了这份天资。
这几日李守中连续投了两次名帖,见一直没有回音,心下不免惴惴,正寻思着是不是要再投一次时,终于在休沐前一日等来了顾岩的回帖。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值夜班,只有这一章,明晚再双更补上。
首先在此给大家道个歉,这几天锁文给大家带来了不便,一开始我也很懵,起因是有人举报抄袭。
说前文描述林妹妹的一句话:“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风姿气度,长大后还不知会是怎么样的风华绝代。”与另一篇文的描述雷同。
说实话这句话不是我原创,但“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容貌/姿色/绝色,长大后不知怎么样的风华绝代”这样的句式在很多文中都见过。
当时写到林妹妹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风姿气度”,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而那篇文对方用的也是“气度”两个字,因此这句话撞车了。
之后被要求锁文清理,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雷同的句子跟编辑申诉,但编辑说外站的不管,以晋江上的文章为主,对方发文更早,所以只能按规定处理。
而晋江规定雷同句式有25个字属于借鉴过度,罚黄牌处理,扣除30%文章积分,扣除全部榜单,永远不能上榜。
现在这种情况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只能接受编辑组的判定,很抱歉给大家带来的不便。
第62章 第六十二回
这日一大早, 李守中收拾妥当,换了见客的衣裳,便携了一册珍珑棋谱, 去了顾府。
大管家顾忠早已得了主子的吩咐在仪门相候,见了李守中忙行了一礼,恭敬道:“老爷已久候多时了, 请大人随小的来。”
常言道宰相门前七品官,对方虽只是顾府的管事, 李守中也不敢怠慢,道了声劳烦, 方随顾忠到了书房。
说是书房, 实际上是一处小院,小小巧巧, 约有十来间房屋, 前厅后舍俱全,正房三间, 匾额上题曰“一梦斋”。
李守中心下猜测此名多半来自黄粱一梦终成空之典故, 只是好好的书房为何偏要取个这般不吉利的名字?
正思量间, 便见一容貌清癯的文士迎了出来,口中笑道:“义臣兄, 自当日一别, 多年未见,别来无恙否?”
义臣正是李守中的表字。
李守中忙行了一礼,道:“多谢大人记挂, 下官一切安好。”
顾岩虽未曾入朝为官,但早年间曾被永元帝加封为太子太师,虽是虚职,但正经说来也是朝廷一品大员。
顾岩素性潇洒,颇有魏晋之风,最不喜欢官场上的这些繁文缛节,闻言便笑道:“什么‘大人’不‘大人’的,不过是一介山野之人罢了,义臣兄今日若还是如此称呼,我可要端茶送客了,我虚长几岁,便托大称呼你一声贤弟罢,义臣若不嫌弃,只唤表字便是。”
李守中也知顾岩脾性,当下便改口称顾岩的表字,说话间一面悄悄打量,见顾岩鬓边虽有些许银丝,但容貌看着却不过四十出头的模样,依旧是儒雅蕴藉,不减昔日风姿,忍不住叹道:“多年不见,敬初兄竟无甚变化,风采如昔。”
他如今正是知天命之年,因公务冗杂,早已两鬓斑白,发衰齿松,顾岩今年五十有四,算来比他还大了四五岁,看着却年轻了十岁不止。
顾岩闻言不禁莞尔,笑道:“义臣谬赞了,愚兄袖手游历天下,不理凡俗,自然不比义臣案牍劳烦。”
--
贾兰有些莫名,虽然不解其意,但还是点了点头,道:“是的,外祖父。”
李守中又翻看刚才忽略的另外几篇,短短五六篇,他却翻来覆去看了良久,文辞虽还颇为稚嫩,但所述却有理有据,其中表述的观念与看法便是成人都不一定看得明白。
李守中越看越惊讶,良久,放下手中的书稿,上上下下打量了自家外孙半晌,似乎第一天才认识这个孩
子,忍不住道:“这些东西是谁教你的?你怎么想出来的?”
贾兰有些不解,但还是老老实实答道:“小时候开始妈妈就经常给我讲故事,让我讲自己的想法,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那样做,如果是我又会怎样做,因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李守中并不知道李纨从两年前便让贾兰写日记,分析一些小故事中的人物,闲暇时也经常带着他观察花鸟虫鱼,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李纨虽然不能教导贾兰诗词书画,文章策论,但她教会了贾兰怎样从细微处观察事物,用现代的,更广阔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李守中又惊又喜,惊的是没想到外孙竟有如此天资,喜的是这般天赋若能好生教导,这孩子日后的日前途不可限量。
过了良久,李守中才渐渐平静下来,看了一眼贾兰,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孙子李厚,不禁暗暗叹息,自家的孙子人如其名,跟他父亲一般,敦厚有余,灵慧不足,兰儿虽小了好几岁,却是心思敏慧,见事不凡,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段时日李守中一直在为贾兰拜师之事筹谋,今日看了贾兰的文章,越发打定主意要为外孙延请一位名师教导,方不致埋没了这份天资。
这几日李守中连续投了两次名帖,见一直没有回音,心下不免惴惴,正寻思着是不是要再投一次时,终于在休沐前一日等来了顾岩的回帖。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值夜班,只有这一章,明晚再双更补上。
首先在此给大家道个歉,这几天锁文给大家带来了不便,一开始我也很懵,起因是有人举报抄袭。
说前文描述林妹妹的一句话:“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风姿气度,长大后还不知会是怎么样的风华绝代。”与另一篇文的描述雷同。
说实话这句话不是我原创,但“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容貌/姿色/绝色,长大后不知怎么样的风华绝代”这样的句式在很多文中都见过。
当时写到林妹妹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风姿气度”,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而那篇文对方用的也是“气度”两个字,因此这句话撞车了。
之后被要求锁文清理,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雷同的句子跟编辑申诉,但编辑说外站的不管,以晋江上的文章为主,对方发文更早,所以只能按规定处理。
而晋江规定雷同句式有25个字属于借鉴过度,罚黄牌处理,扣除30%文章积分,扣除全部榜单,永远不能上榜。
现在这种情况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只能接受编辑组的判定,很抱歉给大家带来的不便。
第62章 第六十二回
这日一大早, 李守中收拾妥当,换了见客的衣裳,便携了一册珍珑棋谱, 去了顾府。
大管家顾忠早已得了主子的吩咐在仪门相候,见了李守中忙行了一礼,恭敬道:“老爷已久候多时了, 请大人随小的来。”
常言道宰相门前七品官,对方虽只是顾府的管事, 李守中也不敢怠慢,道了声劳烦, 方随顾忠到了书房。
说是书房, 实际上是一处小院,小小巧巧, 约有十来间房屋, 前厅后舍俱全,正房三间, 匾额上题曰“一梦斋”。
李守中心下猜测此名多半来自黄粱一梦终成空之典故, 只是好好的书房为何偏要取个这般不吉利的名字?
正思量间, 便见一容貌清癯的文士迎了出来,口中笑道:“义臣兄, 自当日一别, 多年未见,别来无恙否?”
义臣正是李守中的表字。
李守中忙行了一礼,道:“多谢大人记挂, 下官一切安好。”
顾岩虽未曾入朝为官,但早年间曾被永元帝加封为太子太师,虽是虚职,但正经说来也是朝廷一品大员。
顾岩素性潇洒,颇有魏晋之风,最不喜欢官场上的这些繁文缛节,闻言便笑道:“什么‘大人’不‘大人’的,不过是一介山野之人罢了,义臣兄今日若还是如此称呼,我可要端茶送客了,我虚长几岁,便托大称呼你一声贤弟罢,义臣若不嫌弃,只唤表字便是。”
李守中也知顾岩脾性,当下便改口称顾岩的表字,说话间一面悄悄打量,见顾岩鬓边虽有些许银丝,但容貌看着却不过四十出头的模样,依旧是儒雅蕴藉,不减昔日风姿,忍不住叹道:“多年不见,敬初兄竟无甚变化,风采如昔。”
他如今正是知天命之年,因公务冗杂,早已两鬓斑白,发衰齿松,顾岩今年五十有四,算来比他还大了四五岁,看着却年轻了十岁不止。
顾岩闻言不禁莞尔,笑道:“义臣谬赞了,愚兄袖手游历天下,不理凡俗,自然不比义臣案牍劳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