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页
不过由于之后突然出现的彭来就没有再发言,再加上彭来和北冥确实也不是深空引力圈子里的名人,弹幕的内容又回到了航天食品罐头上。
而白沅加热的罐头也热好了。拉开保温袋之后,可以看到里面的金属丝还在发出红光④,而后随着保温袋内风扇向外排出空气,金属丝和“热得快”很快便冷却下来而不再发红。姜祎成用宇航服手套上自带的红外温度计检测了一下儿,表面温度在100℃左右⑤,表明此次加热还是很成功的。
————————————
注释:
①此处需要特别注意“保质期”的定义,及此期限的设置虽然参考了一些标准,但仍存在主观成分。从上一章可知,文中当代社会的运转部分依赖于消费主义,因此将保质期设置得较低显然是常见做法。
②热得快是一种有一定危险性的小型加热电器(由于很常见,详细就不介绍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热得快实际上不是金属棒而是金属管,最内层是通电的电热丝,夹层填充有绝缘导热材料,因此外层金属管是不带电的。
③逆戟鲸母系社会,雌性和雄性扮演的社会角色与人类社会非常不同。显著的差异是其家庭/家族的构成源于母系亲缘关系,而与配偶关系无关。
④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若需通过肉眼观察金属丝发红情况估测表面温度,应使用普朗克定律而非维恩定律估算,因为肉眼可见红光并不意味着发射光谱峰值在红光范围内。通常情况下铁丝达到几百度即可发出肉眼可见的红光(即红光波长范围的能量密度总和达到人眼可观测阈值,此阈值因人而异),然而根据维恩定律估算发射光谱峰值在红光(650nm)的物体表面温度约4460K。
⑤环境常压下纯水沸点约100℃,酱料中含有溶质,此时沸点比100℃略高。
第一百二十三章 :秀了一下直播发糖差……
大概一百度的“高温”,对于常压防护服的手套来说还是禁得住的。
姜祎成直接从保温袋里拿了一个罐头出来,看了一眼上面的标签,竟然是油焖大虾。
她寻思着,油焖大虾怎么还有酱料?姜祎成印象中油焖大虾应该是带壳儿的,可是带壳儿的话酱料有没有不都一样么,反正也黏在壳儿上了。而如果大虾不带壳儿,还能叫“油焖大虾”么?
不管怎么说,这是白沅放进去加热的,既然热了就得吃。姜祎成把罐头中间的拉环稍微抽出,而后用力逆时针旋转,扭开了里面的隔板。而后她拿起罐头摇了摇,里面发出了“咚咚”的声音。这么听起来,这罐头里的虾可是装得不太密实①。
相比于姜祎成随便摇罐头还放到耳边去听,白沅的操作就“文雅”多了。他拿着之前那罐宫保鸡丁,扭开里面的隔板后非常“专业”地上下颠倒混匀了十几次,而后便拉开了罐头盖子。
罐头里的宫保鸡丁是小块状的,被粘稠的酱料粘住了,从而没有因拉开罐子的初速度而到处乱飞。无人机镜头给了白沅手里的罐头一个特写,从屏幕上可以看到,罐头里的食物表面酱料涂抹得很均匀,恰到好处地覆盖了薄薄的一层,粘住食物的同时也没有多余的流动性。
对于这类罐头而言,调配酱料的粘度是很讲究的。这不光关系到酱多酱少影响口感的事儿,更大的问题在于倘若酱料太稀就有可能溅出液滴,而太稠太硬又有可能“掉渣”。而从这罐宫保鸡丁的酱料分布来看,放了几十年还能有这效果,也体现了这款罐头的质量确实可以。
那姜祎成就放心地打开自己的油焖大虾了。
可当她拉开罐头盖子的时候,却被里面的东西惊到了——这表面覆盖了一层凹凸不平的淡黄色硬化壳的圆形玩意儿,是油焖大虾?
姜祎成看了半天,才看出来这圆形的主体是去壳的虾仁儿,而外面那一层略有凹凸不平的“壳儿”则是遇冷凝固的酱料。换句话说,这“油焖大虾”倒是带壳儿,只不过带的不是它自己的壳儿,而是酱料涂抹后形成的一层壳。
哎,这不是成了“拔丝虾仁”了么?姜祎成拿着筷子,试了一下能不能从这虾仁上拔出丝来。
幸好并不能,这层酱料凝固形成的外壳在摇匀时就硬化了,因此每个虾仁都有一层完整且边界清晰的外壳,不会与其他虾仁黏连。
姜祎成这才意识到,这“油焖大虾”罐头装得少并不是为了偷工减料,而是要在摇匀时给酱料足够的空间进行冷却硬化。看来这星际航行时代初期的工艺,还是有点儿东西啊?不过这玩意儿……怎么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焖大虾”了吧。
但是有壳儿就又面临着要剥壳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连壳儿吃的。
姜祎成不禁觉得,虽然这几十年前的过气儿罐头巧妙地使用酱料给虾仁制造了一层外壳,但壳儿在吃的时候还是得剥掉,这不是多此一举了么?而且在失重环境下产生食物残渣是很难清理的,搞这些□□的东西还是增加空间站维护工作的负担。
然而当她试图用筷子把虾仁上的硬化酱料壳往下撸的时候,却收到了白沅表达“你在干什么”的目光。
“这不用剥壳么?”姜祎成用耳语音量的声音问道。
直接连接直播语音通道的麦克风阈值被拉高了,因此一定音量的对话可以不被收录进去。
--
而白沅加热的罐头也热好了。拉开保温袋之后,可以看到里面的金属丝还在发出红光④,而后随着保温袋内风扇向外排出空气,金属丝和“热得快”很快便冷却下来而不再发红。姜祎成用宇航服手套上自带的红外温度计检测了一下儿,表面温度在100℃左右⑤,表明此次加热还是很成功的。
————————————
注释:
①此处需要特别注意“保质期”的定义,及此期限的设置虽然参考了一些标准,但仍存在主观成分。从上一章可知,文中当代社会的运转部分依赖于消费主义,因此将保质期设置得较低显然是常见做法。
②热得快是一种有一定危险性的小型加热电器(由于很常见,详细就不介绍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热得快实际上不是金属棒而是金属管,最内层是通电的电热丝,夹层填充有绝缘导热材料,因此外层金属管是不带电的。
③逆戟鲸母系社会,雌性和雄性扮演的社会角色与人类社会非常不同。显著的差异是其家庭/家族的构成源于母系亲缘关系,而与配偶关系无关。
④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若需通过肉眼观察金属丝发红情况估测表面温度,应使用普朗克定律而非维恩定律估算,因为肉眼可见红光并不意味着发射光谱峰值在红光范围内。通常情况下铁丝达到几百度即可发出肉眼可见的红光(即红光波长范围的能量密度总和达到人眼可观测阈值,此阈值因人而异),然而根据维恩定律估算发射光谱峰值在红光(650nm)的物体表面温度约4460K。
⑤环境常压下纯水沸点约100℃,酱料中含有溶质,此时沸点比100℃略高。
第一百二十三章 :秀了一下直播发糖差……
大概一百度的“高温”,对于常压防护服的手套来说还是禁得住的。
姜祎成直接从保温袋里拿了一个罐头出来,看了一眼上面的标签,竟然是油焖大虾。
她寻思着,油焖大虾怎么还有酱料?姜祎成印象中油焖大虾应该是带壳儿的,可是带壳儿的话酱料有没有不都一样么,反正也黏在壳儿上了。而如果大虾不带壳儿,还能叫“油焖大虾”么?
不管怎么说,这是白沅放进去加热的,既然热了就得吃。姜祎成把罐头中间的拉环稍微抽出,而后用力逆时针旋转,扭开了里面的隔板。而后她拿起罐头摇了摇,里面发出了“咚咚”的声音。这么听起来,这罐头里的虾可是装得不太密实①。
相比于姜祎成随便摇罐头还放到耳边去听,白沅的操作就“文雅”多了。他拿着之前那罐宫保鸡丁,扭开里面的隔板后非常“专业”地上下颠倒混匀了十几次,而后便拉开了罐头盖子。
罐头里的宫保鸡丁是小块状的,被粘稠的酱料粘住了,从而没有因拉开罐子的初速度而到处乱飞。无人机镜头给了白沅手里的罐头一个特写,从屏幕上可以看到,罐头里的食物表面酱料涂抹得很均匀,恰到好处地覆盖了薄薄的一层,粘住食物的同时也没有多余的流动性。
对于这类罐头而言,调配酱料的粘度是很讲究的。这不光关系到酱多酱少影响口感的事儿,更大的问题在于倘若酱料太稀就有可能溅出液滴,而太稠太硬又有可能“掉渣”。而从这罐宫保鸡丁的酱料分布来看,放了几十年还能有这效果,也体现了这款罐头的质量确实可以。
那姜祎成就放心地打开自己的油焖大虾了。
可当她拉开罐头盖子的时候,却被里面的东西惊到了——这表面覆盖了一层凹凸不平的淡黄色硬化壳的圆形玩意儿,是油焖大虾?
姜祎成看了半天,才看出来这圆形的主体是去壳的虾仁儿,而外面那一层略有凹凸不平的“壳儿”则是遇冷凝固的酱料。换句话说,这“油焖大虾”倒是带壳儿,只不过带的不是它自己的壳儿,而是酱料涂抹后形成的一层壳。
哎,这不是成了“拔丝虾仁”了么?姜祎成拿着筷子,试了一下能不能从这虾仁上拔出丝来。
幸好并不能,这层酱料凝固形成的外壳在摇匀时就硬化了,因此每个虾仁都有一层完整且边界清晰的外壳,不会与其他虾仁黏连。
姜祎成这才意识到,这“油焖大虾”罐头装得少并不是为了偷工减料,而是要在摇匀时给酱料足够的空间进行冷却硬化。看来这星际航行时代初期的工艺,还是有点儿东西啊?不过这玩意儿……怎么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焖大虾”了吧。
但是有壳儿就又面临着要剥壳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连壳儿吃的。
姜祎成不禁觉得,虽然这几十年前的过气儿罐头巧妙地使用酱料给虾仁制造了一层外壳,但壳儿在吃的时候还是得剥掉,这不是多此一举了么?而且在失重环境下产生食物残渣是很难清理的,搞这些□□的东西还是增加空间站维护工作的负担。
然而当她试图用筷子把虾仁上的硬化酱料壳往下撸的时候,却收到了白沅表达“你在干什么”的目光。
“这不用剥壳么?”姜祎成用耳语音量的声音问道。
直接连接直播语音通道的麦克风阈值被拉高了,因此一定音量的对话可以不被收录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