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
“当然!”苏曼肯定道,“不光是林姨你这个建议,我觉得刚刚林姨你说给我的那些资料对我也很有帮助,你是个很有能力,又善于观察的人,如果不是林姨已经有工作的话,我真都想让林姨你跟我一起,去麦秆公社奋斗属于咱们女同志的事业呢。”
“属于女同志的事业?”林芳听到这个词的时候,眼神闪过些许茫然,“可是能有份不算忙,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照顾丈夫和孩子的工作,还要再奋斗啥事业呢啊?”
林芳这话问得没有任何恶意,而是充满了茫然与迷惑。
在她的认知里,事业是属于男性的,就像是如今社会已经有所向男性倾斜的资源一样。社会的偏见,传统的观念,资源的倾斜……这些都让本应该和男同志并肩站在一起的女同志成了必须自动退让,回归家庭的角色。
明明女性很有力量,但所有人却都在告诉她,你的力量是该用在家庭中,在丈夫和子女身上。而这样从小灌输的,来自社会的声音,也在一点点压抑着,磨灭着,本该属于女同志绽放光彩的机会,和生机勃勃。
看着林芳懵懂的表情,苏曼想,她那位去世的丈夫应该是真的很珍惜她,爱护她,将她当做温室里的玫瑰花一样,细心照顾,不忍外面半点风吹雨打伤害到她。
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这样做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男同志对一个女同志充满喜欢情感的基础上。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养花人突然的离开,让玫瑰花失去了精心的照顾。
——在她不得不出来面对风雨的时候,她却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这样不对等的感情,是真的爱情吗?
苏曼不知道,也不想评价。
但在苏曼看来,一旦女同志们自动甚至是自愿将自己摆放在“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主动退回到家庭那个四四方方,看不到半点光,只有灶台的火光和烟囱的厌恶的位置上的时候,那么她这样做无异于是在慢性自杀。
面对林芳,和如林芳这样有着同样迷茫的女同志,苏曼不想说教太多,因为改变是要靠勇气和行动力,而不是道理。
她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林姨,等我这次回去的时候,您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看秋苹?我想,她会给您一个关于女同志要不要奋斗事业的答案,一个属于她的答案。”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林芳先是愣了愣,好一会儿后才缓慢地点了点头,说:“……好。”
……
在回来县城的第二天,赵桂枝就已经把苏曼想要的版型样子做好了。
“你买回来的这套成衣让我拆了以后又重新手工缝了一遍,看上去基本上是没啥区别,但要是能有缝纫机的话,速度会更快一些,针脚也能更密更不显眼一些,毕竟你厂子里那是要批量生产,时间有限,要是没有缝纫机,纯手工的话,那想要做出来这一件成衣可得费不少工夫,但要是人多的话,也能缩点时间……”赵桂枝说着,把手里头弄好的东西递给苏曼,让她收好了等回头带回公社去。
说着,她还不忘补充道:“你买回来的那套成衣的布料看着是挺滑溜,质量瞅着也挺好,过把水还干得快,但这玩意儿还是不如棉布的透气,一穿上就粘在胳膊上,穿着可难受了!不过听你林姨说,这种布料叫啥,的确良?好像还挺贵的,但我觉得没必要,还是棉布的衣服好!”
这就是的确良?!
苏曼看着手里头被赵桂枝拆了以后又还原好的成衣,十分认同赵桂枝对这个即将风靡全国各地的“的确良”也“的确靓”的涤纶布料的看法。
但不得不说,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的确良”这样耐穿禁磨又不易变形,还十分容易上色,颜色艳丽新潮的布料的出现,的确是在这个年代里满足了人们对于衣服耐穿耐用的需求,解决了人们布票少,棉布爱坏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新潮”的追求。
而它耐穿的特点,也是为啥这样穿着不舒服的化纤类产品,能够打败棉布制品,在老百姓生活中存在十余年,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落寞下去的原因。
不过苏曼是不打算用“的确良”的布料来做衣服的,哪怕它即将风靡全国——因为太贵了!
现在才不过是六十年代末,像“的确良”这种化纤类布料应该是才刚刚进入市场不久,虽然没有棉布舒服,但制作它的工艺却不简单,价格自然也是要比棉质布料贵不少的。
所以,还是用棉布吧。
县里的纺织厂就生产不说,还实惠舒服,好做衣服!
这样想着,苏曼低头看着手里头这一套,由赵桂枝连夜赶制出来的手工流水线必备的成衣版型,想着包里本子上写了整整一页的,林芳和自己说得那些数据,苏曼只觉得自己想要将这个厂子办成功的想法是越来越强烈。
——不仅仅是为了想要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为自己在公社的口碑更上一层楼。
而是,为了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的赵桂枝和林芳,为了妇女培训基地的那些每天忙碌了一天地里活后仍不知疲惫地跑去学习的妇女同志们,也为了公社里更多的同志。
这样想着,苏曼就深吸了一口气,将手里的东西放好在房间里后,背着包就准备骑车出发,去一个她本该早就应该去的地方——
--
“属于女同志的事业?”林芳听到这个词的时候,眼神闪过些许茫然,“可是能有份不算忙,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照顾丈夫和孩子的工作,还要再奋斗啥事业呢啊?”
林芳这话问得没有任何恶意,而是充满了茫然与迷惑。
在她的认知里,事业是属于男性的,就像是如今社会已经有所向男性倾斜的资源一样。社会的偏见,传统的观念,资源的倾斜……这些都让本应该和男同志并肩站在一起的女同志成了必须自动退让,回归家庭的角色。
明明女性很有力量,但所有人却都在告诉她,你的力量是该用在家庭中,在丈夫和子女身上。而这样从小灌输的,来自社会的声音,也在一点点压抑着,磨灭着,本该属于女同志绽放光彩的机会,和生机勃勃。
看着林芳懵懂的表情,苏曼想,她那位去世的丈夫应该是真的很珍惜她,爱护她,将她当做温室里的玫瑰花一样,细心照顾,不忍外面半点风吹雨打伤害到她。
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这样做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男同志对一个女同志充满喜欢情感的基础上。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养花人突然的离开,让玫瑰花失去了精心的照顾。
——在她不得不出来面对风雨的时候,她却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这样不对等的感情,是真的爱情吗?
苏曼不知道,也不想评价。
但在苏曼看来,一旦女同志们自动甚至是自愿将自己摆放在“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主动退回到家庭那个四四方方,看不到半点光,只有灶台的火光和烟囱的厌恶的位置上的时候,那么她这样做无异于是在慢性自杀。
面对林芳,和如林芳这样有着同样迷茫的女同志,苏曼不想说教太多,因为改变是要靠勇气和行动力,而不是道理。
她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林姨,等我这次回去的时候,您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看秋苹?我想,她会给您一个关于女同志要不要奋斗事业的答案,一个属于她的答案。”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林芳先是愣了愣,好一会儿后才缓慢地点了点头,说:“……好。”
……
在回来县城的第二天,赵桂枝就已经把苏曼想要的版型样子做好了。
“你买回来的这套成衣让我拆了以后又重新手工缝了一遍,看上去基本上是没啥区别,但要是能有缝纫机的话,速度会更快一些,针脚也能更密更不显眼一些,毕竟你厂子里那是要批量生产,时间有限,要是没有缝纫机,纯手工的话,那想要做出来这一件成衣可得费不少工夫,但要是人多的话,也能缩点时间……”赵桂枝说着,把手里头弄好的东西递给苏曼,让她收好了等回头带回公社去。
说着,她还不忘补充道:“你买回来的那套成衣的布料看着是挺滑溜,质量瞅着也挺好,过把水还干得快,但这玩意儿还是不如棉布的透气,一穿上就粘在胳膊上,穿着可难受了!不过听你林姨说,这种布料叫啥,的确良?好像还挺贵的,但我觉得没必要,还是棉布的衣服好!”
这就是的确良?!
苏曼看着手里头被赵桂枝拆了以后又还原好的成衣,十分认同赵桂枝对这个即将风靡全国各地的“的确良”也“的确靓”的涤纶布料的看法。
但不得不说,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的确良”这样耐穿禁磨又不易变形,还十分容易上色,颜色艳丽新潮的布料的出现,的确是在这个年代里满足了人们对于衣服耐穿耐用的需求,解决了人们布票少,棉布爱坏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新潮”的追求。
而它耐穿的特点,也是为啥这样穿着不舒服的化纤类产品,能够打败棉布制品,在老百姓生活中存在十余年,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落寞下去的原因。
不过苏曼是不打算用“的确良”的布料来做衣服的,哪怕它即将风靡全国——因为太贵了!
现在才不过是六十年代末,像“的确良”这种化纤类布料应该是才刚刚进入市场不久,虽然没有棉布舒服,但制作它的工艺却不简单,价格自然也是要比棉质布料贵不少的。
所以,还是用棉布吧。
县里的纺织厂就生产不说,还实惠舒服,好做衣服!
这样想着,苏曼低头看着手里头这一套,由赵桂枝连夜赶制出来的手工流水线必备的成衣版型,想着包里本子上写了整整一页的,林芳和自己说得那些数据,苏曼只觉得自己想要将这个厂子办成功的想法是越来越强烈。
——不仅仅是为了想要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为自己在公社的口碑更上一层楼。
而是,为了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的赵桂枝和林芳,为了妇女培训基地的那些每天忙碌了一天地里活后仍不知疲惫地跑去学习的妇女同志们,也为了公社里更多的同志。
这样想着,苏曼就深吸了一口气,将手里的东西放好在房间里后,背着包就准备骑车出发,去一个她本该早就应该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