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
他顾修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了?他得的寸在哪,哪里又有什么尺好进的?
该风寒的时候说什么也害不了风寒,不该风寒的时候风寒了,他白赌了这么多天的气,受了这么多天的冻,一点好处没有捞到不说,连多吃一颗蜜饯都被说成是得寸进尺。
顾修并不知道自己还能寿活多少年,可无论他还能再活多少年,他都下定决心不再与韩墨初赌气了,毕竟不管错处在他还是在韩墨初,他都捞不到什么便宜。
***
隔过两日的晨朝上,由韩太傅提议的废除科举,建立学宫之事正式提上了日程。
在学宫建立的前十年,恩科与学宫两项并存,由学子们自行选择就是。这十年内,恩科入仕的举子进士一切待遇如旧,机会均等。如此一来,满朝文武皆无异议,天下学子也没了顾虑,礼部上下也有迹可循。
过了除夕,天子的明旨便下发到了各州府之上,由各地地方官做主,选定地点兴建新的学府。
乡学的科目以四书为基,在其上之上另外有算学,驭学,诗书,文史几个大项。
府学中的科目则是彻底摒弃了四书的禁锢,开设农学,药学,商学,更有造舟,冶铁,开矿等等,即便学子学成后最终没有考入学宫入仕,将来也可有一技之长用以谋生。
位于京中的学宫科目分类便更加复杂,除了上述几项大科目外,还有针对于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几个朝中的职能部门的专项科目。
另外开设火器造究室,专门用于学习如何造出各种各样的坚船利炮。
府学及乡学中授课的各科学究除朝堂任免之外,各地方官员可以自行举荐,全国上下都饱学之士也可自荐。一经录用,皆绶从三品职衔,其家人也可享朝廷俸禄。
学宫中的主讲人毫无疑问的是太傅韩墨初,韩太傅前半生辅佐君王,教养太子,后半生则又要匡扶天下,教化天下学子。
这等丰功伟绩流传民间,茶楼酒肆之中凭空又多了许许多多以韩太傅为原型的话本来。
京中学宫的地址选在了旧日忠勤宰辅韩明的旧邸,这是顾修的意思。韩墨初深知顾修的心思,顾修是希望能借此让他摒弃过去,从此以后工笔史书之上他韩墨初与那个获罪灭门的韩家再无半点瓜葛。
静朗安逸的午后,顾修在整理着这段时间各地呈报上来的有关兴建学宫的奏报,韩墨初则早早的看完了折子,在一旁提笔铺纸,不知在写着什么。
顾修低头批了半天的折子,脖颈处微微僵硬,他随即起身揉揉脖颈,见韩墨初在写字便好奇的凑上前去。
只见韩墨初面前的长案上铺着一张方方正正的雪浪纸,纸上落着八个雄浑有力,苍松劲柏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臣在写学宫的门头。”韩墨初搁下手中的毛笔,微笑着朝顾修凑近:“臣想将这八个字,挂在学宫中,也挂在全国各地的学塾之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顾修围着这副字看了半晌,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这两句无比直白的劝学诗是出自哪里:“师父,这两句话是何人所著?当真要挂在学宫的门头上么?”
“这是易先生告诉臣的,易先生说他少年之时凡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都贴着这样两句话。”韩墨初展开一柄折扇,细细的将墨迹扇干。
“子冉不是说,易先生是天人么?天人也要读书么?”顾修皱眉疑惑道。
“臣想来,不管天人还是凡人,大抵是都要读书的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顾修在听见这八个字的出处后,竟然在这简单直白的词句中读出了几分深意:“易先生说的,想必是没错的,就依子冉所说将这八个字悬于各地学塾之中,还有京中的门厅之上。”
*
作者有话要说:
易先生: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
第一百八十九章 铁头
载盛六年, 七月初秋。
位于京中的学宫正式挂牌竣工,整座学宫占地近三百余亩,可同时容纳五千学子在此求学起居, 学子们无论贫富贵贱, 在学宫中的一切花销使费都由国朝供应。
六部之中也设了专岗, 学子们只要出了学宫的大门便可到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中找到相应的差事,学宫开立第一年, 所有举子出身的学子可以报考恩科, 也可以报考学宫,不违国朝则优取仕的初衷。
至于那些巡游天下的督官郎校们,也由当年恩科新晋的进士们,改为每年随机抽选的各地百姓,那些被选中的百姓一旦发现地方官有贪腐懒政,官官相护之事,可直接入京面圣,无需任何关卡。
大周中原的平民百姓之家无不欢欣雀跃, 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家的孩子有朝一日能由国朝亲自出资栽培,更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能为国朝督官。
那些历经三朝的老人们都说,能生在载盛一朝是多少辈子俢来的福气。在天子顾修登基之前,看似繁华强盛的大周又有多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短短十几年光景,整个国朝上下覆地翻天,士农工商尽皆兴旺, 此乃真盛世也。
***
淮南道,广陵府, 江阴县。
一日大清早起, 两名衙差将一张红底黑字的告示张贴在了县衙外两丈开外的公示牌上。
“诸位乡亲, 诸位父老,停一停,站一站,县丞老爷有话说。”其中一个拿铜锣的小衙役围着公示牌附近敲响铜锣,以此聚集路过此地的贩夫走卒。
--
该风寒的时候说什么也害不了风寒,不该风寒的时候风寒了,他白赌了这么多天的气,受了这么多天的冻,一点好处没有捞到不说,连多吃一颗蜜饯都被说成是得寸进尺。
顾修并不知道自己还能寿活多少年,可无论他还能再活多少年,他都下定决心不再与韩墨初赌气了,毕竟不管错处在他还是在韩墨初,他都捞不到什么便宜。
***
隔过两日的晨朝上,由韩太傅提议的废除科举,建立学宫之事正式提上了日程。
在学宫建立的前十年,恩科与学宫两项并存,由学子们自行选择就是。这十年内,恩科入仕的举子进士一切待遇如旧,机会均等。如此一来,满朝文武皆无异议,天下学子也没了顾虑,礼部上下也有迹可循。
过了除夕,天子的明旨便下发到了各州府之上,由各地地方官做主,选定地点兴建新的学府。
乡学的科目以四书为基,在其上之上另外有算学,驭学,诗书,文史几个大项。
府学中的科目则是彻底摒弃了四书的禁锢,开设农学,药学,商学,更有造舟,冶铁,开矿等等,即便学子学成后最终没有考入学宫入仕,将来也可有一技之长用以谋生。
位于京中的学宫科目分类便更加复杂,除了上述几项大科目外,还有针对于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几个朝中的职能部门的专项科目。
另外开设火器造究室,专门用于学习如何造出各种各样的坚船利炮。
府学及乡学中授课的各科学究除朝堂任免之外,各地方官员可以自行举荐,全国上下都饱学之士也可自荐。一经录用,皆绶从三品职衔,其家人也可享朝廷俸禄。
学宫中的主讲人毫无疑问的是太傅韩墨初,韩太傅前半生辅佐君王,教养太子,后半生则又要匡扶天下,教化天下学子。
这等丰功伟绩流传民间,茶楼酒肆之中凭空又多了许许多多以韩太傅为原型的话本来。
京中学宫的地址选在了旧日忠勤宰辅韩明的旧邸,这是顾修的意思。韩墨初深知顾修的心思,顾修是希望能借此让他摒弃过去,从此以后工笔史书之上他韩墨初与那个获罪灭门的韩家再无半点瓜葛。
静朗安逸的午后,顾修在整理着这段时间各地呈报上来的有关兴建学宫的奏报,韩墨初则早早的看完了折子,在一旁提笔铺纸,不知在写着什么。
顾修低头批了半天的折子,脖颈处微微僵硬,他随即起身揉揉脖颈,见韩墨初在写字便好奇的凑上前去。
只见韩墨初面前的长案上铺着一张方方正正的雪浪纸,纸上落着八个雄浑有力,苍松劲柏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臣在写学宫的门头。”韩墨初搁下手中的毛笔,微笑着朝顾修凑近:“臣想将这八个字,挂在学宫中,也挂在全国各地的学塾之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顾修围着这副字看了半晌,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这两句无比直白的劝学诗是出自哪里:“师父,这两句话是何人所著?当真要挂在学宫的门头上么?”
“这是易先生告诉臣的,易先生说他少年之时凡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都贴着这样两句话。”韩墨初展开一柄折扇,细细的将墨迹扇干。
“子冉不是说,易先生是天人么?天人也要读书么?”顾修皱眉疑惑道。
“臣想来,不管天人还是凡人,大抵是都要读书的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顾修在听见这八个字的出处后,竟然在这简单直白的词句中读出了几分深意:“易先生说的,想必是没错的,就依子冉所说将这八个字悬于各地学塾之中,还有京中的门厅之上。”
*
作者有话要说:
易先生: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
第一百八十九章 铁头
载盛六年, 七月初秋。
位于京中的学宫正式挂牌竣工,整座学宫占地近三百余亩,可同时容纳五千学子在此求学起居, 学子们无论贫富贵贱, 在学宫中的一切花销使费都由国朝供应。
六部之中也设了专岗, 学子们只要出了学宫的大门便可到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中找到相应的差事,学宫开立第一年, 所有举子出身的学子可以报考恩科, 也可以报考学宫,不违国朝则优取仕的初衷。
至于那些巡游天下的督官郎校们,也由当年恩科新晋的进士们,改为每年随机抽选的各地百姓,那些被选中的百姓一旦发现地方官有贪腐懒政,官官相护之事,可直接入京面圣,无需任何关卡。
大周中原的平民百姓之家无不欢欣雀跃, 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家的孩子有朝一日能由国朝亲自出资栽培,更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能为国朝督官。
那些历经三朝的老人们都说,能生在载盛一朝是多少辈子俢来的福气。在天子顾修登基之前,看似繁华强盛的大周又有多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短短十几年光景,整个国朝上下覆地翻天,士农工商尽皆兴旺, 此乃真盛世也。
***
淮南道,广陵府, 江阴县。
一日大清早起, 两名衙差将一张红底黑字的告示张贴在了县衙外两丈开外的公示牌上。
“诸位乡亲, 诸位父老,停一停,站一站,县丞老爷有话说。”其中一个拿铜锣的小衙役围着公示牌附近敲响铜锣,以此聚集路过此地的贩夫走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