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兵又撇嘴道:“还是豫王好啊!他新建的靖北军,全是从边军几个大军镇里挑选出的精骑,盔甲、武器配备也是要多精良有多精良。咱们将军要是有这样的兵源与配备,别说王五王六了,就是王五百万、王六百万,也能给他砍瓜切菜咯!”
戚敬塘沉下脸,眼神凌厉地瞪他:“说的什么混账话!练兵练兵,难道只练精兵?都已经是精兵了,还要将领练什么!练兵之术,就在化腐朽为神奇。况且豫王殿下是什么身份,我能跟他比?西北是他的旧地盘,天工院是他的火器库,户部是他的钱袋子,龙椅上坐的,那是他的亲侄子。我有什么?就这一双持刀手、一颗报国心,一个托赖苏相才死里逃生的脑袋!哪怕朝廷拨给我的是老弱病残,我也得把他们操练成无坚不摧的雄兵!”
亲兵被骂得不敢抬头,但仍是不甘又心疼地小声嘀咕了句:“将军就不能给苏阁老私下写封信,多求一些军费与武器装备么……咱们这也忒后娘养了。”
戚敬塘想抽亲兵马鞭,到底没舍得打,叹道:“罢了罢了,我就厚着脸皮去向苏相乞讨……把蓬莱新到的回春丹再拿三瓶过来。”
第411章 苏阁老回来了
景隆帝在位的最后半年,将每日雷打不动的朝会改为了每旬的三、六、九日进行,清和帝也便延续了这个制度。于是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从日日二更起床、三更集合、四更上朝的紧绷中松了口气,可谓皆大欢喜。
清和二年正月二十三,欢腾的春假气息尚未散尽,奉天门朝会上就以万众瞩目的架势,迎来了回阁主事的次辅苏晏。
——说“主事”其实不太恰当,次辅之上尚有首辅呢。
但接替李乘风成为首辅的杨亭本就是个随和温吞的性子,在经历了太后为夺权而谋害太子,谢、江设局排挤苏晏等一系列令人心寒的事件后,杨亭对宦海险恶更是心生厌倦,时不时做些“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似有急流勇退之意。
皇帝朱贺霖对此有所察觉,心里不愿放杨亭离开,一来此人虽有些优柔,但也中正,在内阁能牵制一下满肚子小九九的谢时燕与江春年,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二来他也是景隆帝的托孤重臣之一,曾身怀真正的遗诏,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帮助扳倒太后,立下从龙之功。所以皇帝找他私聊过,旁敲侧击地表达了“朝廷需要你,朕也需要你”的意思。
杨亭在去意与留意之间犹犹豫豫。每每次辅谢时燕联手江春年挑事,而他因为过于厚道,弹压不住时,就想着不如归去。可当辅臣于彻之再三劝他“公当以朝廷为重,勉力为之,勿负君恩”时,他好不容易下的决心又散了大半。
直到苏晏回朝,杨亭站在奉天门前,看着那位年轻的内阁大学士一身三品朝服,从容不迫地走过金水桥,两侧官员躬身拱手,纷纷称道:“苏阁老可算是回京了!”
“这几个月我大铭迎战北漠屡屡告捷,靖北军接连打胜仗,全赖苏相慧眼识人。”
“惭愧,之前弹劾豫王殿下擅专军权、清除异己,也有下官的一份……幸亏苏阁老明察秋毫,还了豫王殿下清白。”
“如今王氏贼军作乱,还得苏大人出手,多提拔几个像戚敬塘这样的能将,才能尽快剿灭贼匪,恢复社稷安宁。”
“……”
自己首辅的风头,如今已被苏晏这个资历尚浅的次辅抢尽,杨亭心中却没有任何不满,反而生出“李首辅后继有人”的欣慰感慨。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犹豫不决的心意终于开始明朗,偏向“有道者处之,有德者居之”的一方。
苏晏远远看见杨亭,快步迎上前行礼,笑道:“数月不见,首辅大人风采依旧。下官去往北疆这几个月,听闻朝野亦是多事之秋,回来却见局面平稳,想是有首辅大人这根中流砥柱坐镇,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不敢当,是皇上圣明,诸事处置公道。”杨亭拍了拍苏晏的胳膊,露出了个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个‘首辅大人’,你很快就不必再叫了。”
苏晏一怔,转念道:“也是,太生分了。我该叫一声‘师叔’的。”
杨亭曾是前任首辅、吏部尚书李乘风的门生,苏晏的启蒙老师卓歧又是李乘风的爱徒,故而这个“师叔”在辈分上完全没叫错。
这声“师叔”让杨亭亦是一怔,失笑:“还真是……难怪讨人喜欢。你可知李首辅致仕还乡的那一日,还对我说起你在会试卷子上用的那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回头想想,确是真理啊!”
苏晏被夸得脸皮发烫,连连摆手。
“嗯哼!”身后有人重重咳嗽了一声。
苏晏转头看,见是个好久不见的熟人。起居注郎令狐正朝他一脸肃然地道:“戒骄戒躁。记得你亲口对我说过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受教受教,”苏晏笑着拱手,“史官大人巨笔如椽,可千万对我的一些小毛小病手下留情啊!”
三人一起开怀大笑。
与苏晏一手提拔的戚敬塘成了忘年交的兵部左侍郎于彻之;新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楚丘;天工院火器科博士赵世臻;外放地方后因恰逢三年一度的“朝觐考察”而临时返京的通判崔锦屏……志同道合的官员们逐渐围拢在苏晏身边,寒暄亲近,最后足足聚集了四五十人。
--
戚敬塘沉下脸,眼神凌厉地瞪他:“说的什么混账话!练兵练兵,难道只练精兵?都已经是精兵了,还要将领练什么!练兵之术,就在化腐朽为神奇。况且豫王殿下是什么身份,我能跟他比?西北是他的旧地盘,天工院是他的火器库,户部是他的钱袋子,龙椅上坐的,那是他的亲侄子。我有什么?就这一双持刀手、一颗报国心,一个托赖苏相才死里逃生的脑袋!哪怕朝廷拨给我的是老弱病残,我也得把他们操练成无坚不摧的雄兵!”
亲兵被骂得不敢抬头,但仍是不甘又心疼地小声嘀咕了句:“将军就不能给苏阁老私下写封信,多求一些军费与武器装备么……咱们这也忒后娘养了。”
戚敬塘想抽亲兵马鞭,到底没舍得打,叹道:“罢了罢了,我就厚着脸皮去向苏相乞讨……把蓬莱新到的回春丹再拿三瓶过来。”
第411章 苏阁老回来了
景隆帝在位的最后半年,将每日雷打不动的朝会改为了每旬的三、六、九日进行,清和帝也便延续了这个制度。于是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从日日二更起床、三更集合、四更上朝的紧绷中松了口气,可谓皆大欢喜。
清和二年正月二十三,欢腾的春假气息尚未散尽,奉天门朝会上就以万众瞩目的架势,迎来了回阁主事的次辅苏晏。
——说“主事”其实不太恰当,次辅之上尚有首辅呢。
但接替李乘风成为首辅的杨亭本就是个随和温吞的性子,在经历了太后为夺权而谋害太子,谢、江设局排挤苏晏等一系列令人心寒的事件后,杨亭对宦海险恶更是心生厌倦,时不时做些“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似有急流勇退之意。
皇帝朱贺霖对此有所察觉,心里不愿放杨亭离开,一来此人虽有些优柔,但也中正,在内阁能牵制一下满肚子小九九的谢时燕与江春年,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二来他也是景隆帝的托孤重臣之一,曾身怀真正的遗诏,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帮助扳倒太后,立下从龙之功。所以皇帝找他私聊过,旁敲侧击地表达了“朝廷需要你,朕也需要你”的意思。
杨亭在去意与留意之间犹犹豫豫。每每次辅谢时燕联手江春年挑事,而他因为过于厚道,弹压不住时,就想着不如归去。可当辅臣于彻之再三劝他“公当以朝廷为重,勉力为之,勿负君恩”时,他好不容易下的决心又散了大半。
直到苏晏回朝,杨亭站在奉天门前,看着那位年轻的内阁大学士一身三品朝服,从容不迫地走过金水桥,两侧官员躬身拱手,纷纷称道:“苏阁老可算是回京了!”
“这几个月我大铭迎战北漠屡屡告捷,靖北军接连打胜仗,全赖苏相慧眼识人。”
“惭愧,之前弹劾豫王殿下擅专军权、清除异己,也有下官的一份……幸亏苏阁老明察秋毫,还了豫王殿下清白。”
“如今王氏贼军作乱,还得苏大人出手,多提拔几个像戚敬塘这样的能将,才能尽快剿灭贼匪,恢复社稷安宁。”
“……”
自己首辅的风头,如今已被苏晏这个资历尚浅的次辅抢尽,杨亭心中却没有任何不满,反而生出“李首辅后继有人”的欣慰感慨。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犹豫不决的心意终于开始明朗,偏向“有道者处之,有德者居之”的一方。
苏晏远远看见杨亭,快步迎上前行礼,笑道:“数月不见,首辅大人风采依旧。下官去往北疆这几个月,听闻朝野亦是多事之秋,回来却见局面平稳,想是有首辅大人这根中流砥柱坐镇,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不敢当,是皇上圣明,诸事处置公道。”杨亭拍了拍苏晏的胳膊,露出了个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个‘首辅大人’,你很快就不必再叫了。”
苏晏一怔,转念道:“也是,太生分了。我该叫一声‘师叔’的。”
杨亭曾是前任首辅、吏部尚书李乘风的门生,苏晏的启蒙老师卓歧又是李乘风的爱徒,故而这个“师叔”在辈分上完全没叫错。
这声“师叔”让杨亭亦是一怔,失笑:“还真是……难怪讨人喜欢。你可知李首辅致仕还乡的那一日,还对我说起你在会试卷子上用的那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回头想想,确是真理啊!”
苏晏被夸得脸皮发烫,连连摆手。
“嗯哼!”身后有人重重咳嗽了一声。
苏晏转头看,见是个好久不见的熟人。起居注郎令狐正朝他一脸肃然地道:“戒骄戒躁。记得你亲口对我说过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受教受教,”苏晏笑着拱手,“史官大人巨笔如椽,可千万对我的一些小毛小病手下留情啊!”
三人一起开怀大笑。
与苏晏一手提拔的戚敬塘成了忘年交的兵部左侍郎于彻之;新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楚丘;天工院火器科博士赵世臻;外放地方后因恰逢三年一度的“朝觐考察”而临时返京的通判崔锦屏……志同道合的官员们逐渐围拢在苏晏身边,寒暄亲近,最后足足聚集了四五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