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句话,炕上坐着的和地上站着的都愣了一下,陈氏看了眼当家的,却没说什么。
李青宏点头如捣蒜,“仔儿还一直惦记着这事呢,多给些钱也好,那些物件可是爹用了许多年的。”
李茂贤伸手摸着小儿子的头,“仔儿,爹知道你有心了,不过就算咱有钱,这东西也不能买回来。”
“为啥?”李青文不解的问道。
其他人也不明白,都仰着脸看向李茂贤。
“爹爱惜那些东西,你谭叔知道,他一直喜欢,可从来没有跟我张过口,这就是书文里说的,‘君子不夺人所爱’。”李茂贤道:“咱家需要钱的时候,我找你谭叔,他不单没有趁机压价,还硬是多塞给我一些,就冲着这份情,他给咱咱也不能要。”
屋里头静默片刻,李青文点点头,“爹,我知道了。”
李茂贤拿到钱后立刻就去县城把糯米买回来,到村子时候有点晚了,第二天就和陈氏俩人称好糯米,送还给之前借的那几家。
陈氏还米的时候还带了麦芽糖,虽然这些糯米只借了几天,可也不能让人家白借。
乡邻直接借还东西很平常,那几户人家不好意思收,陈氏嘴巴厉害,叭叭的说两句,对方笑着说说不过她,也就收下了。
村子里有人已经开始收地了,李茂贤也把家里的镰刀拿出来磨,这两天的风有点割脸,只有两个奶娃子加了一层衣服,大人还是那层单衣。
李青文家收庄稼这天,天还没亮,院子里有嘈杂的说话声,李青文起来,看到外头黑压压站了二三十个人,吓了一大跳。
“叔,我们知道你家地在哪儿,割哪块,我们先过去。”
“是啊,叔,站着怪冷的,干起活来就身子就热乎了……”
一般说来,这个时候全村都开始忙着秋收,没人出来帮工,这些人不单有李家的,还有村子南头和东头的,很多脸李青文都没见过。
陈氏把灶膛的火架上,出来招呼人进去吃早饭,来人纷纷摆手,“别忙活了,婶子,我们都吃过了。”
有些人直接说了,他们过来帮忙,就是想要早点收完他家地,这样就有空闲弄甜杆高粱了。
当然,这里面也不全是今年家里种甜杆高粱的,也有别的心思的。
要是真能榨出糖来,明年大家伙都要种,种子没有那么多,只有李茂贤知道哪里有,少不得还得麻烦去买,总不能空口就让人家白跑吧。
这么多人等着,李茂贤也没顾得上吃饭,随便抓个温热的饼子就出门了。
李青文他们吃完饭上山,两亩多的地都已经割完了,高粱秸秆这个时候还湿着,在地里晒干后才能拉回去,被镰刀割下的高粱穗子扔到车上,小毛驴喘着粗气从地里往外拉车。
人多干活就是快!
第一次看到一块地有这么多人干过的,周边收地的人频频看过来,羡慕的不得了。
来帮忙的人都自己带了镰刀和口袋,这块地干完没歇,直接就去了下一块。
李青宏还能跟着这些人后头做事,李青文和李青风一人被塞了一个口袋,去收割好的地里捡掉落的高粱穗子。
每家每户的劳力有多又少,年轻力壮的自然要干重活,地里捡穗子的活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李青文哥俩在一众猫腰撅屁股的人里比较扎眼。
哥俩带着大侄子在地里走两遭,捡到的穗子只装了一个口袋底儿,不敢停留,背着口袋赶紧追去下一块地。
李家的地拢共就十几亩,这么多人过来,一天不到就全都收完了,高粱和谷子穗子放在村子后头的场院晾上,干完活这些人就自顾自的回家,中午晚上都没在李家吃饭。
怕耽误人家收地,李茂贤和陈氏也没硬留人。
这个节骨眼,都在抢收庄稼,不管黑天白天,只要有亮,你就看吧,人绝对都在地里不回家。
秋日里一天凉过一天,翌日清晨,李青文被子被盖好,堪堪露出肚皮,凉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只刮过来一阵,肚子一阵响动,他飞快的爬起来跑向外面的茅厕。
李青文在茅厕里蹲了一会儿,李茂贤他们去前街把围院里的半亩高粱给割下来,直接拉了回来。
两张甘蔗床早就被泼水洗过了,正正当当的摆放在院子中间,一圈人围着木头板凳样的东西,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
所谓的甘蔗床,是一种榨汁的简易工具,乍一看像是板凳,实际上也比板凳复杂不了多少。
板凳面凿一个圆槽,圆槽到凳面的一边通开一道口子,这道口子是斜的,这样放在圆槽里的东西被榨出汁后,就能顺着口子流到下面接着的碗或者盆中。(注:1)
凳子的一边钉着两根木棍,木棍之间插着一道横梁,横梁下放压板,压板平放在凳子上时挨着圆槽的地方套上一块突出的木头。利用杠杆原理,把秸秆放在圆槽上,按下压板,秸秆压扁,其中的汤汁便顺着圆槽和口子流出来。(注:2)
李青文前世喝过现成的甘蔗汁,没看过榨汁,甘蔗床这种东西是他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因为造型简单,他就记住了,没想到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在一帮人的注视下,李茂贤把高粱秸秆的叶子撸掉,将刚割完的下端放到甘蔗床上,另外一只手压下去,淡色的汁液便被压了出来。
--
李青宏点头如捣蒜,“仔儿还一直惦记着这事呢,多给些钱也好,那些物件可是爹用了许多年的。”
李茂贤伸手摸着小儿子的头,“仔儿,爹知道你有心了,不过就算咱有钱,这东西也不能买回来。”
“为啥?”李青文不解的问道。
其他人也不明白,都仰着脸看向李茂贤。
“爹爱惜那些东西,你谭叔知道,他一直喜欢,可从来没有跟我张过口,这就是书文里说的,‘君子不夺人所爱’。”李茂贤道:“咱家需要钱的时候,我找你谭叔,他不单没有趁机压价,还硬是多塞给我一些,就冲着这份情,他给咱咱也不能要。”
屋里头静默片刻,李青文点点头,“爹,我知道了。”
李茂贤拿到钱后立刻就去县城把糯米买回来,到村子时候有点晚了,第二天就和陈氏俩人称好糯米,送还给之前借的那几家。
陈氏还米的时候还带了麦芽糖,虽然这些糯米只借了几天,可也不能让人家白借。
乡邻直接借还东西很平常,那几户人家不好意思收,陈氏嘴巴厉害,叭叭的说两句,对方笑着说说不过她,也就收下了。
村子里有人已经开始收地了,李茂贤也把家里的镰刀拿出来磨,这两天的风有点割脸,只有两个奶娃子加了一层衣服,大人还是那层单衣。
李青文家收庄稼这天,天还没亮,院子里有嘈杂的说话声,李青文起来,看到外头黑压压站了二三十个人,吓了一大跳。
“叔,我们知道你家地在哪儿,割哪块,我们先过去。”
“是啊,叔,站着怪冷的,干起活来就身子就热乎了……”
一般说来,这个时候全村都开始忙着秋收,没人出来帮工,这些人不单有李家的,还有村子南头和东头的,很多脸李青文都没见过。
陈氏把灶膛的火架上,出来招呼人进去吃早饭,来人纷纷摆手,“别忙活了,婶子,我们都吃过了。”
有些人直接说了,他们过来帮忙,就是想要早点收完他家地,这样就有空闲弄甜杆高粱了。
当然,这里面也不全是今年家里种甜杆高粱的,也有别的心思的。
要是真能榨出糖来,明年大家伙都要种,种子没有那么多,只有李茂贤知道哪里有,少不得还得麻烦去买,总不能空口就让人家白跑吧。
这么多人等着,李茂贤也没顾得上吃饭,随便抓个温热的饼子就出门了。
李青文他们吃完饭上山,两亩多的地都已经割完了,高粱秸秆这个时候还湿着,在地里晒干后才能拉回去,被镰刀割下的高粱穗子扔到车上,小毛驴喘着粗气从地里往外拉车。
人多干活就是快!
第一次看到一块地有这么多人干过的,周边收地的人频频看过来,羡慕的不得了。
来帮忙的人都自己带了镰刀和口袋,这块地干完没歇,直接就去了下一块。
李青宏还能跟着这些人后头做事,李青文和李青风一人被塞了一个口袋,去收割好的地里捡掉落的高粱穗子。
每家每户的劳力有多又少,年轻力壮的自然要干重活,地里捡穗子的活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李青文哥俩在一众猫腰撅屁股的人里比较扎眼。
哥俩带着大侄子在地里走两遭,捡到的穗子只装了一个口袋底儿,不敢停留,背着口袋赶紧追去下一块地。
李家的地拢共就十几亩,这么多人过来,一天不到就全都收完了,高粱和谷子穗子放在村子后头的场院晾上,干完活这些人就自顾自的回家,中午晚上都没在李家吃饭。
怕耽误人家收地,李茂贤和陈氏也没硬留人。
这个节骨眼,都在抢收庄稼,不管黑天白天,只要有亮,你就看吧,人绝对都在地里不回家。
秋日里一天凉过一天,翌日清晨,李青文被子被盖好,堪堪露出肚皮,凉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只刮过来一阵,肚子一阵响动,他飞快的爬起来跑向外面的茅厕。
李青文在茅厕里蹲了一会儿,李茂贤他们去前街把围院里的半亩高粱给割下来,直接拉了回来。
两张甘蔗床早就被泼水洗过了,正正当当的摆放在院子中间,一圈人围着木头板凳样的东西,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
所谓的甘蔗床,是一种榨汁的简易工具,乍一看像是板凳,实际上也比板凳复杂不了多少。
板凳面凿一个圆槽,圆槽到凳面的一边通开一道口子,这道口子是斜的,这样放在圆槽里的东西被榨出汁后,就能顺着口子流到下面接着的碗或者盆中。(注:1)
凳子的一边钉着两根木棍,木棍之间插着一道横梁,横梁下放压板,压板平放在凳子上时挨着圆槽的地方套上一块突出的木头。利用杠杆原理,把秸秆放在圆槽上,按下压板,秸秆压扁,其中的汤汁便顺着圆槽和口子流出来。(注:2)
李青文前世喝过现成的甘蔗汁,没看过榨汁,甘蔗床这种东西是他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因为造型简单,他就记住了,没想到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在一帮人的注视下,李茂贤把高粱秸秆的叶子撸掉,将刚割完的下端放到甘蔗床上,另外一只手压下去,淡色的汁液便被压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