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人苦着脸,道:“恩人说的是,可那些官兵才不管我们死活,我们自己并不会盖房子……”
李青卓想了想,道:“先把病人抬到我们那里去,其他的明日再说。”
孙家人自无不可,又是千恩万谢。
来时的火把已经点不着了,回去时一帮人摸着黑。
蒋立平他们走后,许多东西还留在这里,不好让外人随便住进来,只让病人躺在李青文这,李青文自己去江淙空着的铺盖那里。
孙家人不能留下,有点不放心,但李青卓已经出手救人,他们感念恩情,也就听从吩咐。
折腾这么一下,没过多久天就亮了,病人已经醒了,虽然有点虚弱,但走路没甚问题,起来后给李青卓磕头。
没一会儿,孙家人过来,看到儿子孙永浩好了,喜的落泪不止。
李青文突然觉得,他二哥放弃学医去读书,可能是件憾事,救人也是重要的事情啊。
不过这种事情谁可惜也没有用,终究还是要看他本人更想要做啥。
从前只是见过,并无深交,现在出了这档子事,孙家人把李青卓当做救命恩人,便说起了他们被流放之事。
孙永浩的爹孙昌抚曾任三管大夫,是个从五品的散官,得罪了朝中大臣,故被流放至此,至于如何得罪人,孙昌抚摇头不愿意说,“如今沦落这地步,并非我好脸面,只是不想给恩公找麻烦。”
他不说,李家人也不问,只是提及他们应该把住处修缮一番,要不这个冬天可不好熬。
孙家人一听,都是一脸苦笑,要说读书题字,作诗吟曲,他们倒在行,可不会弄这些下力气的粗活。
李家四个对读书人不自觉的尊敬,闻言便要帮一把。
昨天晚上黑着,看不真切,白天再去,发现他们住的地方不比马厩旁边强啥,半截在地下,地上各种木头搭成一个三角形,可不就是个地窨子。
这地窨子倒是不透风,只是他们弄不到禁烧的柴禾,只靠着枯草和灌木烧的很快,热一阵就成了灰烬,那点暖意很快就在地窨子里面散的一干二净。
好被褥够厚,要不然他们一家人可捱不了这么久。
李茂群和李青瑞打算给他们搭火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孙家人自是一通感谢,几个年轻人帮着一起干,动作笨拙的像是鸭子一般。
见状,李青文都有些忧虑,就这样,他们能在这里活下去吗?
江淙他们那群人,不但人数多,还都年轻力壮,力气和本事一样不少,这样他都放心不下……
他心里想的事情都写在脸上了,孙永浩强笑道:“没有人受不了的罪,这世道谁又能活的轻松。”
李青文点头,是这么个理,他们一家人几千里都走下来了,可以见得并那么容易倒下。
花了几天的功夫,地窨子里面的炕和火墙都弄好,烧火试了试,把冒烟的地方重新拿泥巴抹一下。
松软的枯草先放进去,点着后,再放灌木枝子,灌木枝能烧旺后,打下一层火底,再放干牛粪。
虽然牛粪不会像木头那样烧的快,但它烧的慢,也烧的久,这样炕和墙都热起来,地窨子里面也多了几分暖意。
孙家的事情一解决,李青文他们就该出发了。
临行的时候,李青卓给孙家留了一些常用的药。
这趟他带了许多药包,只有他自己病了,剩下不少,好不容易带这么远,拿回去太可惜,大部分留在蒋立平他们那里。
李青瑞同老邢头说好了,让孙家人自己来装点马粪烧炕,老邢头答应了,一直在问他们啥时候来。
李青文同他说,“这个不一定,我哥让我不要急,在县城等押送流犯的差役,人多才好北上。”
老邢头连连点头,“路上可要小心些。”
他们一起住了这么久,自然有些感情,李青文问他除了酒想要啥,老邢头寻思了半天,也没想好。
李青文说走之前你要是想不出,我自己看着买吧。
第41章
李青文还是没能骑马, 因为他刚开始学,还不熟练,江淙离开前, 特意跟李青瑞说,让他看着李青文不让他骑马。还有就是东西很多,一个爬犁装不下,他的爱马得去拉另外一个爬犁。
好消息就是他回去的路上不用再走着。
离开的时候, 马厩和牛棚的几个老兵跟着一起出来,孙家的人也来送行。
知道李青卓要去京城读书,以后可能很难再来这里, 孙昌抚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 收信的是他的至交好友,他的好友在京城做官, 李青卓去京城后有事可以找他。
李青瑞去官兵那边问询一番, 同老邢头和孙家人挥手道别, 跟在官兵后头出发。
有前头的人开路,后头人马走的更顺, 李青文坐在爬犁上, 头和身上裹着厚厚的被子, 将冰天雪地隔绝在外头。
他们这一行人中, 那几个差役就是押送他们来边城的, 当时雪大,被拦在这里,后来又下雪,回去的日子便推迟到现在。
他们把犯人送到便交差, 没有命令在身, 早点晚点回去都没有大碍。
十几个官兵有骑马的, 有架爬犁的,他们要送到京城的东西可比李青文他们的贵重的多,有虎皮,熊胆、熊掌、人参等等,是替林将军送的寿礼。
--
李青卓想了想,道:“先把病人抬到我们那里去,其他的明日再说。”
孙家人自无不可,又是千恩万谢。
来时的火把已经点不着了,回去时一帮人摸着黑。
蒋立平他们走后,许多东西还留在这里,不好让外人随便住进来,只让病人躺在李青文这,李青文自己去江淙空着的铺盖那里。
孙家人不能留下,有点不放心,但李青卓已经出手救人,他们感念恩情,也就听从吩咐。
折腾这么一下,没过多久天就亮了,病人已经醒了,虽然有点虚弱,但走路没甚问题,起来后给李青卓磕头。
没一会儿,孙家人过来,看到儿子孙永浩好了,喜的落泪不止。
李青文突然觉得,他二哥放弃学医去读书,可能是件憾事,救人也是重要的事情啊。
不过这种事情谁可惜也没有用,终究还是要看他本人更想要做啥。
从前只是见过,并无深交,现在出了这档子事,孙家人把李青卓当做救命恩人,便说起了他们被流放之事。
孙永浩的爹孙昌抚曾任三管大夫,是个从五品的散官,得罪了朝中大臣,故被流放至此,至于如何得罪人,孙昌抚摇头不愿意说,“如今沦落这地步,并非我好脸面,只是不想给恩公找麻烦。”
他不说,李家人也不问,只是提及他们应该把住处修缮一番,要不这个冬天可不好熬。
孙家人一听,都是一脸苦笑,要说读书题字,作诗吟曲,他们倒在行,可不会弄这些下力气的粗活。
李家四个对读书人不自觉的尊敬,闻言便要帮一把。
昨天晚上黑着,看不真切,白天再去,发现他们住的地方不比马厩旁边强啥,半截在地下,地上各种木头搭成一个三角形,可不就是个地窨子。
这地窨子倒是不透风,只是他们弄不到禁烧的柴禾,只靠着枯草和灌木烧的很快,热一阵就成了灰烬,那点暖意很快就在地窨子里面散的一干二净。
好被褥够厚,要不然他们一家人可捱不了这么久。
李茂群和李青瑞打算给他们搭火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孙家人自是一通感谢,几个年轻人帮着一起干,动作笨拙的像是鸭子一般。
见状,李青文都有些忧虑,就这样,他们能在这里活下去吗?
江淙他们那群人,不但人数多,还都年轻力壮,力气和本事一样不少,这样他都放心不下……
他心里想的事情都写在脸上了,孙永浩强笑道:“没有人受不了的罪,这世道谁又能活的轻松。”
李青文点头,是这么个理,他们一家人几千里都走下来了,可以见得并那么容易倒下。
花了几天的功夫,地窨子里面的炕和火墙都弄好,烧火试了试,把冒烟的地方重新拿泥巴抹一下。
松软的枯草先放进去,点着后,再放灌木枝子,灌木枝能烧旺后,打下一层火底,再放干牛粪。
虽然牛粪不会像木头那样烧的快,但它烧的慢,也烧的久,这样炕和墙都热起来,地窨子里面也多了几分暖意。
孙家的事情一解决,李青文他们就该出发了。
临行的时候,李青卓给孙家留了一些常用的药。
这趟他带了许多药包,只有他自己病了,剩下不少,好不容易带这么远,拿回去太可惜,大部分留在蒋立平他们那里。
李青瑞同老邢头说好了,让孙家人自己来装点马粪烧炕,老邢头答应了,一直在问他们啥时候来。
李青文同他说,“这个不一定,我哥让我不要急,在县城等押送流犯的差役,人多才好北上。”
老邢头连连点头,“路上可要小心些。”
他们一起住了这么久,自然有些感情,李青文问他除了酒想要啥,老邢头寻思了半天,也没想好。
李青文说走之前你要是想不出,我自己看着买吧。
第41章
李青文还是没能骑马, 因为他刚开始学,还不熟练,江淙离开前, 特意跟李青瑞说,让他看着李青文不让他骑马。还有就是东西很多,一个爬犁装不下,他的爱马得去拉另外一个爬犁。
好消息就是他回去的路上不用再走着。
离开的时候, 马厩和牛棚的几个老兵跟着一起出来,孙家的人也来送行。
知道李青卓要去京城读书,以后可能很难再来这里, 孙昌抚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 收信的是他的至交好友,他的好友在京城做官, 李青卓去京城后有事可以找他。
李青瑞去官兵那边问询一番, 同老邢头和孙家人挥手道别, 跟在官兵后头出发。
有前头的人开路,后头人马走的更顺, 李青文坐在爬犁上, 头和身上裹着厚厚的被子, 将冰天雪地隔绝在外头。
他们这一行人中, 那几个差役就是押送他们来边城的, 当时雪大,被拦在这里,后来又下雪,回去的日子便推迟到现在。
他们把犯人送到便交差, 没有命令在身, 早点晚点回去都没有大碍。
十几个官兵有骑马的, 有架爬犁的,他们要送到京城的东西可比李青文他们的贵重的多,有虎皮,熊胆、熊掌、人参等等,是替林将军送的寿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