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在时,长宁大长公主与成德皇后顾徽音交好,和继后钟氏却多有龃龉,互不对付。后来先帝驾崩,新皇年少,钟氏作为太后临朝称制,成了大胤九州真正的掌权者,大长公主府一度门庭冷落,少有人来。
如今时势移转,九州换了新天地,长宁大长公主是陛下十分敬重的长辈,她的寿辰多的是想来送礼的人。更何况,年年腊月十八,陛下都会亲自驾临大长公主府为姑母祝寿,从龙潜时就是这样,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惯例了。
从前有太后和齐王在,没多少人会真正在意这个惯例,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两年眼看皇帝座下江山渐稳,后宫却依旧空空荡荡,满朝文武将心思动到这上头的委实不在少数。无奈皇帝对此总是闭口不谈,大臣们没办法,就把主意打到了皇族的宗亲长辈这里。
长宁大长公主素来挂心陛下的婚事,她是陛下嫡亲的姑母,她的意见陛下多少总会听两句。是以每逢大长公主府的宴会,帝都各大高门望族的夫人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领着自家适龄的姑娘前往,尤以寿辰这日最甚。从走廊这头远远地望过去,整座园子里红飞翠舞,百花齐放,比之冬节会也不遑多让,这算是大长公主府的宴会上惯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了。
但今日却意外地有些不同。
来与宴的贵女仍然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却没像以往那样在园子里三三两两聚在一处折花扶柳,围着大长公主打转,反而其中不少人都坐到了赏花的席位上,目光时不时地就汇聚在一块儿,朝右前方望去。
右席首座的少女着一身湘妃色缕金挑线裙,芙蓉如面,秀丽容华,面对四周无数打量的目光,依旧坐得脊背挺直,仪态高雅从容端方。
她姓沈名黛,是堰鹤沈氏的嫡长女,父亲是当朝文信侯沈文德,祖父乃集贤殿大学士、太傅沈良及,称得上世德钟祥,秀毓名门。
但若只是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在场这么多高门贵女的注意。这些世家小姐们汇聚到此处,所思所想不言而喻,求的就是大长公主的一句“媒妁之言”。
而沈黛与她们所有人都不一样。
她有“父母之命”——
天和十三年,先帝病重,彼时还是少年的太子凌烨,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帝国新的主人。
先帝为他选定了三位才能卓越、忠诚可靠的辅政大臣,除此之外,先帝在临终前,还为新皇设了另一重保障。
他从十六世家适龄的贵女名册中指了两个人,作为新皇成年后,皇后与贵妃的首要人选。
其中一个是北境顾氏的大小姐顾柔则,另一个,便是今日坐在这里的文信侯嫡长女沈黛。
只是新皇那时年少,和大胤祖制规定的天子大婚之龄尚有几年差距,先帝出于时间的考量,并未下过明旨,怕的是世事易变,形势易改。
由此也为许多人许多事留下了可操控的余地——
宣熙四年,天子大婚之期来临,太后极力阻挠。恰逢沈太傅发妻病殁,沈黛为祖母服丧;而不久之后,北境乱事起,朔州总督顾崇山在齐王的暗中动作下,“意外”战死,顾氏阖族守孝。那一年,太后最终以先帝留有遗命为由,如愿推迟了天子大婚。
宣熙七年冬,已经夺回天子权柄的皇帝册立长子清晏为大胤储君,面对朝堂上渐起的选秀呼声,皇帝以太子年幼为由,始终表示拒绝;甚至对一些大臣们口中的“先帝遗命”,也不置可否。
而不久之后,先帝遗命中皇后的首要人选——北境顾氏的大小姐顾柔则突然开始高调议亲,皇帝以表兄的名义许诺了赐婚恩典,等同于变相否定了先帝遗命的存在。
可现如今,一直安居庆州的文信侯嫡长女沈黛突然来到了帝都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为长宁大长公主祝寿,并且坐到了贵女席位的首座。
用意不言而喻。
这同冬节会时坊间传言的选妃不一样,这次是真有沈黛这个“准贵妃”、甚至是“准皇后”的人选坐在这里。
今日陛下定会驾临,而顾柔则不曾与宴,沈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唯一焦点。
*
彼时寿宴的主人长宁大长公主却有些头痛。
若在往常,沈黛的到来,她不知会有多高兴。但千秋朝宴那日,皇帝亲口说他有了心上人,以大长公主对侄子的了解,那必是动了真心了。
大长公主并不很在意这些姑娘们的家族势力,她所思所想不过是找个妥帖的人,可以陪在皇帝身边,好让他不总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
现在皇帝有了自己的选择,只要他喜欢,即便那是个男人,大长公主也不打算多加阻拦,她不认为这会碍着九州江山社稷稳定,她相信凌烨的能力,也愿意尊重他的决定。
所以对于沈黛——
长宁大长公主和几位诰命夫人相携而来,围坐在园子的姑娘们纷纷起身行礼。走在大长公主身边的便是文信侯夫人林氏,沈黛的母亲。
她招招手示意沈黛过来,笑盈盈地道:“这便是臣妇家里的大丫头,这些年一直待在庆州,不曾有机会拜见公主。今日公主寿辰,这丫头可算是有幸得见您。”
沈黛稳稳当当走上前福身,垂下眉目任由打量。
几位诰命夫人都知道这场拜见的用意,毕竟人家是先帝遗命指定的“准贵妃”,当下便开始夸了起来。
--
如今时势移转,九州换了新天地,长宁大长公主是陛下十分敬重的长辈,她的寿辰多的是想来送礼的人。更何况,年年腊月十八,陛下都会亲自驾临大长公主府为姑母祝寿,从龙潜时就是这样,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惯例了。
从前有太后和齐王在,没多少人会真正在意这个惯例,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两年眼看皇帝座下江山渐稳,后宫却依旧空空荡荡,满朝文武将心思动到这上头的委实不在少数。无奈皇帝对此总是闭口不谈,大臣们没办法,就把主意打到了皇族的宗亲长辈这里。
长宁大长公主素来挂心陛下的婚事,她是陛下嫡亲的姑母,她的意见陛下多少总会听两句。是以每逢大长公主府的宴会,帝都各大高门望族的夫人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领着自家适龄的姑娘前往,尤以寿辰这日最甚。从走廊这头远远地望过去,整座园子里红飞翠舞,百花齐放,比之冬节会也不遑多让,这算是大长公主府的宴会上惯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了。
但今日却意外地有些不同。
来与宴的贵女仍然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却没像以往那样在园子里三三两两聚在一处折花扶柳,围着大长公主打转,反而其中不少人都坐到了赏花的席位上,目光时不时地就汇聚在一块儿,朝右前方望去。
右席首座的少女着一身湘妃色缕金挑线裙,芙蓉如面,秀丽容华,面对四周无数打量的目光,依旧坐得脊背挺直,仪态高雅从容端方。
她姓沈名黛,是堰鹤沈氏的嫡长女,父亲是当朝文信侯沈文德,祖父乃集贤殿大学士、太傅沈良及,称得上世德钟祥,秀毓名门。
但若只是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在场这么多高门贵女的注意。这些世家小姐们汇聚到此处,所思所想不言而喻,求的就是大长公主的一句“媒妁之言”。
而沈黛与她们所有人都不一样。
她有“父母之命”——
天和十三年,先帝病重,彼时还是少年的太子凌烨,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帝国新的主人。
先帝为他选定了三位才能卓越、忠诚可靠的辅政大臣,除此之外,先帝在临终前,还为新皇设了另一重保障。
他从十六世家适龄的贵女名册中指了两个人,作为新皇成年后,皇后与贵妃的首要人选。
其中一个是北境顾氏的大小姐顾柔则,另一个,便是今日坐在这里的文信侯嫡长女沈黛。
只是新皇那时年少,和大胤祖制规定的天子大婚之龄尚有几年差距,先帝出于时间的考量,并未下过明旨,怕的是世事易变,形势易改。
由此也为许多人许多事留下了可操控的余地——
宣熙四年,天子大婚之期来临,太后极力阻挠。恰逢沈太傅发妻病殁,沈黛为祖母服丧;而不久之后,北境乱事起,朔州总督顾崇山在齐王的暗中动作下,“意外”战死,顾氏阖族守孝。那一年,太后最终以先帝留有遗命为由,如愿推迟了天子大婚。
宣熙七年冬,已经夺回天子权柄的皇帝册立长子清晏为大胤储君,面对朝堂上渐起的选秀呼声,皇帝以太子年幼为由,始终表示拒绝;甚至对一些大臣们口中的“先帝遗命”,也不置可否。
而不久之后,先帝遗命中皇后的首要人选——北境顾氏的大小姐顾柔则突然开始高调议亲,皇帝以表兄的名义许诺了赐婚恩典,等同于变相否定了先帝遗命的存在。
可现如今,一直安居庆州的文信侯嫡长女沈黛突然来到了帝都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为长宁大长公主祝寿,并且坐到了贵女席位的首座。
用意不言而喻。
这同冬节会时坊间传言的选妃不一样,这次是真有沈黛这个“准贵妃”、甚至是“准皇后”的人选坐在这里。
今日陛下定会驾临,而顾柔则不曾与宴,沈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唯一焦点。
*
彼时寿宴的主人长宁大长公主却有些头痛。
若在往常,沈黛的到来,她不知会有多高兴。但千秋朝宴那日,皇帝亲口说他有了心上人,以大长公主对侄子的了解,那必是动了真心了。
大长公主并不很在意这些姑娘们的家族势力,她所思所想不过是找个妥帖的人,可以陪在皇帝身边,好让他不总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
现在皇帝有了自己的选择,只要他喜欢,即便那是个男人,大长公主也不打算多加阻拦,她不认为这会碍着九州江山社稷稳定,她相信凌烨的能力,也愿意尊重他的决定。
所以对于沈黛——
长宁大长公主和几位诰命夫人相携而来,围坐在园子的姑娘们纷纷起身行礼。走在大长公主身边的便是文信侯夫人林氏,沈黛的母亲。
她招招手示意沈黛过来,笑盈盈地道:“这便是臣妇家里的大丫头,这些年一直待在庆州,不曾有机会拜见公主。今日公主寿辰,这丫头可算是有幸得见您。”
沈黛稳稳当当走上前福身,垂下眉目任由打量。
几位诰命夫人都知道这场拜见的用意,毕竟人家是先帝遗命指定的“准贵妃”,当下便开始夸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