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看来朕短时间不用担心这两个老家伙。”
胤礽使劲点头。
明珠和叔外祖父这辈子能活的时间肯定很长很长,操心他们实属多余。
胤禔感慨:“什么叫祸害遗千年,这就是祸害遗千年,他们俩就是老不死的祸害……哎哟,汗阿玛打我就算了,弟弟你怎么也打我!”
胤礽扑上去拽住胤禔的腮帮子往外扯:“让我看看是不是这张嘴乱说话?看我不把它撕碎。”
康熙给胤礽鼓劲:“就是!撕碎!”
成为布景板的胤祉、胤禛和胤祺打哈欠。
打起来了,又打起来了。反正他们也不敢劝架,不如打哈欠。
处理好几位老人们的身后事,看着他们的友人和后人抱着骨灰盒回乡后,康熙才换上皇帝仪仗,起驾回宫。
太子带着几个侍卫和太监,急匆匆快马加鞭连夜出京,若是在以前,一定会引起京中众臣骚乱。
皇上是不是出事了?他们是不是有机可乘?
若是几年前,他们一定会这样想吧。
但现在,他们听到太子连夜出宫的消息后,都翻了个身,一边继续睡觉一边叹气。
姜太公钓鱼好歹还有个直钩子,皇上和太子钓鱼现在连直钩子都不给,就扔根线下去,让鱼自己用鱼线把自己捆起来。
下次这两位爷是不是连鱼线都不丢了,直接站在岸边喊,鱼儿鱼儿快上来,让鱼自己往岸上跳?
鱼都要被这两位爷给钓绝种了。
果然,几日后,康熙大摇大摆回京,身后还跟着许久不见、但他们希望永远别再见到的直亲王。
大臣们翻白眼。
康熙回宫之后,先封胤祺、胤禛为郡王,胤祺为贝勒,胤祚、胤祐、胤禩为贝子。
小阿哥们还没成亲就封爵?
行吧,他们几岁的时候就迈动着小短腿被皇上压榨,早点封爵也没什么。
康熙又给直亲王加双亲王俸禄,准许直亲王的亲王爵位多沿袭一代。
大臣们仍旧没有什么反应。
直亲王的功劳很大,封就封吧,反正太子将来继位后,还有个铁帽子亲王可以给他大哥戴。
康熙最后册封太子妃,并给太子妃加一份亲王俸禄。
大臣们:“???”
皇上你要干什么?!太子妃就太子妃,怎么还加亲王俸禄了!!
康熙道:“太子妃乃是大清科学院院长。以后大清科学院院长位比亲王,虽不封爵,但领亲王俸禄。”
大臣们:“……”
他们听懂了康熙的言下之意。这并不是什么给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加爵位,而是表明,以后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应该都是由亲王担任。
胤礽在心里叹气。
康熙对这些科技既看重又恐惧。所以,这些技术肯定要牢牢掌握在大清皇家手中。
胤礽曾经给康熙提过意见,希望增加自然科学推广力度,重赏科学家。
康熙听从了一部分,拒绝了一部分。
康熙听从的部分,是模仿国外,给大清科学院评等级,其待遇视同同等级官员。
论文成果和科技成果,康熙都会奖励金钱和荣誉,以激励科学家们继续钻研。
但这一切,也就比古时候的皇帝奖励工匠的力度大了一些,远远没有达到胤礽想要的力度。
首先,现在科学家的地位仍旧比不过科举的文人,更比不过勋贵宗室。
然后,康熙拒绝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推广给全华夏,只在勋贵和官宦子弟中寻找好苗子,以师徒的方式教导。能使用大清皇家科学院教材的学校,只有两所大学。
康熙的态度很明显,胤礽便不再多提了。
大清毕竟是一个先家后国的封建王朝。康熙所做一切都是基于维护大清的统治。
所以,科学家的地位很难和文人等同。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让普通老百姓随意学习自然科学,开老百姓的民智。
康熙此举当然是落后的,但胤礽无法苛责康熙。
康熙在这个时代,或许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这只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已。
其实哪怕是后世,西方的快乐教育不也一样,尽量不让底层老百姓有科学逻辑思维?
他们连两位数内加减法都必须按计算器,从出生起、从初高中甚至小学时就开始分流。什么时代的愚民政策,都是一样。
利用高考,把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逻辑都塞进未成年的脑子里的国家,才是这颗蔚蓝星球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胤礽和康熙的施政冲突除了推广自然科学之外,还有关于满语的态度。
当初努尔哈赤命令人利用蒙语创造出满语。这种临时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空中楼阁,难学也难理解。
后世有研究学者笑称,这玩意儿就和甲骨文一样,实用性确实低,更别说推广了。
所以当大清灭亡的时候,朝灭政消,满文很快就销声匿迹,满人自己都忘记了这玩意儿,根本传不下来。
胤礽认为,满文增加了满汉隔阂。取缔满文不可能,满清勋贵不会同意,也会动摇大清统治根本,但可以创造一个更简洁的“满语”。
胤礽拿出了自己的“满语拼音”方案,把满语圈点改成了字母,然后“吸汉语的血”,只取音不取意,为汉语注音,将从秦始皇起就没能完成的“字同音”大工程完成。这样,大清其他百姓也会“满语”啦。
--
胤礽使劲点头。
明珠和叔外祖父这辈子能活的时间肯定很长很长,操心他们实属多余。
胤禔感慨:“什么叫祸害遗千年,这就是祸害遗千年,他们俩就是老不死的祸害……哎哟,汗阿玛打我就算了,弟弟你怎么也打我!”
胤礽扑上去拽住胤禔的腮帮子往外扯:“让我看看是不是这张嘴乱说话?看我不把它撕碎。”
康熙给胤礽鼓劲:“就是!撕碎!”
成为布景板的胤祉、胤禛和胤祺打哈欠。
打起来了,又打起来了。反正他们也不敢劝架,不如打哈欠。
处理好几位老人们的身后事,看着他们的友人和后人抱着骨灰盒回乡后,康熙才换上皇帝仪仗,起驾回宫。
太子带着几个侍卫和太监,急匆匆快马加鞭连夜出京,若是在以前,一定会引起京中众臣骚乱。
皇上是不是出事了?他们是不是有机可乘?
若是几年前,他们一定会这样想吧。
但现在,他们听到太子连夜出宫的消息后,都翻了个身,一边继续睡觉一边叹气。
姜太公钓鱼好歹还有个直钩子,皇上和太子钓鱼现在连直钩子都不给,就扔根线下去,让鱼自己用鱼线把自己捆起来。
下次这两位爷是不是连鱼线都不丢了,直接站在岸边喊,鱼儿鱼儿快上来,让鱼自己往岸上跳?
鱼都要被这两位爷给钓绝种了。
果然,几日后,康熙大摇大摆回京,身后还跟着许久不见、但他们希望永远别再见到的直亲王。
大臣们翻白眼。
康熙回宫之后,先封胤祺、胤禛为郡王,胤祺为贝勒,胤祚、胤祐、胤禩为贝子。
小阿哥们还没成亲就封爵?
行吧,他们几岁的时候就迈动着小短腿被皇上压榨,早点封爵也没什么。
康熙又给直亲王加双亲王俸禄,准许直亲王的亲王爵位多沿袭一代。
大臣们仍旧没有什么反应。
直亲王的功劳很大,封就封吧,反正太子将来继位后,还有个铁帽子亲王可以给他大哥戴。
康熙最后册封太子妃,并给太子妃加一份亲王俸禄。
大臣们:“???”
皇上你要干什么?!太子妃就太子妃,怎么还加亲王俸禄了!!
康熙道:“太子妃乃是大清科学院院长。以后大清科学院院长位比亲王,虽不封爵,但领亲王俸禄。”
大臣们:“……”
他们听懂了康熙的言下之意。这并不是什么给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加爵位,而是表明,以后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应该都是由亲王担任。
胤礽在心里叹气。
康熙对这些科技既看重又恐惧。所以,这些技术肯定要牢牢掌握在大清皇家手中。
胤礽曾经给康熙提过意见,希望增加自然科学推广力度,重赏科学家。
康熙听从了一部分,拒绝了一部分。
康熙听从的部分,是模仿国外,给大清科学院评等级,其待遇视同同等级官员。
论文成果和科技成果,康熙都会奖励金钱和荣誉,以激励科学家们继续钻研。
但这一切,也就比古时候的皇帝奖励工匠的力度大了一些,远远没有达到胤礽想要的力度。
首先,现在科学家的地位仍旧比不过科举的文人,更比不过勋贵宗室。
然后,康熙拒绝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推广给全华夏,只在勋贵和官宦子弟中寻找好苗子,以师徒的方式教导。能使用大清皇家科学院教材的学校,只有两所大学。
康熙的态度很明显,胤礽便不再多提了。
大清毕竟是一个先家后国的封建王朝。康熙所做一切都是基于维护大清的统治。
所以,科学家的地位很难和文人等同。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让普通老百姓随意学习自然科学,开老百姓的民智。
康熙此举当然是落后的,但胤礽无法苛责康熙。
康熙在这个时代,或许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这只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已。
其实哪怕是后世,西方的快乐教育不也一样,尽量不让底层老百姓有科学逻辑思维?
他们连两位数内加减法都必须按计算器,从出生起、从初高中甚至小学时就开始分流。什么时代的愚民政策,都是一样。
利用高考,把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逻辑都塞进未成年的脑子里的国家,才是这颗蔚蓝星球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胤礽和康熙的施政冲突除了推广自然科学之外,还有关于满语的态度。
当初努尔哈赤命令人利用蒙语创造出满语。这种临时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空中楼阁,难学也难理解。
后世有研究学者笑称,这玩意儿就和甲骨文一样,实用性确实低,更别说推广了。
所以当大清灭亡的时候,朝灭政消,满文很快就销声匿迹,满人自己都忘记了这玩意儿,根本传不下来。
胤礽认为,满文增加了满汉隔阂。取缔满文不可能,满清勋贵不会同意,也会动摇大清统治根本,但可以创造一个更简洁的“满语”。
胤礽拿出了自己的“满语拼音”方案,把满语圈点改成了字母,然后“吸汉语的血”,只取音不取意,为汉语注音,将从秦始皇起就没能完成的“字同音”大工程完成。这样,大清其他百姓也会“满语”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