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心里的紧迫感让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的变化,尤其这边办公室的隔音都很好,办公室里又只有他们两个人,除了纸页翻动的声音还有笔尖在稿纸上划过的声音以及偶尔敲击键盘的声音之外,他们什么声音都听不到。
倒是小许一直注意着他们的情况,发现都下午一点了,两人也没有说出来吃饭,同样的也没有叫他打饭什么的,就去窗口看了看,发现他们埋头在纸堆里,物我两忘的样子。
这种情况小许其实并不陌生,他服务过的很多老研究员都是这么状态,工作的时候没人提醒就想不起来要吃饭。
但小许没想到,童一淮和陈颂这个年轻,工作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可能这就是研究工作者的职业病吧?
这样想着,小许也没打扰他们,直接去食堂给他们打包了两份午饭,然后才去敲办公室门。
听到敲门声,童一淮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脖子,说道:请进。
小许开门进去把饭放到了办公室里一张空置的桌子上,因为知道有些科研人员工作的时候看经常废寝忘食,所以所有的办公室里都有专门给他们吃饭用的这么一张桌子。
小许把饭菜和餐具摆放好,对两人说道:童博士、陈同学,已经一点多了,先休息一下吃个饭吧。
陈颂正好看完一份文件,揉了揉眼睛,看了看时间,果然已经一点多了,便整理了一下桌子,起身说道:许哥,麻烦你了。
小许拿出一包酒精湿巾放到了桌子上,说道:这原本就是我的工作。这是酒精湿巾,你们可以用湿巾擦擦手。
研究所的办公室条件不如京华大学的,自然也没有独立卫生间。
这也是蓝地研究所的后勤部门想出来的办法,很多研究人员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不愿意去食堂,当然更不愿意多走几步去洗手,所以后勤部门就准备了一些免息消毒液和酒精湿巾,多少改善一下研究人员的饮食卫生。
谢谢。陈颂抽了一张酒精湿巾擦手,还递了一张给童一淮。
童一淮接过,也擦了擦手,在桌边坐下,拿起筷子一边吃饭一边问道:学弟,你进度如何?今天能看完吗?
陈颂也坐了下来,大致估计了一下自己的进度,点点头说道:晚上可能要忙到晚一点,但应该可以。明天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重新看一看比较关键的部分,后天捋一捋思路。
童一淮露出微笑,我也是这么考虑的,看来我们的想法差不多。
小许听着,轻声说道:你们吃完把餐具放这就行了,我一个小时之后过来收拾。
两人再次对他道了声谢,然后继续互相讨论起了早上的一些发现。
小许走出办公室并关上门,听着他们那些完全听不懂的话,心想这两位这么年轻就能到这里来,果然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就是又有天赋又努力。
小许往食堂走去,脸上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他感觉很高兴,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优秀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感到高兴。
三天时间,童一淮和陈颂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宿舍里休息,就是在办公室里忙活,并且在办公室的时间高达每天十六个小时,除了上厕所,完全不离开办公室。
第四天早上王院士带的小组开例行会议,小组里除了童一淮和陈颂之外,都是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最年轻的也快四十了。
此时只有王院士和童一淮、陈颂没到,其他人都在议论这两个刚刚加入的小年轻。
实际上,童一淮和陈颂着三天的表现,他们也都看在眼里,对他们的态度,在场的研究员们都是认同的,只是对于他们的能力,他们还有些怀疑。
他们相信童一淮和陈颂是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可是他们确实太年轻了,他们项目也不是没有年轻人,但那些年轻人都只是被老师带着进来打下手的,说好听叫实验助手,说难听点就是打杂的。
但童一淮和陈颂显然不同,王院士是指望着他们能够帮忙解决问题的。
这些研究员们也很难不怀疑,他们这么多人,包括两位院士都束手无策的问题,靠着这样两个年轻人真的可以吗?
虽然说他们写出过不错的论文,可是大家都是圈里人,知道搞研究有时候也是需要一些运气的,更何况那篇论文只是给问题的解决的提出了一个思路而已,并不代表写出了论文的人,就一定能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正当他们低声议论的时候,就看到王院士笑容满面的带着童一淮和陈颂进来了,两个他们正在议论的年轻人脸色平静,丝毫看不出心里是什么想法,这份养气功夫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没有的。
三人坐下之后,王院士先把童一淮和陈颂介绍给其他研究员,又让研究员们自我介绍一下。
研究员们看着童一淮和陈颂,尤其是陈颂那张年轻得过分的脸,心情都很复杂,不过倒也没有找茬的,都自我介绍了一下。
介绍完,王院士又让众人简单介绍了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度,然后看向童一淮和陈颂说道:关于我们遇到的临界值问题,目前童博士和陈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请童博士和陈同学说明一下你们的思路。
--
倒是小许一直注意着他们的情况,发现都下午一点了,两人也没有说出来吃饭,同样的也没有叫他打饭什么的,就去窗口看了看,发现他们埋头在纸堆里,物我两忘的样子。
这种情况小许其实并不陌生,他服务过的很多老研究员都是这么状态,工作的时候没人提醒就想不起来要吃饭。
但小许没想到,童一淮和陈颂这个年轻,工作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可能这就是研究工作者的职业病吧?
这样想着,小许也没打扰他们,直接去食堂给他们打包了两份午饭,然后才去敲办公室门。
听到敲门声,童一淮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脖子,说道:请进。
小许开门进去把饭放到了办公室里一张空置的桌子上,因为知道有些科研人员工作的时候看经常废寝忘食,所以所有的办公室里都有专门给他们吃饭用的这么一张桌子。
小许把饭菜和餐具摆放好,对两人说道:童博士、陈同学,已经一点多了,先休息一下吃个饭吧。
陈颂正好看完一份文件,揉了揉眼睛,看了看时间,果然已经一点多了,便整理了一下桌子,起身说道:许哥,麻烦你了。
小许拿出一包酒精湿巾放到了桌子上,说道:这原本就是我的工作。这是酒精湿巾,你们可以用湿巾擦擦手。
研究所的办公室条件不如京华大学的,自然也没有独立卫生间。
这也是蓝地研究所的后勤部门想出来的办法,很多研究人员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不愿意去食堂,当然更不愿意多走几步去洗手,所以后勤部门就准备了一些免息消毒液和酒精湿巾,多少改善一下研究人员的饮食卫生。
谢谢。陈颂抽了一张酒精湿巾擦手,还递了一张给童一淮。
童一淮接过,也擦了擦手,在桌边坐下,拿起筷子一边吃饭一边问道:学弟,你进度如何?今天能看完吗?
陈颂也坐了下来,大致估计了一下自己的进度,点点头说道:晚上可能要忙到晚一点,但应该可以。明天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重新看一看比较关键的部分,后天捋一捋思路。
童一淮露出微笑,我也是这么考虑的,看来我们的想法差不多。
小许听着,轻声说道:你们吃完把餐具放这就行了,我一个小时之后过来收拾。
两人再次对他道了声谢,然后继续互相讨论起了早上的一些发现。
小许走出办公室并关上门,听着他们那些完全听不懂的话,心想这两位这么年轻就能到这里来,果然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就是又有天赋又努力。
小许往食堂走去,脸上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他感觉很高兴,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优秀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感到高兴。
三天时间,童一淮和陈颂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宿舍里休息,就是在办公室里忙活,并且在办公室的时间高达每天十六个小时,除了上厕所,完全不离开办公室。
第四天早上王院士带的小组开例行会议,小组里除了童一淮和陈颂之外,都是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最年轻的也快四十了。
此时只有王院士和童一淮、陈颂没到,其他人都在议论这两个刚刚加入的小年轻。
实际上,童一淮和陈颂着三天的表现,他们也都看在眼里,对他们的态度,在场的研究员们都是认同的,只是对于他们的能力,他们还有些怀疑。
他们相信童一淮和陈颂是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可是他们确实太年轻了,他们项目也不是没有年轻人,但那些年轻人都只是被老师带着进来打下手的,说好听叫实验助手,说难听点就是打杂的。
但童一淮和陈颂显然不同,王院士是指望着他们能够帮忙解决问题的。
这些研究员们也很难不怀疑,他们这么多人,包括两位院士都束手无策的问题,靠着这样两个年轻人真的可以吗?
虽然说他们写出过不错的论文,可是大家都是圈里人,知道搞研究有时候也是需要一些运气的,更何况那篇论文只是给问题的解决的提出了一个思路而已,并不代表写出了论文的人,就一定能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正当他们低声议论的时候,就看到王院士笑容满面的带着童一淮和陈颂进来了,两个他们正在议论的年轻人脸色平静,丝毫看不出心里是什么想法,这份养气功夫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没有的。
三人坐下之后,王院士先把童一淮和陈颂介绍给其他研究员,又让研究员们自我介绍一下。
研究员们看着童一淮和陈颂,尤其是陈颂那张年轻得过分的脸,心情都很复杂,不过倒也没有找茬的,都自我介绍了一下。
介绍完,王院士又让众人简单介绍了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度,然后看向童一淮和陈颂说道:关于我们遇到的临界值问题,目前童博士和陈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请童博士和陈同学说明一下你们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