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茫然地问田蓝:“你们进去做什么?”
高卫东已经捏紧了拳头,满脸严肃地强调:“围垦造田是绝对不行的。”
他们这么辛苦的做浮床,栽水稻,点麦子,种空心菜,现在还有水芹菜和豆瓣菜。金莲湖一被填掉,那他们还搞个屁的水上种植。
薛秀琴犯难:“那这事可不简单,大家都在围垦造田呢。”
她的亲朋好友昔日的同学,有好多已经下放了。大家说到日常工作,冬天的重点就是挑圩跟填湖造田。
高卫东信心十足:“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水面种庄稼的好处。”
陈立恒出来了,表情有些微妙:“你们进去吧,吴处长喊你们进去。”
田蓝大喜过望,立刻推高卫东:“快点,打好腹稿,好好说。”
高卫东没想到自己要挑大梁,顿时腿软:“我说啊?”
薛秀琴原本还懊恼田蓝怎么老把露脸的机会推给别人,现在听了高卫东的话,她又立刻翻白眼:“是个爷儿吗?男子汉大丈夫,你好意思躲在小姑娘后面啊。吃饭的时候怎么没见你让田蓝先吃?”
高卫东被挤兑的不行,这人会不会说话?这是一回事吗?
可惜田蓝根本不给他唧唧歪歪的机会,直接强制营业:“好好说,金莲湖能不能保住,就看你今天的表现了。”
一个金莲湖背后有千千万万个金莲湖。在这个时代,军垦农场具有示范效应。因为人才济济,拥有自己的一套专业班子,他们搞农业的效益也高。地方上的生产队也经常向他们取经。
况且现在全国正处于“三支两军”阶段,中央为了维持社会基本稳定,好继续推进文化运动,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派部队进驻地方支农支工支左,实行军管。
倘若部队放弃了围湖造田,那么地方上也会有样学样,被迫消失的湖泊会大大减少。今后各地遭遇洪水内涝的机会也会相应降低。
这是她唯一的机会,能够改变既定命运的机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高卫东瞬间挺直了脊背,感觉自己身上压着千斤重。挑过担子的人都知道,分量越重越是不能弯腰,否则会被直接压垮掉。
田蓝感觉他精神可嘉,假如不是同手同脚的话,效果会更好。
不过现在这情况没鱼虾也行,也顾不得挑剔了。
吴处长瞧见这几个知青就眼前一亮,伸手招呼人进会议室:“来来来,你们刚好给领导们介绍一下水面种植的情况。”
田蓝不吭声,只示意高卫东说话。
高卫东不得不清清嗓子,硬着头皮介绍了他们的水上实验田。
亩产700斤,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的全是农家肥和生物肥,也不担心会毒死水里的鱼。今年实现了水稻和鱼虾的双丰收。
主持会议的人开口问了句:“这样的水上稻田,你们能搞多少亩?”
“3万亩。”高卫东信心十足,“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动员做浮床,入冬前就能种下3万亩麦子。明年夏收之后再种水稻。”
坐在会议主持人旁边的谢将军眼睛微微眯着,听到3万亩的数据之后,他猛然睁开眼,露出精光:“10万亩,我要的是10万亩良田。填了金莲湖就能获得的10万亩良田。”
这实在是强人所难。
金莲湖的水面积的确有10万亩,但水面种植只能占据水面的1/3,不然难以保证植物根系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运动,也会影响水中鱼虾的生长。
高卫东不愧是大学生,富有急智。他立刻强调:“整个三江平原除了青年湖之外,还有大小湖泊来自乃至,它们都可以变成水上麦田。大家一起种植的话,面积绝对不行。”
先前发话的会议主持人又开了口:“有10万亩吗?这10万亩你们打算怎么种呢?是分散到三江平原的角角落落里去种吗?”
这这这,这的确很难回答。要说管理,肯定是成片的农田最方便。有没有10万亩的水面种植面积,也的确不好讲。
会议主持人满脸严肃:“围垦造田,是我们与大自然的斗争,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它意义深远,我们责任重大。广大官兵战士以及农场职工都不能松懈,不能畏惧困难,必须得打好备战备荒的硬仗!这是原则,谁都不能违背。”
田蓝看着吴处长焦灼的面色,咬咬牙,主动出列:“10万亩良田的产量,我们可以达到。”
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在了她身上,每一道都力度十足,仿佛带着火光的箭矢。
妈呀,田蓝现在是明白了,什么叫做被盯得说不出话来。
她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才让自己强行镇定下来,开口说话:“10万亩良田,按照目前的粮食产量,标准应该是小麦跟水稻加在一起,一年亩产800斤。这个数据就是8,000万斤。”
主持会议的人点点头:“对,你从哪儿弄这8,000万斤粮食?”
田蓝正色道:“我们的水面稻亩产700斤,3万亩就是2,100万斤。预估小麦每亩600斤,加在一起的话就是3,900万斤。剩下的4,100万斤,我们打算问冷浸田要。”
高卫东眼睛一亮,立刻强调:“没错,我们的冷浸田改造成功了,已经种下了麦子,亩产可以增加50%,甚至更多。三江农场加在一起有五千亩冷浸田,假设每亩增产200斤,就是10万斤粮食。除此之外,我们军垦农场附近的县加在一起有数十万亩冷浸田,但是它们增加的产量,就远远超过了4,000万斤。我们没吹牛,这些冷浸田都是只种一季庄稼,我们改造后可以种植小麦了,亩产300斤都是往少里算的。”
--
高卫东已经捏紧了拳头,满脸严肃地强调:“围垦造田是绝对不行的。”
他们这么辛苦的做浮床,栽水稻,点麦子,种空心菜,现在还有水芹菜和豆瓣菜。金莲湖一被填掉,那他们还搞个屁的水上种植。
薛秀琴犯难:“那这事可不简单,大家都在围垦造田呢。”
她的亲朋好友昔日的同学,有好多已经下放了。大家说到日常工作,冬天的重点就是挑圩跟填湖造田。
高卫东信心十足:“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水面种庄稼的好处。”
陈立恒出来了,表情有些微妙:“你们进去吧,吴处长喊你们进去。”
田蓝大喜过望,立刻推高卫东:“快点,打好腹稿,好好说。”
高卫东没想到自己要挑大梁,顿时腿软:“我说啊?”
薛秀琴原本还懊恼田蓝怎么老把露脸的机会推给别人,现在听了高卫东的话,她又立刻翻白眼:“是个爷儿吗?男子汉大丈夫,你好意思躲在小姑娘后面啊。吃饭的时候怎么没见你让田蓝先吃?”
高卫东被挤兑的不行,这人会不会说话?这是一回事吗?
可惜田蓝根本不给他唧唧歪歪的机会,直接强制营业:“好好说,金莲湖能不能保住,就看你今天的表现了。”
一个金莲湖背后有千千万万个金莲湖。在这个时代,军垦农场具有示范效应。因为人才济济,拥有自己的一套专业班子,他们搞农业的效益也高。地方上的生产队也经常向他们取经。
况且现在全国正处于“三支两军”阶段,中央为了维持社会基本稳定,好继续推进文化运动,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派部队进驻地方支农支工支左,实行军管。
倘若部队放弃了围湖造田,那么地方上也会有样学样,被迫消失的湖泊会大大减少。今后各地遭遇洪水内涝的机会也会相应降低。
这是她唯一的机会,能够改变既定命运的机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高卫东瞬间挺直了脊背,感觉自己身上压着千斤重。挑过担子的人都知道,分量越重越是不能弯腰,否则会被直接压垮掉。
田蓝感觉他精神可嘉,假如不是同手同脚的话,效果会更好。
不过现在这情况没鱼虾也行,也顾不得挑剔了。
吴处长瞧见这几个知青就眼前一亮,伸手招呼人进会议室:“来来来,你们刚好给领导们介绍一下水面种植的情况。”
田蓝不吭声,只示意高卫东说话。
高卫东不得不清清嗓子,硬着头皮介绍了他们的水上实验田。
亩产700斤,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的全是农家肥和生物肥,也不担心会毒死水里的鱼。今年实现了水稻和鱼虾的双丰收。
主持会议的人开口问了句:“这样的水上稻田,你们能搞多少亩?”
“3万亩。”高卫东信心十足,“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动员做浮床,入冬前就能种下3万亩麦子。明年夏收之后再种水稻。”
坐在会议主持人旁边的谢将军眼睛微微眯着,听到3万亩的数据之后,他猛然睁开眼,露出精光:“10万亩,我要的是10万亩良田。填了金莲湖就能获得的10万亩良田。”
这实在是强人所难。
金莲湖的水面积的确有10万亩,但水面种植只能占据水面的1/3,不然难以保证植物根系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运动,也会影响水中鱼虾的生长。
高卫东不愧是大学生,富有急智。他立刻强调:“整个三江平原除了青年湖之外,还有大小湖泊来自乃至,它们都可以变成水上麦田。大家一起种植的话,面积绝对不行。”
先前发话的会议主持人又开了口:“有10万亩吗?这10万亩你们打算怎么种呢?是分散到三江平原的角角落落里去种吗?”
这这这,这的确很难回答。要说管理,肯定是成片的农田最方便。有没有10万亩的水面种植面积,也的确不好讲。
会议主持人满脸严肃:“围垦造田,是我们与大自然的斗争,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它意义深远,我们责任重大。广大官兵战士以及农场职工都不能松懈,不能畏惧困难,必须得打好备战备荒的硬仗!这是原则,谁都不能违背。”
田蓝看着吴处长焦灼的面色,咬咬牙,主动出列:“10万亩良田的产量,我们可以达到。”
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在了她身上,每一道都力度十足,仿佛带着火光的箭矢。
妈呀,田蓝现在是明白了,什么叫做被盯得说不出话来。
她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才让自己强行镇定下来,开口说话:“10万亩良田,按照目前的粮食产量,标准应该是小麦跟水稻加在一起,一年亩产800斤。这个数据就是8,000万斤。”
主持会议的人点点头:“对,你从哪儿弄这8,000万斤粮食?”
田蓝正色道:“我们的水面稻亩产700斤,3万亩就是2,100万斤。预估小麦每亩600斤,加在一起的话就是3,900万斤。剩下的4,100万斤,我们打算问冷浸田要。”
高卫东眼睛一亮,立刻强调:“没错,我们的冷浸田改造成功了,已经种下了麦子,亩产可以增加50%,甚至更多。三江农场加在一起有五千亩冷浸田,假设每亩增产200斤,就是10万斤粮食。除此之外,我们军垦农场附近的县加在一起有数十万亩冷浸田,但是它们增加的产量,就远远超过了4,000万斤。我们没吹牛,这些冷浸田都是只种一季庄稼,我们改造后可以种植小麦了,亩产300斤都是往少里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