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年道:臣在。
    萧庆宁:这些年议和给了燎人多少岁贡朕不追究了,但有件事请你与朕说实话。
    王延年:陛下垂询,臣自当知无不言。
    萧庆宁:议和下来这些年,京城与地方州郡官吏腐败,像外戚盘踞的淮州之地,明明是天下富庶州郡,朝廷每年收上来的税额却没有西南一些贫穷州郡多,若朕有心清理这些积弊沉疴,能不能办成?
    王延年道:陛下贤能果决,又有宏图霸业之志,此事必然可成。
    萧庆宁:朕说了要听真话,要听你的真话。
    王延年愣了愣,他是聪明人,他更知道萧庆宁也是聪明人,聪明人之间的谈话弯弯绕绕没意义。
    陛下即位未久,虽有军权,朝局却不算稳定,京官与州郡官员的关系盘根错节,陛下在这个时候全面整治,阻力会空前巨大,若北边没有燎人,陛下没有外忧,此事花个三年五载可见成效,但陛下明年断定燎人南侵,此事便不可急行。
    王延年这番话就是肺腑之言了,其实萧庆宁和慕容雅博现在这么做就是考虑到了王延年的说法,萧庆宁只是重整军事,设立军议内阁,文政这边依旧留着左王右崔和中书省,人事上基本没有大变动,没有触及朝中公卿和各州郡大世族的利益,为的正是避免徒生内乱。
    但淮州不同,南云霁已经清理了淮州的外戚集团,其他州郡萧庆宁可以暂时不管,淮州这个鱼米之乡她不能放过。
    两位公相,淮州外戚集团已由南元帅诛灭,朕可以先不管其他州郡,但淮州必须趁热打铁,若淮州交予你二人整治,明年的税收能否见长?
    她让王延年和崔固安办这件事有两个考虑,第一,淮州本是外戚地盘,跟皇后和许多皇族宗亲打断骨头连着肉,一旦整治,牵一发动全身,如果放王崔二人去,他们就会彻底跟萧景祐和皇后党割裂;第二,让他们整治淮州就是给予他们权力,一州之地的财赋绝非儿戏,在他们的角度看来,他们对萧庆宁有用。是以,萧庆宁这是要左王右崔表明他们的政治立场了。
    话到这个份上,左王右崔便不能再打马虎眼,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以他们多年的政治眼光看来,早就看出萧庆宁大势已成,到了此时,他们再不明确表态实属不理智。
    王延年回道:承蒙陛下信任,老臣二人必将全力以赴,还淮州官场一片清明。
    萧庆宁微微颔首,我会让许世辅派些户部的人协理你们办这件事,你们去告诉跟淮州有牵扯的官员,谁敢在这件事上使绊子,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朕新帝上任还没杀过文官,谁要做第一个就跳出来。
    许世辅是户部尚书,萧庆宁以前跟白靖文说过,她在朝中私下跟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有往来,这两人是少有支持她的文臣,这次她让许世辅一并派人去淮州,目的是趁机扶许世辅一把,让他培植自己的亲信,就像左王右崔趁机把人塞到通政司一样,萧庆宁也要借淮州塞自己的人,这等于是跟左王右崔做的一笔政治交易,双方心照不宣,这件事自然很快确定下来。
    和左王右崔谈完之后,萧庆宁在武备和文政方面的变革基本定型,只等过完年完成二十七天以日易月的守孝期,她便正式登基称帝,改换年号,把定下的策略推行下去,全力以赴跟燎人打开春之后的大战。
    而萧庆宁即位的消息也传到了燎国炎都。
    此时,炎都一片白雪冰封,此城从燎太|祖金骨太玄起便仿照大宁帝京建设,同时也混合了燎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既有城墙楼阁,也有毡帐庭营的奇异之城。
    炎都中部是燎国王廷所在,虽没有大宁皇城宏伟宽广,但这些年集聚了大宁三州一郡加上草原其他部族之财,其富庶程度绝不相让大宁皇都,而且燎人实行军政一体,王廷四周直接驻扎大燎皇帝专属的中路军,炎都之中常见大军出入,将军士兵比平明百姓还要多,与明京城是截然不同的风貌。
    今日,炎都之中的军队比往常更是多出了两倍以上,到处都是燎国骑兵四处往来,这种盛况在炎都已多年未见,究其原因,竟然是燎国王廷中枢六位极勒烈齐聚炎都,共商大燎国事。
    王庭大帐,一面写着燎字的火焰图纹大纛在风雪中烈烈飘动,大帐四周甲士齐备,便连千夫猛安也都只能在账外侍立等候,帐中全是燎国军政高层,这些人穿金戴银,头顶毡帽,左衿右衽,几乎都留着清一色的络腮胡,一个两个凶神恶煞,带着一种茹毛饮血的野蛮习气,光看阵势便足够震慑人心。
    这些人当中,官职最小的都是万户那颜,亦即至少是统领上万兵马的大官长,燎人以军功升职,到了万户那颜这种地位,哪个手上没沾着成千上万人的血?
    除了这些万户那颜,燎国王族的诸亲王、异姓王以及跟随燎太|祖起兵后累计战功升至极勒烈又退下来的老极勒烈齐集一堂,当然,最最关键的人物还是燎国中枢现任的六位极勒烈,他们分领燎国东西中三路大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名义上只受到燎国皇帝节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中,长生天极勒烈是燎国皇帝金骨乌虎。
    昊天极勒烈是燎国储君金骨别术。
    --

章节目录

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月白作秋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白作秋衣并收藏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