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彦笑笑,“那倒不用,我也是队里的人,再说就是个听来的办法。”
    技术员什么的,许世彦倒不在意。
    毕竟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搬走,明年能不能留在东江沿都不知道呢,不贪图什么技术员。
    赵大海在这边坐了一会儿,天色就不早了,于是告辞离开。
    等赵大海走了,苏安瑛满脸疑惑,“咱们去通化的时候,旁边有人聊这些么?我怎么不记得了?”
    许世彦抬手,揉了下媳妇脸蛋,“你上车没多久,就睡的跟小猪一样,你知道什么?”
    苏安瑛因为妊娠反应原本就没精神,加上坐火车时间长了太枯燥,所以在车上睡了很久。没想到这时候却被丈夫拿来取笑,登时又羞又恼,抬手就要去掐许世彦。
    “好啊,你敢笑话我?”
    “没,没笑话你,在我眼里,你就算是小猪,也是最美的那个。”
    许世彦笑着握住了媳的手,一用力,将人搂在了怀里,两人都笑了起来。
    东江沿大队今年起参做货的五百多丈,第一天也就起回来两百多丈,所以接下来还要再去几天。
    依旧是那四十个小伙子上山起棒槌,另外再选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货屋子干活,主要是抬蒸笼,烧火、看火候等。
    村里干活比较好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被挑选了去货屋子干活。
    一棵棵人参被刷洗的白白净净,就跟一个个小娃娃似的,特别稀罕人。
    刷洗好的人参整整齐齐的摆在大笼屉里面,可以摆好几层,然后几个力气大的小伙子将笼屉抬到那口十二印的大锅上。
    笼屉盖好,找来一块几张牛皮拼起来的大皮子盖住,下面捆扎结实,以免漏气。
    锅底烧旺火,开锅后两个钟头才停火,再焖一个钟头,解开绳子,揭去牛皮,打开笼屉盖子。
    一股子蒸制人参特有的香气,就顺着热气飘了出来。
    刚蒸好的人参呈微微的黄色,等着晒干,会变成一种透着黄的红色,所以被称为红参。
    笼屉敞开,带热气散了,几个小伙子再一层一层抬到旁边去。
    等人参彻底凉透,有一群小媳妇轻轻捡起,摆在叉子上。
    这个叉子,可不是吃饭的叉子,而是一种类似筛子的工具。
    长一米四五,宽不到一米的木框,底面整齐的绑着一层蒿子秆儿。
    通风又透气,又不会像铁丝网那样容易生锈,用来晾晒人参,最好。
    蒸熟的人参软软糯糯,干活的人必须小心翼翼轻拿轻放,不然手重了很容易折断。
    将人参顺头顺尾的摆在叉子上,摆满一叉子,那头有人就直接端走。
    院子里搭了好多架子,将摆满人参的叉子平着放在架子上,利用阳光晒干人参即可。
    当然,要是遇上阴雨天,就送进烘干室。
    烘干室里面有一铺大炕,外头正好连着蒸人参的大锅。
    除了炕,地中间还有俩炉子,炉子烧了火,加上炕的热度,也能把人参烘干。
    只是烘干的人参,颜色发暗,不如太阳晒干的颜色亮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多数还是在外面晾晒。
    第四十六章 又遇山参
    人参可以说全身是宝,根就不用说了,药用价值极高。
    叶子可以做茶、制烟、提取皂甙,参花也可以做茶、制药、制作化妆品。
    就连蒸制人参,锅里剩下的水,都可以熬制浓缩,制成人参膏。
    这人参膏可是好东西,谁要是长个疮或者疖子,弄点儿人参膏敷上,几天就好了。
    赶上哪年有流行性腮腺炎,也就是常说的痄腮,同样可以用人参膏来敷。
    要是再奢侈点儿,还可以用人参膏兑热水,用来泡手泡脚,可以让肌肤细白柔嫩。
    所以每一锅蒸过人参的水,都不会被浪费,早早就被大家预订好,弄回家去熬人参膏了。
    秋天就是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充满了喜悦的季节,每一个忙碌的人,脸上都是欣喜而满足的笑容。
    越是忙碌,大家就越开心,因为那代表了,今年他们可以过一个丰收年。
    东江沿大队今年起参做货五百来丈,那四十个人一天能起两百多丈,所以第三天上午,差不多就把活干完了。
    “世祥,咱下午没剩多少丈了对吧?”中午吃饭的时候,杨春明问许世祥。
    “嗯,就剩那头一个串儿,也就三十来丈吧,下午不用多少时候,就能起完回家了。”
    许世祥点点头,队里有多少参地,他都烂熟于胸,肯定不会记错。
    “哦,那咱下午别太早开始干活,回去太早了,这工分不好记。”
    杨春明心眼子多,少不得提醒许世祥一句。
    一天和半天,记工肯定不一样,但对于他们干活的来说,却没多大区别。
    左右也是出来一天了,谁不想多挣几个工分?
    许世祥愣了下,随即笑了,“行啊,那中午大家伙儿就好好歇歇。连着三天起棒槌,也是够累的。”
    许世祥这人做事挺活泛,要不然也不能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副业队长,除了有文化之外,也是有本事的。
    都是队里的活,工分是公家给,也不是从他许世祥的兜里往外掏,何必得罪人?
    见许世祥很痛快的点了头,众人都很高兴。
    于是赶紧吃了饭,有的人跑屋里躺着休息,有的在外面摆上桌子下棋,再不然就喝茶水聊天。
    “三哥,趁着中午休息,咱进林子里,去捡点儿蘑菇,或是摘点儿山葡萄、软枣子啥的呗?
    我家那小崽子成天馋,家里也没啥东西给他吃。”杨春明凑到许世彦跟前儿,小声问道。
    杨春明结婚早,不到二十就娶了媳妇,如今孩子都五岁了。
    许世彦一听,立刻点头同意。
    这附近的林子里有不少软枣子和山葡萄,去摘一些回家,给苏安瑛当零嘴儿也好啊。
    如今这年月能吃的水果不多,不像往后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
    苏安瑛怀孕了害口,可家里真没啥给她吃的。
    前些天还有几个洋柿子,这几天洋柿子也吃光了,苏安瑛只能啃萝卜。
    要是能摘一些山葡萄、软枣子啥的,回去好歹能吃几天,尤其是软枣子,那个补充维生素最好。
    俩人意见达成一致,悄悄起身,随手拽个麻袋就往外走。
    那头赵建设、王志军等几个平日里相处好的瞧见了,都凑过来。
    一听说是想要去林子里捡蘑菇,这几个也拎着挎兜跟着出来。
    秋天的大山色彩丰富,红的枫叶、黄的桦树、杨树、绿的松树,深浅变幻五彩斑斓,好比一副浓墨重彩的油画,着实好看的很。
    山林里更是藏着诸多好吃的,树上的有松塔、核桃、山梨、榛子,藤蔓植物有山葡萄、五味子、软枣子,地上还有榛蘑,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这些日子村里人都忙着秋收、起参,还没腾出工夫进山来。
    再者前川离着村子远,树高林密的,女人多数不敢来。
    所以林子里啥都有,而且很多,进了林子都不用走太远,就能看见成片的蘑菇。
    许世彦对蘑菇不感兴趣,别人都蹲下来捡蘑菇,他就继续往前走。
    找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挂满了紫红色的葡萄串,许世彦伸手摘两粒放嘴里,酸的直皱眉。
    这玩意儿,估计他家小媳妇能爱吃,孕妇的口味跟普通人不一样,越酸越好。
    一棵葡萄树摘完,再往前走,又遇上了一棵软枣子。
    软枣子,是当地的一种说法,学名应该叫软枣猕猴桃。
    跟猕猴桃都属于一类,但是东北的软枣猕猴桃个头小没有毛,味道更甜更香。
    要是离着村子近,不等软枣子熟透,就被孩子们摘光了。
    略微生一些的软枣子摘回家去,放在木桶里,上面盖一把香蒿,捂一段时间就会变软熟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天从木桶里翻找变熟的软枣子,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大山离着村子远,没人来摘,软枣子会一直挂在树上,慢慢失去水分。
    尤其是落霜之后,软枣子又甜又软,格外好吃。
    许世彦也不管那些,逮着一棵软枣子树,愣是摘的溜光,一个都没剩下。
    “三哥,你这是来扫荡的吧?瞧你摘完的树,我估计黑瞎子遇上了得哭。”
    后头几个年轻小伙子瞧见了,都忍不住调侃许世彦。
    “给你嫂子摘的,她现在害口,家里没啥好吃的。”
    许世彦闻言只是笑笑,放过眼前这一棵软枣子树,继续往前走,寻找下一个目标。
    众人一路摘野果、捡蘑菇、核桃,渐渐的就走进了林子深处。
    许世彦越走,就越是觉得熟悉,再仔细看,发现前面就是上次他带着陈德勇等人来放山的地方。
    “就在前面不远,有个树桩子,陈德勇就是在那儿被蛇咬了的。”许世彦指了指不远处,跟大家说道。
    众人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非得让许世彦带着他们过去看看不可。
    就这样,大家一边议论着陈德勇当时的搞笑场景,一边朝着那棵树桩走去。
    等到了近前,众人瞧见了树桩周围的环境,都忍不住摇头。
    “陈德勇真是作死,这样的地方,他竟然敢朝着树桩子撒尿?
    那树桩子底下明显有洞啊,里头肯定住着东西的。”
    当时陈德勇被蛇咬了,许世彦生气之下甩手走了,也没留心这树桩如何。如今仔细瞅了,总觉得不太对劲儿。
    一道灵光在脑海中闪过,许世彦连忙抬头。
    --

章节目录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参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参娃并收藏重回七七种田养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