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番畅想后,朱元璋却是皱眉道:“乖孙儿,若是这驿站改制,售卖邮票的事情做的红火了,势必会挤占驿站于朝中原有的职责吧。到时候满驿站都是百姓商贾,若是遇到战事军报呈递,恐怕还是会出现混乱的。”
    朱允熥念头一转,当即不假思索道:“那边增加驿站的人手!”
    “增加驿站人手?”
    朱元璋当即皱起眉头:“如此,岂不是又平白增加了驿站的耗费。”
    第一百六十章 军转吏
    朱允熥听到此言,笑了笑。
    “爷爷,此次四叔北征得胜,朝中如何封赏的事情,您不是交给孙儿了吗?”
    朱元璋点点头。
    如今锦衣卫已经将那三百多名官员家产抄没,景川侯曹震等人的罚钱也都如数交上来。
    得了钱钞之后,他才定下要办封赏此次燕王北征获得的事情。
    朱允熥说道:“孙儿先前就在想,大军得胜,这是好事。可如何安置那些伤残将士,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这一次,不只是朱元璋点头认同。连带着詹徽等人亦是点头赞同。
    朝中连连用兵,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伤残将士,已经不知凡凡。每年,朝廷都要出好大一笔耗费,用来豢养这些将士,以及他们家中的老幼。
    朱允熥则是接着说道:“孙儿以为,我大明将士们无论伤残,心中都是想着报效大明的。如此之下,何不如让他们还能为朝廷做事,朝廷也能多给他们一些实惠,好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这是真正触及到仁政的事情了。
    朱元璋当即目露期待,赶忙开口:“你快快说来,若是可以,爷爷就让你放手去办,万万不可寒了将士们的心。”
    朱允熥嗯了一声,点头道:“孙儿以为,朝中奉养银子,不少但也不多,大抵是够那些将士一家老小有口饭吃。”
    “如此之下,这一次驿站改制的好时机,朝廷何不如将那些将士们挑选出来,不能从事耕种的,奉养钱钞不足以养活一家的,都让他们到驿站里去做事。”
    “便是不能去送信,也可在驿站里做记录信件,收拾屋舍,清点看管库房的事情呢?”
    这是个好办法!
    朱元璋郑重的点头,表示了认可。
    朱允熥则继续道:“孙儿以为,朝中这一次驿站改制,平日里售卖邮票等物,只能在应天或地方州府大城之中进行。这些收益朝廷自然是要拿大头的,但也要分润一些贴补给驿站里的吏目们。”
    “如此,便是朝廷安置将士于驿站作为吏目,也不会短缺了钱钞支出来源。”
    “另外,朝中还可以依照各处驿站每月发送接收信件、接待百姓商贾住宿、存货的数量,另外再发放一些赏钱。这般下来,原本的吏目和那些由将士转变成驿站吏目的兄弟们,也能再多得一些钱钞养家。”
    军转吏。
    这是朱允熥刚刚突然想起来的事情。
    此时将这件事情拿出来,对于老爷子和詹徽等部堂尚书们而言,是解决驿站往后可能出现的人手短缺,以及朝廷如何更好的奉养伤残将士的法子。
    但对于朱允熥而言,却是往后深入改革朝堂制度和如何更妥善安置前线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实验。
    相较于朝中官员数量而言,大明朝最多的却是那些并无官职,却还在官府衙门里做事的吏目。
    这些人往往都是地方大族子弟宿老,或是不曾能科考成功的老读书。
    正是以此,长久之后,地方上便很容易形成,明明有朝廷正印的州府明堂主官,但地方上的很多事情,往往都要经由那些衙门里的老吏目,及其身后氏族的支持,才能办成一件事情。
    久而久之,地方上也就形成了核心权力盘根错节,朝廷出现可笑的皇权不下乡的无奈局面。
    当真是皇帝不愿意让自己的权柄,直接出现在地方上的乡野之中吗?
    不知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不愿意,而是他们做不到。
    一旦往后军转吏的目的达成,朱允熥更可以依次为基础,一步步的挤压地方上氏族们的话语权和在乡野之间的统治权。
    在后世,这样的制度,可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大为盛行。
    这时,他见老爷子面有疑虑。
    朱允熥当即开口道:“爷爷,目下离着您万寿也没有多少时日,孙儿想着,这驿站改制的事情,还有推行售卖邮票,就限定在直隶之内。
    而且这一次,您又将封赏四叔北征得胜将士的事情交给了孙儿来办。两件事刚好是撞在了一起,如何安置那些伤残将士的事情,不如也让孙儿就在直隶办了。
    便是回头出了什么波澜,朝廷也能反应过来,及早制止事端恶化。”
    朱元璋这一次没有再询问朝臣们的意见,而是看向依旧晒在太阳下的太子爷。
    似乎是感觉到了老爷子的注视,本没有翻阅几页纸的朱标,放下手中的书卷,转头看了过来。
    朱元璋脸上一笑:“太子,你家儿子说的这件事情,你如何看?”
    詹徽等人同时抬头,看向这些日子里明显不再远离打理朝政的太子爷。
    似乎是因为这一场大病,太子爷生出了闲云野鹤的性子。
    不过幸好陛下无恙,皇太孙业已长成。
    詹徽等人觉得,只要再多给太子爷一点时日将养,他们终究还是能在朝堂上看到往日那位风采奕奕的大明皇太子。
    朱标有些无奈,众目睽睽之下,他又没办法脱身。
    沉吟片刻后,只得缓缓开口:“朝廷若能借驿站改制之事,妥善安置军中伤残将士,当为我朝又一仁政。”
    太子爷的声音回荡在偏殿内。
    所以人心中都明白了太子爷的意思。
    只要这件军转吏的事情办好了,便是大明朝的仁政。
    要知道先前皇太孙提及驿站改制,都不曾得到太子爷这等看重和夸赞。
    朱元璋亦是点点头:“能让我大明将士,老有所依,家中老幼衣食无忧,咱便再无所求。”
    说着话,朱元璋再看向朱允熥,脸上露出了一些无奈。
    随后,则是被宠溺和期待所取代。
    他目光如炬道:“这件事,爷爷也一并交给你了。记住了,驿站改制,赚多赚少,都不妨事,大不了爷爷这万寿节不办了。
    可你若要安置那些军中因伤残退下来的将士们,务必替爷爷安顿好了。
    若是事情办砸了,咱叫你吃不了好果子!”
    詹徽等人站在一旁,垂足合手,眼帘下沉。
    朱允熥用力的点着头。
    这便是重振中原汉家正统,驱除鞑辱,重整汉家江山的大明洪武皇帝。
    他不在意朝廷能不能在这件事情上能赚到多少钱。
    他更关心,他的将士,他的子民,在大明的统治下,在他的统治下,能否过的更好一些。
    朱允熥沉声答应:“爷爷放心,孙儿定然会办好此事,绝不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嗯,你且去办吧。”朱元璋点头挥手,然后看向詹徽等人:“你们也都去吧,近来朝中之事颇多,尔等要辅佐皇太孙,将诸事办的妥当,办的漂亮,万不可出了差错。”
    朱允熥与解缙、詹徽等人纷纷凝神,躬身作揖。
    “孙儿告退。”
    “臣等告退。”
    ……
    待到众人散去,偏殿里除了皇帝和太子爷,便只有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留了下来。
    他虽为朝臣,但又是皇帝心腹家臣,有很多事情是不便在朝中官员当面,说出来的。
    到了这时,殿内再无外人。
    蒋瓛方才低声开口:“启禀陛下,昨夜诸国使臣下榻驿馆闹出了事,皇太孙深夜前去安抚诸国使臣。”
    朱元璋这时候还在观赏着那几张邮票雏形,听到蒋瓛的话,只是嗯了一声。
    蒋瓛察言观色,继续小声道:“皇太孙事后与倭国南朝使臣吉野寺麻会面商议。锦衣卫副千户孙成尊皇太孙之令,于锦衣卫衙门报备存档。”
    到这里,朱元璋方才收敛心神,看向蒋瓛:“皇太孙与那倭国使臣,都商议出了什么。”
    听着皇帝的话,蒋瓛眉头不由一挑。
    他说的是倭国南朝使臣吉野寺麻,但皇帝回的却是倭国使臣。
    虽然听着都一样,都是倭国来的使臣,但如今倭国境内情形正处于南北分治,这个时候皇帝将那南朝吉野寺麻称之为倭国使臣,其含义已经昭然若揭。
    他当即开口道:“皇太孙与那倭国使臣商议许久,定下我大明今岁出兵倭国,相助倭国平定国内之乱,稳定倭国朝局。
    皇太孙要下一处方圆五十里之地,作为我大明出兵将士驻扎之地。更商定,若是倭国局势平定,大明可占据北朝范围之内,三成矿藏收益。”
    倭国的事情,朱元璋已经交给了朱允熥去办。
    只是听到这个时间点,他却是皱起眉头:“今岁我大明就要出兵倭国?”
    蒋瓛点点头:“皇太孙与倭国使臣商议时,已经探出对方实情,至多明岁,再多不过再下一年,南朝就要不敌北朝。”
    朱元璋放下手中邮票,轻拍着桌子:“皇太孙可曾安排如何出兵了?”
    蒋瓛答:“皇太孙命开国公抽调善水能战之兵,龙江船厂组织战船,万寿节后便发兵倭国。”
    太子爷如今怎么这般爱看书?
    朱元璋看向一旁阳光下的太子,心里不满的嘀咕了一声,随后吩咐道:“与常升说,这件事情低调的去做,不要传扬出来。锦衣卫暗中监视倭国那个……另一帮人,今岁便不要他们归国了。另外,抽调的将士要安顿好家人,你们锦衣卫要放些人手进去,如今更要提前赶紧安插了人手去倭国。”
    皇帝一样样的吩咐着,蒋瓛则连连点头应下。
    如此之后,朱元璋这才大手一挥:“你去办吧,近来锦衣卫诸事繁杂,回头咱叫皇太孙予以赏赐。”
    蒋瓛当即开口:“臣叩谢陛下,臣等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不求赏赐。”
    朱元璋只是笑了笑,依旧无声的挥挥手。
    蒋瓛躬身退下。
    等到殿内再无外人之后,朱元璋则是目光幽幽的看向不远处的太子爷。
    “你也不怕自己被晒化了?”
    被自己亲爹突然来了这么一嘴,刚刚才再次拿起书卷的朱标不由一愣,只得是无可奈何的将手中书卷收起,放在一旁的案几上。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大明嫡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肉丝米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丝米面并收藏大明嫡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