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旸这话,带有少许的试探之意,刘皇帝打量了他两眼,淡淡一笑,沙哑的声音带有几分磁性,面态平和道:“我先前诏令,已经将决策大权下放到你的手中,如何取舍决议,你可以做主。不要说发兵了,就算你选择保守一些,退后一步,向高丽妥协,我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刘皇帝这话,虽然轻飘飘的,落在的刘旸耳中,却并不觉得轻松。抬眼注意到刘皇帝那平静的面容,虽然泛着少许热症的红润,但仍旧显得深不可测。
    他可不是庸人,即便反应相对迟缓些,但也很快从刘皇帝话里回味过来。此前,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那股迷惑,也清晰了起来,对高丽之事,又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了。
    如刘皇帝之言,不论自己做什么决定,他确实会支持,但在此事上,刘皇帝心里显然也是有所偏向的。
    倘若,他真的选择了保守,选择了妥协,那么刘皇帝嘴上不说,心里又会作何想法呢?
    毕竟,君心难测!
    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
    略加收拾心情,迎着刘皇帝那隐隐带有几分欣慰的目光,刘旸下意识地起身,拱手拜道:“还有一议,欲禀陛下!”
    刘旸这副郑重的模样,吸引了堂上所有人目光,刘皇帝也小小地眯了下眼,抬手示意:“讲!”
    刘旸沉声道:“除了郭老将军率水师南下破高丽水军之外,行营同时已令马仁瑀将军率兵北上攻辽通州,歼其残部,以呼应室韦、女真义军。
    荣国公拟后续给马仁瑀添兵至十万,尽力一击,到入冬以前,不论战果如何,通州克与不克,即收兵休战。
    其后,留足兵力驻守,逐步撤还大军,返回关内,待到来年抑或次年,再行根据局势发展动作!”
    说完这句话,刘旸就闭口,微垂首,默默等待着刘皇帝的回应。如果说,在刘旸对高丽事务决策上是观察、考验与期待的话,那此时刘旸的进言,则让他感到一丝诧异了。
    这么长时间了,虽然随驾大臣、地方大吏甚至包括西京的宰相们,都有劝阻刘皇帝罢兵的意识但直接向刘皇帝提出来,刘旸这还是第一次。
    “你的意思,是打算撤军了?”此时刘皇帝的眼睛似乎只能看见刘旸了。
    “是!”刘旸回答地很坚定。
    “这是你的想法,还是行营将帅的建议?”刘皇帝的语气陡然严厉了几分。
    一股压力扑面而来,刘旸整个人木了一下,头再度扬了起来,轻声道:“是臣的提议,返回前,与荣国公等将帅商讨过,他们不反对!”
    “不反对?”刘皇帝呢喃的一句,心中则暗思,或许是不愿反对,也不敢支持吧。
    盯了刘旸好一会儿,刘皇帝持续后仰,换了一个更加舒适的躺姿,淡淡道:“说说你们的考虑!”
    闻问,刘旸表情不见放松,提了一口气,应道:“其一,此番北伐,最初目标,仅为攻取辽东,如今辽阳已下,且大超预期,可见好就收。
    其二,辽东之战,虽有波折,但斩获颇丰,辽东敌军,大部损失,精锐重折,为灭残敌,已不需屯数十万官兵民役于彼。追剿残敌,收取东北,用兵用略,都可根据当地地理、军事、部族等实际情况施展安排。
    其三,北伐以来,自西自东,数路大军,全线出击,劳师之众,靡费之巨,实为大汉立国以来诸多战争之最。臣不知仓廪耗费详细,但可以肯定,不论阵前作战将士,还是后方馈军官民,都已疲惫,需要休养;
    其四,将士自服役出征,至如已半载有余,苦战数月,大小战斗五十余场,死伤甚众,将士疲惫,士气有损,且对大部分官兵而言,千里远征异域,思乡情切,归心益重。
    其五,辽东作战将士,半数来源于中原兵马,远在东北作战,水土气候,皆有不服,到目前为止,诸城前后已有数万军民染病,这还是全力医药供给,方才没有扩大继续扩大。
    臣同当地的一些官员部民仔细了解过,待到入冬,气候严酷,其恶劣状况,比我们原本想象的要严重数倍。
    去岁西巡河西,其冬寒酷烈,陛下也亲身体验过,东北的情况,不会比西北良好!即便供应足够的柴炭、被服,也难以保证将士非战之损伤。
    冬季的严寒气候,将成为辽军最好的御防助力,勉强维持大军于辽东,且不说粮草被服柴炭等军需之转运消耗,也难对敌人起到更多的威慑。
    与其如此,不若撤还兵马,让将士军民回国内休养,以解长征久战之疲……”
    显然,刘旸说了那么多,但最重要的考虑,还在于最后一条,东北的气候问题。室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都等着刘皇帝的反应。
    刘煦、刘晞两兄弟,也在思量,不过都忍不住对刘旸进行侧目。他们在刘皇帝身边,了解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对于撤军的议题,刘皇帝到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对外表露过态度,这也是态度的一种了。
    而刘旸言罢,脸上倒露出了一抹坦然,面色逐渐平静下来,默默地等待刘皇帝评断,就像等待判刑一番。
    太子刘旸过去,为政处事,都显得平平无奇,温吞如水,甚至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对于军国大事,更像刘皇帝的应声虫。
    但此番,算是第一次,向刘皇帝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出不同的声音了……
    刘皇帝呢,也陷入了思索,神情虽显漠然,但微锁的眉头证明他确实在思考。过去,对于刘旸的任何建议与政务国事的处理,他往往都是抱有一种考察评判的态度。
    但这一回,他是认真地考虑刘旸的意见,当作臣子的军政进谏来考虑。而刘旸的话,也确实带给他一些更郑重的思量。
    有一点,算是给刘皇帝提了个醒,也是他此前有所忽视的。那就是东北的天气问题,对冬季作战,刘皇帝一直都认为,凭借着充足的后勤供应,保障御寒物资,就足以克服。
    这是刘皇帝,站在过往的战例上考虑的,不论是乾祐四年南下淮南,还是乾祐十一年第一次北伐,都是横跨两岁三季,生生熬过整个冬季,始终保持着对敌军的压迫。
    然而,就事论事,在东北那片既陌生且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前两者似乎不能完全拿来做类比,付出的代价且不提,能够取得的效果能有几成,都还需要打个问号。
    尤其是刘旸提到去年巡视西北之事,这一下子勾起了刘皇帝的回忆,要知道,去年行营不过一万人众,还非战时,仅顶风冒寒的行路,迫于冻死冻伤的压力,也不得不在凉州待过整个冬季。
    如今在东北的,可是四十万军民,这么多人,面临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可不是简单地乘个数字就行了的。
    思及去年的经历,哪怕屁股底下坐着热炕,刘皇帝的双腿都忍不住哆嗦几下,而况于东北呢?那里的实际情况,他还真没有实地考察过,他一直在避免奏章上治国,但此次,似乎在战报上治军,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考量之中。
    至于刘旸提到的其他几条理由,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刘皇帝也不是没有触动。此前,他就有从辽东撤军的想法,撤军的意图不是罢战,而是抽调辽东军队,填补到西面。
    随着高丽的异动,刘皇帝也暂时打消了那个想法,而决心继续在辽东坚持,北击契丹,南讨高丽。
    然而,此时刘旸给他的进言,却是从辽东大撤军,这是刘皇帝还从未设想过的……
    思虑之际,刘皇帝的表情也随之变化,十分丰富,沉吟良久,刘皇帝终于偏过头,看着站了好一会儿的太子,平静地说道:“若是撤兵了,辽东战局,有所反复怎么办?倘若有失,再要救急,遣将调兵,过程中周折与麻烦,可一点也不小!”
    刘皇帝这一开口,打破了空气中凝重的气氛,刘旸心情稍松,连有些坐立不安的刘煦、刘晞两兄弟都感觉解除了束缚一般,身体略微松弛,看着太子。
    刘旸拱手道:“臣与将帅们商讨过,留十万兵马,足以北制契丹,南拒高丽,余者,尽暂时可撤还!”
    “具体的撤兵计划,可曾拟定?”刘皇帝问。
    当刘皇帝问起具体的计划时,也就证明,他心里对于撤兵,并不那么抵触了,甚至有接受建议的可能。
    刘旸当然也感受到了,稍加斟酌,禀道:“按照设想,还需待南北两路水陆两军进展结果,还军也通过水陆两路!陆上问题不大,唯有水路,只要将高丽水军消灭,剪除海上威胁,便可通过海路还师!”
    听其言,刘皇帝轻轻颔首,也示认可,稍加考虑,刘皇帝冲刘旸露出点笑容:“遣郭廷渭南下进攻高丽水军,真正的意图,也是为海上撤军做准备?”
    闻问,刘旸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垂首躬身,应道:“是!”
    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
    “那就等等结果吧!”刘皇帝淡淡表态:“既与高丽交恶开战,倘若不能保证海路的安全航行,那海上撤军就无从谈起。转运军需辎重,都倾覆了一些船,朕不能让大汉的将士承担着被敌军攻击的风险撤还!”
    谈到这里,那又不得不提了,如果身段放软一些,态度温和一些,稍作妥协,那这个问题,也就不那么值得担忧了。
    当然,这一点,刘旸可不敢再指出来了,也没那么蠢。况且,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对高丽事务,已然做了决议,军队都派出去,快出结果了,也没有必要再多提,毕竟已然无法挽回了。
    “距离入冬,也就二十余日了,照你们的设想,时间可不那么充足啊!三十万人的撤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廷渭能否彻底击破高丽水军解除海上威胁?入冬撤军,渤海是否结冰,何时冰封?具体撤军人员的调度,这些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刘皇帝又咳嗽了两声,拿起折娘子手中的丝巾擦了擦嘴,继续道。
    “是!”刘旸应道,迟疑了下,禀道:“正因如此,才需请教于御前,若得首肯,诸多事务,可提前筹备安排!至少伤员病卒,可先行撤回,予以更好的休养治疗!另外,出征的中原的将士民夫,也可提前做好集结,既为防备不测,也待令登船返航……”
    听此言,刘皇帝眉头顿时一蹙,语气都变得犀利起来,问道:“留守东北的军队,你们商讨时,是如何考虑的?”
    感受到刘皇帝语气的变化,刘旸也觉心头一闷,不过,还是保持着从容,将回幽州前做好的考虑禀来:“比起中原将士,燕山边军及地方军队,更能适应东北气候,因此,臣等计划,留守军队,以边军及燕山籍将士为主,辅以河北地方兵马,发于中原的将士、民夫,撤还!”
    刘旸这一番解释,刘皇帝眉头皱得更紧了,直接严肃道:“若是这样,不怕将士怨言?”
    “同为北伐将士,同样浴血厮杀,慷慨赴战,中原将士不习东北气候,可以回家返乡,燕山将士更能受寒,就要让他们在东北苦寒之地受苦?
    久战兵疲,将士欲归,不独是中原将士的问题吧!你们的想法,有其道理,也考虑到了实际情况,但是,如若这样安排,留守的将士会作何想法?
    东北可不是什么花花世界,换作是我,我会觉得,朝廷不公,区别对待!军中,岂能无怨言,倘有变故,又如何让他们全心全意,为国效力,巩固辽东战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点道理,不懂吗?”
    说到最后,刘皇帝的语气已然透着股严厉,让刘旸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默默地用力咬了下牙,刘旸深吸一口气,拜道:“是臣考虑不周了!若非陛下点出,必然酿成大错,臣身在军中,却不曾顾及将士心理,实在是不该……”
    “好了!”见其状,刘皇帝摆了摆手。面容不复肃然,眉宇间甚至流露出一抹满意之色,给人一种气顺了的感觉。
    “论爱兵,朕或许并不如你!”刘皇帝这么说道。
    “臣上战场是初出茅庐,岂能同您相比!”刘旸再度放下心来,恭维道。
    看着他,刘皇帝笑了笑,心下暗思,老子的心可比你硬多了,也狠多了!
    “不错!”刘皇帝恢复了慈父的表现,对刘旸,也不吝夸奖了,道:“此番帅师北伐,确实有不小的成长!也敢于进言了!”
    “稍后去见见你娘,她可一直惦念着你,晚上,一家人一起用席家宴!”刘皇帝吩咐着:“撤军事宜,朕同意了!明日,便返回辽东行营,具体事务,就交由你负责了,与将帅与行在还有所涉衙司协调好!”
    “是!”
    “你呢?出巡一趟,有什么收获?”刘皇帝又瞧向刘煦。
    闻言,刘煦立刻要起身,被刘皇帝伸手止住了:“坐着说就行了,不必这么拘束!”
    “谢陛下!”感觉到刘皇帝心情不错,整个房间内的气氛,都雨过天晴一般,轻松了些。
    刘煦道:“这一个月,臣走遍燕山道,西至宣化,东临榆关,上察吏政,下体民情,不得不说的,此番北伐,对燕山道役使过甚,官民已然有些不堪其负。
    其余道州,情况或许好一些,但是,军力国力民力确实耗损太大了,因此,太子建议撤还大军,与官军民休养,臣也支持!
    只是不知,除辽东之外,其他几路军队,是否同样撤军?”
    听他这么说,刘皇帝也来了点兴趣,问道:“王彦超军中将士,是否也疲敝不堪,想要回师返乡了?”
    刘皇帝言语中带着少许的玩味,听不出喜怒,不过,刘煦还是温润如玉的样子,轻声道:“疲惫固有,归心亦然,不过,比起辽东的旷日大战,王老将军所帅偏师面对的敌军实力不强,只是受限于地理形势,难于速进。
    至于已占之兴化、神山二城,守之不难。臣在王老将军军中十日,目前仍受阻于辽和众城下,守军主帅也换了汉臣高勋,此人甚是难缠。
    不过,老将军察觉到了一些异状,根据细作刺探的消息,高勋奉辽帝之命率师南援之后,直接收缴了奚人军权,奚王筹宁对此很是不满,一些奚人贵族、将领也有怨言,不服高勋这个汉臣统帅……”
    “一个韩匡美,一个高勋,对了,还有那个辽帝倚为腹心的韩德让,汉辽之间,战至如今,这些汉臣,还为契丹人尽心尽力,认不清形势!”刘皇帝冷冷道,轻蔑的语气中,透着股杀意,令人不寒而栗。
    闻言,刘煦回道:“高勋此辈,数典忘祖,为图高官重权,甘为契丹人牛马,既不知悔改,终有一日,必遭天谴!”
    刘皇帝淡淡道:“大汉兵进敌都,斧钺加诸于彼身时,就是天谴降临之时!”
    “听你的意思,王彦超是欲从那高勋与奚人的矛盾中想办法破局?”刘皇帝转回话题。
    “正是!”刘煦脸上作钦佩状,禀道:“王老将军认为,筹宁虽然被高勋限制了兵权,但他毕竟是奚王,能够号召奚人军队,并且与辽廷离心,与高勋龃龉。倘若能够挑动奚人投诚,那么奚族属地可从容而下。有奚人的配合,破除关阻,甚至可北上直插辽国腹心,威胁其上京地区!”
    听刘煦说到这儿,刘皇帝的眉毛也不禁挑了挑,兴趣愈浓,要知道,开战这么久,还真没有哪一路军队对辽国上京造成了实质威胁。
    “不过!”注意到刘皇帝的反应,刘煦停顿了下,继续道:“奚族虽与契丹日渐离心,但两者之间,终究融合了数十年,想要施间策,也不容易。若要挑动奚人背反契丹,除了兵马的压迫之外,还需予奚人一些利益允诺,这些,需要您的许可!”
    闻之,刘皇帝收回了投在刘煦身上的目光,抬手摸着下巴拧捏着胡须,轻笑道:“这是向朕要授权来了!”
    琢磨了一会儿,嘴角微微勾起,刘皇帝上下打量了刘煦几眼,道:“这件事,朕交给你去处理,予你全权!”
    “遵命!”刘煦两眼一亮,起身长拜。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汉世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芈黍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芈黍离并收藏汉世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