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煦在安东那么努力认真,也是为了向刘皇帝展示自己的器量与才干,希望能够获得认可,取得信任。
    但是,今夜这场谈话,几乎使他所有的设想与愿望落空,他的努力与成就,终究是有一个上限的,而这个上限如果是安东国王的话,实在令他心伤。
    或许是想得太多,但在他看来,刘皇帝就是在告诉他,无论你如何挣扎,都没有继承帝位的可能,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竞争过刘旸。
    虽然这就是现实,但至少过去,刘皇帝没有如此向他“摊牌”过。事实上也是如此,过去刘皇帝对刘煦,还是信重有加,对他的培养,也是没有保留的。
    念及此,刘煦也不由得黯然神伤。
    当然,刘煦对刘皇帝的了解,如果真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很困难的。刘皇帝经历了怎样的心里路程,方才生出分封的想法,刘煦不得而知,他也顾及不了了,此刻,他只是满心的彷徨。
    而即便是分封,这样结果,同样也让刘煦难以接受。他是亲王,倘若真要分封,那该让他驻国的地方,当是关内、是秦陇才是,安东算个什么?说他穷乡僻壤,都算是高抬了……
    靠一个安东来争天下?脑袋清醒的人,都不会有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
    不过,对这一点,刘煦自己心里也有数,分封秦陇,那是不可能的,被说关内陇秦陇,就是河西,也不可能,那也是大汉帝国核心利益所在,关乎到整个西北边防安全的地方,中央高度集权的大汉朝廷,是必须要有强大掌控力与影响力的。
    刘煦也是在朝中当差多年的,对刘皇帝,对朝廷,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心中纠结万分,脑中一团乱麻,刘煦知道,自己此次算是迎了人生一个最大的关口,关口背后,是两条路,一条朦胧混沌,充满不可测的风险,一条未来清晰,但前景有限。
    刘煦并没有直接向刘皇帝表明他的想法,当刘皇帝问到他是想做秦王还是安东国王时,他只是含糊地回答说:不论秦王还是安东国王,都是爹的儿子,都是大汉的臣子……
    刘皇帝并没有直接强势地定下,而是询问他的意见,也给了他选择的余地,只是从刘煦的视野来看,这个余地实在是不充分。
    刘煦也在想,如果他拒绝呢,刘皇帝又会如何安排他?对此,他同样有些迷茫了。
    虽是深夜,秦王府内还没有安歇下来,随从回京的仆从们,还是打理安顿。这一次回京,说准要待多久,对王府,自然也得做些细致认真的清理。
    不过,刘煦并不在意这些了,回府之后,避过所有人,直接把自己关进书房,一人独处,迫不及待上门拜谒的舅舅、表哥、妻兄等人,也都不见,连王妃白氏,都不敢去打扰他。
    刘煦,也确实需要好好地思考一番,这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
    第91章 今日开宝
    开宝十八年的嘉庆节庆典,是在万岁殿进行的,原因自是图那个殿名。汴宫中的诸多宫殿群中,论雄伟壮丽,当属崇元殿,万岁殿则仅仅次之,曾经有一段时间,还作为刘皇帝的寝宫使用过,当年高祖刘知远也是在此殿晏驾的。
    庆典之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仿佛上天也想通过一个和煦的天气,来为刘皇帝贺寿。整个东京城,比起平时也明显多了些喧嚣,人声与鞭炮声交加,整座城池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万岁殿间,已是宾客云集,高朋满座,大汉的宗亲贵胄、功勋大臣们齐聚一堂,各个衣冠楚楚,满带笑容。
    与会宾客很多,万岁殿肯定是装不下的,宴席设了五百桌,从殿内,一直摆到殿外,把殿台、广场都占据了。
    为了满足这场庆典宴会的用人需求,内侍省从宫中抽调了大量宫娥、宦官,仅宴会上伺候的仆婢就上千。至于仪仗、侍卫、礼乐、歌舞,同样有数百人的队伍,突出一个盛大。
    隔着一道宫墙,新起了一排炉灶,炊烟袅袅,热气升腾,宫里宫外抽调了两百多名庖厨,切菜的,吹火的,烹饪的,忙得不亦乐乎。
    哪怕是宫廷御宴,这种大锅饭,也要失去几分精细,但至少,能尽量让贵人们吃上一顿热菜。
    万岁殿内的气氛,同样喜庆,不过多了一些严肃庄重的味道。刘皇帝与符皇后同坐,博冠华服,整个殿内穿得最喜庆的大概就是他了,一身大红的衮袍,上绣的龙纹都活灵活现的,这身袍服,显然也是专门甚至制作的,也不知耗费多少尚衣局织女的心思与巧工。
    今年的嘉庆节御宴,大概是最具仪式感的了,赵普等人搞出了一系列的流程,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对刘皇帝的歌功颂德,对他三十余载建树的总结夸耀。
    汲国公薛居正,亲自完成了一篇上万字的祝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由他亲自当殿宣读。
    万岁殿内虽然人满为患,但薛居正的声音却始终回荡其间,钻入殿中每个人的耳朵。宣读这件事,本可以找个年轻人来做,不过薛居正觉得这是份荣耀,再加上是他这司礼大臣的本职工作,不肯让人。
    不过,这一通朗读下来,把薛国公也累得够呛。刘皇帝似乎也恢复了过往的耐心,听得尤为认真,当然,薛居正的文章,辞藻华丽,遣词造句透着一个高深,很多地方,他都听不懂,大概意思就是对自己的赞颂,这一点想来是不会错的。
    不过,有些关键之处,刘皇帝还是听得格外明白。在中间一段,薛居正列出了一串数据,尤令人欣喜。
    到开宝十八年,大汉在籍人口,已然达到9007839户,超过六千万口,这还只是在籍人口,由于统计手段的限制,人口隐漏是难免的,再加上的大量的流动以及特殊人口,大汉实际的人口,还要更多,超过一千万户,是肯定的。
    要知道,在大汉建国初期,由朝廷所统辖的人口,也才一千万口出头,即便把诸多割据势力的户民都算上,全国也才约三千万之数。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口终于实现倍增,这还是在伴随着长期、频繁的战争的情况下,否则也汉人的发育能力,一千万户的关口早就突破了。
    而这么多的人口,如何养活他们,是个不小的挑战,当然,这也是这么多年朝廷始终重视的一个问题,别看大汉如今商业日趋繁荣,但农事永远是根本。
    土地的开垦成绩,自然是显著的,到开宝十八年,全国已有近八百万顷的耕地,这已远超盛唐时期。按照测算,平均约十亩地就能养活一个人,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的地方,甚至两亩地就能养活一人。
    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向前的,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高产的占城稻,也大规模地铺开了,不再局限于淮东地区。
    粮食作物外,一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同样迅速,最突出的,就是棉的大规模推广及运用。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不只是棉花的种植,还包括棉纺技术的发展。
    大汉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刘皇帝的力主之下推行的,并且其中有一个加速推进的过程,他太知道这东西的意义以及对民生的重大作用了。
    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棉事发展有益的事情他都积极去做,对这方面有功的人,更许以重利。
    当年随卢多逊东归的安西棉农,更是作为棉花种植推广的功臣看待,如今已挂着五品官衔,这也是卢多逊足以留名青史的功绩之一。
    五年前,琼州知府周仁浚,向朝廷上报进献了一种糅合当地黎族织锦的棉纺技术,并附以专门改进过的棉纺工具,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经过试验,那些工具能够极大提升棉纺的效率。
    对此,刘皇帝给予了高度肯定的评价,一高兴之下,直接提拔周仁浚为广州知府。而随着新棉纺技术与工具的推广,大汉的棉事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短短几年时间的进步,堪比前面二十年的发展,当然,没有前二十年的积累与铺垫,也没有如今的跃升。
    到如今,各类棉制品,从棉花到棉被,从棉布到棉衣,已然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了大汉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再像过去,需要官府买单以促进发展。
    同样是这几年,棉花的种植与棉纺技术,也从中原向长江流域扩散,并快速发展。而对朝廷而言,也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候,不只是大汉百姓们衣食饱暖上的积极意义,还有更直观的经济效益,朝廷在棉产业上,也开始有税收入项。
    谈及税收,薛居正同样也提了一串足以刺激人耳膜的数据。到开宝十八年,朝廷每年正税,已然达到6349万余贯,这比起二十年前,几乎翻了一倍。
    其中春秋两税,仍旧是大头,但商税以及各种朝廷专营产业利润的占比,也是显著的上升,尤其是市税,更是爆发氏增长,当然,这一切的基础,还在于有大汉的百姓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海量的社会资源与财富。
    薛居正的这篇祝辞,抛开那些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对刘皇帝的吹捧,余下的,完全可以看作一份大汉几十年发展的总结报告,听得刘皇帝是心花怒放,喜不自禁,还不时地同身边的符皇后探讨一二,仿佛在诉说他的得意。
    当年,改元开宝之时,刘皇帝曾与群臣相约,定下了一个赶超盛大开元、天宝的目标。如今,在天下一统的十八年后,这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不论是从人口、耕地还是税收上来看,都已经做到了超越,在经济上,就是全方位的覆盖。文化上同样璀璨,由朝廷主导修纂的各大类书,就是标志之一,至于汉词长短句,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军事上的成就了,李隆基开边不已,最后不仅顽敌难制,还导致国库虚耗,伤亡惨重,军民疲敝,还落得个穷兵黩武的名声。
    大汉则不然,只能用打遍四海无敌手来形容了,当然,大汉如今的周边环境与形势,比起盛唐时期,也确实要好得多。
    第92章 万岁殿宴
    不只是刘皇帝,与会的宾客们同样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大汉帝国强盛、富庶、繁荣,但具体情况如何,再没有比这样详细的总结陈述更有说服力了。
    而尤以赵普为首的那些大臣,听得格外认真,嘴角咧开,笑意难掩,一副脸上有光的模样。这是可以理解,毕竟,大汉取得如今的成就,其中既是刘皇帝创业之功,同样也是他们这些柱国大臣的辅弼之劳,这是相辅相成的。
    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真正夙兴夜寐,操劳国事的,可是太子,可是他赵普。赵普心里也清楚得很,当后人提起开宝之治时,除了记住刘皇帝,也会记住他,毕竟,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开宝宰相”,而其他人,只能称为“开宝名相”,这可是历史地位上的差距。
    一份万言祝辞念完,薛居正也是累得够呛,到后边,声音都显得更加苍老了。毕竟也是快七十岁的老臣了,这种“体力活”,实在有些难为他。
    见薛居正满脸的疲惫,刘皇帝轻笑道:“难为薛卿了,辛苦了!”
    “陛下言重!受命司礼大臣,这是老臣的荣幸!”薛居正拱手一揖,气息不匀地应道。
    刘皇帝颔首,斜了一眼侍立边上的喦脱,道:“愣住做甚?还不快扶汲公入席!”
    “是!”喦脱一愣,迅速反应过来,应了一声,赶忙上前搀扶着已经快站不住的薛居正往国公们的坐席那边靠。
    见那颤巍巍的模样,刘皇帝不由偏过头,冲大符低语道:“这个薛卿,年纪也一大把了,非要逞强,劝都劝不住。”
    闻言,大符也掩着嘴唇,低声道:“这话可不好让薛公听了,在这吉庆之日,他也是籍此表达对官家的忠心!”
    刘皇帝笑了笑,扭头看向坐在众臣之首的赵普,语气轻松道:“你们啊,区区一个生辰,搞得如此隆重,新添了这许多流程繁礼,看看汲公,要是把他累倒了,看你们如何交代!”
    刘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和人开玩笑了,这突然来一发,众人一时都没反应过来,空气一时沉默,倒把刘皇帝搞得有些尴尬。
    显然,在刘皇帝的长期威压下,臣僚们难免压抑,平日里在刘皇帝面前都是把所有情绪收敛起来,生怕失礼失仪,何况是在万岁殿这种场合。
    还是晋王刘晞会来事,闻言,笑出了声。笑声是会传染的,虽然很多人都还没搞清楚笑点在哪里,甚至有人还认为刘皇帝那是不满意了,在责难赵普,不过,还是有些精明人,跟着发笑,殿内的气氛很快就被烘托得轻松愉快了。
    赵普站起身来,面带微笑:“陛下,劳薛公辛苦,臣自会登门拜谢。今日陛下诞辰,陛下不许臣僚们贺礼,但只身而来,总觉礼节不到,心中不安。”
    赵普表现得很淡定,说着,躬身一礼,道:“就请陛下,容臣说两句讨喜话吧!臣代表满朝臣工,祝陛下福寿绵延、长寿千秋,祝大汉繁荣昌盛、江山永固!”
    赵普话落,顿时有一干大臣附和,紧跟着,大概是觉得赵普这贺辞直接到位,其他人也紧跟着开口,声音也趋于统一,几乎震得殿梁发颤,这场景,仿佛不在祝寿,而是在上朝。
    刘皇帝想把气氛搞得轻松融洽些,但显然还是有些困难,他是老皇帝了,而不论新老臣子,对他也只剩下敬畏了。哪怕在这嘉庆节庆典上,在每个人洋溢着笑容的面庞下,隐藏着的还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压抑的情绪。
    卢多逊也在祝贺的人群中,他与赵普的矛盾虽然早已公开化,但这样的场合,也不得不从众。他的位置与赵普隔着几张席位,在低头时,目光刻意地盯了两眼赵普背影,那眼神,仿佛在说:好你个赵普,就这样裹挟群臣了?你至少代表不了我卢多逊……
    这个时候的刘皇帝,心情显然是十分愉快的,老脸上都快笑出褶子了,赵普之后,陆续有太子、宗亲、诸部司、地方、诸国使节代表,向刘皇帝恭贺。
    直到一群皇孙,也有组织地走到丹墀下,一起跪倒,朝着刘皇帝与大符行礼,嘴里整齐的说着大人准备好的贺词,这些清脆的童稚声,也为万岁殿增添了一抹温馨。
    如今的刘皇帝的皇孙与外孙,男男女女加起来,也有二十多人了,此番也难得地齐聚一堂。虽然都是半大的孩子,最大的刘文渊也才十五岁,但这子孙满堂的景象,还是让刘皇帝格外欣慰、开怀,在他眼中,这些孩子同样是大汉帝国的未来。
    “都起来!”对孙儿们,刘皇帝自然不用端着架子,笑呵呵地冲他们抬抬手,然后对刘煦长子刘文渊与刘晞长子刘文海道:“文渊你年纪最大,文海你对宫中熟悉,就由你们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玩耍吧,大可尽兴,今日不必顾忌宫中的那些礼仪规矩!”
    “是!”
    皇孙们兴高采烈奔走而去,万岁殿一下子仿佛安静了不少,当然,殿侧的乐师们仍旧从容熟练地演奏着舒缓的乐章。
    大概是看氛围差不多了,刘皇帝缓缓起身,慢悠悠地走到并不算高的御阶上,他这一动,殿中是真的安静了,所有人都下意识地低头,不敢再随意侧目,静静地等待着刘皇帝发言。
    刘皇帝居高临下,环视一圈,看到这熟悉的群臣伏首的场面,心中已然没有多少波澜,只是酝酿着自己的情绪。
    过了一会儿,方才悠悠道:“在这里,朕首先要感谢众卿,倒不是因为你们来给朕祝寿,而是感谢你们陪着朕一路走到这里,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正是有你们的辅弼,方才铸就了大汉如今的辉煌,你们,都是大汉的功臣,是天下的功臣。
    朕十八岁登基,至今已有整整三十二年,三十二载春秋,三十二载风雨。朕犹记得,当年就是在此殿,先帝将千钧重担交付与朕,继位之初,内外交困,国贫民乏,处境何其艰难,那时朕也如履薄冰,废寝忘食,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先帝所托,如今思来,也是感慨颇多。
    所幸,有卿等忠志之士,不懈支持,大汉方才得以保存,并一路冲破艰难险阻,打造出如今的太平天下。
    三十二年,实在是太漫长了,在漫长的岁月中,有的人老去了,有的人故去了,朝堂之上也换了新颜,但是朕眼中,绝无新旧之分,只有忠奸之别。
    有人说,大汉帝国,打天下的是一批人,治天下的又是另一批人,这个说法有些笼统,但也有些道理。
    不过,打天下的功臣,朕记得,治天下的能臣,朕也同样不会忘记,天下不会忘记,青史不会忘记!”
    刘皇帝这番话,有些虚,一半发乎内心,一半则纯属客套,不过,在场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些勋贵老臣,反应尤其积极,满脸的感动,甚至老泪纵横,若不是怕打断了刘皇帝讲话,怕是要扑出来对刘皇帝表示忠心了。
    说话间,刘皇帝手中已然多了个酒杯,踱了几步,又继续道:“适才汲公所宣,朕十分感动,不是为了那些歌功颂德的部分,而是其中所罗列大汉发展建设成果,朕听到的,是大汉开宝之盛世,看到的,是天下万民之安康,有此,这方觉得这三十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朕曾说过,十五年平天下,十五年治天下,如今,朕也可以昂首说出,当初的目标,实现了。
    只是,回首再望,朕也老了,人生半百,这须发,同样也白了一半。不过,朕虽老,但志气仍在,朕还要继续走下去,大汉也要继续走下去,就是不知在座诸卿,是否志气犹在?是否初心不改?”
    刘皇帝这话一说完,满殿轰动了,皇子宗亲、勋贵大臣们纷纷拜倒,口称矢志不渝,誓死追随陛下……
    “朕不多讲了,千言万语,都在这酒水中!”刘皇帝拔高了些,然后十分豪爽地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当然,若是酒杯大一些,还能增添几分豪气。
    很快,这场以庆生为名的宫廷御宴正式开始了。万岁殿内外就是一个高档的舞台,这里光鲜亮丽,五彩斑斓,刘皇帝与他的大臣们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大家都在演着戏……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汉世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芈黍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芈黍离并收藏汉世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