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奇怪。
    一方面,随着明廷局势的稳固,尤其是川陕攻略结束后,明廷的统治已经稳若泰山了,最差也是个南北对立的格局。
    郑氏集团的股东们都不傻,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左右横跳的机会了,郑氏的主要利益和根基,都集中在东南沿海,舰队再牛逼,终归是要上岸的。
    更何况,其实郑芝龙也好,其他海盗集团也罢,本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可以说郑芝龙当年无论是接受明廷诏安,还是后来投降清廷,都是在谋求自己家族的转型。
    所以他才会把自家儿子送到钱谦益那求学,不让郑成功参与走私业务。
    在这个年头的人眼里看来,富可敌国终究到底是比不上官宦人家的。
    而现在,朱由榔已经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了。
    郑成功受封国公,领一军都督,其叔父郑鸿逵也封为长泰侯,其下众多主要成员,都各有封赏。
    现在的光烈朝廷可不是之前风雨缥缈的弘光、隆武,这些爵位,都是与国同休的世勋啊。
    所以,在郑成功、郑鸿逵两叔侄的鼎力支持下,整个郑氏集团的改编,并未遇到太大阻力。
    同时朱由榔予以郑成功充分信任,对于海军的人事安排,都会先征求他的意见,不仅仅是信任问题,更重要的是,朱由榔和枢密院这帮子也不过是旱鸭子,对于人家技术性极高的海军,少外行指导内行的好。
    郑芝龙自从被换回来,先是被抓进大牢,然后又被放出来,一直赋闲在家,但朱由榔倒也不让这厮闲着。
    郑芝龙虽然人品不咋地,但有一说一,对于航海、海务、海军建设,以及对西方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了解上,还真是当今东亚世界首屈一指的存在。
    朱由榔专门把这厮抓回南京,在兵学苑给他安排了一个教职,把脑袋里的知识和经验都掏出来,整理成资料。
    郑芝龙倒也没啥意见,也不藏私,说实话,他儿子已经是大明朝排名前五的将帅了,经过当初投降后,幻想破灭,被软禁数年,再放回的经历,雄心壮志被磨灭得差不多了。
    原本朱由榔只是想把他的经验留下来,可以编写本海军教材之类的。
    没想到郑芝龙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也许是人老了,都喜欢在年轻人面前吹牛逼,这位曾经的“东亚海贼王”,在兵学苑里建立了一个“海军学社”,吸引了一批学生,专门讲授海战知识。
    这引起了学苑祭酒李明忠的注意,李明忠和郑芝龙经过数日深入交流后,二人联名向朱由榔上了一封奏章。
    请设海军学院和海军建设统筹部门。
    文中深刻的阐述了建设这两个机构的重要性。
    在十五世纪时,欧洲和中国一样,船只建造基本上还属于工匠个人的事情,如同许多手工业一样,施行师徒制的传承,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并未形成真正的统一标准。
    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令西方造船业和航海业快速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学校和海军部、海军局,统筹海军舰队和港口的建设、维护、训练。
    郑芝龙对此认识尤其深刻,他在奏章中解释道,虽说过去在东亚近海,自己曾经多次击败过西洋舰船,但那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对方船少,而且大多数只是武装商船,并非真正的海军舰队,无法抵抗郑军舰队的群狼战术。
    另一方面,毕竟这里是家门口啊。
    只能和别人的武装商船,在自家家门口打海战。
    万里之外的欧洲小国,武装舰船可以开进珠江口,可以进驻台湾,可以在福建沿海耀武扬威,就算被打败了。
    这本身,也是一件极为耻辱的事情。
    凭什么不是大明的舰队开到泰晤士河,开到阿姆斯特丹,开到巴塞罗那?
    郑芝龙非常辛辣的指出
    郑氏集团以前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说到底,只是因为中国距离欧洲太远,人家真正的海军舰队,被必要远隔万里跑来和一个海盗头子算账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如果日后有朝一日,大明海军真想夺回马六甲海峡,冲出亚洲,郑芝龙现实的表示。
    现在看似庞大、不可一世的海军,不过只是一支近海舰队罢了!
    别说和西班牙、荷兰那样的海洋霸主比,连英格兰、葡萄牙、法国都不如。
    郑芝龙精通西班牙语、荷兰语、日语,他和西洋人打过太多交道,所以对于西洋海军的实力认识非常深刻。
    别的不说,此时欧洲的一级战列舰,载炮量能达到八十门以上,最高能有一百多门,哪怕是最低级的风帆战舰,载炮也达到十八门上下。
    按照这个标准,当今大明海军数百战船,真正能被称为“战舰”的,有几艘?
    这封奏章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有些沉迷于自己对于满清技术优势,而沾沾自喜的朱由榔。
    郑氏集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哪怕是“海贼王”,归根到底也只是拦路抢劫的海盗罢了,别因为能锤几艘人家东印度公司下面的几艘殖民地商船,就觉得有多了不起。
    早在几十年前的万历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已经有一万五千个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两万艘商船。
    从远东到加勒比海,从北冰洋到好望角
    那广阔无垠的海洋世界,至今都还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于是乎,枢密院下,就增设了一个海军署,同时,兵学苑也开始筹备海军学院的问题,等条件成熟,新建的海军学院将成为和兵学苑平级的机构。
    虽说明清之间的战争尚未结束,但百年海军,有些事情必须提前部属。
    好在眼下也有一个契机。
    大都督同知李定国,在光复川陕后,向朱由榔正式上交了关于北伐满清的总方略。
    称为《平戎策》
    要说李定国这几年,尤其是进了大都督府后,就一直埋头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虽说也有文吏帮忙润色,但文化水准已经及格了。
    李定国在奏章中将北伐策略概括为
    “西出陕甘,联络蒙古,策应河东,是以断其左臂;水师北袭,擎控朝鲜,威逼辽东,是以截其右膀。”
    “而后提三军之命,一军铁骑,出函谷,席卷晋、豫;一军起武昌,攻拔襄樊,突入中原;一军发江淮,克夺徐州,剑指齐鲁。”
    “以偏师渡海,自朝鲜、辽东,断其归路、巢穴。”
    “遂而四军齐发,直捣黄龙!”
    这个战略思路,倒是和朱由榔不谋而合,除了其他常规北伐都要考虑到的事情外,二人都注意到了一个方向。
    朝鲜和辽东。
    明军完全可以先凭借海军优势,将满清的大后方先拿下!
    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出其不意,能牵制满清注意力,使其疲于奔命,也能对其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毕竟对于很多八旗军士而言,入关只是劫掠而已,实在不行,退回关外就是,在多尔衮力排众议,率军入关之前,很多满洲将领都抱有这种想法。
    而另一方面,这也能断掉满清的退路,以免清廷又变成第二个北元,虽然退出了关内,却已然能对东北边境进行骚扰进犯。
    斩草要除根,能毕其功于一役,就不要留下尾巴。
    对于朱由榔来说,其实还有第三个好处。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目标和驱动力才行,海军发展同样如此。
    渡海控制朝鲜、辽东,并在日后的北伐过程中,策应陆军沿海攻势,就是海军建设的第一个台阶。
    第59章 大明皇帝是渣男
    宁波军港现在主要还是以修理为主,将过去正是那些各式各样的船只重新修缮,加以改造。
    比如在可允许的条件下增加炮位,加强结构,或者增设桅杆等等。
    工匠方面,由郑氏工匠和广东、福建各市舶司招募的民间工匠组成。
    造船工业也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朱由榔选择两手抓。
    一方面鼓励民间造船业的发展,对于造船企业,采取减税降费,乃至于以财政补贴扶持的方式,鼓励造船行社扩大生产规模,和搞技术创新。
    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从来都是一体的,只侧重其中一个方面,都不会是健康的经济体。
    因为军事工业是纯消费的产业,只有产出而很少有回报,必须要通过民用工业的发展来补贴,能造出经济适用、性能优秀的大型商船的国家,才有造航空母舰的可能。
    同样,军事工业也必须要反哺民用工业,反哺民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最早就是军用科技。而蓬勃发展的硅谷,又能反过来支撑美国的军事霸权。
    这玩意就像足球一样,没有强大的俱乐部和联赛机制,没有充足的注册足球人口,没有广泛的足球场和设施,怎么可能会有厉害的国家队?
    造船业同样如此,荷兰、西班牙、英国的海军崛起背后,是同样庞大的商船数量,和民用造船工业在支撑。
    另一方面,则是官方的造船企业也应当尽早建立起来。
    只以行政部门来搞军事工业建设,在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权责不分明,官僚主义严重。
    必须要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国有军工企业来完成这一过程。
    内阁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洋务院拆分之后,工部也将会迎来一次拆分。
    只不过这次拆分出来的不是行政部门,而是企业。
    按照初步设想,一批新国企正在筹备过程中,如负责武器装备生产的兵工公司;公司负责采矿冶炼的钢铁公司,以及眼下已经基本形成的大明船舶重工公司。
    (之前一直觉得“公司”是个外来词,想改称行社,结果好奇一查,发现这玩意早就有了,孔子《大同》里说“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许多福建地区的民间帮会和华侨,就广泛使用,比如梅县的“聚盛公司”,华人在婆罗洲的“兰芳公司”。)
    改组之后,矿务局、武备局这样的行政部门只是作为监管督导,而不再直接组织生产。
    具体的生产过程,则交给各个国有工业公司来进行。
    也许是受到了这个思路的启发,户部也提议应该建立一个“大明粮务公司”的国有企业来指导干预粮食生产,将之前各地的常平仓管理从各地方官员手中剥离出来,直属粮务公司,以企业模式来运行,受中央部门监管。
    朱由榔自然是欣然采纳,事实证明,只要带头打开这些大臣官员们的思路,他们完全能想得比自己周到得多。
    如果说之前拆分洋务院是在明晰权责,那这就是在搞政企分离了,行政归行政,国企归国企,裁判和运动员不能搞混。
    宁波港旁的巨大厂房内,有许多炉火点燃。
    那是在烘干木材,造船的木料不是说砍下来就行了,必须要先干燥,否则造出来的船不到十年就会腐烂殆尽。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等木材自然风干,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或者也可以烘干,但烘干木料是个技术活,而且耗费巨大。
    大明船舶重工公司第一位总制,是原工部郎中,工部尚书胡璇的老部下陈子升。
    软磨硬泡,从内阁和财部捞到了第一批六十万两的财政拨款作为家底,开始在宁波港先把厂房建起来,招募人手,购置、烘干木材。
    然后就开始接些帮海军战船维修改造的活,改为公司制后,虽然都是属于朝廷的,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了。
    哪怕是给海军服务,也是要给钱的,海军用军费,向船舶公司下订单。
    不仅是海军如此,陆军的武器装备,也需要通过枢密院的军务部门,与兵工公司沟通,确定预算来采购和预订。
    这样一来,如果兵工公司的产品不好,军方可以拒绝采购。
    否则,武备局手上拿着铁饭碗,也没人竞争,咋生产都有饭吃,早晚会变成以前大明的兵仗局那种乌烟瘴气的官僚机构。
    同样的,以后的国有工业公司肯定不止一家,大家竞标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毕竟都是自家人,在利润上基本都是能让则让。

章节目录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理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理振并收藏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