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将整军之事交给尉僚等人,姬丹也没有闲着。
富国强兵,单是练兵,按现在的做法,最多也就是能搞出一支到了战场上,足以抗衡秦、赵之军的敢战之师罢了。
要想战而胜之,除了强军之外,充足的粮草供应,坚甲锐兵缺一不可。
尤其是粮草,军队战力再强,饿着肚子也打不赢对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赵长平之战。
当初老将廉颇率军和秦国对阵,虽然起初是小败之局,但当廉颇退守丹河沿岸,凭险固守之后,两年多的时间,秦军始终无法越丹河一步。应该说,单凭军队战力,赵军并不在秦军之下。
但是,两年多的消耗战打下来,两国的经济财力都有点支撑不住了。秦国还好,毕竟关中、汉中、巴蜀之地,都是富饶肥沃之土。就算是新占的河东、河内地区也都是宜粮多产之处。而赵国的疆界虽广,代北三郡,都是苦寒贫瘠,更适应畜牧,加上北有匈奴袭扰,能顾得下自己就好,本无法支援难免的作战,而单靠太行山东之地,支撑四十多万大军两年征战,早已累得吐血了。
在战争不分胜负的情况下,赵国因为粮草经济的压力,只能一方面求和,一方面向齐国借粮,以求挺过难关。
可惜的是,这两个方法都不起作用,秦国不肯和,齐国不肯借!赵国没办法,只能是想办法以战求和,把秦军打退,以图结束战争。
既然廉颇坚持固守战略,坚决不肯进攻,不换思想就换人,赵王才派上了马服子赵括。
事后诸葛亮当然好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可放在当初那个环境,不换赵括又换谁呢?起码赵括乃是名将之后,自己也没少打胜仗,而且还是宗室之属。从威望到身份,都是个合适的人选。要知道,除了赵母,赵国上下就没一个人反对大王的这个任命。
廉颇的战略防守换成了赵国的战略进攻。赵军败,秦军胜。最终成就了白起战无不胜的神话和赵括纸上谈兵的笑柄。可真正去看,这场大战,决定胜负的本因素还是在于国力!如果赵国比秦国粮草更为充足,赵国也不会轻易更换主将的!
恰恰是因为经济基础的问题,在事关那一个国家更有资格一统诸侯的决战中,赵国失败了。从一个足可与秦争夺天下的位置上,衰落到了一个秦国一统诸侯的麻烦制造者的地位。
当然,这也比燕国现在的情况还要好一些,燕国目前,连给秦直接制造麻烦的资格也没有呢!
如今的大战,经常发展成为壁垒、城池、险要的攻守战,尤其是对于弱势的一方,更是要扬长避短,尽量不去和对方野战。
防守城池险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守方战力的不足,使得速战速胜越来的越少。而双方对峙的兵力,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
先不说十几万丁壮常年在外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单是十几万兵马的粮草直接消耗,加上为了运输这些粮草的路途人力、蓄力的粮草需求,那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秦军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直接进攻邯郸?还不是因为长平一战,虽然秦军取胜,可秦国国内的粮草储备也是消耗一空,虽然军事局势极佳,也只能放弃大好时机,先喘口气再说!
所以,强军是一个方面,提高工农业生产,拥有更多的粮草兵甲才是更重要的基础。
因此,当练兵整训推入正轨之后,姬丹先是巡行各城,督促各城,落实各项新法令。
先是乡里令。
据乡里令,各地要严格清查本地户口丁壮,五家为一伍,五伍为一什,五什为一里,五里为一乡。乡上为城邑。所有人口,出生入籍,亡逝消籍。无论农、工、商户,还是僮仆臣隶,均需登基分类登入,以保证劳役丁口的基数。
凡无田之家,均鼓励开垦。入农籍者,按什一纳粮为税,入工籍者,以其产按什一纳税,入商籍者,按伍一纳税。
无论工、商、农,均需按岁服役,凡丁壮,每年服役两月,男子二十,入军中两年服役。
姬丹巡行各城,对各城落实情况,还算满意。
毕竟下属各官吏都知道,如今太子镇守下都,那可和公孙襄做上司不一样。过去公孙襄是下都守,各城之大夫虽然是下属,可公孙襄并没办法直接将城邑大夫撤换。太子可就不同了,就连下都司马都让太子一句话给换了下来,自己这城邑大夫算个啥。太子发话了,上面是老爷子撑腰,下面还有国相执行,谁也没办法顶得住。就是那些封君自领的城邑,也是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怠慢。
行走在各城之间,姬丹查看农家所种,燕南这里,还是以麦谷为主。低洼平整之处,多是麦田,不过也就是刚刚种下一个来月,麦子长的还很矮。而更多的则是谷底,刚刚播种而已,或是刚露出头来,或是还没长出苗来。农户耕种,多是人力,偶有用畜力的,所用工具,虽有些铁具,但用石、木的并不少。
看姬丹行走田野,查看农事,那些宾客大都不以为然。陈余、贯高、宋意随侍在侧,劝道:“太子,耕作之事,乃庶民所作,太子还当以大事为重,何必汲汲于谷麦播种劳作的小事!”
姬丹坐在车上,看着田中,远近劳作的野夫农妇,长叹一口气道:“众卿以为小事乎?”
“一亩之产两石,万亩两万石,如一亩之产三石,万亩则产三万石。相较于亩产两石,岂不等于增加五成田土也?”
“如亩产能有四石,岂不是相当于我燕之田土倍之原来?”
“农夫用人拉石割,一夫可种三十亩,如用牛马耕种,铁梨铁刀,一夫可种百亩,岂不相当于我大燕农夫三倍于现今乎?”
“田土倍增,丁壮三倍,此小事乎?大事乎?”
太子这几句话,陈余、贯高等人哑口无言。没错呀,燕国如今小弱,不就是人少,粮草物产不丰么,如果说还是这么多的人,耕种的面积却增加到了三倍,单产增加了一倍。那岂不是产出增加到了原来的六倍?
六倍呀!燕国的粮草物产如果增加到了现在的六倍,那燕国岂不是一跃而为诸侯强国!
陈余、贯高等人,大为叹服,道:“太子所见,甚善,臣所不及也远甚!”
姬丹心道,那是当然了,你们可不知道什么叫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商鞅变法,鼓励开垦也好,强迫人们多去耕种也好,总结起来,就是增加生产规模,并用法律始终来维护这一原则,我太子丹变法,既然不想走到重农抑制工商的老路上,那除了鼓励开垦耕作之外,还要多采取点技术措施。除了扩大生产规模之外,还要提高劳动效率。
姬丹心里稍有得意,面上却是淡然,摆摆手道:“罢了,我也不过是有所感触而已,这农事我也是不懂,还是要众卿集思广虑才行。”
“众卿,可知哪里有懂农学的大家否?”
这随在姬丹身边的人,多是以武勇、权谋、治政为长,听姬丹说起农事,都是不甚了了。见姬丹问起,众人都摇头以示不知。
姬丹见众人都是不知,也就不问。回到武阳城之后,姬丹令人写了一封招贤令:“农者,粮食之所出,国家之本也!农不兴则国不振,农业旺,则庶民足食,国家足用,诚为政之大要也。故农学之道,不可不重,知农之人,足称大贤。
丹不肖,仍以国家庶民为念,愿求诸诸侯乡野,但有一策可增农之产,利农之用者,不问基,不论贫贱,赏以重金,爵之高位!”
这一招贤令,不但送于属下三十余城,更令宾客,传遍武阳城中,但有诸侯客商,悉以知之。并令阳庆总管其事。
姬丹前世,虽然没怎么种过地,可对农业也略有耳闻,还不是五谷不分的城中秀才,因此又据自己的记忆,想出了几个措施:
其一是选良种,不论是谷子还是麦子,都要心选种。虽说再有三百年也不用想什么杂交高产品种,可逐步筛选禾壮粒多的留作种子,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个事,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推广应用,绝不是朝夕之功。
其二,间作法,看现在不论谷麦,都是春季,北方之地,都是一茬,应该试行两茬间作,秋收之后,先种下麦子,待来年,麦子成熟的要早,就可以间作谷子。这样一地两收。
如今韩魏之地,已经有了这样的做法,只是还没推广过来而已。这个也需要试验,出经验来推广
其三,整修水利,有水可交,则麦谷产量定然大增。这雁南之地,乃是一马平川,又多有河水沟渠,应用水利应当不难。如果将来可以制造出一些水车之类的器具,那就更是大善。
其四,用肥,农物秸秆枝叶杂草,以水沤之令熟,可肥其地。
其五,该犁耕之具,多用蓄力,以利于深翻,同时,还要改进播种之具,以利于间作。
阳庆虽然不懂,还是把几个要点记了下来,心里也是有点嘀咕,太子不是说不懂农事么,怎么随口就有了章程,难道又是在梦里学来的?
收藏在哪里,在哪里呀?????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在线阅读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 肉文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将整军之事交给尉僚等人,姬丹也没有闲着。
富国强兵,单是练兵,按现在的做法,最多也就是能搞出一支到了战场上,足以抗衡秦、赵之军的敢战之师罢了。
要想战而胜之,除了强军之外,充足的粮草供应,坚甲锐兵缺一不可。
尤其是粮草,军队战力再强,饿着肚子也打不赢对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赵长平之战。
当初老将廉颇率军和秦国对阵,虽然起初是小败之局,但当廉颇退守丹河沿岸,凭险固守之后,两年多的时间,秦军始终无法越丹河一步。应该说,单凭军队战力,赵军并不在秦军之下。
但是,两年多的消耗战打下来,两国的经济财力都有点支撑不住了。秦国还好,毕竟关中、汉中、巴蜀之地,都是富饶肥沃之土。就算是新占的河东、河内地区也都是宜粮多产之处。而赵国的疆界虽广,代北三郡,都是苦寒贫瘠,更适应畜牧,加上北有匈奴袭扰,能顾得下自己就好,本无法支援难免的作战,而单靠太行山东之地,支撑四十多万大军两年征战,早已累得吐血了。
在战争不分胜负的情况下,赵国因为粮草经济的压力,只能一方面求和,一方面向齐国借粮,以求挺过难关。
可惜的是,这两个方法都不起作用,秦国不肯和,齐国不肯借!赵国没办法,只能是想办法以战求和,把秦军打退,以图结束战争。
既然廉颇坚持固守战略,坚决不肯进攻,不换思想就换人,赵王才派上了马服子赵括。
事后诸葛亮当然好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可放在当初那个环境,不换赵括又换谁呢?起码赵括乃是名将之后,自己也没少打胜仗,而且还是宗室之属。从威望到身份,都是个合适的人选。要知道,除了赵母,赵国上下就没一个人反对大王的这个任命。
廉颇的战略防守换成了赵国的战略进攻。赵军败,秦军胜。最终成就了白起战无不胜的神话和赵括纸上谈兵的笑柄。可真正去看,这场大战,决定胜负的本因素还是在于国力!如果赵国比秦国粮草更为充足,赵国也不会轻易更换主将的!
恰恰是因为经济基础的问题,在事关那一个国家更有资格一统诸侯的决战中,赵国失败了。从一个足可与秦争夺天下的位置上,衰落到了一个秦国一统诸侯的麻烦制造者的地位。
当然,这也比燕国现在的情况还要好一些,燕国目前,连给秦直接制造麻烦的资格也没有呢!
如今的大战,经常发展成为壁垒、城池、险要的攻守战,尤其是对于弱势的一方,更是要扬长避短,尽量不去和对方野战。
防守城池险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守方战力的不足,使得速战速胜越来的越少。而双方对峙的兵力,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
先不说十几万丁壮常年在外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单是十几万兵马的粮草直接消耗,加上为了运输这些粮草的路途人力、蓄力的粮草需求,那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秦军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直接进攻邯郸?还不是因为长平一战,虽然秦军取胜,可秦国国内的粮草储备也是消耗一空,虽然军事局势极佳,也只能放弃大好时机,先喘口气再说!
所以,强军是一个方面,提高工农业生产,拥有更多的粮草兵甲才是更重要的基础。
因此,当练兵整训推入正轨之后,姬丹先是巡行各城,督促各城,落实各项新法令。
先是乡里令。
据乡里令,各地要严格清查本地户口丁壮,五家为一伍,五伍为一什,五什为一里,五里为一乡。乡上为城邑。所有人口,出生入籍,亡逝消籍。无论农、工、商户,还是僮仆臣隶,均需登基分类登入,以保证劳役丁口的基数。
凡无田之家,均鼓励开垦。入农籍者,按什一纳粮为税,入工籍者,以其产按什一纳税,入商籍者,按伍一纳税。
无论工、商、农,均需按岁服役,凡丁壮,每年服役两月,男子二十,入军中两年服役。
姬丹巡行各城,对各城落实情况,还算满意。
毕竟下属各官吏都知道,如今太子镇守下都,那可和公孙襄做上司不一样。过去公孙襄是下都守,各城之大夫虽然是下属,可公孙襄并没办法直接将城邑大夫撤换。太子可就不同了,就连下都司马都让太子一句话给换了下来,自己这城邑大夫算个啥。太子发话了,上面是老爷子撑腰,下面还有国相执行,谁也没办法顶得住。就是那些封君自领的城邑,也是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怠慢。
行走在各城之间,姬丹查看农家所种,燕南这里,还是以麦谷为主。低洼平整之处,多是麦田,不过也就是刚刚种下一个来月,麦子长的还很矮。而更多的则是谷底,刚刚播种而已,或是刚露出头来,或是还没长出苗来。农户耕种,多是人力,偶有用畜力的,所用工具,虽有些铁具,但用石、木的并不少。
看姬丹行走田野,查看农事,那些宾客大都不以为然。陈余、贯高、宋意随侍在侧,劝道:“太子,耕作之事,乃庶民所作,太子还当以大事为重,何必汲汲于谷麦播种劳作的小事!”
姬丹坐在车上,看着田中,远近劳作的野夫农妇,长叹一口气道:“众卿以为小事乎?”
“一亩之产两石,万亩两万石,如一亩之产三石,万亩则产三万石。相较于亩产两石,岂不等于增加五成田土也?”
“如亩产能有四石,岂不是相当于我燕之田土倍之原来?”
“农夫用人拉石割,一夫可种三十亩,如用牛马耕种,铁梨铁刀,一夫可种百亩,岂不相当于我大燕农夫三倍于现今乎?”
“田土倍增,丁壮三倍,此小事乎?大事乎?”
太子这几句话,陈余、贯高等人哑口无言。没错呀,燕国如今小弱,不就是人少,粮草物产不丰么,如果说还是这么多的人,耕种的面积却增加到了三倍,单产增加了一倍。那岂不是产出增加到了原来的六倍?
六倍呀!燕国的粮草物产如果增加到了现在的六倍,那燕国岂不是一跃而为诸侯强国!
陈余、贯高等人,大为叹服,道:“太子所见,甚善,臣所不及也远甚!”
姬丹心道,那是当然了,你们可不知道什么叫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商鞅变法,鼓励开垦也好,强迫人们多去耕种也好,总结起来,就是增加生产规模,并用法律始终来维护这一原则,我太子丹变法,既然不想走到重农抑制工商的老路上,那除了鼓励开垦耕作之外,还要多采取点技术措施。除了扩大生产规模之外,还要提高劳动效率。
姬丹心里稍有得意,面上却是淡然,摆摆手道:“罢了,我也不过是有所感触而已,这农事我也是不懂,还是要众卿集思广虑才行。”
“众卿,可知哪里有懂农学的大家否?”
这随在姬丹身边的人,多是以武勇、权谋、治政为长,听姬丹说起农事,都是不甚了了。见姬丹问起,众人都摇头以示不知。
姬丹见众人都是不知,也就不问。回到武阳城之后,姬丹令人写了一封招贤令:“农者,粮食之所出,国家之本也!农不兴则国不振,农业旺,则庶民足食,国家足用,诚为政之大要也。故农学之道,不可不重,知农之人,足称大贤。
丹不肖,仍以国家庶民为念,愿求诸诸侯乡野,但有一策可增农之产,利农之用者,不问基,不论贫贱,赏以重金,爵之高位!”
这一招贤令,不但送于属下三十余城,更令宾客,传遍武阳城中,但有诸侯客商,悉以知之。并令阳庆总管其事。
姬丹前世,虽然没怎么种过地,可对农业也略有耳闻,还不是五谷不分的城中秀才,因此又据自己的记忆,想出了几个措施:
其一是选良种,不论是谷子还是麦子,都要心选种。虽说再有三百年也不用想什么杂交高产品种,可逐步筛选禾壮粒多的留作种子,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个事,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推广应用,绝不是朝夕之功。
其二,间作法,看现在不论谷麦,都是春季,北方之地,都是一茬,应该试行两茬间作,秋收之后,先种下麦子,待来年,麦子成熟的要早,就可以间作谷子。这样一地两收。
如今韩魏之地,已经有了这样的做法,只是还没推广过来而已。这个也需要试验,出经验来推广
其三,整修水利,有水可交,则麦谷产量定然大增。这雁南之地,乃是一马平川,又多有河水沟渠,应用水利应当不难。如果将来可以制造出一些水车之类的器具,那就更是大善。
其四,用肥,农物秸秆枝叶杂草,以水沤之令熟,可肥其地。
其五,该犁耕之具,多用蓄力,以利于深翻,同时,还要改进播种之具,以利于间作。
阳庆虽然不懂,还是把几个要点记了下来,心里也是有点嘀咕,太子不是说不懂农事么,怎么随口就有了章程,难道又是在梦里学来的?
收藏在哪里,在哪里呀?????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在线阅读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 肉文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农亦为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