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 作者:戒念

    一些说明(四)

    <!--go-->

    一些说明(四)

    最近《北洋》的焦点转移到了赔款问题上了,有些读者,呵呵是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和约,是不可能赔款或是数百万两赔款就已经顶天了。

    关于甲午战争的最后结局,戒念早已经做出了一个大概轮廓之后才开始写得,也就是说我先确定了结局之后才开始写战争,根据我所需要的结局来决定战争的进程和激烈程度。

    一开始我这么写实际上并没有在意赔款问题,更多关注的是朝鲜问题,因为朝鲜是清王朝最后一块“自留地”,三千五百万两赔款和放弃朝鲜孰轻孰重?在战争和约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放弃朝鲜是最大的不合理,而非三千五百万两银子的赔款——朝鲜近邻清王朝的发祥地盛京,换个电影中的说法便是“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因为山东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孔子等一代先贤都是山东人,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就如同西方的基督耶稣一样。

    盛京——这是满族人心目中的“龙兴之地,满族统治者会在什么情况下容忍别人在自己的卧室门口持枪带刀?戒念认为若不是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日本人登陆辽南几乎横扫了盛京,战事已经糜烂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情况下,清政府是很难容忍朝鲜分裂出去的——朝鲜就是盛京的大门,占领朝鲜已经不是打到家门口而是到了卧室门口了。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就如同历史上中国到底出不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一样。

    和约中戒念最担心的朝鲜问题没有出现争议,反倒是赔款数量出现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说中国并非失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占据很大的优势,尤其是新购进的四艘战舰马上就要到达上海,这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中国不应该赔款,反而应当是日本撤出朝鲜并且赔偿中国巨额损失。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四艘战舰和刘铭传、张学醇陈兵鸭绿江,这便是无可辩驳的优势!

    先说一下四艘新锐战舰的问题。晚清在甲午战争中从一八九四年到1895年一直都在寻求购买新式战舰来临时抱佛脚,历史上这四艘战舰和文中被日本所购买的几艘战舰,这些都曾经是李鸿章的主要购买对象,可惜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都未曾达成交易,中国的飞霆和日本的龙田被英国扣留也是历史史实,飞霆是唯一在战时中国购买的战舰,可是等到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才回到中国。

    卜拉德、白朗古、额拉粗力士、平度这四艘战舰都是在1890年以后建造的,其中白朗古据说是以吉野为蓝本的改进舰,当时有“中日之战,谁得白朗古谁胜”之说,白朗古有两门203mm和十五门152mm舰炮,火力远比吉野凶猛的多。问题是北洋水师没有203mm炮弹,两门最重要的主炮战斗中弹药补给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战斗力打折,而卜拉德四门238mm主炮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炮弹问题可以通过金钱来搞定,这不时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忽略不计。

    大东沟一战日本联合舰队的残存战舰中可以称得上是主力战舰的有吉野、浪速、八重山,受伤程度为中下等,另外还有三四艘可以出海作战的老式战舰;中国北洋水师为镇远、致远和南大洋之战大修的靖远,镇远、致远受伤程度为极为严重,致远连续两次严重受创,几近报废,镇远需要大修,靖远则因为接受大修未能赶上大东沟海战。

    通过大东沟海战后,可以看出只有靖远还可以作战,致远报废,镇远大修需要数月,要执行突袭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唯有那四艘新购入的新锐战舰可以。不过另外一个问题是它们将会面对以吉野、浪速为核心,新购入的三艘战舰为补充重组后的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中只有靖远是水师官兵所熟悉的战舰,其余四艘战舰都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才可以行成战斗力,而日本需要磨合的战舰并非是其主力战舰,吉野、浪速完全可以在日本的海军基地得到完善的修理后再次行成战斗力——就算大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最有战斗力的战舰中,吉野和浪速也是排名首位,可以看得出同样是得到新舰,在半年之内,北洋水师在数据上依然不是日本舰队的对手。

    最要命的一个问题是,战舰好弄,但是人才、精通海战的将领和水兵哪里来?!日本舰队完全可以从老舰上抽调水手,最重要的是受过完整海军将领教育的军官成为新舰上的军官,但是北洋水师无论在水手和水兵上损失太严重,空有战舰也需要人来开。当然可以将镇远和致远上的将领和水兵直接移植到新舰上来,但是有一个问题——这四艘战舰最小的也是和致远同级别,就算移植将领和兵员,如果操控这四艘战舰打仗的话,还至少需要一倍的合格的将领和兵员才可以。

    定镇两舰满员为331人,日本吉野满员为385人,致远满员为202人,以吉野为蓝本的白朗古至少也需要这么多人才可以投入战斗,至于比白朗古排水量相当于吉野和致远之和的卜拉德,需要的水手人数怎么也不会低于四百吧。

    相对来说日本在这上面所面临的问题就比北洋水师要好得多,它们有现成的将领——尽管这些海军将领是以前做为二线战舰的船长存在,但他们至少是合格的海军将领,受过最起码的训练,并且经历了大东沟海战这样的大型海战洗礼——这个资源就是北洋水师所不具备的。我不知道日本海军将领的后备培养如何,但是相对于已经停止建设资金紧张长达六年之久的北洋水师要好得多,况且日本人在海军投入上一向很疯狂,没有道理光买船不陪养开船的。

    戒念不是海军出身,但是在我看来光是有战舰还是不够的,北洋水师从将领到水兵经过数次海战之后,损失极为严重,日本则有大量的二线经过战争洗礼的将领和兵员,而且三线储备应该要比较充裕。四艘新锐战舰是很好的,但是没有人员能够将其战斗力发挥出来,如果再向深里考虑,以东乡平八郎为首的日本海军在这个时候率领吉野和浪速杀过来了,那北洋水师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重演龟缩在刘公岛依托陆上炮台掩护?那样就会行成另外一个灾难——北洋水师是硬气的,但是当时的陆军绝对是脓包,刘铭传又不会分身术,刘公岛怎么办?会不会重演历史的悲剧?!

    所以说,戒念在写《北洋》的时候,尽管有了这四艘新锐战舰,但是这不是用来进攻的,等它们行成战斗力至少也是一年以后了——当年的刘步蟾和邓世昌哪一批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精英们,经过这次大战已经凋零殆尽,从海军将领这一块来说,一年行成战斗力还算是比较乐观的。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海军虽然是残废,依旧不是北洋水师可以抵抗的。

    以白朗古和卜拉德为首的四艘战舰更多的是保持对日本的威慑——这种威慑只能够用来吓唬一下陆奥宗光,先不说战略战术问题,历史上北洋水师完整无缺的时候,李鸿章尚且有些避战,李鸿章虽然不是海军,但是他应该明白自己这四艘船是怎么回事,更不会去铤而走险真的进攻日本本土——一旦不敌吉野和浪速,那将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陆军问题:

    其实戒念在写《北洋》陆战方面,只要是个精通甲午战争战史的人都会笑掉大牙——一群鸭子在一头狮子的带领下,能不能胜过一群狼?答案很显然,狼群必胜啊!

    之所以不用羊来形容当时的淮军,那是因为羊的个头比鸭子大,淮军当时已经腐烂到骨子里面去了,如果说看北洋水师是悲壮,那看当时的陆军则只剩下气愤,陆军真的是一触即溃,就如同豆腐渣一样被水一泡就全完蛋了。刘铭传是厉害,他当年指挥抗击法军的时候,军队还没有糜烂到不可用的地步,而十年的安逸时间足够将淮军腐蚀成一堆豆腐渣——连豆腐都不如。真正能够提得起气的陆军将领有几个?在整个战斗中能够起多大作用?比比皆是的不战而逃、不战而降!

    戒念在《北洋》中已经将陆军的战斗力无限夸大了,不要说是刘铭传,就是孙子复生拿这样的军队也没有办法。

    对于陆军,戒念也只有将刘铭传弄出来,由他来指挥铭军作战,而且是依托鸭绿江据守作战。摆出一副空架子而已,假使日本胆子再大点,凭借这吉野和浪速将北洋水师逼到军港里面不出来,完全可以进行跨海登陆作战,在辽南、山东等地开辟战场,那样后果会怎么样?

    北洋水师完整无缺的时候都没有对日本向朝鲜的运输线隔断封锁,更不要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了,所以说时间越久,在陆战上对日本就越有利。

    负责谈判的是李鸿章,做为一个对自己手中筹码非常清楚的当代最有见识的政治家,你说他会主张拼死到底么?李鸿章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保守、避战的反面典型,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是中国官员中最为开放、见识最广、也是最有远见的官员,他避战就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手中的筹码相对于对手有多重,能不能赢得战争,在他看不到胜利的时候,为了避免巨大的失败他只有避战,可惜他低估了日本人的决心和野心,高估了列强国家的公德心和公正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终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至于慈禧太后,她最看重的首先是她的万寿庆典,在她的生日前结束战争是她最为期望的,只要李鸿章一纸奏章便可以轻易的改变她那可怜的进取心。另外战争失败的替罪羊是李鸿章——一个将淮军驻扎在北京门户的武装力量首领,她相信李鸿章不会背叛她,但是做为统治者是不会允许一直这样具有军阀性质的军队在卧室门口站岗的,况且恭王出山,李鸿章和恭王之间的关系在政见上他们至少是非常相近的,启用恭王是为了结束战争,但是任务完成之后也不可能将恭王给撤了打回冷宫,为了扑灭最后的隐患,将李鸿章送的远点是出于政治安全的需要。

    而打击李鸿章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满族贵族们强烈的需求,慈禧借助适当的时机来释放这种需要,以此来施展“制衡”之术,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北洋》中的甲午战争,只是在日本彻底走上穷兵黩武之路前,将战争掐断,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局来了结这场战争。日本人提出四千到五千万两的赔款计划,这是符合其本国需要的,也是考虑到战争进一步发展所要面临的风险——外国势力的干涉,这是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最为担心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是摄于北洋新购进的四艘战舰,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出了让步,以三千五百万两的赔款来结束战争。

    李鸿章、恭王奕訢、整个军机处、慈禧太后都是主张结束战争的,纵然是三千万两赔款也要结束战争,这是不愿意冒潜在的战争风险;至于反对者是天下清流、皇帝、翁同龢,他们的声势虽高,但却不明白其中的风险,大义在手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至于翁同龢先生,他只是一个政客,而不是一个政治家……

    三千五百万两——照顾到了日本发动战争到现在的军费,三千万两出头的样子,继续压低会弄得日本铤而走险,超出太多戒念也不愿意,这个数字就是这么来的,事实上戒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侥幸的结局,只有深入了结那段历史,才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一些当事人心中为什么做出一些现在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举动——为什么李鸿章明明知道日本不怀好意还要采取避战?为什么翁同龢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有枣没枣先来一竿子再说”,这么主张战争?明明知道刘铭传也许是挽救危局的唯一稻草为什么不肯给这位倨傲的大将一点礼节上的尊重?!

    太多的为什么,同时也是太多的无奈!事实上戒念写近代史一直是很受折磨的,我现在就想把自己当作成一个过滤器,尽可能的将负面的东西留在我这里,将一些大家可以接受的东西留给读者。说句非常不好听,非常遭人恨的话:从1894年开始,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自毁前途之前,日本都是相当强大的,现代人无法理解那种强大,也许日本在当时比美国、德国、苏联、英国都要弱小,但是日本在亚洲,前后五十年当中,它的强大可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走势,如果它要想做什么,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止它,对它也没有任何办法。日本在科技、军事等等方面全面超越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它给中国带来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在一旁,中国依旧撑过去,终于等到日本犯错的时候,这其中的代价实在是太高昂的。现在我非常高兴的看到,每天中国都有上百枚核弹为日本无条件全天候执勤,在这样现实的保护下,这个阴险的国家总算是老实了很多。

    不读近代史不可能明白中华民族走到今天是有多么的不容易,有人说戒念在《北洋》中金手指横飞,别人一个白身就过去白手创业去了,戒念的谭延闿当了总督公子实在是太无耻了。说实在的,正是因为仔细阅读近代史后,我才决定采用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原型来撬动历史——时间紧迫,主角必须起点高一些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撬动历史。即便是yy小说,想要撬动历史也不是这么容易的——历史壁垒啊!

    赔款这个问题弄得大家都非常的不愉快,戒念心中也挺难受的,有很多人都喊着下架,戒念不好说什么。戒念写东西不是为了迎合某人,我也不会因为一片下架声来改变自己的计划,因为我认为这个数字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会解释,但拒绝道歉……

    情绪比较激动,写东西也没有什么次序,凑合看吧,明天先不更新了,读者和作者都需要一天时间来冷却一下。

    一些说明(四)在线阅读

    <!--t;

    一些说明(四)

    -

章节目录

北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戒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戒念并收藏北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