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作者:圣者晨雷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皇宫之中的博雅楼,对于大宋政治而言是个越来越重要的地方,进入炎黄二年以来,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在这博雅楼中做出的。崔与之、葛洪、薛极三位宰辅,也都习惯了在博雅楼与天子问对,一般而言,在场的除了他们,经常会有六部的主官、翰林院的学士或者是博雅楼学士。
不过这一天,赵与莒与崔与之在博雅楼中时,却只有他们二人。
在正堂墙壁之上,挂着一副巨幅的地图,这是川蜀三路的地图,除了川蜀三路之外,与这三路相连接的吐蕃诸部、大理国也赫然在其中。
“当初吴逆谋乱,所倚仗着不过是蜀地地势险要,在他想来,若是其事不成,扼关守城,也足以自立自保。”崔与之指着地图道:“自古以来,要入蜀不过是两途,一是取汉中,自北向南入蜀,如魏灭蜀汉之故事,一路是沿江而上,自夔州入蜀,蜀先主刘备入蜀便是如此。”
他们讨论的自然不是如何攻打蜀地,而是在讨论有关蜀地的建设问题。这也是困扰大宋许久的一个问题,蜀地粮米充足资源丰富,人口也繁众,对于大宋来说实是重要的财赋粮食基地。同时蜀地北可以出大散关威胁秦凤,东可以护住荆湖西门,这又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高宗南渡以来,蜀地便难以控制,甚至还在宁宗时酿成了吴曦之乱,导致前相韩某的开禧北伐只有一路,起不到呼应效果,不得不饮恨败北。
崔与之曾经在蜀地执掌军政大权,自是深知其弊的。二人考虑的便是如何变弊为利,让这个既是重要资源人力产地的蜀地,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蜀地民间殷富,茶米产量甚众,而且与吐蕃、大理还有西南诸蕃国贸易,有所谓茶马古道,若是能通畅长江航运,不唯可令蜀地再无割据之险,而且能增加外贸,为大宋再添一财赋来源。”崔与之又道:“臣去户部查问了这两年我大宋生丝、丝绸、棉布等诸物产量,心中不免有忧。”
“哦?”赵与莒惊讶地问道:“何忧之有?”
“今年上半年产量数据已经报到户部了,生丝较之去年同时,猛增一倍有余,丝绸增了两倍,而棉布因为徐州棉花的缘故,更是暴涨了六倍。如今徐州之棉,已经足以衣被天下,大宋财赋,有一成要仰赖于此,与棉布行业相关之百姓,更是多达一百余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魏了翁对曾言,这般下去,便是将大宋、金国、西夏全算上,终有一日也会使得棉布过剩,到那时只怕棉布行业会受重挫,不唯国家用度会因之受损,而且无数百姓生计也将遇着大麻烦。”崔与之笑道:“魏了翁近来苦读《国富论》与《流通考》,有此心得,便与臣商议,如何方能去弊为利,谈来谈去,这天下国家甚众,唯有广通商路,将我大宋棉布卖至天下任何国家,方可弥此大祸于无形。”
“魏了翁有长进了!”赵与莒听得这话,不禁又惊又喜。
他并未轻视古人的智慧,但没有想到,魏了翁从自己授意耶律楚材与陈子诚写下的这两部浅显的经济学书籍之中,竟然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提出的广开国外市场,并不能根本解决经济危机,但这种想法却是值得鼓励的,这也意味着不靠他用皇帝的权威,重臣当中自发形成了经济扩张的念头。
经济扩张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进取,而政治上的进取,在这个时代又不可避免地会促使疆域版图发生扩张。若是大宋的百姓都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经济、政治上的进取会给他们带来利益,消除他们的贫困,那么,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宋,就真正屹立起来。
这种念头出现在务实的崔与之或者讲究实利的葛洪、乔行简心里,都不足以让赵与莒惊喜,身为理学巨匠的魏了翁能这般想,那才意味着一件事情:这三年来他在《大宋时代周刊》等报纸上大肆推行的舆论战略,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是场远比对付蒙胡更关键也更持久的战争,中间甚至也可能会流血,但其奠定的,不是一朝一代的疆域,而是千百年国人理念上的进步。
“要开拓商路,海运只是一途,一些不通水道的国家,也是我大宋贸易目标,象是吐蕃,象是大理,要与这些蕃国贸易,都须加强蜀地交通。”崔与之又道:“臣听得陛下曾说起那蒸汽机车之事,当时臣便在想,今后那些不通水路之地,也能象舟船水运一般便捷。此事虽如官家所言,非朝夕可见,可前期准备却现在便要开始。”
“故此,臣请陛下再委臣川蜀三路之责,臣愿尽余年之力,为陛下在西南经营,日后我大宋再欲在西南进取之时,臣可保证钱粮充足而民心聚集!”
“卿想外放?”
赵与莒原本对着地图的,听得崔与之此言,猛然转身,惊愕地道。
“陛下委臣以相国之位已近二载,如今朝中群臣尽数敬服陛下之圣智,臣再在此位上尸位素餐,实是惭愧,故此臣有意请外出。”崔与之正容道:“陛下之策,总得有人推行才成,若是任用陛下潜邸旧人,怕有人不服,但若是老臣在地方上推行陛下之策,想来不会遭至非议。”
若单纯从政治而言,当初赵与莒选举崔与之为相,原本是因为不信任中枢重臣,而不得不求贤于野,从地方或隐士中挑出能镇得住朝中众卿的人来。如今近两年过去,赵与莒在大宋树起了前所未有的帝王权威,可以说不需要再有一个群臣之首的丞相替他来沟通君臣了。崔与之此时求去,正当其时,而且他并不是彻底辞官致仕,只是要求外镇,替赵与莒经营川蜀三路——这恐怕也是目前大宋最难治理的地方。
想了好一会儿,赵与莒摇头道:“卿心意朕知道了,但此事断然不成,崔卿,朕实话实说,初始之时朕以卿为宰辅,确实起了一个过渡之心,但如今朕却觉得,卿实是大宋宰辅首相最佳之人。况且卿今年以来时有小恙,朕也不瞒你,朕希望有你在朝中替朕稳船,勿使其操之过急,而且小铃铛与卿最是相投,今后小铃铛招驸马,也还得请卿为媒人……”
小铃铛是公主的小名呢称,今年公主还不满周岁,若要出嫁,至少也得十六七年之后了。崔与之心中知道这是天子关切自己的身体,心中甚是感动。他离朝之心虽然生了许多时日,但还不是十分坚定,听得天子这番话,便消了这个念头。
“至于川蜀,若是能将江中礁石除去,水运自然便捷,待那时再择一二能干之吏入川主政便可,原本无须劳烦崔卿这般重臣。”赵与莒又背过身,目光盯在入川的长江之上。
打通三峡航路,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他现在并不是要让万吨巨船可以进入成都,而只是要让千吨左右的船只可以方便的沿江上下,这已经足够用于将蜀地的物产运出来了,特别是蜀地的几样好货:天然硝石,天然沥青,这些都是大宋军备化工民生所急需的。
大宋炎黄二年八月中旬,夔州路巫山县。
刘玉喜呆呆地坐在江畔,看着奔腾的江水,老半晌也不曾做声。日光照在他头上,让他黝黑的皮肤上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来,他偶尔会去抹上一把,但更多时分都是不管不顾。
这几年来大宋政通人和,蜀地也未曾发生大的灾馑,故此老百姓过着日子倒不成问题。但是与淮北、临安乃至淮南相比,川蜀三路的发展就有如老牛拉车一般不紧不慢。
“若要娶我家女儿,或是拿二百贯来为采礼,或是送个小娘子与我家儿子换亲!”
邻村郑十九的咆哮声还在刘玉喜耳畔回响,从昨天去求亲至今,已经不知道回响了多少遍。刘玉喜不怪郑十九贪财,他们这样的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的,郑十九家一女四子,四个儿子的婚事全都落着在这个女儿身上。若女儿不能嫁个好人家,帮衬着兄弟一把,便是把郑十九骨髓熬出油来,也管不过来。
只是自己与秀儿却是两情相悦,自己真正是爱煞秀儿,她对自己也有情谊,否则为何她辛苦为兄弟们织的衣衫,每次都短不了自己一件?
“刘三郎,你在做甚么?”
刘玉喜的思绪被人打断了,他回过头来,却见着里正的笑脸。
“何事?”刘玉喜瓮声瓮气地问道,都是乡里乡亲,一个区区里正,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临安城来得大官,要在咱们村子寻对这大江最熟、水性最好的,这可是一份好活计,那郑十九不是向你要二百贯采礼么,若是讨得大官欢喜,莫说二百贯,一千贯又有何难?”里正拍了拍刘玉喜的肩膀:“刘三郎,你的运气转了,我将你荐与了那大官,今后有了好处,莫忘了我!”
“噗!”
刘玉喜不屑地哼了声,又将目光投向江水,屁股却动都未曾一动。
“咦,你为何还坐在此处?”里正推了他一把道。
“自古只听说大官找咱们死老百姓要钱要钞的,几时见过大官给咱们钱钞?黄九叔,你莫要逗我,我知道你想为你家黄鼠狼娶秀儿,可也用不着耍着我取乐!”
“秀儿是咱们左近最能干的小娘子,哪家有儿子的不想娶她进门?”黄里正面不红气不喘:“你这厮好没眼力,将老爹我的好心当作驴肝肺!”
刘玉喜抿嘴不语,这穷山恶水出刁民,他可不是平地里那些见着一个小差役便迈不动步子要点头作揖的软蛋儿,这巫峡江水里,便是暴风时节他也敢一猛子扎下去,何惧那临安来的什么大官!
黄里正见他不语,只得退了回去,刘玉喜又复呆呆望着江水,若是这江水里能淘着金沙那便好了,或许可以凑足二百贯钱……
又不知发了多久的呆,刘玉喜听得身后又传来黄里正的声音,他回过头去,却看着两个身着怪模怪样服饰的人笑眯眯地对着他。
虽然那二人是冲着他笑,但是刘玉喜还是一激灵,猛然站起来。
他是个很敏感的人,这二人看上去似乎没有恶意,但他们尖锐的目光让刘玉喜意识到,他们不象表面上那么和善。
“小哥便是浪里翻?”二人的服饰上略有区别,其中一人衣领处缝着一颗星星,另一人则没有,绣着星星的那人笑眯眯地问道。
“那是朋友们乱叫的。”刘玉喜瞪了黄里正一眼,这二人能叫出他的绰号来,想必是黄里正的大嘴。
“我们是大宋近卫军炮兵部队爆破手。”那缝着星星的人说话很直率:“我姓张,名庐山,你叫我张庐山便成。”
“张……张庐山。”刘玉喜有些不适应这人说话的风格,犹犹豫豫地唤了声,最后觉得还是不要直唤名字:“张大官人,你找我有何事?”
“我们要寻个最熟悉巫峡之中礁石之人。”张庐山简洁地道。
“礁石?你们去寻纤夫船夫,寻我有什么用?”刘玉喜懒洋洋地道。
“这么告诉你吧,我们要在江中硬着水道的礁石上钻孔放些东西,有些须得潜入水中,听闻你水性好,故此寻你相助。”张庐山道:“事成之后,发你一百贯赏钱,如何?”
一百贯赏钱,那可是一大笔钱了,而且刘玉喜恰恰需要这钱。他目光闪了闪,然后摇了摇头:“这江水滔滔,入水一次便是把头绑着裤腰带上玩命儿,一百贯……一百贯不值当我去卖这条命。”
“一百贯预付,事成之后,再给一百贯赏钱,若有意外,你家中妻儿老小我们包了。”张庐山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便这样说定了!”
刘玉喜眼前一亮,立刻伸出手来:“要制钱,不要楮钞!”
张庐山向同伴使了个眼色,那同伴从腰间别着的小包里拿出一叠粉红色的纸来:“这个成不?”
黄里正贪婪地盯着那纸,用力咽了口口水,刘玉喜大喜:“金元券,自然成,自然成!”
这可是比制钱还要好的东西,他们这里虽是没有什么物产,但扼巫峡之口,自往来商贾口中知道这事物,比起制钱来还要坚挺,若是用这物什去买那些稀罕的洋货儿,不但方便快捷,还可能有折扣!
就象赵与莒设想的那样,随着流求银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元券已经取代了制钱与楮币,成为大宋最为流通的货币了。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在线阅读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皇宫之中的博雅楼,对于大宋政治而言是个越来越重要的地方,进入炎黄二年以来,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在这博雅楼中做出的。崔与之、葛洪、薛极三位宰辅,也都习惯了在博雅楼与天子问对,一般而言,在场的除了他们,经常会有六部的主官、翰林院的学士或者是博雅楼学士。
不过这一天,赵与莒与崔与之在博雅楼中时,却只有他们二人。
在正堂墙壁之上,挂着一副巨幅的地图,这是川蜀三路的地图,除了川蜀三路之外,与这三路相连接的吐蕃诸部、大理国也赫然在其中。
“当初吴逆谋乱,所倚仗着不过是蜀地地势险要,在他想来,若是其事不成,扼关守城,也足以自立自保。”崔与之指着地图道:“自古以来,要入蜀不过是两途,一是取汉中,自北向南入蜀,如魏灭蜀汉之故事,一路是沿江而上,自夔州入蜀,蜀先主刘备入蜀便是如此。”
他们讨论的自然不是如何攻打蜀地,而是在讨论有关蜀地的建设问题。这也是困扰大宋许久的一个问题,蜀地粮米充足资源丰富,人口也繁众,对于大宋来说实是重要的财赋粮食基地。同时蜀地北可以出大散关威胁秦凤,东可以护住荆湖西门,这又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高宗南渡以来,蜀地便难以控制,甚至还在宁宗时酿成了吴曦之乱,导致前相韩某的开禧北伐只有一路,起不到呼应效果,不得不饮恨败北。
崔与之曾经在蜀地执掌军政大权,自是深知其弊的。二人考虑的便是如何变弊为利,让这个既是重要资源人力产地的蜀地,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蜀地民间殷富,茶米产量甚众,而且与吐蕃、大理还有西南诸蕃国贸易,有所谓茶马古道,若是能通畅长江航运,不唯可令蜀地再无割据之险,而且能增加外贸,为大宋再添一财赋来源。”崔与之又道:“臣去户部查问了这两年我大宋生丝、丝绸、棉布等诸物产量,心中不免有忧。”
“哦?”赵与莒惊讶地问道:“何忧之有?”
“今年上半年产量数据已经报到户部了,生丝较之去年同时,猛增一倍有余,丝绸增了两倍,而棉布因为徐州棉花的缘故,更是暴涨了六倍。如今徐州之棉,已经足以衣被天下,大宋财赋,有一成要仰赖于此,与棉布行业相关之百姓,更是多达一百余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魏了翁对曾言,这般下去,便是将大宋、金国、西夏全算上,终有一日也会使得棉布过剩,到那时只怕棉布行业会受重挫,不唯国家用度会因之受损,而且无数百姓生计也将遇着大麻烦。”崔与之笑道:“魏了翁近来苦读《国富论》与《流通考》,有此心得,便与臣商议,如何方能去弊为利,谈来谈去,这天下国家甚众,唯有广通商路,将我大宋棉布卖至天下任何国家,方可弥此大祸于无形。”
“魏了翁有长进了!”赵与莒听得这话,不禁又惊又喜。
他并未轻视古人的智慧,但没有想到,魏了翁从自己授意耶律楚材与陈子诚写下的这两部浅显的经济学书籍之中,竟然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提出的广开国外市场,并不能根本解决经济危机,但这种想法却是值得鼓励的,这也意味着不靠他用皇帝的权威,重臣当中自发形成了经济扩张的念头。
经济扩张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进取,而政治上的进取,在这个时代又不可避免地会促使疆域版图发生扩张。若是大宋的百姓都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经济、政治上的进取会给他们带来利益,消除他们的贫困,那么,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宋,就真正屹立起来。
这种念头出现在务实的崔与之或者讲究实利的葛洪、乔行简心里,都不足以让赵与莒惊喜,身为理学巨匠的魏了翁能这般想,那才意味着一件事情:这三年来他在《大宋时代周刊》等报纸上大肆推行的舆论战略,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是场远比对付蒙胡更关键也更持久的战争,中间甚至也可能会流血,但其奠定的,不是一朝一代的疆域,而是千百年国人理念上的进步。
“要开拓商路,海运只是一途,一些不通水道的国家,也是我大宋贸易目标,象是吐蕃,象是大理,要与这些蕃国贸易,都须加强蜀地交通。”崔与之又道:“臣听得陛下曾说起那蒸汽机车之事,当时臣便在想,今后那些不通水路之地,也能象舟船水运一般便捷。此事虽如官家所言,非朝夕可见,可前期准备却现在便要开始。”
“故此,臣请陛下再委臣川蜀三路之责,臣愿尽余年之力,为陛下在西南经营,日后我大宋再欲在西南进取之时,臣可保证钱粮充足而民心聚集!”
“卿想外放?”
赵与莒原本对着地图的,听得崔与之此言,猛然转身,惊愕地道。
“陛下委臣以相国之位已近二载,如今朝中群臣尽数敬服陛下之圣智,臣再在此位上尸位素餐,实是惭愧,故此臣有意请外出。”崔与之正容道:“陛下之策,总得有人推行才成,若是任用陛下潜邸旧人,怕有人不服,但若是老臣在地方上推行陛下之策,想来不会遭至非议。”
若单纯从政治而言,当初赵与莒选举崔与之为相,原本是因为不信任中枢重臣,而不得不求贤于野,从地方或隐士中挑出能镇得住朝中众卿的人来。如今近两年过去,赵与莒在大宋树起了前所未有的帝王权威,可以说不需要再有一个群臣之首的丞相替他来沟通君臣了。崔与之此时求去,正当其时,而且他并不是彻底辞官致仕,只是要求外镇,替赵与莒经营川蜀三路——这恐怕也是目前大宋最难治理的地方。
想了好一会儿,赵与莒摇头道:“卿心意朕知道了,但此事断然不成,崔卿,朕实话实说,初始之时朕以卿为宰辅,确实起了一个过渡之心,但如今朕却觉得,卿实是大宋宰辅首相最佳之人。况且卿今年以来时有小恙,朕也不瞒你,朕希望有你在朝中替朕稳船,勿使其操之过急,而且小铃铛与卿最是相投,今后小铃铛招驸马,也还得请卿为媒人……”
小铃铛是公主的小名呢称,今年公主还不满周岁,若要出嫁,至少也得十六七年之后了。崔与之心中知道这是天子关切自己的身体,心中甚是感动。他离朝之心虽然生了许多时日,但还不是十分坚定,听得天子这番话,便消了这个念头。
“至于川蜀,若是能将江中礁石除去,水运自然便捷,待那时再择一二能干之吏入川主政便可,原本无须劳烦崔卿这般重臣。”赵与莒又背过身,目光盯在入川的长江之上。
打通三峡航路,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他现在并不是要让万吨巨船可以进入成都,而只是要让千吨左右的船只可以方便的沿江上下,这已经足够用于将蜀地的物产运出来了,特别是蜀地的几样好货:天然硝石,天然沥青,这些都是大宋军备化工民生所急需的。
大宋炎黄二年八月中旬,夔州路巫山县。
刘玉喜呆呆地坐在江畔,看着奔腾的江水,老半晌也不曾做声。日光照在他头上,让他黝黑的皮肤上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来,他偶尔会去抹上一把,但更多时分都是不管不顾。
这几年来大宋政通人和,蜀地也未曾发生大的灾馑,故此老百姓过着日子倒不成问题。但是与淮北、临安乃至淮南相比,川蜀三路的发展就有如老牛拉车一般不紧不慢。
“若要娶我家女儿,或是拿二百贯来为采礼,或是送个小娘子与我家儿子换亲!”
邻村郑十九的咆哮声还在刘玉喜耳畔回响,从昨天去求亲至今,已经不知道回响了多少遍。刘玉喜不怪郑十九贪财,他们这样的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的,郑十九家一女四子,四个儿子的婚事全都落着在这个女儿身上。若女儿不能嫁个好人家,帮衬着兄弟一把,便是把郑十九骨髓熬出油来,也管不过来。
只是自己与秀儿却是两情相悦,自己真正是爱煞秀儿,她对自己也有情谊,否则为何她辛苦为兄弟们织的衣衫,每次都短不了自己一件?
“刘三郎,你在做甚么?”
刘玉喜的思绪被人打断了,他回过头来,却见着里正的笑脸。
“何事?”刘玉喜瓮声瓮气地问道,都是乡里乡亲,一个区区里正,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临安城来得大官,要在咱们村子寻对这大江最熟、水性最好的,这可是一份好活计,那郑十九不是向你要二百贯采礼么,若是讨得大官欢喜,莫说二百贯,一千贯又有何难?”里正拍了拍刘玉喜的肩膀:“刘三郎,你的运气转了,我将你荐与了那大官,今后有了好处,莫忘了我!”
“噗!”
刘玉喜不屑地哼了声,又将目光投向江水,屁股却动都未曾一动。
“咦,你为何还坐在此处?”里正推了他一把道。
“自古只听说大官找咱们死老百姓要钱要钞的,几时见过大官给咱们钱钞?黄九叔,你莫要逗我,我知道你想为你家黄鼠狼娶秀儿,可也用不着耍着我取乐!”
“秀儿是咱们左近最能干的小娘子,哪家有儿子的不想娶她进门?”黄里正面不红气不喘:“你这厮好没眼力,将老爹我的好心当作驴肝肺!”
刘玉喜抿嘴不语,这穷山恶水出刁民,他可不是平地里那些见着一个小差役便迈不动步子要点头作揖的软蛋儿,这巫峡江水里,便是暴风时节他也敢一猛子扎下去,何惧那临安来的什么大官!
黄里正见他不语,只得退了回去,刘玉喜又复呆呆望着江水,若是这江水里能淘着金沙那便好了,或许可以凑足二百贯钱……
又不知发了多久的呆,刘玉喜听得身后又传来黄里正的声音,他回过头去,却看着两个身着怪模怪样服饰的人笑眯眯地对着他。
虽然那二人是冲着他笑,但是刘玉喜还是一激灵,猛然站起来。
他是个很敏感的人,这二人看上去似乎没有恶意,但他们尖锐的目光让刘玉喜意识到,他们不象表面上那么和善。
“小哥便是浪里翻?”二人的服饰上略有区别,其中一人衣领处缝着一颗星星,另一人则没有,绣着星星的那人笑眯眯地问道。
“那是朋友们乱叫的。”刘玉喜瞪了黄里正一眼,这二人能叫出他的绰号来,想必是黄里正的大嘴。
“我们是大宋近卫军炮兵部队爆破手。”那缝着星星的人说话很直率:“我姓张,名庐山,你叫我张庐山便成。”
“张……张庐山。”刘玉喜有些不适应这人说话的风格,犹犹豫豫地唤了声,最后觉得还是不要直唤名字:“张大官人,你找我有何事?”
“我们要寻个最熟悉巫峡之中礁石之人。”张庐山简洁地道。
“礁石?你们去寻纤夫船夫,寻我有什么用?”刘玉喜懒洋洋地道。
“这么告诉你吧,我们要在江中硬着水道的礁石上钻孔放些东西,有些须得潜入水中,听闻你水性好,故此寻你相助。”张庐山道:“事成之后,发你一百贯赏钱,如何?”
一百贯赏钱,那可是一大笔钱了,而且刘玉喜恰恰需要这钱。他目光闪了闪,然后摇了摇头:“这江水滔滔,入水一次便是把头绑着裤腰带上玩命儿,一百贯……一百贯不值当我去卖这条命。”
“一百贯预付,事成之后,再给一百贯赏钱,若有意外,你家中妻儿老小我们包了。”张庐山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便这样说定了!”
刘玉喜眼前一亮,立刻伸出手来:“要制钱,不要楮钞!”
张庐山向同伴使了个眼色,那同伴从腰间别着的小包里拿出一叠粉红色的纸来:“这个成不?”
黄里正贪婪地盯着那纸,用力咽了口口水,刘玉喜大喜:“金元券,自然成,自然成!”
这可是比制钱还要好的东西,他们这里虽是没有什么物产,但扼巫峡之口,自往来商贾口中知道这事物,比起制钱来还要坚挺,若是用这物什去买那些稀罕的洋货儿,不但方便快捷,还可能有折扣!
就象赵与莒设想的那样,随着流求银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元券已经取代了制钱与楮币,成为大宋最为流通的货币了。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在线阅读
第二四七章 欲使蛟龙过三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