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 作者:豫西山人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
长春激战就在刘一民的严密关注下开始了。
河边正三中将能挑起卢沟桥事变,就是一个擅长搞阴谋的家伙。象他这样的人,日军中有许多。这是日军的制度决定的,日军军官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一般都必须到野战部队去服役,其中的优秀者由各部队推荐报考陆军大学,陆军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参谋本部、基层部队去任职锻炼。中间的许多人会以驻外使馆武官、副武官、武官候补、欧美出差等名义到各国去学习考察,收集情报、绘制地图,干一些特务勾当。而且这些家伙干到联队长这个级别的时候,还经常出任特务机关长,再由特务机关长出任什么旅团长、师团参谋长等。这种经历,让日军的许多高级军官都成了军人和间谍特务的混合体,既有军人的蛮勇,又有间谍特务的狡猾和阴狠。
河边正三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奇特的怪物。这家伙不但是军人,还是一个日本国内赫赫有名的棋手,在黑白子博弈的棋盘上有很高的造诣。也正因为如此,卢沟桥事变时,作为日军的实际指挥官,他的每一招都让宋哲元等人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摸不着头脑,被打得招架不住。
实际上河边正三的前头部队在刘一民视察阵地回到司令部时就已经抵达长春外围了,只不过他们奉有严令,在距离长春十公里处部署警戒,接应主力,不得向长春肆意搜索攻击。
这种命令只有河边正三这种阴沉的家伙能搞出来,要知道长春就在眼前,按照关东军副参谋长秦彦三郎原先的电报,长春城正在激战中,守军急等援军呢!
等河边正三率主力陆续抵达后,日军各部队的进攻序列已经在行军途中调整到位,对长春城形成了隐隐约约的正面攻击箭头。
河边正三眺望着远处的长春城:灯火依旧灿烂,隐隐约约有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传来。
河边正三问身边的参谋长参谋长土居明夫少将:“秦彦君的最后一封电报是什么时候发的?”
土居明夫报告说5分钟前收到的,通报说刘一民部一部分已经在一小时前赶到了,大约有三个旅的兵力,是乘坐火车、汽车赶到的,正在城里追杀守军。
土居明夫报告完,就开始饶舌,说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蛊惑大本营,擅自放弃新京,造成第三军被迫被动攻城。然后又骂刘一民胆大妄为,竟敢进攻新京,比胡子、山林队还可恨!
河边正三很沉着,制止了土居明夫的喋喋不休,淡淡地说到:“刘一民进入新京的绝不是三个旅,兵力要庞大的多。他们已经在城外建立阻击阵地了。”
土居明夫也早已看出来了,因为此时长春很很冷,三纵挖战壕,引发丝丝缕缕的雾气,土居明夫是少将,久经战阵,自然是知道的。
土居明夫提出应该派小部队进行搜索侦察,被河边正三断然拒绝。河边正三只说了一句话七个字:“那是去白白送死!”
土居明夫想想也是那道理,也就不再多说。
河边正三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刘一民的部队已经进入了新京城,如果任由他们把城内抵抗部队消灭,转过身来依托新京城坚守阻击,新京城马上就会变成一座堡垒。河边正三心里太清楚了,新京是新建城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特别多,每一栋楼都可能会变成一座攻不克的堡垒。而且,在他的屁股后面,还有坚守四平的刘一民部队,很可能此时正接着夜色的掩护在悄悄地尾随着他的主力呢。搞不好,他的中路主力就有可能被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来一个南北夹击,陷入包围圈。
要是搁在长春没有被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攻入前,河边正三也不害怕,因为他的战车部队、炮兵部队都可以从新京得到补充。现在不行了,一旦刘一民主力赶到,进入长春城死守,战役进入胶着状态,他的汽油、弹药补充就成大问题了。到时候说不定一辆辆战车、汽车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趴窝的,大炮也会因为没有炮弹而成为累赘的。
时间、时间,河边正三脑海里全是这两个字。他必须赶在刘一民主力抵达战场前攻下新京!成败在此一举!
就在此时,通信参谋送来了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的电报,河边正三就着手电筒一看,上面说的是让河边正三指挥部队消灭进入长春的刘一民部,然后向吉林方向转移。天明后由航空兵提供空中掩护。
看完电报,河边正三沉思良久,半天才吐出一句话:“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这是河边正三对山田乙三大将的命令的回答,不过这个回答确实有道理。山田乙三和武藤章两个自以为高明的家伙,确实是首鼠两端,既然要放弃新京,就不应该让秦彦三郎留守新京,更不应该让中路主力再攻击长春,而是果断的全部撤退,借着茫茫夜色掩护,与我军脱离接触,留给我军一座长春空城。那样子的话,刘一民再厉害,主力不能抵达战场,也只能望苍茫夜色很兴叹。日军怕夜色中遭到我军伏击,刘一民同样不敢让一纵、三纵孤军冒进。这是大会战,不能有丝毫侥幸。现在倒好,山田乙三一个让河边正三撤回新京的命令,算是把日军中路主力彻底送到我军枪口下了。此时,就算河边正三不执行夺回长春的命令,他也跑不掉了,暗夜中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盯着他呢!
说实话,刘一民能够连战连捷,固然是他算无遗策、勇猛无敌,我军上下团结、指挥如意、装备先进、战斗力强,但也不能否认,关东军的一系列拙劣的表现帮了我军大忙。特别是山田乙三出任司令官后,他根本就没有和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交手经验,连怎么用高射炮平置打坦克都不懂,还一心想一战消灭我军,下达的命令基本上都说臭招。没有山田乙三帮忙,第六军、第五军不可能死的那么惨、那么快!
不要小部队搜索侦察、异常鄙视山田乙三大将的河边正三中将,召开了作战会议,面对着一群师团长、旅团长,叫嚣说:“刘一民急匆匆攻进新京就是送死!因为他的主力不可能全部赶到,他没有那么庞大的机动车运输能力。攻击新京的部队只是刘一民主力的一部分。大日本关东军有庞大的炮群、庞大的战车集团,刘一民部根本没有力量阻挡如此强大的力量。一个小时攻进新京。一个小时后我要坐在关东军司令部里指挥部队在长春城下消灭刘一民主力!”
这是河边正三在给部下打气!
接下来,河边正三就开始认真的军事部署了。这一次,河边正三决定把各师团的战车、装甲车集中起来,统一归战车第二师团师团长冈田资中将指挥,与战车第二师团、战车第一旅团一道,组成装甲集团,实施正面突击。第五十七师团指挥满洲国防第二军管区各独立旅团紧随战车集团攻击前进,第五十三师团担任铁路以西地区警戒掩护,第十二师团担任铁路、公路以东地区警戒掩护并充当战役预备队,第二十八师团和炮兵部队赶到后,炮兵部队迅速投入战斗,第二十八师团向南警戒。
日军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了,现在也祭起了装甲集团突击的发报。而且这一招在日军重兵突袭鲁中南时使用过,梅津美治郎大将在日苏战争中用的更是可圈可点,就看今天河边正三能不能如意了。
部署好后,河边正三狂妄无比地说:“有如此强大的装甲集团,不要说刘一民的主力没有全部抵达新京,就算他们全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一举将其击溃,进而彻底消灭之!”
要是河边正三知道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有五十万精锐,不知道他还敢不敢这样吹牛,恐怕他早就脚底抹油了。当然,也很难说,日军作战时,部署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以少胜多基础上的,只有华北方面军重兵围剿山东我军时是例外。象华中的第十一军发动长沙会战,开始都是按照一个步兵大队对付**一个师的比例调配部队的。就是后来吃亏后,日军最多也是以一个联队对中**队一个师。现在河边正三手里有如此强大的炮兵和战车集团,搞不好真的和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摆开阵势打的时候,河边正三还会打以少胜多的算盘的。
万事具备,只欠炮兵部队了。河边正三决定不等了,他要依靠强大的战车集团迅速攻进新京城,控制新京城,消灭进入新京城的刘一民部队,好依托新京城迎战即将抵达的刘一民主力。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在线阅读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
-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
长春激战就在刘一民的严密关注下开始了。
河边正三中将能挑起卢沟桥事变,就是一个擅长搞阴谋的家伙。象他这样的人,日军中有许多。这是日军的制度决定的,日军军官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一般都必须到野战部队去服役,其中的优秀者由各部队推荐报考陆军大学,陆军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参谋本部、基层部队去任职锻炼。中间的许多人会以驻外使馆武官、副武官、武官候补、欧美出差等名义到各国去学习考察,收集情报、绘制地图,干一些特务勾当。而且这些家伙干到联队长这个级别的时候,还经常出任特务机关长,再由特务机关长出任什么旅团长、师团参谋长等。这种经历,让日军的许多高级军官都成了军人和间谍特务的混合体,既有军人的蛮勇,又有间谍特务的狡猾和阴狠。
河边正三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奇特的怪物。这家伙不但是军人,还是一个日本国内赫赫有名的棋手,在黑白子博弈的棋盘上有很高的造诣。也正因为如此,卢沟桥事变时,作为日军的实际指挥官,他的每一招都让宋哲元等人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摸不着头脑,被打得招架不住。
实际上河边正三的前头部队在刘一民视察阵地回到司令部时就已经抵达长春外围了,只不过他们奉有严令,在距离长春十公里处部署警戒,接应主力,不得向长春肆意搜索攻击。
这种命令只有河边正三这种阴沉的家伙能搞出来,要知道长春就在眼前,按照关东军副参谋长秦彦三郎原先的电报,长春城正在激战中,守军急等援军呢!
等河边正三率主力陆续抵达后,日军各部队的进攻序列已经在行军途中调整到位,对长春城形成了隐隐约约的正面攻击箭头。
河边正三眺望着远处的长春城:灯火依旧灿烂,隐隐约约有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传来。
河边正三问身边的参谋长参谋长土居明夫少将:“秦彦君的最后一封电报是什么时候发的?”
土居明夫报告说5分钟前收到的,通报说刘一民部一部分已经在一小时前赶到了,大约有三个旅的兵力,是乘坐火车、汽车赶到的,正在城里追杀守军。
土居明夫报告完,就开始饶舌,说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蛊惑大本营,擅自放弃新京,造成第三军被迫被动攻城。然后又骂刘一民胆大妄为,竟敢进攻新京,比胡子、山林队还可恨!
河边正三很沉着,制止了土居明夫的喋喋不休,淡淡地说到:“刘一民进入新京的绝不是三个旅,兵力要庞大的多。他们已经在城外建立阻击阵地了。”
土居明夫也早已看出来了,因为此时长春很很冷,三纵挖战壕,引发丝丝缕缕的雾气,土居明夫是少将,久经战阵,自然是知道的。
土居明夫提出应该派小部队进行搜索侦察,被河边正三断然拒绝。河边正三只说了一句话七个字:“那是去白白送死!”
土居明夫想想也是那道理,也就不再多说。
河边正三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刘一民的部队已经进入了新京城,如果任由他们把城内抵抗部队消灭,转过身来依托新京城坚守阻击,新京城马上就会变成一座堡垒。河边正三心里太清楚了,新京是新建城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特别多,每一栋楼都可能会变成一座攻不克的堡垒。而且,在他的屁股后面,还有坚守四平的刘一民部队,很可能此时正接着夜色的掩护在悄悄地尾随着他的主力呢。搞不好,他的中路主力就有可能被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来一个南北夹击,陷入包围圈。
要是搁在长春没有被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攻入前,河边正三也不害怕,因为他的战车部队、炮兵部队都可以从新京得到补充。现在不行了,一旦刘一民主力赶到,进入长春城死守,战役进入胶着状态,他的汽油、弹药补充就成大问题了。到时候说不定一辆辆战车、汽车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趴窝的,大炮也会因为没有炮弹而成为累赘的。
时间、时间,河边正三脑海里全是这两个字。他必须赶在刘一民主力抵达战场前攻下新京!成败在此一举!
就在此时,通信参谋送来了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的电报,河边正三就着手电筒一看,上面说的是让河边正三指挥部队消灭进入长春的刘一民部,然后向吉林方向转移。天明后由航空兵提供空中掩护。
看完电报,河边正三沉思良久,半天才吐出一句话:“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这是河边正三对山田乙三大将的命令的回答,不过这个回答确实有道理。山田乙三和武藤章两个自以为高明的家伙,确实是首鼠两端,既然要放弃新京,就不应该让秦彦三郎留守新京,更不应该让中路主力再攻击长春,而是果断的全部撤退,借着茫茫夜色掩护,与我军脱离接触,留给我军一座长春空城。那样子的话,刘一民再厉害,主力不能抵达战场,也只能望苍茫夜色很兴叹。日军怕夜色中遭到我军伏击,刘一民同样不敢让一纵、三纵孤军冒进。这是大会战,不能有丝毫侥幸。现在倒好,山田乙三一个让河边正三撤回新京的命令,算是把日军中路主力彻底送到我军枪口下了。此时,就算河边正三不执行夺回长春的命令,他也跑不掉了,暗夜中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盯着他呢!
说实话,刘一民能够连战连捷,固然是他算无遗策、勇猛无敌,我军上下团结、指挥如意、装备先进、战斗力强,但也不能否认,关东军的一系列拙劣的表现帮了我军大忙。特别是山田乙三出任司令官后,他根本就没有和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交手经验,连怎么用高射炮平置打坦克都不懂,还一心想一战消灭我军,下达的命令基本上都说臭招。没有山田乙三帮忙,第六军、第五军不可能死的那么惨、那么快!
不要小部队搜索侦察、异常鄙视山田乙三大将的河边正三中将,召开了作战会议,面对着一群师团长、旅团长,叫嚣说:“刘一民急匆匆攻进新京就是送死!因为他的主力不可能全部赶到,他没有那么庞大的机动车运输能力。攻击新京的部队只是刘一民主力的一部分。大日本关东军有庞大的炮群、庞大的战车集团,刘一民部根本没有力量阻挡如此强大的力量。一个小时攻进新京。一个小时后我要坐在关东军司令部里指挥部队在长春城下消灭刘一民主力!”
这是河边正三在给部下打气!
接下来,河边正三就开始认真的军事部署了。这一次,河边正三决定把各师团的战车、装甲车集中起来,统一归战车第二师团师团长冈田资中将指挥,与战车第二师团、战车第一旅团一道,组成装甲集团,实施正面突击。第五十七师团指挥满洲国防第二军管区各独立旅团紧随战车集团攻击前进,第五十三师团担任铁路以西地区警戒掩护,第十二师团担任铁路、公路以东地区警戒掩护并充当战役预备队,第二十八师团和炮兵部队赶到后,炮兵部队迅速投入战斗,第二十八师团向南警戒。
日军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了,现在也祭起了装甲集团突击的发报。而且这一招在日军重兵突袭鲁中南时使用过,梅津美治郎大将在日苏战争中用的更是可圈可点,就看今天河边正三能不能如意了。
部署好后,河边正三狂妄无比地说:“有如此强大的装甲集团,不要说刘一民的主力没有全部抵达新京,就算他们全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一举将其击溃,进而彻底消灭之!”
要是河边正三知道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有五十万精锐,不知道他还敢不敢这样吹牛,恐怕他早就脚底抹油了。当然,也很难说,日军作战时,部署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以少胜多基础上的,只有华北方面军重兵围剿山东我军时是例外。象华中的第十一军发动长沙会战,开始都是按照一个步兵大队对付**一个师的比例调配部队的。就是后来吃亏后,日军最多也是以一个联队对中**队一个师。现在河边正三手里有如此强大的炮兵和战车集团,搞不好真的和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摆开阵势打的时候,河边正三还会打以少胜多的算盘的。
万事具备,只欠炮兵部队了。河边正三决定不等了,他要依靠强大的战车集团迅速攻进新京城,控制新京城,消灭进入新京城的刘一民部队,好依托新京城迎战即将抵达的刘一民主力。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在线阅读
第一三五一章 激战长春(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