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记事 作者:白糖酥
分卷阅读450
是绝对不可能有在旁人面前大放异彩的辰光的。
莳萝也是过来人,自然明白这样的道理。
茴香也欣慰,她也算是过来人了,自是知道备嫁的辛苦的。除了一色嫁妆,被面、枕套都得自个儿动手。尤其重中之重的其实还是给婆家人准备开箱礼。
尤其是奉给婆婆的鞋袜,这是必得自个儿亲力亲为完成的,并不能似旁的活计,譬如帕子荷包的,还能请姐妹们搭把手。
可饶是她半天就能裁出一身衣裳来,也半个月都做不出一双鞋子来的。
也幸而李家的原籍不在莲溪,本家亲眷来的并不多,她才能在妹妹们的帮助下,将一色开箱礼打点出来。
可这会子看到左氏亲力亲为打点出来的一色针脚的开箱礼,茴香自是别有感触的。
同莳萝的状况又不一样,自打出阁后,跟着李太太迎来送往,由李太太手把手的指点着,茴香的见识真可谓一日千里的。
也是这才真正意识到,甭看那些个大户人家外头看起来三间五架、深宅大院,赫赫扬扬的,不知道多体面多尊贵,可真个落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计上,也并不比她娘家来的安逸的。
旁的不说,就说衣食这两桩养活。
这些年来,娘家因着叔伯们的应酬越来越多,兄弟们更是一个月一个模样的缘故,一年四季,衣裳鞋袜俱不是甚的小数目。家里头实在做不过来了,逢到换季的时候,祖母就索性请了崇塘成衣铺子的伙计回来丈量尺寸,裁剪衣裳。就连她们姐妹的外裳袄裙,也大多是交给成衣铺子的绣娘们去裁剪的。
通常一件衣裳的工钱,大概在一两钱左右,而家里头这一季,基本上就得做上五六十件衣裳,花费七八两银子。
刚开始的时候,她这心里头还有些忐忑的。毕竟她们这样的女孩子,学会了女红,除了自个儿的私密衣物都得自己亲手做,孝敬父母长辈,给兄弟姐妹做些活计,本就是本分。
不过日子一天天渐渐过去,在明白这并不耽误她的所为用心后,她也慢慢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甚的。
却是出阁后才知道,好些个大户人家,家里头不但用不起针线上的绣娘,甚至于都没有这个财力外包给成衣铺子,一应衣裳鞋袜,几乎都得自家的女眷领着丫鬟们来熬灯点蜡的做活,别说玩儿了,就连空闲的辰光都没有。
至于吃食上头。
记得旧年她刚进门的时候,就有隔壁邻居家闹出一桩新闻来,嚷的好大声,隔着园子都听了个一清二楚。
是隔壁三房的奶奶同婆婆告苦,指摘大厨房正经不将他们三房瞧在眼里,不过是一色茶食松仁卷子,就有两样对待的。大房那用的就是清香上等的鹅油,可他们三房却只配用油腻腻的次二等的猪油……
她当时听得目瞪口呆的,被自家婆婆一指点,方才明白过来甚的卷子糕饼的,这是妯娌之间斗法呢!这三房的奶奶,就差没直接嚷嚷着大嫂中饱私囊了。
不过一样茶食用两样油,她也算是见识了。
可她婆婆却说,这算甚的,一样米饭用几样成色的且多着呢!
不过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实在没有法子的事儿!
叫她咋舌不已。
可现在看来,除了左氏确实诚心诚意想要融入这个家庭之外,左家的景况确实很一般,这或许也是实情……
只不过茴香并不知道的是,在她打量左氏的针线之际,左氏也颇有些好奇地在打量了她一眼。
因着自打小定后,就同花椒姐妹常有书信来往的缘故,也因着花椒的特意而为,左氏对于秦家的景况以及姻亲交际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了。
对于自家这两个嫡嫡亲的,已经出了门子的姑奶奶,自是知之甚详细的。
尤其对于茴香,更是可谓如雷贯耳的。
不为旁的,只为茴香出嫁时,据说李家不但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席,还将流水席摆到了保婴堂门口,四方乡邻,随来随吃,一下子不但轰动了崇塘,就连她远在莲溪,又身在闺阁之中,都是有所耳闻的……
☆、第四百三十四章 喜宴
正如左氏所听说的那般,崇塘巡检司李巡检的长子,新科的秀才公李蹊娶亲,场面确实赫赫扬扬、蔚为盛大。
十月初十举办的婚礼,直到旧年年前的这两个多月里,整个崇塘,甚至于满莲溪,街头巷议,老百姓们最为热衷,并且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李家秦家的这场婚事了。
其实说句实在话儿,李巡检家娶长媳,这场面本就小不了。
毕竟这一来么,虽说李巡检的品阶确实不算高,可到底在崇塘这要塞重镇、通衢要道,一守就是将近二十年不曾挪窝。
铁打的巡检司流水的府县,莲溪城里的县衙也好府衙也罢,已是流水似的少说换了四五六七茬的县尊、府尊了,或升迁或贬谪或平调,唯有李巡检不动如山。
小小莲溪城,大大崇塘县,可不是没有人不想动他的,只是始终没有人能将他拉下马来而已,前前后后倒是折进去了不少人。
至于李巡检为甚的不想挪窝,倒不能说李巡检没有上进心,而是他总有自个儿的考量,还有就是为着家族前程的筹谋的缘故在里头。
于是这么些年经营下来,不说李巡检早已将偌大的崇塘镇管束地跟铁桶似的,权柄牢牢的握在了手心里,饶是在莲溪城里,根基亦是不弱,亦是能够说得上话儿的。
不过摸着良心说,李巡检为着崇塘,为着崇塘的百姓,为着崇塘的商贸往来,也确实是做了不少的实事儿好事儿的。
起码当年李巡检能带着崇塘的百姓死守住崇塘,并将崇塘还算完整地保下来,这已是大功一件,完全值得崇塘的百姓替他立碑立说了。
他家要办事儿,可不就是崇塘的头等大事儿么!
何况以着李巡检年岁越长,越是春风化雨的性子,确实多的是从前受过他恩惠的人要借了这样难得的机会过来还情的。
这样一来,就算李巡检不想大办也不成,总不能收了这家的礼不收那家的礼,到时候闹得大伙儿都不愉快吧!
所以九月九刚过,随着李蹊婚期的临近,就有崇塘的商贾士绅开始听说李家的秀才公要成亲。
一时间,满崇塘的各家银楼、绣铺,还有甚的古董行,俱是人头攒动,女眷众多,男客也不少。
尤其一干人在崇塘的商贾还好说,俱都能够亲自上门道贺,至于人在外地的,也都当即就派了心腹的管家或是掌柜的送来了礼金同贺礼过来,还要再三再四的赔不是,言明待主家回到崇塘后,当即登门告罪……
本就门庭若市的李家大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上上下下俱是忙得脚不沾地。
却还不
分卷阅读450
-
分卷阅读450
是绝对不可能有在旁人面前大放异彩的辰光的。
莳萝也是过来人,自然明白这样的道理。
茴香也欣慰,她也算是过来人了,自是知道备嫁的辛苦的。除了一色嫁妆,被面、枕套都得自个儿动手。尤其重中之重的其实还是给婆家人准备开箱礼。
尤其是奉给婆婆的鞋袜,这是必得自个儿亲力亲为完成的,并不能似旁的活计,譬如帕子荷包的,还能请姐妹们搭把手。
可饶是她半天就能裁出一身衣裳来,也半个月都做不出一双鞋子来的。
也幸而李家的原籍不在莲溪,本家亲眷来的并不多,她才能在妹妹们的帮助下,将一色开箱礼打点出来。
可这会子看到左氏亲力亲为打点出来的一色针脚的开箱礼,茴香自是别有感触的。
同莳萝的状况又不一样,自打出阁后,跟着李太太迎来送往,由李太太手把手的指点着,茴香的见识真可谓一日千里的。
也是这才真正意识到,甭看那些个大户人家外头看起来三间五架、深宅大院,赫赫扬扬的,不知道多体面多尊贵,可真个落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计上,也并不比她娘家来的安逸的。
旁的不说,就说衣食这两桩养活。
这些年来,娘家因着叔伯们的应酬越来越多,兄弟们更是一个月一个模样的缘故,一年四季,衣裳鞋袜俱不是甚的小数目。家里头实在做不过来了,逢到换季的时候,祖母就索性请了崇塘成衣铺子的伙计回来丈量尺寸,裁剪衣裳。就连她们姐妹的外裳袄裙,也大多是交给成衣铺子的绣娘们去裁剪的。
通常一件衣裳的工钱,大概在一两钱左右,而家里头这一季,基本上就得做上五六十件衣裳,花费七八两银子。
刚开始的时候,她这心里头还有些忐忑的。毕竟她们这样的女孩子,学会了女红,除了自个儿的私密衣物都得自己亲手做,孝敬父母长辈,给兄弟姐妹做些活计,本就是本分。
不过日子一天天渐渐过去,在明白这并不耽误她的所为用心后,她也慢慢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甚的。
却是出阁后才知道,好些个大户人家,家里头不但用不起针线上的绣娘,甚至于都没有这个财力外包给成衣铺子,一应衣裳鞋袜,几乎都得自家的女眷领着丫鬟们来熬灯点蜡的做活,别说玩儿了,就连空闲的辰光都没有。
至于吃食上头。
记得旧年她刚进门的时候,就有隔壁邻居家闹出一桩新闻来,嚷的好大声,隔着园子都听了个一清二楚。
是隔壁三房的奶奶同婆婆告苦,指摘大厨房正经不将他们三房瞧在眼里,不过是一色茶食松仁卷子,就有两样对待的。大房那用的就是清香上等的鹅油,可他们三房却只配用油腻腻的次二等的猪油……
她当时听得目瞪口呆的,被自家婆婆一指点,方才明白过来甚的卷子糕饼的,这是妯娌之间斗法呢!这三房的奶奶,就差没直接嚷嚷着大嫂中饱私囊了。
不过一样茶食用两样油,她也算是见识了。
可她婆婆却说,这算甚的,一样米饭用几样成色的且多着呢!
不过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实在没有法子的事儿!
叫她咋舌不已。
可现在看来,除了左氏确实诚心诚意想要融入这个家庭之外,左家的景况确实很一般,这或许也是实情……
只不过茴香并不知道的是,在她打量左氏的针线之际,左氏也颇有些好奇地在打量了她一眼。
因着自打小定后,就同花椒姐妹常有书信来往的缘故,也因着花椒的特意而为,左氏对于秦家的景况以及姻亲交际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了。
对于自家这两个嫡嫡亲的,已经出了门子的姑奶奶,自是知之甚详细的。
尤其对于茴香,更是可谓如雷贯耳的。
不为旁的,只为茴香出嫁时,据说李家不但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席,还将流水席摆到了保婴堂门口,四方乡邻,随来随吃,一下子不但轰动了崇塘,就连她远在莲溪,又身在闺阁之中,都是有所耳闻的……
☆、第四百三十四章 喜宴
正如左氏所听说的那般,崇塘巡检司李巡检的长子,新科的秀才公李蹊娶亲,场面确实赫赫扬扬、蔚为盛大。
十月初十举办的婚礼,直到旧年年前的这两个多月里,整个崇塘,甚至于满莲溪,街头巷议,老百姓们最为热衷,并且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李家秦家的这场婚事了。
其实说句实在话儿,李巡检家娶长媳,这场面本就小不了。
毕竟这一来么,虽说李巡检的品阶确实不算高,可到底在崇塘这要塞重镇、通衢要道,一守就是将近二十年不曾挪窝。
铁打的巡检司流水的府县,莲溪城里的县衙也好府衙也罢,已是流水似的少说换了四五六七茬的县尊、府尊了,或升迁或贬谪或平调,唯有李巡检不动如山。
小小莲溪城,大大崇塘县,可不是没有人不想动他的,只是始终没有人能将他拉下马来而已,前前后后倒是折进去了不少人。
至于李巡检为甚的不想挪窝,倒不能说李巡检没有上进心,而是他总有自个儿的考量,还有就是为着家族前程的筹谋的缘故在里头。
于是这么些年经营下来,不说李巡检早已将偌大的崇塘镇管束地跟铁桶似的,权柄牢牢的握在了手心里,饶是在莲溪城里,根基亦是不弱,亦是能够说得上话儿的。
不过摸着良心说,李巡检为着崇塘,为着崇塘的百姓,为着崇塘的商贸往来,也确实是做了不少的实事儿好事儿的。
起码当年李巡检能带着崇塘的百姓死守住崇塘,并将崇塘还算完整地保下来,这已是大功一件,完全值得崇塘的百姓替他立碑立说了。
他家要办事儿,可不就是崇塘的头等大事儿么!
何况以着李巡检年岁越长,越是春风化雨的性子,确实多的是从前受过他恩惠的人要借了这样难得的机会过来还情的。
这样一来,就算李巡检不想大办也不成,总不能收了这家的礼不收那家的礼,到时候闹得大伙儿都不愉快吧!
所以九月九刚过,随着李蹊婚期的临近,就有崇塘的商贾士绅开始听说李家的秀才公要成亲。
一时间,满崇塘的各家银楼、绣铺,还有甚的古董行,俱是人头攒动,女眷众多,男客也不少。
尤其一干人在崇塘的商贾还好说,俱都能够亲自上门道贺,至于人在外地的,也都当即就派了心腹的管家或是掌柜的送来了礼金同贺礼过来,还要再三再四的赔不是,言明待主家回到崇塘后,当即登门告罪……
本就门庭若市的李家大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上上下下俱是忙得脚不沾地。
却还不
分卷阅读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