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沉浮起落,谈不上危。”
“若林兄这样认为,那就当是我多话了吧。”薛海闻言一笑,“只是如今尚书令称病在家,总得有个人担起他留下的事,陛下会将此事交给谁,自不必说。经此一事,崔大人失了圣心,三五年内只怕便会上书乞骸骨,届时,谁会成为新的尚书令?”
“自然是按照排位,依次增补。”林海潮勉强笑道。
薛海点头,“的确如此。侍中李大人和中书令裴大人年事已高,想来最多十年,就该向林兄说一句恭喜了。”
听到这句话,林海潮面色不由一沉。
这话才真正触到了他的心病。在尚书阁五个人之中,排在他前面的三个,年龄都差不多,比林海潮大了十来岁,如今早过了花甲之龄,这尚书阁的位置,也坐不了多久了。论资排辈,到时候合该他林海潮上位。但偏偏有了个赵定方。
赵定方与林海潮年岁仿佛,那十来年的时间,对两人来说,都十分珍贵,届时势必会有所争斗。而这种时候,圣意就是他们唯一可争取的了。陛下对赵定方的偏爱自不必言,哪里会有他林海潮的位置?
等赵定方致仕,他自己也就差不多了。林海潮无法容忍自己苦熬一辈子,却极有可能倒在最后一步,永远被赵定方压制住。
当然,中途也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赵定方早死,或者索性失了圣眷,但这种可能,他自己也同样不能避免。再者,这一点他能看到,赵定方也能。若对方也有意出手对付自己,二人之间,林海潮不认为自己的胜算能高过对方。
所以从长远来看,赵定方果真是他的心腹之患。
话既然说到了这里,也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林海潮看向薛海,“薛兄此来,是为庆王说项?”
“然也。愚弟忝为庆王府长史,自然也要为主家和自己的前程奔走。不过我才疏学浅,许多事情上,也就能跑跑腿罢了。林兄既猜到了,我也就痛快些说话,如今庆王爷身边,正需要林兄这样的大才作为助力。只要林兄肯点头,倚重之处必然不少。一旦事成,届时尚书阁于林兄而言,岂不是手到擒来?”薛海道。
林海潮没有立刻回应,低着头兀自思索。
距离那个位置越近,越能够接触到皇帝,对所谓皇权的敬畏之心自然也就越少。必要的时候,这些文臣们都是能在朝会上将皇帝说得哑口无言并以此自傲的人。御史台的御史还有人专门盯着皇帝,就等着抓个小辫子自己好青史留名呢!所以林海潮心里,不能说对皇帝一点顾虑都没有,但若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背叛时也绝不会手软。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看向薛海,“你们……这是要造反啊。”
“林兄言重了,”薛海见他松动,脸上露出一抹轻松的笑意,“君王任性妄为,不遵祖宗法度,我等不过是匡扶国法,另立新帝罢了。”
只要这天下还姓虞,就谈不上是造反。
林海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这不是造反,是谋逆,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分别。至少对皇帝来说没有分别,一旦暴露,则势必会遭遇血腥镇压,斩草除根。
但他只略略迟疑,便道,“既然如此,我当略尽心力。”
这话对方既然已经说给他听了,就不是他能拒绝的。所以事实上,他现在也只有一个选择,无非是主动和被迫的区别。林海潮想着对方许诺的尚书令,心思便活络起来了。
不需要等十年甚至更久,只要扶庆王上位,他就能成为新的首相!
当然,在那之前,得向对方显示自己的诚意才行。
林海潮低头沉吟片刻,便对薛海道,“龙骧将军贺固是我的妻弟,若要成事,恐怕还需他帮忙。”
薛海洒然一笑,“如此,就拜托林相了。”说完之后,薛海还朝着林海潮郑重一拜,“我与王爷静候佳音。”
心中则对林海潮的识趣表示满意。若不是因为王爷手中没兵,需要有军队支持,他也不会选中林海潮。如今有了他从中周旋,贺固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此,把握便有八分了。
相较于之前,现在薛海这声相爷叫得是情真意切,让林海潮仿佛提前感受到了成为权倾朝野的首相的那种飘飘然之感。他将薛海送到门口,回到房间里,开始苦思该如何说服妻弟,共谋前程。
……
京城中有两座著名的寺庙,一南一北。北边的是禅林寺,寺前有一片桃林,又称禅林,据传某位得道高僧便是于此得道成佛,是京中一等一的好景致,每年春天都能吸引大批香客前往。南边的是莲花寺,相传是某位佛祖手中莲花显化而成。
禅林寺尚清净,超脱尘外,不与世俗沾染。因此僧人们多潜心静修,除了接待香客之外,少有外出。但莲花寺则相反,多有僧人游走于权贵之家,与之结交。不少僧人更是以诗名、文名而传天下。
也因此,每年上京赶考的士子多半都会选择借住在莲花寺,而莲花寺也乐于接收这些士子,为本寺扬名。
承平二年元月二十日,尚庸入住莲花寺,在此讲学。
消息一传出去,京中的士子便都闻风而至,一时间声势极大。尚庸见此情景,心思才慢慢转了回来。纵使不能入朝又如何?拒绝了朝廷征辟为礼部尚书的诏书之后,他如今在士林名声更甚,几乎已经无人可与抗之。
而他现在,就是要用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扭转这些泱泱学子们的想法,动摇他们对朝廷、对皇帝的憧憬与向往。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廷,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若他能成功,改天换日之时,他想要的一切,便都可尽收囊中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尚庸走到了台前,开始了今日之讲。
清薇和赵训坐在人群之中,听了一会儿,便道,“若只以学问论,这尚庸倒还有几分真才实学。”
“这是自然,否则如何能成为天下名士?”别的都可以作假,唯有学识,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当然,也是因为对自己的学识自傲,所以尚庸才会生出野心。
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之后,他闭门几日,便开始出门走动,筹备讲学之事,也引起了赵训的注意。因此今日一开讲,他和清薇就过来旁听,希望能从中听出些许端倪。
但不知是尚庸隐藏得够好,还是因为他并不急着宣扬自己的思想,所以听了许久,也没有发现异常之处。
不过赵训反正闲着无事,已经打定主意,往后一有空就过来听,总能找到些许端倪。
而事情也果然未能出乎他的预料,不久之后,眼见讲学渐入佳境,尚庸才开始宣扬自己的古文运动。但在这里,他并不单是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在其中夹杂着对政事的看法。而他所推崇的治国之道,乃是上古尧舜
“若林兄这样认为,那就当是我多话了吧。”薛海闻言一笑,“只是如今尚书令称病在家,总得有个人担起他留下的事,陛下会将此事交给谁,自不必说。经此一事,崔大人失了圣心,三五年内只怕便会上书乞骸骨,届时,谁会成为新的尚书令?”
“自然是按照排位,依次增补。”林海潮勉强笑道。
薛海点头,“的确如此。侍中李大人和中书令裴大人年事已高,想来最多十年,就该向林兄说一句恭喜了。”
听到这句话,林海潮面色不由一沉。
这话才真正触到了他的心病。在尚书阁五个人之中,排在他前面的三个,年龄都差不多,比林海潮大了十来岁,如今早过了花甲之龄,这尚书阁的位置,也坐不了多久了。论资排辈,到时候合该他林海潮上位。但偏偏有了个赵定方。
赵定方与林海潮年岁仿佛,那十来年的时间,对两人来说,都十分珍贵,届时势必会有所争斗。而这种时候,圣意就是他们唯一可争取的了。陛下对赵定方的偏爱自不必言,哪里会有他林海潮的位置?
等赵定方致仕,他自己也就差不多了。林海潮无法容忍自己苦熬一辈子,却极有可能倒在最后一步,永远被赵定方压制住。
当然,中途也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赵定方早死,或者索性失了圣眷,但这种可能,他自己也同样不能避免。再者,这一点他能看到,赵定方也能。若对方也有意出手对付自己,二人之间,林海潮不认为自己的胜算能高过对方。
所以从长远来看,赵定方果真是他的心腹之患。
话既然说到了这里,也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林海潮看向薛海,“薛兄此来,是为庆王说项?”
“然也。愚弟忝为庆王府长史,自然也要为主家和自己的前程奔走。不过我才疏学浅,许多事情上,也就能跑跑腿罢了。林兄既猜到了,我也就痛快些说话,如今庆王爷身边,正需要林兄这样的大才作为助力。只要林兄肯点头,倚重之处必然不少。一旦事成,届时尚书阁于林兄而言,岂不是手到擒来?”薛海道。
林海潮没有立刻回应,低着头兀自思索。
距离那个位置越近,越能够接触到皇帝,对所谓皇权的敬畏之心自然也就越少。必要的时候,这些文臣们都是能在朝会上将皇帝说得哑口无言并以此自傲的人。御史台的御史还有人专门盯着皇帝,就等着抓个小辫子自己好青史留名呢!所以林海潮心里,不能说对皇帝一点顾虑都没有,但若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背叛时也绝不会手软。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看向薛海,“你们……这是要造反啊。”
“林兄言重了,”薛海见他松动,脸上露出一抹轻松的笑意,“君王任性妄为,不遵祖宗法度,我等不过是匡扶国法,另立新帝罢了。”
只要这天下还姓虞,就谈不上是造反。
林海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这不是造反,是谋逆,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分别。至少对皇帝来说没有分别,一旦暴露,则势必会遭遇血腥镇压,斩草除根。
但他只略略迟疑,便道,“既然如此,我当略尽心力。”
这话对方既然已经说给他听了,就不是他能拒绝的。所以事实上,他现在也只有一个选择,无非是主动和被迫的区别。林海潮想着对方许诺的尚书令,心思便活络起来了。
不需要等十年甚至更久,只要扶庆王上位,他就能成为新的首相!
当然,在那之前,得向对方显示自己的诚意才行。
林海潮低头沉吟片刻,便对薛海道,“龙骧将军贺固是我的妻弟,若要成事,恐怕还需他帮忙。”
薛海洒然一笑,“如此,就拜托林相了。”说完之后,薛海还朝着林海潮郑重一拜,“我与王爷静候佳音。”
心中则对林海潮的识趣表示满意。若不是因为王爷手中没兵,需要有军队支持,他也不会选中林海潮。如今有了他从中周旋,贺固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此,把握便有八分了。
相较于之前,现在薛海这声相爷叫得是情真意切,让林海潮仿佛提前感受到了成为权倾朝野的首相的那种飘飘然之感。他将薛海送到门口,回到房间里,开始苦思该如何说服妻弟,共谋前程。
……
京城中有两座著名的寺庙,一南一北。北边的是禅林寺,寺前有一片桃林,又称禅林,据传某位得道高僧便是于此得道成佛,是京中一等一的好景致,每年春天都能吸引大批香客前往。南边的是莲花寺,相传是某位佛祖手中莲花显化而成。
禅林寺尚清净,超脱尘外,不与世俗沾染。因此僧人们多潜心静修,除了接待香客之外,少有外出。但莲花寺则相反,多有僧人游走于权贵之家,与之结交。不少僧人更是以诗名、文名而传天下。
也因此,每年上京赶考的士子多半都会选择借住在莲花寺,而莲花寺也乐于接收这些士子,为本寺扬名。
承平二年元月二十日,尚庸入住莲花寺,在此讲学。
消息一传出去,京中的士子便都闻风而至,一时间声势极大。尚庸见此情景,心思才慢慢转了回来。纵使不能入朝又如何?拒绝了朝廷征辟为礼部尚书的诏书之后,他如今在士林名声更甚,几乎已经无人可与抗之。
而他现在,就是要用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扭转这些泱泱学子们的想法,动摇他们对朝廷、对皇帝的憧憬与向往。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廷,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若他能成功,改天换日之时,他想要的一切,便都可尽收囊中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尚庸走到了台前,开始了今日之讲。
清薇和赵训坐在人群之中,听了一会儿,便道,“若只以学问论,这尚庸倒还有几分真才实学。”
“这是自然,否则如何能成为天下名士?”别的都可以作假,唯有学识,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当然,也是因为对自己的学识自傲,所以尚庸才会生出野心。
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之后,他闭门几日,便开始出门走动,筹备讲学之事,也引起了赵训的注意。因此今日一开讲,他和清薇就过来旁听,希望能从中听出些许端倪。
但不知是尚庸隐藏得够好,还是因为他并不急着宣扬自己的思想,所以听了许久,也没有发现异常之处。
不过赵训反正闲着无事,已经打定主意,往后一有空就过来听,总能找到些许端倪。
而事情也果然未能出乎他的预料,不久之后,眼见讲学渐入佳境,尚庸才开始宣扬自己的古文运动。但在这里,他并不单是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在其中夹杂着对政事的看法。而他所推崇的治国之道,乃是上古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