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刘大爷是行动派,当天下午就让人带了信去王家村,本想着是王氏拿乔也所谓,只要赶在后日之前回来便行了。
只是没成想王氏竟如此迫不及待,刚收到口信,就打了包袱回来了。
王家村与落水村就隔了几个村子,走路倒也便利,王氏匆匆忙忙,趁着天黑之前赶到了刘家。
当时刘家人正在准备吃晚饭,也没想到她回得这么急切,都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就这么愣愣的看着王氏杵在院子里。
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还是刘大爷和蒋氏有默契的想起要给王氏好好立规矩的打算,便也没起身接人,蒋氏只是抬了抬眼皮,不咸不淡的道:“回来了?放下东西过来吃饭罢。”
李氏林氏和安氏几人本想着要不要表现一下妯娌情谊,把王氏迎进来呢,此时瞧见公婆的冷淡,哪里不知道他们什么意思,妯娌几个也默默地把话咽了回去。
只李氏笑着招呼了一句:“二弟妹快些,饭菜都凉了。”
王氏虽然内心尴尬而难堪,但是收到婆家让她回来的信,已经是这些天最让她惊喜的事了,此事也顾不上面上难看,连忙点头笑道:“我回屋放下东西,你们不必等我,先吃罢。”
等王氏放完东西再回来,她几个孩子也回过神来了,小七冲到她怀里撒娇,刘延林也刘雅琴也不由往王氏身边凑着,王氏的尴尬总算在孩子们的热情迎接下,褪去了大半。
王氏还是被公婆的这个下马威,弄得心里惴惴的,生怕不小心又惹得公婆不喜,再把她赶回娘家去,一时收起了以往爽利的性子,重新装起了低调老实的小媳妇,除了偶尔给儿子夹菜擦嘴,甚至连头都不太抬的。
刘青看着王氏截然不同的两副面貌,心里委实惊叹,这个二婶真不是一般人啊,太能屈能伸了。
就是不知道她这副样子能坚持到何时?
刘青想知道的问题,刘家人也同样在思考着,奈何短时间内得不到答案。
至少王氏这次回来的行为举止,是真的滴水不漏,也不牙尖嘴利了,对所有侄子侄女们笑脸相迎,在妯娌跟前抢着干活,到蒋氏面前嘴巴就更像是抹了蜜一般,比以前说话还甜,没过几天就把蒋氏哄得再对她绷不住脸色了。
因此王氏从娘家回来,也没有对刘家造成太大的改变,一家人依然是其乐融融的状态。
而很快,刘青就没精力再关注王氏的举止了,因为她那个行动力迅速的亲哥,托人寻了几本开蒙的书,并一些纸笔让人带回来,于是原本只需要跟着李氏认几个字的刘青等人,被迫过上了每日悬腕练字的苦逼生涯。
刘延宁这回为了弟弟妹妹,真的是费了老大的劲,说不定还大出血了一回。毕竟这年头书本特别金贵,就是刘家如今赚的钱多,都舍不得给他们买一本书开蒙,宁愿让李氏拿着刘延宁的一塌信件凑合着教呢。
而刘延宁竟能给弟弟妹妹寻来两本开蒙教材,一本是《三字经》,另一本是《诗经》,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材,虽然是旧书,可他一个穷书生,能淘来这书也实在不容易了。
更何况刘延宁还给他们准备了笔墨纸砚,笔是很旧的笔,光秃秃的没剩几根毛,应该是书院的学子们平时用到快要淘汰的笔,被刘延宁收集起来给弟弟妹妹练笔了。
砚也是很差的砚,纸是那种粗糙还泛着黄卷了边的纸,大概是刘延宁在相熟的书肆,便宜买下来的。
可刘延宁寻的这些东西,对刘家人而言却是巨大的惊喜。
刘大爷收到东西的当天下午,决定让几个儿子先把做板车的事放一边,爷几个加班加点的,给几个孩子打了配套的书桌和凳子,然后每天中午和晚上,干完活回家,就能看到孩子们端端正正的坐在院子里悬脉练笔。
这个时候,便是刘家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虽然他们瞧不出这些孩子们练习得如何。
第48章
既然刘延宁都花力气,给弟弟妹妹寻了那么多学习工具托人送回来,而刘大爷蒋氏等人也对此十分重视,特意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先把孩子们配套的书桌椅子都给打好,在这样的情形下,本来只是打算随便教一教的李氏,也不免认真了起来。
刘家一时间换了种氛围,每日清晨,都能听见院子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为了不打扰他们背书,蒋氏都特意叫负责剁猪草的儿媳妇到后院却剁。
李氏现在都不大干家务了,每日干完活回家,她的任务只有一个——教书。
于是本该李氏负责的家务,便被平均分给了王氏林氏等人。
当然王氏林氏和安氏也没有意见就是了,她们的孩子都跟着大嫂识字呢,看公婆重视的样子,自家孩子如果是这块料,也能像大侄子一般,被培养起来,以后的前途就不可估量了。
说白了,他们拼死拼活的种地赚钱,不就是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吗,眼瞧着孩子就要有别的前程了,她们巴不得大嫂再认真教才好,哪还有什么不平衡的?
这段日子,整个刘家的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和谐,大家干活更有干劲了。
只是刘青混在一群真正的小孩子中,一边要应付她娘严厉的教学,一边又怕表现得太过,不得已藏拙,委实有些辛苦。
刘青上辈子就接受过十多年的教育,基础早就打好了,什么《三字经》《诗经》,都是上辈子耳熟能详知识了,几乎李氏读一遍,她都能跟着背出来。
而这个时代的文字,与她上辈子的相差也不大,就是简体改成了繁体,连蒙带猜也能猜出个大概来,认字就更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对刘青来说,稍微有点难度就是练字了。
然而刘青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要学写字,且不提刘家人根本不会为她一个小丫头片子,特意去买什么笔墨纸砚,花这么大的力气培养她,在刘家这样传统的农家,她身为女孩能有幸认得几个字,就已经算不错了。
包括她娘李氏在内,谁没指望教出一个能够舞文弄墨的女先生来。
但是谁能想到远在县城的亲哥如此给力又上心呢?笔墨纸砚全给他们备好了,啥都不用他们费心,就只要好好学习便是了。
于是刘青也只能在措手不及中,被赶鸭子上架了。
虽然她的本意只是想找个借口跟她娘学一阵子认字,以后她识字这事便可以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但这个时候她想打退堂鼓也是不行的了,只能重新拿起了笔,像小学生那样一笔一划的学写字。
诚然,对刘青这个从小写惯了硬笔字的人而言,软笔字一开始写起来让她很不习惯,每天不下于一个时辰的悬腕练习也让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刘大爷是行动派,当天下午就让人带了信去王家村,本想着是王氏拿乔也所谓,只要赶在后日之前回来便行了。
只是没成想王氏竟如此迫不及待,刚收到口信,就打了包袱回来了。
王家村与落水村就隔了几个村子,走路倒也便利,王氏匆匆忙忙,趁着天黑之前赶到了刘家。
当时刘家人正在准备吃晚饭,也没想到她回得这么急切,都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就这么愣愣的看着王氏杵在院子里。
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还是刘大爷和蒋氏有默契的想起要给王氏好好立规矩的打算,便也没起身接人,蒋氏只是抬了抬眼皮,不咸不淡的道:“回来了?放下东西过来吃饭罢。”
李氏林氏和安氏几人本想着要不要表现一下妯娌情谊,把王氏迎进来呢,此时瞧见公婆的冷淡,哪里不知道他们什么意思,妯娌几个也默默地把话咽了回去。
只李氏笑着招呼了一句:“二弟妹快些,饭菜都凉了。”
王氏虽然内心尴尬而难堪,但是收到婆家让她回来的信,已经是这些天最让她惊喜的事了,此事也顾不上面上难看,连忙点头笑道:“我回屋放下东西,你们不必等我,先吃罢。”
等王氏放完东西再回来,她几个孩子也回过神来了,小七冲到她怀里撒娇,刘延林也刘雅琴也不由往王氏身边凑着,王氏的尴尬总算在孩子们的热情迎接下,褪去了大半。
王氏还是被公婆的这个下马威,弄得心里惴惴的,生怕不小心又惹得公婆不喜,再把她赶回娘家去,一时收起了以往爽利的性子,重新装起了低调老实的小媳妇,除了偶尔给儿子夹菜擦嘴,甚至连头都不太抬的。
刘青看着王氏截然不同的两副面貌,心里委实惊叹,这个二婶真不是一般人啊,太能屈能伸了。
就是不知道她这副样子能坚持到何时?
刘青想知道的问题,刘家人也同样在思考着,奈何短时间内得不到答案。
至少王氏这次回来的行为举止,是真的滴水不漏,也不牙尖嘴利了,对所有侄子侄女们笑脸相迎,在妯娌跟前抢着干活,到蒋氏面前嘴巴就更像是抹了蜜一般,比以前说话还甜,没过几天就把蒋氏哄得再对她绷不住脸色了。
因此王氏从娘家回来,也没有对刘家造成太大的改变,一家人依然是其乐融融的状态。
而很快,刘青就没精力再关注王氏的举止了,因为她那个行动力迅速的亲哥,托人寻了几本开蒙的书,并一些纸笔让人带回来,于是原本只需要跟着李氏认几个字的刘青等人,被迫过上了每日悬腕练字的苦逼生涯。
刘延宁这回为了弟弟妹妹,真的是费了老大的劲,说不定还大出血了一回。毕竟这年头书本特别金贵,就是刘家如今赚的钱多,都舍不得给他们买一本书开蒙,宁愿让李氏拿着刘延宁的一塌信件凑合着教呢。
而刘延宁竟能给弟弟妹妹寻来两本开蒙教材,一本是《三字经》,另一本是《诗经》,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材,虽然是旧书,可他一个穷书生,能淘来这书也实在不容易了。
更何况刘延宁还给他们准备了笔墨纸砚,笔是很旧的笔,光秃秃的没剩几根毛,应该是书院的学子们平时用到快要淘汰的笔,被刘延宁收集起来给弟弟妹妹练笔了。
砚也是很差的砚,纸是那种粗糙还泛着黄卷了边的纸,大概是刘延宁在相熟的书肆,便宜买下来的。
可刘延宁寻的这些东西,对刘家人而言却是巨大的惊喜。
刘大爷收到东西的当天下午,决定让几个儿子先把做板车的事放一边,爷几个加班加点的,给几个孩子打了配套的书桌和凳子,然后每天中午和晚上,干完活回家,就能看到孩子们端端正正的坐在院子里悬脉练笔。
这个时候,便是刘家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虽然他们瞧不出这些孩子们练习得如何。
第48章
既然刘延宁都花力气,给弟弟妹妹寻了那么多学习工具托人送回来,而刘大爷蒋氏等人也对此十分重视,特意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先把孩子们配套的书桌椅子都给打好,在这样的情形下,本来只是打算随便教一教的李氏,也不免认真了起来。
刘家一时间换了种氛围,每日清晨,都能听见院子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为了不打扰他们背书,蒋氏都特意叫负责剁猪草的儿媳妇到后院却剁。
李氏现在都不大干家务了,每日干完活回家,她的任务只有一个——教书。
于是本该李氏负责的家务,便被平均分给了王氏林氏等人。
当然王氏林氏和安氏也没有意见就是了,她们的孩子都跟着大嫂识字呢,看公婆重视的样子,自家孩子如果是这块料,也能像大侄子一般,被培养起来,以后的前途就不可估量了。
说白了,他们拼死拼活的种地赚钱,不就是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吗,眼瞧着孩子就要有别的前程了,她们巴不得大嫂再认真教才好,哪还有什么不平衡的?
这段日子,整个刘家的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和谐,大家干活更有干劲了。
只是刘青混在一群真正的小孩子中,一边要应付她娘严厉的教学,一边又怕表现得太过,不得已藏拙,委实有些辛苦。
刘青上辈子就接受过十多年的教育,基础早就打好了,什么《三字经》《诗经》,都是上辈子耳熟能详知识了,几乎李氏读一遍,她都能跟着背出来。
而这个时代的文字,与她上辈子的相差也不大,就是简体改成了繁体,连蒙带猜也能猜出个大概来,认字就更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对刘青来说,稍微有点难度就是练字了。
然而刘青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要学写字,且不提刘家人根本不会为她一个小丫头片子,特意去买什么笔墨纸砚,花这么大的力气培养她,在刘家这样传统的农家,她身为女孩能有幸认得几个字,就已经算不错了。
包括她娘李氏在内,谁没指望教出一个能够舞文弄墨的女先生来。
但是谁能想到远在县城的亲哥如此给力又上心呢?笔墨纸砚全给他们备好了,啥都不用他们费心,就只要好好学习便是了。
于是刘青也只能在措手不及中,被赶鸭子上架了。
虽然她的本意只是想找个借口跟她娘学一阵子认字,以后她识字这事便可以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但这个时候她想打退堂鼓也是不行的了,只能重新拿起了笔,像小学生那样一笔一划的学写字。
诚然,对刘青这个从小写惯了硬笔字的人而言,软笔字一开始写起来让她很不习惯,每天不下于一个时辰的悬腕练习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