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数的。
“照理说,北面已经有了苏木将军,这两年一直很平稳的向外推进。”军中也有内部月刊,专门报道各处非机密的军士行动和战争情况。是以,他们都知道,北面其实不需要再加人。冯紫英和苏木同为副将,手下领着两万兵士,这一回全部出动,可见并非小事。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想到了同一个国家:俄罗斯。
征伐俄罗斯的这件事情,林瑜虽然暂时还没有公布,但是也没有多费心遮掩。对于军人来说,只要多关注这一段时间的内部月刊,就会发现出现在月刊上的关于俄罗斯的内容越来越多。
但就在前不久,两国之间正式往来,让众人以为报刊杂志上出现这个国家地风土人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赴欧使团离开的前后,各种大报小报、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刊物上连篇累牍的出现关于欧洲的介绍等等。大多数时候,这样的介绍都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胡乱写出来的。但是京城日报这样的官府喉舌以及军队月刊这样的专供刊物,上面的东西准确性还是值得相信的。
冯紫英他在接到正式的命令之前,也从来没有像这个方面想过,但是这一次出现的冬衣以及种种不寻常的信号让他相信,皇帝这是真的要想北面动兵了。
他不会去想在两国正式往来之后再动兵戈是不是显得无礼,显得师出无名。对于他这样的军人来说,皇帝的旨意就是他们枪口对准的方向,不需要有丝毫的犹豫。
“作战是军人的事,怎样将将战争变得师出有名不就是文人的事情吗?”顶着众臣目瞪口呆地表情,林瑜理所当然道,“这方是文武相济之道。”
不,这不是文武相济,而是蛇鼠一窝、狼狈为奸。底下的工部尚书咽了一口口水,艰难地想,然后上前毅然地夸赞道:“皇上英明,文武之间自当如此。”
实在不是他狗腿子,而是这时候兵部的军人正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呢。就这个几个军人自然不要紧,但是却没人敢冒着天下军人的怒火说什么和平的话。军队需要功勋,这一场征战到来的巨大的利益,让所有参与进去的官僚们都可以丰润。这已经不是林瑜一己之意,而是来自整个朝堂乃至于整个民间的巨大声音。
便是工部尚书他自己,他的儿子就已经在军队中做了一个管着后勤的文职。如果有幸参与进去,就算少一点但是好歹也有功勋可拿。他敢说出什么反对的话么,回去可不是要被妻子扯耳朵。
这还只是一个内部的小朝会,正式的战争动员还早得很,但是他却已经见识到了朝堂上的转变。这个从伪朝做到了本朝的工部尚书因着老实能干好欺负,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还积攒了不少的功勋。他这也算得上是两朝元老了,曾经的朝堂上哪里看得到这样的场面呢。
换做伪朝,一说到战争,现是御史跳出来各种感叹,各种艰难云云,然后是稍微大一点的官员跟着跑出来反对。紧接着,就是内阁大学士打圆场,皇上说的对,是应该如何如何,但是也要看一下国家财计如何,转头询问户部尚书。管国库的便压上最后的一份稻草,国库艰难啊!哪里哪里遭了灾,哪里哪里又有饥荒,实在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一般而言,皇帝实在是心动的话,就会不死心地再问一遍。大臣们一看,就这么劝诫不行,于是集体跪下,口称三思。走到这一步,差不多也结束了,皇帝再大的心思也淡了。
其实不独是伪朝,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马上得的皇位,战争对他们来说还真是如吃饭饮水一般自然。
林瑜的确也是开国皇帝,但是这个工部尚书就是觉得不一样的。军人渴战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整个朝堂听见战争都开始两眼反光,他还听见了身后有人在讨论战争之后,是不是应该遵循倭国旧事。可见这两年倭国这边源源不断送过来的金银给这些朝臣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正如之前所说,如今朝臣的俸禄和他们的在位之时的功绩直接挂钩,不仅仅现在如此,连他们致仕之后也是这般。对于那些有才能的官员来说,这样的政策毫无疑问是他们的福音了。但是对大多数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太愿意担干系的官员来说,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就代表着只要大胜就有他们的一份进账。而若是他们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军队却依然战败了,那么他们也不用担责。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战争就成了百利而无一害的首选‘好事’。
战争之外其次的选择就是对外扩张,这时候中央之外陆续发现了大量没有人的蛮荒之地,最简单的负责移民都是有功绩可以拿,更别说离开中央去当一个移民地的官员了。有人算过,像知县这个级别的,出去做个一两任,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快快活活地过上下半辈子了。
玛丽小姐这些来自西欧的客人们一路看到过的那些码头,除了驻军的存在之外,还是有帝国的官员在当地的。就像是诏书中写的那样,没有一个国家敢拒绝来自帝国的友谊。
这后一种方法是大多数有着进取心的年轻官员们长有的选择,帝国处在急速扩张的时期,基本上只要不是太蠢的,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就像是面对一块荒地一样,再懒得也会撒上一把种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益。更何况,这些官员是帝国层层选拔科考而来。至少,脑筋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朝堂上,大多是从这样的脑筋不成问题的基层官员中再往上层层选拔出更高一级的官员来。这样的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要说多么的道德洁白如君子,说出去没人信不说还要遭人笑话。
真正的君子或者脑筋转不过弯来的书生,早在最基层的时候就被筛掉了。不是说朝堂上就藏污纳垢容不得正直之人,而是他们这样的人往往不懂得妥协。可偏偏,政治这个东西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利益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他们当然要欢迎,没有人傻乎乎地说出什么不义之战这样的遭人恨的话。
是以,在工部尚书这样的‘官场老人’面前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出叫他感慨万千的场景来。
怪道当初皇帝陛下对于征伐倭国之事那般的坚持,如今算是看出效果来了。面子和里子之间,他们还是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更何况,这些朝臣在发现,在做出这样没有‘天朝上国’‘以德服人’的举动之后,除了几个传不到他们耳中的老儒生叫骂几声国将不国之外,其他诸如报纸诸如民间的物议还是很觉得他们的行为是为国着想,与国谋利来着。
也是那倭国不争气,在被重重的剥削之后,对待帝国的态度却更加的殷勤备
“照理说,北面已经有了苏木将军,这两年一直很平稳的向外推进。”军中也有内部月刊,专门报道各处非机密的军士行动和战争情况。是以,他们都知道,北面其实不需要再加人。冯紫英和苏木同为副将,手下领着两万兵士,这一回全部出动,可见并非小事。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想到了同一个国家:俄罗斯。
征伐俄罗斯的这件事情,林瑜虽然暂时还没有公布,但是也没有多费心遮掩。对于军人来说,只要多关注这一段时间的内部月刊,就会发现出现在月刊上的关于俄罗斯的内容越来越多。
但就在前不久,两国之间正式往来,让众人以为报刊杂志上出现这个国家地风土人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赴欧使团离开的前后,各种大报小报、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刊物上连篇累牍的出现关于欧洲的介绍等等。大多数时候,这样的介绍都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胡乱写出来的。但是京城日报这样的官府喉舌以及军队月刊这样的专供刊物,上面的东西准确性还是值得相信的。
冯紫英他在接到正式的命令之前,也从来没有像这个方面想过,但是这一次出现的冬衣以及种种不寻常的信号让他相信,皇帝这是真的要想北面动兵了。
他不会去想在两国正式往来之后再动兵戈是不是显得无礼,显得师出无名。对于他这样的军人来说,皇帝的旨意就是他们枪口对准的方向,不需要有丝毫的犹豫。
“作战是军人的事,怎样将将战争变得师出有名不就是文人的事情吗?”顶着众臣目瞪口呆地表情,林瑜理所当然道,“这方是文武相济之道。”
不,这不是文武相济,而是蛇鼠一窝、狼狈为奸。底下的工部尚书咽了一口口水,艰难地想,然后上前毅然地夸赞道:“皇上英明,文武之间自当如此。”
实在不是他狗腿子,而是这时候兵部的军人正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呢。就这个几个军人自然不要紧,但是却没人敢冒着天下军人的怒火说什么和平的话。军队需要功勋,这一场征战到来的巨大的利益,让所有参与进去的官僚们都可以丰润。这已经不是林瑜一己之意,而是来自整个朝堂乃至于整个民间的巨大声音。
便是工部尚书他自己,他的儿子就已经在军队中做了一个管着后勤的文职。如果有幸参与进去,就算少一点但是好歹也有功勋可拿。他敢说出什么反对的话么,回去可不是要被妻子扯耳朵。
这还只是一个内部的小朝会,正式的战争动员还早得很,但是他却已经见识到了朝堂上的转变。这个从伪朝做到了本朝的工部尚书因着老实能干好欺负,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还积攒了不少的功勋。他这也算得上是两朝元老了,曾经的朝堂上哪里看得到这样的场面呢。
换做伪朝,一说到战争,现是御史跳出来各种感叹,各种艰难云云,然后是稍微大一点的官员跟着跑出来反对。紧接着,就是内阁大学士打圆场,皇上说的对,是应该如何如何,但是也要看一下国家财计如何,转头询问户部尚书。管国库的便压上最后的一份稻草,国库艰难啊!哪里哪里遭了灾,哪里哪里又有饥荒,实在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一般而言,皇帝实在是心动的话,就会不死心地再问一遍。大臣们一看,就这么劝诫不行,于是集体跪下,口称三思。走到这一步,差不多也结束了,皇帝再大的心思也淡了。
其实不独是伪朝,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马上得的皇位,战争对他们来说还真是如吃饭饮水一般自然。
林瑜的确也是开国皇帝,但是这个工部尚书就是觉得不一样的。军人渴战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整个朝堂听见战争都开始两眼反光,他还听见了身后有人在讨论战争之后,是不是应该遵循倭国旧事。可见这两年倭国这边源源不断送过来的金银给这些朝臣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正如之前所说,如今朝臣的俸禄和他们的在位之时的功绩直接挂钩,不仅仅现在如此,连他们致仕之后也是这般。对于那些有才能的官员来说,这样的政策毫无疑问是他们的福音了。但是对大多数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太愿意担干系的官员来说,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就代表着只要大胜就有他们的一份进账。而若是他们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军队却依然战败了,那么他们也不用担责。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战争就成了百利而无一害的首选‘好事’。
战争之外其次的选择就是对外扩张,这时候中央之外陆续发现了大量没有人的蛮荒之地,最简单的负责移民都是有功绩可以拿,更别说离开中央去当一个移民地的官员了。有人算过,像知县这个级别的,出去做个一两任,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快快活活地过上下半辈子了。
玛丽小姐这些来自西欧的客人们一路看到过的那些码头,除了驻军的存在之外,还是有帝国的官员在当地的。就像是诏书中写的那样,没有一个国家敢拒绝来自帝国的友谊。
这后一种方法是大多数有着进取心的年轻官员们长有的选择,帝国处在急速扩张的时期,基本上只要不是太蠢的,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就像是面对一块荒地一样,再懒得也会撒上一把种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益。更何况,这些官员是帝国层层选拔科考而来。至少,脑筋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朝堂上,大多是从这样的脑筋不成问题的基层官员中再往上层层选拔出更高一级的官员来。这样的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要说多么的道德洁白如君子,说出去没人信不说还要遭人笑话。
真正的君子或者脑筋转不过弯来的书生,早在最基层的时候就被筛掉了。不是说朝堂上就藏污纳垢容不得正直之人,而是他们这样的人往往不懂得妥协。可偏偏,政治这个东西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利益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他们当然要欢迎,没有人傻乎乎地说出什么不义之战这样的遭人恨的话。
是以,在工部尚书这样的‘官场老人’面前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出叫他感慨万千的场景来。
怪道当初皇帝陛下对于征伐倭国之事那般的坚持,如今算是看出效果来了。面子和里子之间,他们还是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更何况,这些朝臣在发现,在做出这样没有‘天朝上国’‘以德服人’的举动之后,除了几个传不到他们耳中的老儒生叫骂几声国将不国之外,其他诸如报纸诸如民间的物议还是很觉得他们的行为是为国着想,与国谋利来着。
也是那倭国不争气,在被重重的剥削之后,对待帝国的态度却更加的殷勤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