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
到了改变。就算现如今百姓还不识字,但是文人们正在慢慢的开阔自己的眼界,然后洋学堂里引入了各种书,而这些书放在书坊里让人随意购买,报上还有各种书评,就连骂朝廷,骂皇上都没人管了,如此自由,是否太过。
而这段却是青妤亲笔了,就一句话,“老夫子安息!”
随后咸丰就写道,‘现在朕夫妇就是补漏之人,再造新船不可能,只不过在他们有生之年把船补得不漏了,能继续开下去,即天大的好事了。’
这会儿,奇瑞也就知道为何青妤会写上那句‘老夫子安息’的话了,自己还没他们洒脱。他们在努力,就用当年自己告诉咸丰的话,‘活着恣意,等死了,哪管洪水滔天。’
他们就是因为洒脱了,于是,就拼命的开启民智,告诉所有认字的人,现在的世界是这个样子。不是那些老夫子们说的,这些洋人只会那些精巧的小玩艺,他们并不茹毛饮血。
他们还告诉朝臣,读书人,各国的社会形态。比如美国没有皇上,只有总统;还有日本和英国的皇上是君主立宪;法国和英国都有皇上,不过法国的皇上没事就换一下,动不动就革命一下;而英国是位女王,一位生了九个子女的女王!
他们关于政治的书也是,比如美国的《爱国者宣言》,还有这个国家如何建立的书,都会翻译出版,让感兴趣的人来看。
而这几年,译回的书,奇瑞就那么一遍遍的读着。他有一种感觉,青妤是看过这些书的,所以她要每一个识字的人都看。他不知道像自己和她那样的读书人还有多少,但是他懂了咸丰和青妤的心愿。
他们对自己出身,还有处境都无法改变,他们也知道,现在大清就是一艘破船,他们夫妇能做的并不是自强,而是开智。‘我们可以不做皇上,但是,你们得自强。哪怕有一天,你们真的推翻我们都无所谓,但是,请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至少像美国那样,赶走殖民者,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地方。’
结合之前太平军灰飞烟灭之后,青妤写的那篇文章。每一个起义者的口号,然后一一驳斥,最后说的是,让人民认真思考,哪一个是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新生活。
那时,他以为她是想告诉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读书人想清楚,你们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
此时重读这篇文章,他就明白,青妤并不反对百姓造反,但要有真的诉求,别为了一已之私,把最普通的百姓带进战火的深渊。
有时奇瑞特别想给青妤写信,问问她为何这样说。但是,最终,他没有,他能做的,就是追随着她的脚步,看她能做到哪一步。
曾经他以为,他能比咸丰做得更好,他是能与青妤同步的人。但五年过去了,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咸丰了。
因为咸丰无条件的支持了青妤的一切。哪怕是说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言语,他也不管。并且他自己的思想都慢慢的在改变。咸丰以为自己只是个补漏的人,却不知道,他实际已经是中兴之主了。青妤跟英国人搭上线,但是没对他们有多么好,反跟美国人打得火热。
咸丰二年开始青妤就跟美国人买农具,美国人倒是觉得这是新的生意,卖机械也是极赚钱的。他们也看到了,这么大的国家,多少的粮食都是不够的买他们的机械,跟买粮食一样让人惊喜。
英国的大臣们有点坐不住了,在他们国内不断抨击军方和东印公司。因为明显的,他们没有找对方向。但是当初发动战争的可是他们那位女王陛下亲自在议会发表演说才通过的。
但发动战争,这些看,看着是有巨大的利益,但是除了白银,他们国内有什么更大的利益?他们可是世界工厂,他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最先进技术与机械卖给刚刚觉醒的中国?
主要是,他们的政府,谁也不敢公开对市民说,他们在跟中国做什么生意!他们不敢说他们漂亮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喷香的红茶是用什么换来的。就算在国会里,也没人敢公开这么说。
而在咸丰二年的六月,青妤建议与美国建交,互派大使。咸丰在看过美国送来的农具之后,再看看这些年与美的贸易数字,就像青妤说的,至少这些年,与美国的贸易还算是公平。也就答应了!
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美国政府真的挺开心的,还派人来教他们怎么自己制造,送了些图纸过来,反正他们有更先进的了。
第8章 无法改变的命运
第一更
青妤让人把图纸送到了东北奇瑞那儿,东北也是产粮的大户,主要是想让他们试制,然后在东北推广好了,赶紧送江汉平原上。解放了人手,他们才能向更高级晋级。
而建交这是英法梦寐以求的,结果让美国人先占了先,于是英国本国的总理大臣愤怒了,再一次在国会里怒斥军方的无能。中国可不是印度,大炮是不可能让他们屈服的。
英国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重新派人到北京来见青妤。他们闭门会议了三天,那一次会议,只有他们夫妇和英国女王特使参加。连翻译都没有,青妤自己充当翻译。
咸丰有一半时间都在看青妤,他觉得如此认真的青妤真是美极了。还有那成串的音符,从她嘴里出来,就跟唱歌一样,有时他觉得这样的青妤最漂亮。
当然,他思维不乱,若是奇瑞都被青妤那些细微的改变而改变了,更何况一直在青妤身边的咸丰了。他的改变才是巨大的,安静的听着他们对话,然后等着青妤来跟他说,他再镇定的给出答案。
一个完美大国君主的形像,在这位大使的面前展现出来。而原本英国特使就是来见他们之前,他已经从那些夫人的口中知道,这是极为聪慧的皇后陛下,他们夫妇正在至力于各国沟通,合作。但是,他们也是强硬的,他们与他们所见过所有的大臣完全不同,他们十分睿智,更加务实。
闭门会议的三
而这段却是青妤亲笔了,就一句话,“老夫子安息!”
随后咸丰就写道,‘现在朕夫妇就是补漏之人,再造新船不可能,只不过在他们有生之年把船补得不漏了,能继续开下去,即天大的好事了。’
这会儿,奇瑞也就知道为何青妤会写上那句‘老夫子安息’的话了,自己还没他们洒脱。他们在努力,就用当年自己告诉咸丰的话,‘活着恣意,等死了,哪管洪水滔天。’
他们就是因为洒脱了,于是,就拼命的开启民智,告诉所有认字的人,现在的世界是这个样子。不是那些老夫子们说的,这些洋人只会那些精巧的小玩艺,他们并不茹毛饮血。
他们还告诉朝臣,读书人,各国的社会形态。比如美国没有皇上,只有总统;还有日本和英国的皇上是君主立宪;法国和英国都有皇上,不过法国的皇上没事就换一下,动不动就革命一下;而英国是位女王,一位生了九个子女的女王!
他们关于政治的书也是,比如美国的《爱国者宣言》,还有这个国家如何建立的书,都会翻译出版,让感兴趣的人来看。
而这几年,译回的书,奇瑞就那么一遍遍的读着。他有一种感觉,青妤是看过这些书的,所以她要每一个识字的人都看。他不知道像自己和她那样的读书人还有多少,但是他懂了咸丰和青妤的心愿。
他们对自己出身,还有处境都无法改变,他们也知道,现在大清就是一艘破船,他们夫妇能做的并不是自强,而是开智。‘我们可以不做皇上,但是,你们得自强。哪怕有一天,你们真的推翻我们都无所谓,但是,请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至少像美国那样,赶走殖民者,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地方。’
结合之前太平军灰飞烟灭之后,青妤写的那篇文章。每一个起义者的口号,然后一一驳斥,最后说的是,让人民认真思考,哪一个是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新生活。
那时,他以为她是想告诉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读书人想清楚,你们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
此时重读这篇文章,他就明白,青妤并不反对百姓造反,但要有真的诉求,别为了一已之私,把最普通的百姓带进战火的深渊。
有时奇瑞特别想给青妤写信,问问她为何这样说。但是,最终,他没有,他能做的,就是追随着她的脚步,看她能做到哪一步。
曾经他以为,他能比咸丰做得更好,他是能与青妤同步的人。但五年过去了,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咸丰了。
因为咸丰无条件的支持了青妤的一切。哪怕是说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言语,他也不管。并且他自己的思想都慢慢的在改变。咸丰以为自己只是个补漏的人,却不知道,他实际已经是中兴之主了。青妤跟英国人搭上线,但是没对他们有多么好,反跟美国人打得火热。
咸丰二年开始青妤就跟美国人买农具,美国人倒是觉得这是新的生意,卖机械也是极赚钱的。他们也看到了,这么大的国家,多少的粮食都是不够的买他们的机械,跟买粮食一样让人惊喜。
英国的大臣们有点坐不住了,在他们国内不断抨击军方和东印公司。因为明显的,他们没有找对方向。但是当初发动战争的可是他们那位女王陛下亲自在议会发表演说才通过的。
但发动战争,这些看,看着是有巨大的利益,但是除了白银,他们国内有什么更大的利益?他们可是世界工厂,他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最先进技术与机械卖给刚刚觉醒的中国?
主要是,他们的政府,谁也不敢公开对市民说,他们在跟中国做什么生意!他们不敢说他们漂亮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喷香的红茶是用什么换来的。就算在国会里,也没人敢公开这么说。
而在咸丰二年的六月,青妤建议与美国建交,互派大使。咸丰在看过美国送来的农具之后,再看看这些年与美的贸易数字,就像青妤说的,至少这些年,与美国的贸易还算是公平。也就答应了!
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美国政府真的挺开心的,还派人来教他们怎么自己制造,送了些图纸过来,反正他们有更先进的了。
第8章 无法改变的命运
第一更
青妤让人把图纸送到了东北奇瑞那儿,东北也是产粮的大户,主要是想让他们试制,然后在东北推广好了,赶紧送江汉平原上。解放了人手,他们才能向更高级晋级。
而建交这是英法梦寐以求的,结果让美国人先占了先,于是英国本国的总理大臣愤怒了,再一次在国会里怒斥军方的无能。中国可不是印度,大炮是不可能让他们屈服的。
英国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重新派人到北京来见青妤。他们闭门会议了三天,那一次会议,只有他们夫妇和英国女王特使参加。连翻译都没有,青妤自己充当翻译。
咸丰有一半时间都在看青妤,他觉得如此认真的青妤真是美极了。还有那成串的音符,从她嘴里出来,就跟唱歌一样,有时他觉得这样的青妤最漂亮。
当然,他思维不乱,若是奇瑞都被青妤那些细微的改变而改变了,更何况一直在青妤身边的咸丰了。他的改变才是巨大的,安静的听着他们对话,然后等着青妤来跟他说,他再镇定的给出答案。
一个完美大国君主的形像,在这位大使的面前展现出来。而原本英国特使就是来见他们之前,他已经从那些夫人的口中知道,这是极为聪慧的皇后陛下,他们夫妇正在至力于各国沟通,合作。但是,他们也是强硬的,他们与他们所见过所有的大臣完全不同,他们十分睿智,更加务实。
闭门会议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