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
王晓华-梅一惊,发现自己说漏嘴了,忙往回圆:“当然是现代的了。我是说,保证比上化肥的好吃。因为现在上化肥、打农药的挺多,我就省略说成了现代了。奶奶,您买点儿吧,保证上不了当。”
“你怎么知道没上化肥没打农药?”老太太说着,蹲下翻看起来。
“我当然知道了,这是我们家自己种的。”王晓华-梅也没闲着,继续解释。
“李老师,你买嫩玉米?”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走过来,与老太太打招呼。
原来是退休教师,怪不得这样会抠字眼儿!王晓华-梅腹排。
“嗯呐。素巧啊!我见这孩子挺会招揽生意,就看了看。一个虫眼儿也没有,她愣说没打农药,小小年龄就说瞎话。”
王晓华-梅一听不干了。心道:那个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农药化肥这一说,上哪里打去!你这不是污蔑人吗?便抬高了声音说:
“这个阿姨叫您老师,我也称呼您一声老师奶奶。给你说吧,我这玉米是老品种,抗病虫害。你看这玉米粒儿——”
说着剥开一穗:“圆鼓鼓的,像不像圆锥体的形状?您再想想现在的杂交玉米,扁扁的跟马牙一个样,明显的不同。
“您再看这颜色,还没熟,就金黄金黄的;您再想想杂交的玉米,说白不白说黄不黄的,比我这个可差远了去了!”
王晓华-梅这一说不要紧,吸引的附近卖菜的也围了过来。
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儿拿起一穗看了又看,惊喜地说:“这玉米像极了老常年的小粒红,有好几十年没见过这品种了。小姑娘,你是哪村的?从哪里淘换来的种子?”
王晓华-梅心想:给他们说了村名别再去村里打听,去了非得闹玄幻不可。小嘴儿一撅,不无委屈地说:
“这个低产,我家里就种了一点儿自个儿吃的。因为嫩玉米卖钱多,我费了好大劲儿,才说通家人拿出来卖的。”
“嘿,这小姑娘心眼儿还挺多,怕泄露商机啊!”一个中年男人说。
老头儿笑笑:“不说也罢!我买你五块钱的,给六穗不?家里就我们老两口,买回去享受享受!”
王晓华-梅:“给!你挑吧!”
老头儿跳了六穗,给了王晓华-梅一张五元的票子。
“你是说,这品种真能抗病虫害?”叫李老师的老奶奶问老头儿。
“抗不抗病虫害不知道。不过,老常年的玉米从来不打农药,也长的挺好。多年没见了,买几穗尝尝鲜儿。”老头儿笑得很是自然,一副重见宝物的样子。
“我买六穗!”
“我买六穗!”
“我也买六穗!”
几个人同时蹲下挑拣起来。当李老太太想蹲下时,已经没地方了。
人们都走了以后,王晓华-梅数了数篮子里的嫩玉米,还有十四穗,对李老太太说:“老师奶奶,你给十块钱,这十四穗全是您的了。怎么样?”
李老太太:“行!就冲你这么小就这么会做买卖,我全要了。”
钱、货交清后,王晓华-梅又问:“奶奶,你当过老师,认识的人多,你听说谁家卖旧自行车呀?飞鸽的、凤凰的、永久的,加重、轻便的都可以。但要能骑,比卖给收废品的略贵点儿就行。”
第二十三章 买自行车、旧衣裳
李老太太:“你说的这些都是五、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了,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车子?你岁数不大,怎么知道这些老牌子?”
王晓华-梅笑笑:“我听收废品的说的。”
“你买这个干什么?”
“高的给家里人,矮的我自己骑。”
“我有一个儿童车哩,是我孙女八、九岁上买的,十二、三就不骑了,你要不?”
王晓华-梅一听说儿童车,这不正适合自己嘛!忙问道:“多少钱?”
李老太太:“一百六十多块钱买的,多半成新,怎么也得四、五十块吧!”
“奶奶,我就卖嫩玉米的这钱,还想给弟弟妹妹买小衣裳什么的,我给您二十块怎么样?”
“二十块?忒少了。”
“一个加重飞鸽车才十块钱,二十块不少!”
“这与加重飞鸽车可不能相提并论。飞鸽车重的很,还带大梁,你搬不动也没法儿骑。我这个又轻便又好,高矮里你骑着正好。这样吧,你给三十块钱!”
“奶奶,不依着你,也不依着我,咱两下里一搉,我给你二十五,怎么样?”
李老太太被逗笑了:“看在你这张小巧嘴儿的份上,卖给你!跟着我家里推像车子去!”
“奶奶,您的孙子孙女都大了吧?”走在路上的时候,王晓华-梅装作很随意地问。
李老太太:“大了。最小的都上初中了。”
“您能把他们穿不着的、小了的旧衣服卖我十块钱的吗?”
好不容易遇见个能沟通的主儿,王晓华-梅想在她身上多捞点儿洋落儿。有枣没枣打三竿儿,有就捡,没有当白说,给的少了再给她讨价还价。反正钱在自己手里,王晓华-梅有把握自己不会吃亏。
“怎么,衣裳你也想论堆买?”李老太太好奇地问。
“反正是他们穿不着的,我想你也少给不了我。是吗?奶奶!”
“你要多大的?”
“我家里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最小的妹妹一周岁多,哥哥十三岁,多大的都有人穿。”
“嗬,你父母都赶上《超生游击队》了!”
“我们那里都是这样,家家都好几个孩子!”
“你这小嘴儿、这小心眼儿!奶奶算服你了。行,奶奶今天卖你十块钱一包袱小旧衣裳。”
“谢谢奶奶!”
李老太太的家很快到了。原来是文教委家属院,几排红砖瓦房,一排里有、五户人家,都是独门独院儿。李老太太的家在胡同边上,很好记。
到了家里,李老太太首先推出儿童车来让王晓华-梅参看。
说是儿童车,其实是儿童自行车。两个轱辘,前面有车筐,后面有后衣架,正好是王晓华-梅想要的那种。
王晓华-梅情不自禁,一偏腿上去,在庭院里骑了骑,高度正合适。
“你怎么知道没上化肥没打农药?”老太太说着,蹲下翻看起来。
“我当然知道了,这是我们家自己种的。”王晓华-梅也没闲着,继续解释。
“李老师,你买嫩玉米?”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走过来,与老太太打招呼。
原来是退休教师,怪不得这样会抠字眼儿!王晓华-梅腹排。
“嗯呐。素巧啊!我见这孩子挺会招揽生意,就看了看。一个虫眼儿也没有,她愣说没打农药,小小年龄就说瞎话。”
王晓华-梅一听不干了。心道:那个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农药化肥这一说,上哪里打去!你这不是污蔑人吗?便抬高了声音说:
“这个阿姨叫您老师,我也称呼您一声老师奶奶。给你说吧,我这玉米是老品种,抗病虫害。你看这玉米粒儿——”
说着剥开一穗:“圆鼓鼓的,像不像圆锥体的形状?您再想想现在的杂交玉米,扁扁的跟马牙一个样,明显的不同。
“您再看这颜色,还没熟,就金黄金黄的;您再想想杂交的玉米,说白不白说黄不黄的,比我这个可差远了去了!”
王晓华-梅这一说不要紧,吸引的附近卖菜的也围了过来。
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儿拿起一穗看了又看,惊喜地说:“这玉米像极了老常年的小粒红,有好几十年没见过这品种了。小姑娘,你是哪村的?从哪里淘换来的种子?”
王晓华-梅心想:给他们说了村名别再去村里打听,去了非得闹玄幻不可。小嘴儿一撅,不无委屈地说:
“这个低产,我家里就种了一点儿自个儿吃的。因为嫩玉米卖钱多,我费了好大劲儿,才说通家人拿出来卖的。”
“嘿,这小姑娘心眼儿还挺多,怕泄露商机啊!”一个中年男人说。
老头儿笑笑:“不说也罢!我买你五块钱的,给六穗不?家里就我们老两口,买回去享受享受!”
王晓华-梅:“给!你挑吧!”
老头儿跳了六穗,给了王晓华-梅一张五元的票子。
“你是说,这品种真能抗病虫害?”叫李老师的老奶奶问老头儿。
“抗不抗病虫害不知道。不过,老常年的玉米从来不打农药,也长的挺好。多年没见了,买几穗尝尝鲜儿。”老头儿笑得很是自然,一副重见宝物的样子。
“我买六穗!”
“我买六穗!”
“我也买六穗!”
几个人同时蹲下挑拣起来。当李老太太想蹲下时,已经没地方了。
人们都走了以后,王晓华-梅数了数篮子里的嫩玉米,还有十四穗,对李老太太说:“老师奶奶,你给十块钱,这十四穗全是您的了。怎么样?”
李老太太:“行!就冲你这么小就这么会做买卖,我全要了。”
钱、货交清后,王晓华-梅又问:“奶奶,你当过老师,认识的人多,你听说谁家卖旧自行车呀?飞鸽的、凤凰的、永久的,加重、轻便的都可以。但要能骑,比卖给收废品的略贵点儿就行。”
第二十三章 买自行车、旧衣裳
李老太太:“你说的这些都是五、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了,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车子?你岁数不大,怎么知道这些老牌子?”
王晓华-梅笑笑:“我听收废品的说的。”
“你买这个干什么?”
“高的给家里人,矮的我自己骑。”
“我有一个儿童车哩,是我孙女八、九岁上买的,十二、三就不骑了,你要不?”
王晓华-梅一听说儿童车,这不正适合自己嘛!忙问道:“多少钱?”
李老太太:“一百六十多块钱买的,多半成新,怎么也得四、五十块吧!”
“奶奶,我就卖嫩玉米的这钱,还想给弟弟妹妹买小衣裳什么的,我给您二十块怎么样?”
“二十块?忒少了。”
“一个加重飞鸽车才十块钱,二十块不少!”
“这与加重飞鸽车可不能相提并论。飞鸽车重的很,还带大梁,你搬不动也没法儿骑。我这个又轻便又好,高矮里你骑着正好。这样吧,你给三十块钱!”
“奶奶,不依着你,也不依着我,咱两下里一搉,我给你二十五,怎么样?”
李老太太被逗笑了:“看在你这张小巧嘴儿的份上,卖给你!跟着我家里推像车子去!”
“奶奶,您的孙子孙女都大了吧?”走在路上的时候,王晓华-梅装作很随意地问。
李老太太:“大了。最小的都上初中了。”
“您能把他们穿不着的、小了的旧衣服卖我十块钱的吗?”
好不容易遇见个能沟通的主儿,王晓华-梅想在她身上多捞点儿洋落儿。有枣没枣打三竿儿,有就捡,没有当白说,给的少了再给她讨价还价。反正钱在自己手里,王晓华-梅有把握自己不会吃亏。
“怎么,衣裳你也想论堆买?”李老太太好奇地问。
“反正是他们穿不着的,我想你也少给不了我。是吗?奶奶!”
“你要多大的?”
“我家里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最小的妹妹一周岁多,哥哥十三岁,多大的都有人穿。”
“嗬,你父母都赶上《超生游击队》了!”
“我们那里都是这样,家家都好几个孩子!”
“你这小嘴儿、这小心眼儿!奶奶算服你了。行,奶奶今天卖你十块钱一包袱小旧衣裳。”
“谢谢奶奶!”
李老太太的家很快到了。原来是文教委家属院,几排红砖瓦房,一排里有、五户人家,都是独门独院儿。李老太太的家在胡同边上,很好记。
到了家里,李老太太首先推出儿童车来让王晓华-梅参看。
说是儿童车,其实是儿童自行车。两个轱辘,前面有车筐,后面有后衣架,正好是王晓华-梅想要的那种。
王晓华-梅情不自禁,一偏腿上去,在庭院里骑了骑,高度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