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李中易忽然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无咎,瞧你这满身灰头土脸的样儿,忙什么呢?”

    李中易扭头一看,不由大喜,却见,一身戎装的慕容延钊,正含笑朝他走来。

    嘿嘿,帮忙鼓风的劳动力,自动送上了门。

    不用问,慕容延钊这个时候,又是这副装扮,肯定是带兵来换防的。

    果然,慕容延钊走到李中易的跟前,拱了拱手说:“愚兄奉命带人接管整个三司胄案的防御,还请无咎多多照应啊。”

    李中易也顾不得满手都是黄泥黑灰,一把拉住慕容延钊的胳膊,急忙问他:“化龙兄,你带了多少兵马过来?”

    慕容延钊笑嘻嘻的说:“足有五个指挥,近三千兵马。不过,若要动用愚兄手下的禁军,必须把你家里的好酒菜取来,让本将吃饱喝足了,再作考虑。”

    李中易含笑一拳,轻轻的捶在慕容延钊的胸前,没好气的说:“先借三百身强力壮的军汉给我,肉菜包在我的身上。”

    反正,造箭坊的公帐上,还有一万贯钱,就锁在库房里边,李中易本着不花白花,花了也白花的原则,索性拿出来改善禁军的伙食。”

    “成啊,老子就知道你不会亏待了弟兄们。”以慕容延钊和李中易的深厚交情,区区小事,根本不足挂齿。

    鼓风纯粹是体力活,有慕容延钊的几百禁军帮忙。李中易手头可用的工匠又腾出了三十多个。

    炼铁炉内的坩埚内,装满了生铁和木炭的混合物,从谢小三彻底点燃燃料开始。整个加热熔化生铁的过程,还是持续了三个多时辰。

    谢小三用铁钩,勾破炉膛下部密封的黄泥,又勾开耐火石,就见火红火红的的铁水,沿着耐火道,直接流入到了耐火的搅拌坑。

    李中易隔了有两丈多远的距离。依然觉得热浪滚滚,灼气逼得他不得不后腿了好几步。

    “赶紧搅,用力搅拌。”随着谢小三的一声吆喝。七八个工匠,手里捏着粗粗的木棍,在铁水坑里,用力的搅拌着。

    李中易发觉。木棍伸进滚烫的铁水之中。仅仅搅拌了一次,前端就被烧短了好几寸。

    就在众人搅拌铁水的时候,谢小三操起一只小号的坩埚,在铁水坑里,舀起一勺子铁汁。

    李小七早就准备好了,他用几块浸透了的湿润麻布,裹着铁火钳的末端,紧紧的夹住空心泥箭头。并让大口朝上。

    谢小三缓缓的倾斜小坩埚,将铁汁慢慢的倒进泥箭头的空心部位。

    李中易瞪大了两眼。仔细的盯着整个过程,惟恐漏点丝毫有用的信息。

    在谢小三的指挥下,趁铁汁逐渐冷却,却未完全凝固的时候,用一根事先准备的,和木箭杆大致粗细的铁棒,插进铁汁之中,以便于后面安装箭杆。

    李中易注意到,这个工序环节,异常之危险,稍有不慎,铁汁溅到人身上,就要出大事。

    嗯,这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呀,而是要反复操作五万次,出事的比例高得惊人。

    李中易最终想了个办法,建一座由砖石和黄土搭建而成的操作台,将操作人和铁汁隔开。

    由于是第一次配合,很没有默契,谢小三和李小七,联手合作,在铁水坑里的铁汁冷却前,仅仅灌了二十支泥箭头。

    李中易事后总结了一下,主要是挖的箭头固定坑太少,如果一次准备三十个以上的坑,效率会高出许多倍。

    李小七尽管很小心,用铁筷子夹起箭头的时候,依然夹破了好几个箭头,浪费了铁水不说,还耽误了工夫。

    李中易仔细的琢磨了一番,发现问题出在铁筷子上面,粗圆的铁筷子夹力太大,很容易弄破盛满了铁汁的干泥。

    既然是铁筷子不行,那么索性就用两根截面很宽的竹板去夹,经过实验之后,还真没被夹破。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解决,李中易忙过了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当晚索性就住在了公事房内。

    晚上虽然不能干细活,却可以点着火把,和稀黄泥,造空心泥箭头,用手摇石磨打磨已经削成雏形的木箭杆。

    李中易一边到处晃悠,一边心想,除了流水线作业之外,完全可以采取三班倒的方式,日夜不停的造箭,打磨、上箭头。

    据李中易自己的估算,按照三班倒的模式开展工作,造箭的效率,至少会提高50以上。

    别的都还好说,熟练的铁匠也就谢小三一个人,这就极大束缚了生产的效率。

    肿么办呢?

    李中易暂时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自己亲自上阵,亦步亦趋的跟着谢小三学习炒钢之法。

    经过一天的暴晒,一夜的烘烤,可使用的空心泥箭头,已经有一千多只。

    谢小三炒钢的时候,李中易就手拿炭笔,和一叠白麻纸,站在他的身旁,仔细的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有不清楚的,就反复的询问,直到搞懂为止。

    经过仔细的观察,李中易发觉,谢小三很多时候也仅仅是凭经验推断而已,并没有精确的操作指南。

    李中易觉得,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生铁和木炭的混合比例,一是铁水熔化后,有什么反应?

    第一个问题,谢小三用一把不太准的杆秤,给予了回答,四斤生铁块砸碎之后,搭配八斤木炭。

    李中易也不知道谢小三的这个比例是从哪里来,目前为了应急,只要顶用,也就足够了。

    至于攀登科技树的事,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验。根本就是急不来的事。

    谢小三告诉李中易,出铁水的密封口的温度,如果隔着三尺远。都能够感觉到惊人的烫度,这就说明铁水化了。

    李中易一阵无语,不过,好歹他有了个参照物,寥胜于无罢了。

    早上第一炉铁水出炉的时候,李中易全程观摩了一遍,他发现。谢小三确实时不时的就伸手,隔着空气试探密封门的烫手程度。

    嗯,儒门士大夫根本瞧不上低贱的工匠。很手留下文字的记载,导致很多工匠的独门绝技,只要经过战乱或是火灾,就会失传。

    这一次出铁水。由于李中易事先安排好了几十个工匠。摆布好空心泥箭头,谢小三倒铁水的进度,倒是加快了许多。

    这一炉铁水,一共灌注了三百支只泥箭头,李中易琢磨着,除了谢小三之外,如果再多做几只耐火的坩埚,速度还要加倍。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一直悬在李中易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舒了口气。

    望着正往炼铁炉内加料的谢小三。李中易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新建一座小型的炼铁炉呢?

    据李中易的观察,谢小三操作的这座炼铁炉,一次出铁水,也不过是三百余斤罢了。

    由于带兵驻守造箭坊的换成了慕容延钊,李中易已经不缺鼓风的壮汉,顶多每天搞来一头猪罢了。

    猪肉便宜,即使有些腥骚味,作菜的时候,只要多加一些茱萸和香料,倒是可以遮掩一部分膻腥。

    听了李中易的问题后,谢小三摸着脑袋说,造这样一座炼铁炉,至少需要十天左右,而且还需要耐火的粘土之类的东西都齐全。

    李中易一听,心里就满意了,有慕容延钊的军汉打下手,只要他搞齐了耐火材料,甚至可以同时造三五座炼铁炉出来。

    李中易是中医大家,对于炼铁很陌生,可是,做实验用的坩埚,他却是知道一些主要材料,比如说,粘土,石墨、石英等熔点高的物质。

    李中易在后蜀国,炼仙丹忽悠孟昶的时候,所造的丹炉内壁,就加了粘土和石墨。

    超级耐高温的坩埚,其主要成分,李中易是知道的,也就是氧化铝,或是刚玉。

    以现在的条件,短期内肯定没办法用实验室的方法,提纯氧化铝。不过,李中易可以通过将含硅很多的粘土,制作出非常耐高温的坩埚。

    由于只需要从搅拌的铁水坑中舀出铁水,李中易觉得将小坩埚做成舀水的木勺子大小即可,反而方便了操作的便利性。

    炼铁炉旁边,到处都是用剩下的粘土,李中易看了之后频频点头,黑色的石墨和石英倒是不常见。

    不过,这不要紧,铁水出炉经过搅拌之后,其温度已经只有几百度而已。李中易粗略制作出来的小坩埚,应该至少抗得住一千度的高温灼烧。

    动手制作的时候,李中易考虑到还是需要大一点坩埚,索性就一起做了。

    李中易在粘土的中间,挖了个大洞,然后不断的加水,水多加粘土。等这些粘土半干半湿的时候,李中易索性亲自动手,捏出十只小号的带柄坩埚,又做了五只和谢小三所用的坩埚,大致差不多的形状。

    趁一窑铁水出炉的时候,李中易让谢小三顺便把他做的坩埚以及作为燃料的木炭,一股脑的都塞进了不大的炉内,然后用粘土将窑门封死。

    五十名军汉,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轮流推拉着鼓风的囊,炉温一下子就上去了。

    一个多时辰后,李中易感觉到差不多了,就让谢小三捅开密封的粘土,用火钳将大大小小的坩埚,一一取出。

    李中易仔细的检查了一番,小坩埚的长柄坏了两只,大坩埚倒是都完好无损。

    大功告成!(

    ps:现在是325票,如果晚上能够超过345张月票,司空一定在凌晨加第四更!

章节目录

逍遥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大司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司空并收藏逍遥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