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归的张鹤龄,同样带回了得中秀才的喜讯。何氏与张峦更是大喜,不仅赶紧派了人入宫报喜,还广发贺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第二日自家准备的庆贺宴。虽说宴席帖子上说的时间有些紧,但亲戚朋友们依旧很是捧场,庆贺宴办得又热闹又喜庆。
嘉善大长公主也得了帖子,独自来到寿宁伯府,好好地勉励了一番未来女婿。何氏与她敲定了婚期,双方便紧赶慢赶地准备起来了。此时离婚期只有五六日了,虽说前期已经准备了许多,但依旧有许多事需要忙碌。
宫里的张清皎也早便亲自列好了几张单子,让肖尚宫准备妥当。其一是她给张鹤龄的体己,她一向不认为长辈在便没有私产是件好事,成家立业之时怎么都该有些自己名下的产业。更不必说,张鹤龄未来可是要去户部的,怎么能没有能让他练练手的产业呢?皇家的产业都是有数的,她不会擅自动用,只能让张鹤龄自己买产业,自然便该给他足够的体己银子。
其二,是她给王筠的添妆。这张单子上的所有物品,都与她前两个月给周真的添妆没有任何差异。两个姑娘都是表妹,也都在她身边待了这么些时间,情分自是一样的。无论她们日后是甚么身份,出嫁的时刻于她而言并没有任何分别。
其三,是两人成婚的时候,她作为皇后的赐礼。这份单子比之周真成婚时更重三分,毕竟张鹤龄是她嫡亲的弟弟,有所偏重亦是正常的。至于朱祐樘给的赐礼,在她的坚持下,与周真婚礼时没有甚么差异。据她所知,周太皇太后给的赐礼会简薄两分,毕竟周真是她嫡亲的外孙女,而王太后给的赐礼倒是不变。
就在众人都忙忙碌碌地等待着吉日来临的时候,忽然有个御史跳了出来,竟然空口白牙地指责张鹤龄中秀才恐怕内有隐情。他没有给出任何证据,仅仅只是因为张鹤龄是外戚,也从不曾才名在外,便断定他中秀才必定是兴济县、河间府的官员徇私之举。
他的弹劾,引得群臣大哗。毕竟,这事儿说轻了,是官员为了讨好皇后娘娘而徇私;而若是说重了,恐有科场舞弊的嫌疑——而科场舞弊,从来都是大案要案,任何人沾染上这种事,都很难再翻身了。
朱祐樘并未当场动怒,而是不辨喜怒地反问:“你可有任何证据,证明张鹤龄不足以中秀才?或者,你有任何证据和证人,证明兴济县县令、河间府知府与北直隶按察副使兼督学徇私?”
那御史梗着脖子道:“臣此时此刻确实没有证据,可如果深入调查此事,说不得就能寻出证据来!”
闻言,朱祐樘挑起眉,似笑非笑道:“你既然没有证据,连‘风闻奏事’的‘风闻’都说不清楚,那朕为何要让大理寺、督察院、刑部放着那些大案与要案不管,来查这个‘莫须有’的案子?”
那御史还待再言,身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的程敏政便出列冷笑道:“周御史说得可真是奇怪,素来没有才名,便中不得秀才么?那敢问京中这次院试张榜的秀才,你知道几个?有几个是素有才名的?你不知道,便当他们都不可能中秀才了?全国各地的秀才不知凡几,你若没听说过,他们中了秀才便是另有隐情?!”
他是与李东阳齐名的神童,生xing耿直,最是见不得胡言乱语。更何况,他也曾去文华殿给亲王与伴读们上过课,多少知道张鹤龄的能力。这御史无缘无故地污蔑张鹤龄,又何尝不是污蔑他们这些翰林院的先生?难不成,张鹤龄能不能中秀才,他们这群翰林院里的人会不知道么?!
“可不是么?随意拿出个破绽百出的理由便想弹劾他人,连证据都没有,便想掀起一场科举大案,言官也不是这么当的!”李东阳、谢迁等翰林院先生们也冷哼道,瞥了一眼那个御史,“怎么?你还不服气?言官邀名,也不是这么邀的!”呵呵,他们这群状元、榜眼、探花难道是假的么?!谁于科举上有些能力,他们还能看走眼?!
那言官眼底略有几分瑟意,但依旧不肯退让:“陛下何不下令查清楚?如果张鹤龄果真清白,臣自然
嘉善大长公主也得了帖子,独自来到寿宁伯府,好好地勉励了一番未来女婿。何氏与她敲定了婚期,双方便紧赶慢赶地准备起来了。此时离婚期只有五六日了,虽说前期已经准备了许多,但依旧有许多事需要忙碌。
宫里的张清皎也早便亲自列好了几张单子,让肖尚宫准备妥当。其一是她给张鹤龄的体己,她一向不认为长辈在便没有私产是件好事,成家立业之时怎么都该有些自己名下的产业。更不必说,张鹤龄未来可是要去户部的,怎么能没有能让他练练手的产业呢?皇家的产业都是有数的,她不会擅自动用,只能让张鹤龄自己买产业,自然便该给他足够的体己银子。
其二,是她给王筠的添妆。这张单子上的所有物品,都与她前两个月给周真的添妆没有任何差异。两个姑娘都是表妹,也都在她身边待了这么些时间,情分自是一样的。无论她们日后是甚么身份,出嫁的时刻于她而言并没有任何分别。
其三,是两人成婚的时候,她作为皇后的赐礼。这份单子比之周真成婚时更重三分,毕竟张鹤龄是她嫡亲的弟弟,有所偏重亦是正常的。至于朱祐樘给的赐礼,在她的坚持下,与周真婚礼时没有甚么差异。据她所知,周太皇太后给的赐礼会简薄两分,毕竟周真是她嫡亲的外孙女,而王太后给的赐礼倒是不变。
就在众人都忙忙碌碌地等待着吉日来临的时候,忽然有个御史跳了出来,竟然空口白牙地指责张鹤龄中秀才恐怕内有隐情。他没有给出任何证据,仅仅只是因为张鹤龄是外戚,也从不曾才名在外,便断定他中秀才必定是兴济县、河间府的官员徇私之举。
他的弹劾,引得群臣大哗。毕竟,这事儿说轻了,是官员为了讨好皇后娘娘而徇私;而若是说重了,恐有科场舞弊的嫌疑——而科场舞弊,从来都是大案要案,任何人沾染上这种事,都很难再翻身了。
朱祐樘并未当场动怒,而是不辨喜怒地反问:“你可有任何证据,证明张鹤龄不足以中秀才?或者,你有任何证据和证人,证明兴济县县令、河间府知府与北直隶按察副使兼督学徇私?”
那御史梗着脖子道:“臣此时此刻确实没有证据,可如果深入调查此事,说不得就能寻出证据来!”
闻言,朱祐樘挑起眉,似笑非笑道:“你既然没有证据,连‘风闻奏事’的‘风闻’都说不清楚,那朕为何要让大理寺、督察院、刑部放着那些大案与要案不管,来查这个‘莫须有’的案子?”
那御史还待再言,身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的程敏政便出列冷笑道:“周御史说得可真是奇怪,素来没有才名,便中不得秀才么?那敢问京中这次院试张榜的秀才,你知道几个?有几个是素有才名的?你不知道,便当他们都不可能中秀才了?全国各地的秀才不知凡几,你若没听说过,他们中了秀才便是另有隐情?!”
他是与李东阳齐名的神童,生xing耿直,最是见不得胡言乱语。更何况,他也曾去文华殿给亲王与伴读们上过课,多少知道张鹤龄的能力。这御史无缘无故地污蔑张鹤龄,又何尝不是污蔑他们这些翰林院的先生?难不成,张鹤龄能不能中秀才,他们这群翰林院里的人会不知道么?!
“可不是么?随意拿出个破绽百出的理由便想弹劾他人,连证据都没有,便想掀起一场科举大案,言官也不是这么当的!”李东阳、谢迁等翰林院先生们也冷哼道,瞥了一眼那个御史,“怎么?你还不服气?言官邀名,也不是这么邀的!”呵呵,他们这群状元、榜眼、探花难道是假的么?!谁于科举上有些能力,他们还能看走眼?!
那言官眼底略有几分瑟意,但依旧不肯退让:“陛下何不下令查清楚?如果张鹤龄果真清白,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