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齐齐看着他,他们不是语文组老师,但也听说了菊班的封寒是个远近闻名的诗人,作家!
现在他正在写作文,不知道会不会写出一首震惊诗坛的作品呢?他们恨不得围着封寒看他写诗。
老师们的好奇没有影响封寒的发挥,他的发挥一直很稳定,有的抄就抄,不合适就改,抄不了自己也能写。
这次的小作文是看图题,在一条深深的小巷子里,墙角有几枝梅花傲然盛开。
哼,以为我会写一首咏梅诗,哼,我偏不让你如愿!
老祖昨天就跟封寒提示过,这次出作文题的是梅兰两班的语文老师。
他并非是为了告诉封寒小作文的题目是梅或兰,而是暗示封寒,那位老师想蹭封寒一首经典诗作。
虽然封寒写的诗不算多,但从流出的这几首来看,首首不俗,起码也是优秀以上的水准,甚至还有封神的鹊桥仙。
很明显,这是在暗示考生写梅,但封寒偏偏抓住了小巷这个重点。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是顾城的一首朦胧诗,虽然朦胧,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顾城讲的是经历轰轰轰时期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仍心存希望,顽强寻找。
当然,放在封寒这里,那就是彻头彻底的朦胧了。
现代诗是最不应该出现在命题作文中的,因为它最自由,最自我,必然要是诗人最真实最炽烈的情感表达,才能打动读者。
但考场上,学生们最喜欢用的就是写现代诗,只要会几句“啊!”“呀!”“不要!”的感叹词,再把正常的一句话分成好几行,
不加/
标点修饰/
就成了/
现代诗的/
模样。
其实命题作文,还是词比较适合,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式和规律的,但每每遇到按词牌名写词的小作文,都是考生们最头疼的,如果可以,大部分人都会写现代诗,自由嘛,随便嘛。
完成了小作文,再看大作文。
刚刚过了中秋,马上又要到秋分了,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开始入秋,作文要求以“秋”为主题作文。
封寒挺发憷景物描写的,所以他选择套那些知名作品的皮。
这一环节,他思考的比较多,又在图书馆里看了好一阵的现代散文,熏陶之后,终于写出了标题——《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作者是郁达夫,中国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本文创作于1934年8月,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热河、察哈尔大部,距离七七事变仅有三年时间。
当时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临安,一样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仅隔了四天,就写了《故都的秋》。
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处处透露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痕迹。
这些复杂和纠结的情感,放在封寒身上,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封寒只是主要借用了郁达夫大师写景写物的功夫,大概讲述了自己对曾经生活过的首都的秋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虽然如此,失掉了文章最珍贵的内核,可依封寒看来,文章依然是美的,读来,仍觉是种享受。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写完之后,封寒在图书馆通读了好几遍,只觉沁人心脾。
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是孤独而忧郁的,封寒保留状景描物之外,扭转了文章的整体风格,因为删减了大量原来的段落,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原创,所以勉强还算浑然一体,他自己非常满意。
之后再来一场社会科学,月考结束!
学生们放假嗨皮了,老师们还要阅卷,在高二语文教研组,所有语文老师都在一起,终于,终于翻到了封寒的卷子!
现在他正在写作文,不知道会不会写出一首震惊诗坛的作品呢?他们恨不得围着封寒看他写诗。
老师们的好奇没有影响封寒的发挥,他的发挥一直很稳定,有的抄就抄,不合适就改,抄不了自己也能写。
这次的小作文是看图题,在一条深深的小巷子里,墙角有几枝梅花傲然盛开。
哼,以为我会写一首咏梅诗,哼,我偏不让你如愿!
老祖昨天就跟封寒提示过,这次出作文题的是梅兰两班的语文老师。
他并非是为了告诉封寒小作文的题目是梅或兰,而是暗示封寒,那位老师想蹭封寒一首经典诗作。
虽然封寒写的诗不算多,但从流出的这几首来看,首首不俗,起码也是优秀以上的水准,甚至还有封神的鹊桥仙。
很明显,这是在暗示考生写梅,但封寒偏偏抓住了小巷这个重点。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是顾城的一首朦胧诗,虽然朦胧,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顾城讲的是经历轰轰轰时期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仍心存希望,顽强寻找。
当然,放在封寒这里,那就是彻头彻底的朦胧了。
现代诗是最不应该出现在命题作文中的,因为它最自由,最自我,必然要是诗人最真实最炽烈的情感表达,才能打动读者。
但考场上,学生们最喜欢用的就是写现代诗,只要会几句“啊!”“呀!”“不要!”的感叹词,再把正常的一句话分成好几行,
不加/
标点修饰/
就成了/
现代诗的/
模样。
其实命题作文,还是词比较适合,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式和规律的,但每每遇到按词牌名写词的小作文,都是考生们最头疼的,如果可以,大部分人都会写现代诗,自由嘛,随便嘛。
完成了小作文,再看大作文。
刚刚过了中秋,马上又要到秋分了,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开始入秋,作文要求以“秋”为主题作文。
封寒挺发憷景物描写的,所以他选择套那些知名作品的皮。
这一环节,他思考的比较多,又在图书馆里看了好一阵的现代散文,熏陶之后,终于写出了标题——《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作者是郁达夫,中国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本文创作于1934年8月,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热河、察哈尔大部,距离七七事变仅有三年时间。
当时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临安,一样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仅隔了四天,就写了《故都的秋》。
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处处透露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痕迹。
这些复杂和纠结的情感,放在封寒身上,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封寒只是主要借用了郁达夫大师写景写物的功夫,大概讲述了自己对曾经生活过的首都的秋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虽然如此,失掉了文章最珍贵的内核,可依封寒看来,文章依然是美的,读来,仍觉是种享受。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写完之后,封寒在图书馆通读了好几遍,只觉沁人心脾。
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是孤独而忧郁的,封寒保留状景描物之外,扭转了文章的整体风格,因为删减了大量原来的段落,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原创,所以勉强还算浑然一体,他自己非常满意。
之后再来一场社会科学,月考结束!
学生们放假嗨皮了,老师们还要阅卷,在高二语文教研组,所有语文老师都在一起,终于,终于翻到了封寒的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