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没有看到朱棣的惊讶,朱瞻基声色不变地说道“六年前,孙儿与皇爷爷谈过什么是皇帝,皇爷爷可还记得?”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朱瞻基在过去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还没有不成功的。不管是利用一个北明山铜矿就瓦解了草原势力,还是以剿倭之名征略东瀛,还有这次堪比不世功绩的南洲拓疆。这个孙子虽然还年幼,偶尔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才干超卓。如果不论经验,朱棣自己都觉得比不上他,所以才没有急着问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细说。听到朱瞻基的话,他笑着说道“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再加上资源,信息控制之论,我至今依旧记忆犹新。这些年,你建设工厂,发展军队,开拓各地金矿,银矿,从南洋运送大批粮食回国,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问题之外,我对此从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你成立咨情司,控制锦衣卫,秘密监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情报,这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为你思路,想法都是对的,做出的成绩也是我欣慰的。”面对自己的爷爷,朱瞻基笑了起来,半作戏,半真诚道“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锦衣玉食,自然也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是对我大明有利,对我朱家有利的,我都会支持你。我如今已经整六十了,这个位置也坐不了几年,以后还是要看你,能在去见祖宗之前,帮你扫平道路,哪怕杀的尸山血海,我也不辞!”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从昨日将《大明朝廷议事法则》交给了朱棣,朱瞻基的心里就有了让朱棣为自己奠基的想法。许多方面,他上台之后进行改革,面对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现在。朱棣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等他上台,恐怕还要先跟文臣武将们掰手腕,只有占到优势的时候,才能推行。朱棣想要改革,没有人会拿祖制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造反才得到的皇位。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变朱棣在世时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争权,就不会轻易答应。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不是应声虫。靠杀人能强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时代的精英都变成了应声虫,整个国家都靠朱瞻基一个人,那就太危险了。而且,当一个朱元璋一样,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个小时,没有自由时间,整天处理公务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废黜,要拉拢这个时代的精英,那么行事的手腕就必须要温和一点。但是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争夺,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缓冲的余地。他这边温和,大臣们就肯定会嚣张,因为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一步肯定是要权。如何让权,又如何限制权力,朱瞻基早就考虑了十几年了。一些不好开展的事务,现在就可以逐渐影响朱棣,让他来干。不要等他那个父亲上台了,一下子就把属于皇帝的权力让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来了。听了朱棣掏心窝子的话,朱瞻基也有些触动,语调柔和了许多。“所谓上位者劳人,以孙儿的见解,也是属于资源控制的范畴。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更考验上位者的手段。因为人是活的,思想也是在随时变化的,一个清官,在进入官场之后,面对各种奉承和诱惑,时时刻刻的心理都在变化。以后会变成一个权臣,忠臣,还是佞臣,并不是一下子改变的。想要人尽其才,想要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还不能让他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这就需要制定缜密的管理制度,对上位者来说,制定规则的权力是最重要的,也是绝不能放弃的,其他的所有权力,其实都可以放弃。”朱棣惊道“军权也可以放弃?”朱瞻基笑道“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如今当然不可能实现。假如说,不管是谁管理朝政,都只能管他负责的范围,其他事务不能插手。不管是谁领军,都只能按照预定的战略打仗,除此之外,调不动一兵一卒,在这样的时候,还怕有人会造反吗?”朱棣沉吟了一会儿,盯着那份《大明朝廷议事法则》看了一会儿才又说道“这只是个开端?”朱瞻基丝毫不怀疑朱棣的政治智慧,他要是看不出来,那才是不可能的。“议事法则只是约束大臣们就事论事的开始,古往今来,皇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所有的大权都收拢在自己的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方便了管理,但是造成了两个巨大的隐患。其一,就是这种权力的集中对晃荡的要求非常高,皇帝英明,自然天下太平,皇帝昏庸,就民不聊生。其二,这种权力的集中让统治阶级的权力得不到有效控制。考上了进士,进了朝廷,就成了人上人,这些人来自同一个群体,有共同的经历和群体认可,自然会维护属于自己人的利益,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畸形框架。”这一点朱棣有些不太明白了,朱瞻基只好又细致分析了这种封建社会大一统时代对管理者要求的太高,导致了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的脱离,这是社会不稳的根源。等朱棣理解了这方面的思路,朱瞻基才又说道“想要改变这一切,首先是建立朝廷新的规矩。让一锅炖的朝廷变的条理分明,所有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对不该插手的事务随意插手。比如说你是户部官员,你就只能管财政,工部,礼部的事务,用不着你来管。哪怕你是户部尚书,也管不了一个工部九品工匠的职责。更别说某些礼部官员,竟然还操心军事,想要指挥打仗了。所有人,认清自己的职责,不能干涉自己工作以外的事务,最多只能在大朝会的时候,对一些不法事务,严重影响到朝廷稳定的事务提请审查。”朱棣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才说道“可是这样一来,对官员自身的要求就会很高,对监督力度必须要加强。”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前的朝廷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看不清以后的路。自秦皇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兴盛,然后又灭亡。孙儿觉得,既然知道这个想法是对的,那就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走,瞻前顾后,可不是帝王的优秀品质。”朱棣忍不住笑了一下,反问道“既然如今的朝廷大臣大部分都是儒家,那么,你又如何来限制他们呢?要知道,他们可是一条心。”“所以,这就回到了孙儿刚才说的,孙儿会把朝堂事务分成四块,分而划之,各不统属。”朱棣摇了摇头笑道“三省六部制自西汉以来,到隋唐成熟,这套规则深入人心,可不是一言即可改之。”“但是皇爷爷有没有想过?为何历朝历代虽然遵循这个框架,但是都会略加改变呢?”“既然你都说了遵循这个框架了,还有什么说的呢?”朱瞻基笑道“孙儿当然也是遵循这个框架,但是略有不同罢了。”这个时候,王彦在外面催道“陛下,殿下,晚宴要开始了。”朱棣谈兴大起,大声说道“推迟半个时辰,朕有话与太孙说。”朱瞻基今天勾起了朱棣的兴致,当然也想趁热打铁。大声喊道“李亮,你将我的丙001号文档拿来,刘万,你去安排太孙妃他们移驾武英殿。”众人纷纷应是,不一会儿,李亮就拿过来了一叠厚厚的文档,这可比019号厚的多了。这里面,有朱瞻基这些年来对政治改革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针对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框架,做了许多前瞻性的规划。在后世,朱瞻基见识多了各种不同的政体。不管是独裁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总统制、总理制、议会制,还是民众制,他都略微知道一些。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和优越性,当然也有落后性。所以,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只是看适不适合自己。像许多人推崇美国的三权分立,但是那只是美国的政体。二十世纪许多国家跟在后面学,结果国家乱成一团,到了二十一世纪,自己都不跟着学了。许多人抨击沙特的皇室独裁,但是沙特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几个国家比得上?南非黑人为了争取平等权利,闹革命,等他们掌权了,民煮了,老百姓一个个从富人变成穷人,发达国家变成了一个落后国家。对大明来说,能带着老百姓发展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如果没有了皇帝,大明的老百姓们怕是要心慌了。不要说现在,就是几百年后的二十世纪,中国没有了皇帝,还有许多人惊慌失措,如同天塌了。朱瞻基打开了文档,自己翻开总纲,大致看了一遍,然后跟朱棣说道“这些是孙儿这些年胡思乱想,加上亲眼看到海外的一些国家政体之后,进行的总结。具体的皇爷爷可以以后再看,孙儿现在跟皇爷爷简单地说一下自己的思路。”朱棣随手拿起来看了一眼,一看到那些独裁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这些字虽然都认识,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大有兴趣。“这些都有谁看过?”“只有孙儿和李亮,刘万。”他嗯了一声说道“李亮在你身边得力,就把刘万派给我用些时日,也让他好好跟我讲解一番。”朱瞻基笑道“皇爷爷最好也让人再照抄几份,以前孙儿为了保密,可不敢让人看见,就这一份,损毁了可就没了。”他点了点头,说道“那你就跟我先分说一番。”“自高祖撤销中书省,如今我大明朝堂分六部,六科,五寺,另有内阁,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通政司,钦天监,五城兵马司,僧录司等部。这里面看似分工明确,行政,监督各有其责,但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除了少数几个冷衙门,都是文官当政,而且级别混乱。”“信口雌黄……”虽然是骂,但是朱棣的脸上带着笑,说明他并没有生气。你倒与朕好好说说,这里面到底哪些不对?不用文官当政,那许多大将连字都不识,如何处理公务?”“文官是文人,但是文人不一定就是儒家,而且这些大臣大部分都不是思想狭隘之辈,并不是就不堪大用。只要我们重新理清职责关系,加以限制,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继续用的。”朱棣觉得有些心累,但是朱瞻基越是这样小心谨慎,以他对这个孙子的了解,越是觉得朱瞻基说的东西会非常严重。“以鸿胪寺为例,在秦时,鸿胪寺只是典客,负责接待官员,组织宴会,到汉时才又名大行,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虽是职官,历朝历代皆不重视。我大明职官志记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但是这样一个部门的主官,却只是一个四品,比光禄寺卿品级还低。皇爷爷,我大明不同前朝,如今有属国数十,并与超过两百小国建立了臣属或贸易关系,大明想要扬我国威,连那些国家的话都不会说,这如何使得?鸿胪寺要做事,要组织人员贸易,进行语言教学,就必须要扩大职能范围,一个四品,绝不能满足如今的需求。”朱棣知道朱瞻基的话还只是个开始,想着他的话也有些道理,随口说道“贸易有內监,鸿胪寺最多也就是负责联络,鸿胪寺卿升三品也无不可。”听了这话,朱瞻基只是想笑。这外交部在后世在任何国家都是最重要的部门,许多国家都是总理或者首相亲自兼任,到了朱棣这里,却一点也不重要了。这是思想的局限性,朱瞻基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是说道“孙儿以为,将鸿胪寺,通政司两部合并,成立新的外交通政部,并且将此部提为六部之一,才是正理!”朱棣心中一动,知道戏肉来了。他嗯了一声说道“六部固有定例,将鸿胪寺提升外交部,那你认为该将何部撤销?”“兵部。”朱瞻基毫不犹豫地说道“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此乃军事,自然应该归军事方面。军政分开,这才是长治久安正理。而且,军政分开,这些文人们就再也没有插手军务的理由。纵观历朝历代,文人插手军务,外行指挥内行,导致的祸事还少吗?”朱棣今日就是故意试探朱瞻基的底蕴,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又开始挤牙膏。“那兵部划归军务,岂不是要设立新的机构?”“当然,兵部掌武官选用,兵籍,兵械,自当独成一系掌调兵权。五军都督府掌陆军领兵权,海军部掌海军领兵权,三部合一,互不统属,统一归皇爷爷亲管。”朱棣原本还想说荒谬,但是听到最后一句话,心动了一下。但是仅凭这个就想改变朱棣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他又问道“兵部掌钱粮调拨,离开户部支持,哪里能行?”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所以,这也涉及到了户部的改革,如今户部度入为出,靠天吃饭,这样是不行的。首先一点,就是要执行预算制度。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可是这个钱袋子绝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一切资金调拨,绝不能任由户部自己控制,而是应该由皇爷爷控制。”朱棣好奇问道“什么是预算制度?”“就是朝廷各部每年要花多少银子,都必须要有一个基础份额,这一部分是雷打不动。另外设立一部分预算外资金,才由户部按照需要分配,但是每一笔分配,都要接受各部的监督和审查。”朱棣的头疼了起来,从鸿胪寺扯到外交部,从外交部扯到兵部,又从兵部扯到户部,现在又扯到都察院和六科了。但是朱瞻基提出的许多思路,还是让他大有触动的,所以他不动声色地又问“这又牵扯到六科和都察院了?”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六科级别太低,虽然监督六部,却没有资格查账,审核,应该与都察院合并,设立专门的账目清查小组,巡察使,分别监管朝堂与地方。”朱棣忍不住笑道,问“以你之见,这朝堂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调整?”“当然,像刑部就应该与都察院,大理寺与朝堂行政部门分开,而且最重要的是,大理寺卿应该与左都御史列为从一品,比六部的尚书高半级,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天天在朝堂上吵。当然,风闻奏事这一条必须要改,不管举报谁,都必须要有证据,道听途说之言以诬陷罪处置。”朱瞻基的每一句话里面内容都多的惊人,这幸亏是在密室,只有爷孙俩,要是旁人听见,怕不是要翻天了。左都御史原本就跟六部尚书都是二品,这个还好说,可是大理寺卿不过是三品,现在却要比六部尚书品级还高,这真是胡闹!政治,政治,主要是治啊!你让治理国家的人比那些监督的人品级还低,谁还愿意苦心做事?还有不让风闻奏事了,那皇帝该如何了解外面的情况?那些御史如何能查案?拿出证据呢?但是朱棣这会儿已经彻底放弃了劝说朱瞻基了,因为这件事他还需要好好考虑一番,更主要的是,朱瞻基写的这些东西,他还没有仔细看。既然没有全盘了解,他也不会发表意见。他又问道“那照你之言,吏部,礼部,工部,也都要改……革?”朱瞻基今天就是只管挖坑不管埋的,他就指望朱棣能帮他开一个头,随便做点什么都是成功。“礼部应该与光禄寺,太常寺合并,内部分为两大机构,一部掌礼仪祭祀,一部掌教育考试。”“那工部和吏部呢?”“工部孙儿已经在改革了,如今的工部,已经为朝廷赚来大笔银子,以后更会成为大明经济源泉。至于吏部……孙儿不了解,目前看来运作还行,就不便置喙了!”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躺在沙发上的脚轻踹了他一脚。“还有你不敢说的啊?找你这样来做,整个朝堂就四分五裂了。”朱瞻基笑了笑,正容说道“孙儿就是要朝堂四分五裂。兵部,五军都督府,海军这是军事,由皇爷爷亲率,任何文官不得插手。其二,吏部,礼部,户部,工部,鸿胪寺这些这是治政,也可称之为行政。刑部,都察院,六科,包括锦衣卫这些机构,这是监督部门,通过财政预算独立运行,不受户部干扰。最后,内阁与大理寺成一部,负责仲裁和立法。”朱棣终于大惊,瞪大了眼睛问道“立法?”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内阁今后不仅是皇爷爷的秘书机构,任何官员年迈之后都可进入内阁,对大明的法律进行起草和修订。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再叫内阁不合适了,可以叫做议会,专门负责各种政策,法律的议定,而大理寺按照这些法律进行审案。”朱棣楞了一下。“那么这个议会的主官,是不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选出,然后负责主持朝会辩论?”朱瞻基笑道“还不止,今后的议会不仅朝堂设置,还可以在州府设置,然后与乡村的乡老会形成一套从上到下的完整机构。”这个时候,朱棣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孙子虽然有些想法太惊世骇俗,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他仔细看了看这一叠厚厚的文档,重视程度越发高涨。他大声喊道“李亮,守住这些文稿,不要让任何人看了去。”(这一章有些枯燥,但是基本将一个封建朝廷的权力分治构架写清楚了。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大部分情节发展,所以必须要写清楚。后面不会再写这么多了。)。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