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袁崇焕在心中重重叹了口气,沉着一双眼睛望向姬庆文。
姬庆文此刻也正抬眼往袁崇焕脸上在看,两人四目相对,顿觉尴尬,立即将眼神移开。
这时却听崇祯皇帝又说道:“叫王府出钱练兵之事,虽然没有违背祖制,却也从未有过先例,这件事情还要从长计议、妥善处理,才不会出乱子。”
姬庆文心中却不以为然——他也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思,无非就是唯恐藩王们手上有了兵权之后,就会重演两百年前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好戏;可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饲养,明朝那些宗室王爷早就同蠢猪无异,否则历史上崇祯皇帝死后,南明也不会亡得那样干脆了。
“好了。现在时辰不早了,我们再加把劲,把一些杂事办了,几位爱卿就可以退下休息了。朕也要准备着上朝了。”崇祯又说道。
孙承宗听了却是一怔,眼中顿时迸出眼泪来:“圣上,人老了,话自然就多一些。不怕皇上嫌臣说话琐碎,臣还是要劝皇上一句,一定要保养身体,皇上的龙体安康,才是百官之福、社稷之福、万民之福啊!”
崇祯见状,笑着起身拍了拍孙承宗的肩膀:“朕知道了。”
说罢,他又高声招呼门外伺候的太监,叫他们端两碗参汤过来,一碗自己饮用,另一碗赐给孙承宗,至于袁崇焕和姬庆文两人,便只能侍立一旁观看。
待孙承宗含泪将一碗参汤喝完,崇祯又道:“孙老师吃了朕的东西,那可要再替朕办一件事情。”
孙承宗忙将手里的空碗放下,说道:“皇上尽管下旨。”
崇祯一笑,指着姬庆文道:“这狗才就要去当苏州织造,不能没有旨意。那就劳烦孙老师动笔,给这狗才拟一道旨意,朕再用印即可。”
乾清宫里有现成的笔墨纸砚。
于是孙承宗取过湖州进贡的御笔,沾饱了徽州制作的香墨,便在宣城能工巧匠精心制造的描金黄纸“悉悉索索”地写了起来。
崇祯皇帝站在一边观看,口中却不停下,絮絮叨叨说道:“拟制本应是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可皇兄留给朕的那几个人,朕一个也瞧不上。现在朝廷这些官员里头,朕觉得只有温体仁、周延儒两人有些才干,其余都是些泥塑草人罢了。可听说这两人品行都不甚好。唉!想要找几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怎么就这么难呢?不如启用几个赋闲在家的东林党人如何?”
孙承宗却没有答话,凝神静气,将一份圣旨写完,看了一遍又将墨水吹干,说了声“好了”,这才起身捧给崇祯,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皇上求贤若渴是好事,可人才也是要慢慢培养提拔了,急也不急于一时。”
崇祯接过圣旨,略略看了一遍,便拿着走到龙书案前,在落款处盖上了新刻的“崇祯之宝”印玺,口中还在念叨:“都怪魏宗贤这个阉人,要是杨涟、左光斗还在,何至于朕选几个内阁大臣,都这样捉襟见肘?”
孙承宗答道:“皇上提起左光斗,记得他有个学生叫史可法的,也参加了今科考试。他年纪轻,品行也好,就是不知才干如何。还请皇上留意。”
崇祯道:“左光斗的学生,东林党人嘛!可惜东林党里也并不都是好人啊……”
说着,崇祯便拿着那份圣旨,亲自走到姬庆文身前,说道:“姬庆文,这份圣旨是刚拟好的,来不及裱了,你拿着,就可以去南直隶赴任了。至于如何交接,你孙老师会安排人教你的。”
孙承宗在一旁立即提醒道:“姬庆文,还不跪下接旨?”
姬庆文双膝一曲,赶紧跪在地上,接过了这道来之不易的圣旨,忽又问道:“皇上,臣斗胆请教一事,还请皇上示下。”
崇祯已是满脸的疲态,说道:“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姬庆文特意磕了个头,说道:“方才臣听皇上有意招揽人才。可同臣一道参加会试的李岩,他才学出众、文章也好,却不知为何在会试落榜……”
未待姬庆文说完,崇祯便道:“李岩的文章我看了,比会员(会试第一名)刘若宰的还强些。可惜他父亲李精白是阉党,朕正在清算阉党势力,今科考试怎么能再取一个阉党的儿子?”
姬庆文忙道:“皇上,那天在连升客栈,李岩当众将魏忠贤的字条给扯了,可见他已同阉党划清了界限,不能同阉党同日而语啊!”
崇祯打了个哈欠,说道:“好了,朕知道了。现在会试皇榜已下,再无更改的余地,叫他下科再考吧。”
姬庆文还要争辩,身前的孙承宗立即说道:“天都快亮了,皇上还要上朝,袁崇焕、姬庆文,你们还不快向皇上磕头告辞?”
姬庆文本就跪在地上,懵懵懂懂磕了个头;袁崇焕却是站着,听老师发话,便也跪倒在姬庆文的身边,朝崇祯磕了个头。
崇祯皇帝已是困倦已极,挥挥手便叫三人退下,见离早朝开始还有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便又传太监上来伺候他睡片刻。
三人刚退出乾清宫,孙承宗便拉住袁崇焕,问道:“崇焕,你方才同皇上说,可以五年平定辽东,这话你有什么根据?”
袁崇焕一脸茫然,说道:“五年乃是虚指,不过是学生看皇上进取之心旺盛,随口回答而已……”
孙承宗长叹一声:“唉!皇上年纪虽轻,却是英察之主。你这随口一说,皇上已然记在心中,若是五年之期已到,辽东毫无进展,皇上要治你个欺君之罪,不知何人能够保你?”
袁崇焕嘟囔了几个字,脖子一耿,说道:“只要事权统一,钱粮充足,我看以五年之功未必不能成功。”
孙承宗见袁崇焕这样一幅刚愎自用的样子,刚想再劝,却不料袁崇焕向他拱手道:“老师,您也忙了一夜了,还请早早回去休息,不要熬坏了身子。”
说罢,袁崇焕朝孙承宗行了个礼,又斜眼瞟了姬庆文一眼,偏转过身体,便不再说话。
正在这时,值守的太监见这几人从乾清宫理出来,便赶紧迎了上去,躬身道:“几位大人同皇上都说好话了?要不杂家就伺候各位出宫吧。”
孙承宗点点头:“那就有劳公公了。”
那太监见休息了许久的李元胤也走了上来,便道:“正好,锦衣卫的李大人也在这里,那便由杂家带路,李大人护送诸位出宫去吧。”
此刻已经是东方渐白,地面在日光的蒸腾下升起一片白雾,将偌大一个紫禁城都笼罩在自己的怀抱之中。这雾霾的味道又腥又臭,仿佛浸透着大明王朝两百年来的血腥和污秽,呛得姬庆文忍不住打了好几阵喷嚏。
当姬庆文好不容易才习惯了这种呛人的味道,自己却已在紫禁城之外了。
领路的太监自然回宫去了,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也退走了,就连袁崇焕也借口要拟奏章离开了,重又紧锁起来的宫门之外,就只剩下孙承宗和姬庆文二人。
只听孙承宗对他这个新收的学生叹息道:“这袁崇焕太像老夫当年了,他本事是有的,品行也是好的。可惜就是办事说话太直,不懂变通,说不定将来就会死在他这臭脾气上。”
姬庆文离了皇宫,心情一下放松了不少,嘴巴里说话也随便起来:“可不是嘛,他这脾气,要是变成一块肉,恐怕臭得连苍蝇了懒得叮。”
孙承宗点头道:“也是老夫当年爱惜人才、骄纵过度所至。这道理你自己心中知道就好,今后不要信口胡言。你现在是钦点的苏州织造了,要注意官体官身,知道吗?还有你那个叫李岩的朋友,他父亲以前是兵部尚书,官场规矩你有不懂的,尽可以问他。”
姬庆文此刻也正抬眼往袁崇焕脸上在看,两人四目相对,顿觉尴尬,立即将眼神移开。
这时却听崇祯皇帝又说道:“叫王府出钱练兵之事,虽然没有违背祖制,却也从未有过先例,这件事情还要从长计议、妥善处理,才不会出乱子。”
姬庆文心中却不以为然——他也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思,无非就是唯恐藩王们手上有了兵权之后,就会重演两百年前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好戏;可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饲养,明朝那些宗室王爷早就同蠢猪无异,否则历史上崇祯皇帝死后,南明也不会亡得那样干脆了。
“好了。现在时辰不早了,我们再加把劲,把一些杂事办了,几位爱卿就可以退下休息了。朕也要准备着上朝了。”崇祯又说道。
孙承宗听了却是一怔,眼中顿时迸出眼泪来:“圣上,人老了,话自然就多一些。不怕皇上嫌臣说话琐碎,臣还是要劝皇上一句,一定要保养身体,皇上的龙体安康,才是百官之福、社稷之福、万民之福啊!”
崇祯见状,笑着起身拍了拍孙承宗的肩膀:“朕知道了。”
说罢,他又高声招呼门外伺候的太监,叫他们端两碗参汤过来,一碗自己饮用,另一碗赐给孙承宗,至于袁崇焕和姬庆文两人,便只能侍立一旁观看。
待孙承宗含泪将一碗参汤喝完,崇祯又道:“孙老师吃了朕的东西,那可要再替朕办一件事情。”
孙承宗忙将手里的空碗放下,说道:“皇上尽管下旨。”
崇祯一笑,指着姬庆文道:“这狗才就要去当苏州织造,不能没有旨意。那就劳烦孙老师动笔,给这狗才拟一道旨意,朕再用印即可。”
乾清宫里有现成的笔墨纸砚。
于是孙承宗取过湖州进贡的御笔,沾饱了徽州制作的香墨,便在宣城能工巧匠精心制造的描金黄纸“悉悉索索”地写了起来。
崇祯皇帝站在一边观看,口中却不停下,絮絮叨叨说道:“拟制本应是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可皇兄留给朕的那几个人,朕一个也瞧不上。现在朝廷这些官员里头,朕觉得只有温体仁、周延儒两人有些才干,其余都是些泥塑草人罢了。可听说这两人品行都不甚好。唉!想要找几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怎么就这么难呢?不如启用几个赋闲在家的东林党人如何?”
孙承宗却没有答话,凝神静气,将一份圣旨写完,看了一遍又将墨水吹干,说了声“好了”,这才起身捧给崇祯,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皇上求贤若渴是好事,可人才也是要慢慢培养提拔了,急也不急于一时。”
崇祯接过圣旨,略略看了一遍,便拿着走到龙书案前,在落款处盖上了新刻的“崇祯之宝”印玺,口中还在念叨:“都怪魏宗贤这个阉人,要是杨涟、左光斗还在,何至于朕选几个内阁大臣,都这样捉襟见肘?”
孙承宗答道:“皇上提起左光斗,记得他有个学生叫史可法的,也参加了今科考试。他年纪轻,品行也好,就是不知才干如何。还请皇上留意。”
崇祯道:“左光斗的学生,东林党人嘛!可惜东林党里也并不都是好人啊……”
说着,崇祯便拿着那份圣旨,亲自走到姬庆文身前,说道:“姬庆文,这份圣旨是刚拟好的,来不及裱了,你拿着,就可以去南直隶赴任了。至于如何交接,你孙老师会安排人教你的。”
孙承宗在一旁立即提醒道:“姬庆文,还不跪下接旨?”
姬庆文双膝一曲,赶紧跪在地上,接过了这道来之不易的圣旨,忽又问道:“皇上,臣斗胆请教一事,还请皇上示下。”
崇祯已是满脸的疲态,说道:“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姬庆文特意磕了个头,说道:“方才臣听皇上有意招揽人才。可同臣一道参加会试的李岩,他才学出众、文章也好,却不知为何在会试落榜……”
未待姬庆文说完,崇祯便道:“李岩的文章我看了,比会员(会试第一名)刘若宰的还强些。可惜他父亲李精白是阉党,朕正在清算阉党势力,今科考试怎么能再取一个阉党的儿子?”
姬庆文忙道:“皇上,那天在连升客栈,李岩当众将魏忠贤的字条给扯了,可见他已同阉党划清了界限,不能同阉党同日而语啊!”
崇祯打了个哈欠,说道:“好了,朕知道了。现在会试皇榜已下,再无更改的余地,叫他下科再考吧。”
姬庆文还要争辩,身前的孙承宗立即说道:“天都快亮了,皇上还要上朝,袁崇焕、姬庆文,你们还不快向皇上磕头告辞?”
姬庆文本就跪在地上,懵懵懂懂磕了个头;袁崇焕却是站着,听老师发话,便也跪倒在姬庆文的身边,朝崇祯磕了个头。
崇祯皇帝已是困倦已极,挥挥手便叫三人退下,见离早朝开始还有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便又传太监上来伺候他睡片刻。
三人刚退出乾清宫,孙承宗便拉住袁崇焕,问道:“崇焕,你方才同皇上说,可以五年平定辽东,这话你有什么根据?”
袁崇焕一脸茫然,说道:“五年乃是虚指,不过是学生看皇上进取之心旺盛,随口回答而已……”
孙承宗长叹一声:“唉!皇上年纪虽轻,却是英察之主。你这随口一说,皇上已然记在心中,若是五年之期已到,辽东毫无进展,皇上要治你个欺君之罪,不知何人能够保你?”
袁崇焕嘟囔了几个字,脖子一耿,说道:“只要事权统一,钱粮充足,我看以五年之功未必不能成功。”
孙承宗见袁崇焕这样一幅刚愎自用的样子,刚想再劝,却不料袁崇焕向他拱手道:“老师,您也忙了一夜了,还请早早回去休息,不要熬坏了身子。”
说罢,袁崇焕朝孙承宗行了个礼,又斜眼瞟了姬庆文一眼,偏转过身体,便不再说话。
正在这时,值守的太监见这几人从乾清宫理出来,便赶紧迎了上去,躬身道:“几位大人同皇上都说好话了?要不杂家就伺候各位出宫吧。”
孙承宗点点头:“那就有劳公公了。”
那太监见休息了许久的李元胤也走了上来,便道:“正好,锦衣卫的李大人也在这里,那便由杂家带路,李大人护送诸位出宫去吧。”
此刻已经是东方渐白,地面在日光的蒸腾下升起一片白雾,将偌大一个紫禁城都笼罩在自己的怀抱之中。这雾霾的味道又腥又臭,仿佛浸透着大明王朝两百年来的血腥和污秽,呛得姬庆文忍不住打了好几阵喷嚏。
当姬庆文好不容易才习惯了这种呛人的味道,自己却已在紫禁城之外了。
领路的太监自然回宫去了,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也退走了,就连袁崇焕也借口要拟奏章离开了,重又紧锁起来的宫门之外,就只剩下孙承宗和姬庆文二人。
只听孙承宗对他这个新收的学生叹息道:“这袁崇焕太像老夫当年了,他本事是有的,品行也是好的。可惜就是办事说话太直,不懂变通,说不定将来就会死在他这臭脾气上。”
姬庆文离了皇宫,心情一下放松了不少,嘴巴里说话也随便起来:“可不是嘛,他这脾气,要是变成一块肉,恐怕臭得连苍蝇了懒得叮。”
孙承宗点头道:“也是老夫当年爱惜人才、骄纵过度所至。这道理你自己心中知道就好,今后不要信口胡言。你现在是钦点的苏州织造了,要注意官体官身,知道吗?还有你那个叫李岩的朋友,他父亲以前是兵部尚书,官场规矩你有不懂的,尽可以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