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情况,徐启明早有预料,他仿照其他的租界,在租界外头设立一个临时的培训中心,将送来的孩子先送到那里去,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若是有人能够粗懂汉语,那么便可以进入学校读书,至于其他人,自然是放归故里了。

    可别小看这一个月,真正能够学会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少,若是在那些大的租界,或许一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因为在大租界,对于殖民地学童的选拔是有一套严格标准的,首先会对整个学童进行一个智力测试,就像许多小学在招生的时候都会做一个简单的智力测试以保证所招收的孩子智力水平是正常的。

    可别小看这一套智力测试标准,许多殖民地的孩子,因为天生营养不足,在母体的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营养,所以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相比起其他人来说,都要差得多,而尤其是一些没有文明的地区,人长期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中生活,在他们的生存环境之中,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靠的是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所谓的智慧。

    所以他们的智商本来就要比文明国度的人低一些,而在体能上则要高得多,因为他们是依靠身体活下来的,而宋朝人则不同,从农耕时代开始,智力就要比体力重要的多了,所以孔子才会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的话,脑力劳动者管理体力劳动者,这是一个文明国家应该有的状态。

    而这就导致许多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配接受宋朝宝贵的教育资源的,尤其是这些大租界,每年来报考的殖民地孩童数量经常会突破百万,如果给每个人一个月的时间来训练,便是两百个人一个老师,都得需要五千个老师才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大部分的老师都会教导宋朝本土的孩子,和那些本土王公大臣们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抽调出这么多的老师来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呢。

    再说了,一个租界里面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老师加起来,一般来说也不会超过两千名,五千人的规模,除非是宋朝本土的国际大都市,不然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所以这些大租界往往会利用智力测试,将大部分的人直接筛选下去,这些智力题往往是科学院的专家们根据人脑的思考能力和情商等方向所做的,可以系统评价一个人的能力。

    当然,对于租界人的标准是肯定要比对于本土人的标准来得高的,对于本土人民来说,六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只要是宋朝公民,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接受,所以只要保证孩子的智商是正常人的水平,就可以进入学府接受教育。

    而对于殖民地的孩子们来说,上学是奢侈品,他们的人生本应该是没有学校这个概念的,等于是租界恩赐他们的机会,让他们拥有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何况报考的人员那么多,自然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名额,如孟买这样人口超过三百万人的大租界,一年招收的本地学生也不过只有六千人而已,比起宋朝学生来说要稍微少一些,而这个规模也是核心租界区的人们所能接受的极限。

    而孟买租界区每年报名参加入学考试的人,则足足有四百多万人之多,四百多万之中取六千人,相当于八百个人里面选一个,纵然其中有大量的智力不合格孩童,但也无法全部进行测试,所以对于智力测试,自然标准是十分高的,如果一个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是一百的话,那么对于孟买租界地区的招收水平,则要保证在一百二十左右。

    对于智力测试,现代有不少人曾经做过许多的测试,这些测试的标准和所出的题目各不相同,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大同小异,欧洲和东北亚地区的人智力水平最高,可以达到一百零五左右,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则是犹太人,为一百一十以上,东南亚人八十七,太平洋岛屿土著八十五,印第安人八十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为六十七,澳大利亚原住民为六十二,从中可以看出,越是原始的民族,其智商便越为低下。

    而宋朝对此是不管不问的,如同孟买地区,宋朝平均智商为一百零五,那么孟买地区的招收水平就是一百二十,如此一来,便可以将四百多万的学童数量降低到十万这个级别,这些人可以说是整个印度最为精英的一帮人了。

    但这些人也不可能都接受宋朝的教育,接下来他们会被送到租界外的临时教室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汉字,还有对于他们的政审,考验他们对于宋朝是否有敌意,又或者是他们的父母有没有做过造反的事情,总而言之,必须确认他们的身份清白,然后对宋朝毫无敌意,这才能让他们通过考验,当然,若是忠诚与宋朝那就更好了。

    这些人被招收进来的时候往往是六七岁的年纪,想要骗过大人们的眼睛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这些政治审问和调查之后,孩子们将接受真正的教育,他们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最为简单的汉语,然后进行一定程度的体能测试,包括田径,游泳,行军,扎营等活动,以此来保证他们的身体可以跟得上宋朝人。

    毕竟如今的宋朝学校,在徐清的倡导下,不仅仅提倡要读书,更加是要连带着发展身体,再加上宋朝的生活水平上来了,营养不良的情况几乎没有,营养过剩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跑步,游泳并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于这些殖民地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之中几乎绝大多数底层或者是中产阶级的孩子,生活水平并不高,毕竟上层贵族的孩子,不需要经过考试便能直接进入宋朝租界核心区的贵族学校入读,根本不需要像这些孩子那么麻烦。

    所以他们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营养不良,通过体育锻炼,来识别出其中不适合继续学业的人,然后加以放弃,通过这一步之后,十万人大概就会只剩下三四万人左右,这些人也还不能全部进入宋朝的教育体系之中,这三四万人会在临时学校中继续接受学业,从而在三个月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其中最为优秀的六千人将进入核心区的学校读书,接受租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这些人长大之后,基本全部都能够通过高中,其中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可能就读大学,这些人,便是未来宋朝放置在殖民地的管理人才,他们将帮助宋朝,维持殖民地的稳定,是一个社会的顶端力量。

    而剩下的人宋朝自然也不会放过,他们虽然不能就读宋朝在租界最好的学校,但他们会进入到宋朝和本土乡绅们在租界核心区之外所建设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水平虽然跟核心区的学校水平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教育水平还是十分可以的,在租界,也是只有中产阶级才能就读的,这对于许多贫困学子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福利,而这些人长大之后,便将成为新的中产阶级,是宋朝在殖民地的中坚力量,利用这些本土民族中最为聪明的一群人,在教育体制之下,把他们培养成宋朝忠实的臣民,这就是如今宋朝在租界执行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在最大范围内将一个殖民地的可用之才全部都收拢在了自己的手里了。

    但苏拉威西显然没有这个条件,首先便是他们连老师都很缺乏,在苏拉威西只有一个小学,并没有中学,其主要原因便是苏拉威西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小学生一共就四十多个,还能勉强组织起来当一个班级,至于中学生一共就十一个,根本不值得组织起一个学校来。

    苏拉威西的孩子若是想要上中学,父母们往往会坐船把孩子们送到附近的爪哇岛去,那里有金矿,所以朝廷指定了一个港湾作为租界,按照当地人的取名习惯,称呼为雅加达,人口大概有十万人左右,不仅仅有小学,中学,还有高中,甚至还有一所社区大学,虽然不如正规的大学那么专业,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周围的殖民地几乎都会把孩子送到这边来读书,便是苏拉威西的小学生们,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也会送他们前往雅加达,毕竟那里的老师更加专业,而在苏拉威西也只有两个老师来教导,且都是不怎么专业的民间乡村教师罢了。

    教导一下两三年纪的课程或许不成问题,但若是教导五六年纪的课程,他们的教导方式,也就只有他们自己能理解了,所以即便是小学,在苏拉威西都是很缺乏的,孩子们都会被送到雅加达接受专业的训练,对于宋朝人尚且是这个状态,对于本地人自然就更加不可能周全了,两个老师,随便教导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出几道题就可以考试了,最后的成绩便是合格的人只有三十人而已,足足上万人的面试,存活下来的不到三十人,这样的存活率,让李珍和徐启明很满意,他们只是刚刚开始培养而已,可不希望一下子培养太多,从而导致未来发展的壮大,让他们无法控制。

    这个数量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刚刚好,而为了扩大望加锡的影响力,徐启明的计划自然不仅仅是招收一群孩子而已,除此之外,扩建码头,招收老师,建设医院,这些自然也是需要的,原本众人只是把望加锡当做一处商贸中转站,自然没有人诚心对待这片地方,众人都是想着赚够了钱,便走的,而现在则不同了,既然要发展这片地方,众人自然是愿意花钱去建设了。

    当然,之所以众人会改变心意,决定发展这座城市,当然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几个殖民地的孩子而已,他们可没有这么好心肠,其主要原因是徐启明这一段时间里监控橡胶价格的走势,发现橡胶的价格开始逐渐往上攀升,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其他人看来只会觉得是橡胶价格的自由浮动,但徐启明却能感觉得到属于橡胶的繁荣时代,已经快要到来了。

    而他的想法也确实没错,随着内燃机技术的突破和刹车技术的提升,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已经在本土慢慢具备了被推广的可能,而汽车的许多零件上都需要橡胶这种工具,比如车把手,轮胎,以及装饰和防震器,都需要橡胶这种材料,如今这种趋势还不明显,因为汽车的价格还十分昂贵,所以橡胶的生产数量并不大,需求自然也就比较小,而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是非常快的。

    如今虽然是缓慢增长,但徐启明相信,不超过三年的时间,橡胶的价格必然会暴涨,到那个时候甚至会超过铁,煤,铜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价格也说不定,所以此时大力发展苏拉威西,扩大望加锡在苏拉威西的影响力,如此一来,自己便能单独掌控整个苏拉威西的橡胶贸易,即便有人要来抢夺,也只能采取合作的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不仅仅是成为百万富翁,而是跨入整个社会顶尖阶级的机会,徐启明和李珍当然不会放弃,而如此一来,扩大望加锡的城市规模自然是必须的。

    毕竟单单依靠他们,想要建设望加锡可不容易,唯有招收更多的有识之士,才能够将望加锡变得更加繁荣,而那些人才们可不会来到一个村落发展,所以望加锡就必须要改建,需要有宽阔的道路,有良好的市政体系,来提高望加锡在周围诸多城邦的竞争力,以此来获得人才的青睐,对于这一点,徐启明要比李珍清楚,人才才是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生产力,而不是暴力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平淡为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铭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铭哀并收藏平淡为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