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部队部署在边界各大城市,以防止边民占领城市,同时坚壁清野,不给边民们补充补给的机会,这就是现阶段,军队要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行政部门也立刻开始行动起来,首先便是对整个云贵地区的边民进行测定,对一些尚未谋反的部落进行招安,如今大多数山野内部的边民已经造反了,但很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边民们还处于犹豫的阶段。
毕竟他们与汉族的接触十分频繁,甚至部落之中也已经有不少汉族人口栖息了,对于他们来说,汉族和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时这些部落的老百姓基本上即会说汉语,也会说自己部落的语言,在贸易之中占尽了好处,这些人自然不希望因为种族的问题,而断送了自己的财路。
同时在种族认同上,这些人也已然不是一边倒的认为自己是边民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完全是可以争取的,所以张世昌立刻命令各地方衙门,稳住这些边民们的情绪,如果这些边民种有罂粟田,便答应他们,在短时间内,这些罂粟田可以继续种植下去,不会拆除,同时朝廷答应他们,将会未来五年内,在他们的部落之中修建一些正规的小学,且会从城市中派出一些受到过正规教育的老师来教导这些孩子们。
让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至于落后于汉族的小孩儿,从教育上彻底改变边民们的意识形态,让边民与汉族相互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这是长远的目标,而这样的条件,对于边民们来说,无疑是很吸引人的,做父母的,最想要做的便是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纵然是边民,可生活在宋朝的土地上久了,也知道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这一代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时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够走出这片大山,去往大城市中看看,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一辈子跟自己一样,窝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走不出去。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教育,即便是这些靠近汉族的边民部族,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这些部族大多数都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经济上十分贫困,当地的衙门对于这些边民又有偏见,自然不愿意给他们补助,他们的孩子可以说是很难上学的,当然,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去山下的城市上学,这一点是朝廷的法令所保证的。
在宋朝,无论是汉族子弟还是边民,又或者是殖民地的孩子,只要是在宋朝本土出生的,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天生的权利,谁都不能阻拦,所以这些部落的孩子,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是可以前往城市就读的,但法令是法令,真实情况却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纳。
当地的学校是对这些边民的孩子敞开大门的,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往往会成为汉族孩子的打压对象,甚至即便是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态度也是十分恶劣的,这些边民的孩子会承担整个学校的打扫事务,若是老师有什么事情要做,则也是让他们来做,至于读书的时候,这些边民的孩子需要坐在最后一排,前面的好位置则都是汉族的,而且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都在山里,这些孩子从小学开始便是寄宿在学校的,这些孩子长久以来都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父母不在身边,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许多孩子甚至会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选择轻生,又或者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事实却真的就是如此,种族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对于汉族的父母来说,容忍这些边民的子孙进入学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这已经是能够容忍的最大极限了,毕竟这些学校的经费,是他们纳税建起来的,这些边民一分钱不用出,就可以上这些学校,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因此,许多部族的父母纷纷都把孩子接回了山中,虽然在城市中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自己孩子受这个苦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志比较坚定的孩子选择留了下来,即便有人骂他们,让他们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们也依旧选择留了下来,这样的人也有,但这只是少部分而已。
小学,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孩子,真正坚强到可以忍受大多数人非议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的,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留在学校之中读书的,始终只是少数而已,而这样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学,也必然是会有出息的。
而大多数人的则选择回到了山寨之中,这些山寨虽然没有钱,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学校,来就近读书,在这些学校读书,确实是没有人会欺辱他们,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却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的教师教育,会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这些东西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
且在这些部落之中教书的读书人,其孔孟之道的水准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诵全文罢了,至于这些四书五经之中的道理,真义他们能够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孩子们学了之后,只是认识了一些字而已,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于科学的看法,对于文学,都没有丝毫的进步,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启蒙罢了。
而张世昌如今则答应他们,只要现在归顺与朝廷,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起码他们的孩子不仅仅会识字,还可以知道更多新鲜的知识,同时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这些部落之间,会给他们建造一些图书馆,同时每一期当地的报纸和朝廷中央的报纸,都会给他们每个部落五份,让他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这一切,原本的部落几乎是没有的,他们的生活十分闭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下山一次,因此,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若是他们愿意归顺,还会给他们修建道路,让他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学考试,只要通过了,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进入城市去读中学,学费由当地衙门承担,若是能够上大学,则也可以通过考试来上,每年甚至专门拿出二十个奖学金名额来,只要能够考上的前二十名,当地衙门将帮他们来支付这笔入学费用,以此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种种的好处,对于这些边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张世昌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够考入当地的中学,那么当地的衙门,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为身份种族等问题就欺负他们,那么衙门就会追究当事人,便是开除汉族子弟学生也在所不惜,在学校中,人人平等,谁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对于边民们来说,可以说是让他们真正下定了决心。
要是可以,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面读书啊,山寨的学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规模而已,与那些大城市的学校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昆明,贵阳,大理这些城市的中学,每一个都配备着一个四百米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东西在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到外面去上学,去大城市上学,是必须的,小学之间的差距或许还看不出来,但到了中学,这就是分水岭了,小学到中学的升学率,在如今的宋朝,内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边地则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小学生之中,有六十五个人可以接受到中学教育,这个比例是算上边民的孩童的,可以说是很高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教育的好坏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等到中学升高等中学的时候,升学率之间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内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边地,则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个人里面就三十个人能上所谓的高中,这就要求他们的中学教育必须是在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他们才有更大的可能进入一所高中就读。
不然他们要么是天才,要么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学便是他们教育的终点了,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学就读,但在以前,他们的孩子只能参加周围城市的升学考试,不能像汉族的孩童一样,参与整个云贵的统一考试。
在宋朝,每一个路,道,都有统一的升学考试,通过升学考试来进行排名,从而将最好的学生送到如重点中学中,这很有点像现代的高中,通过成绩,名牌高中选最好的学生,普通高中选普通的学生,技校选最差的那一批,只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九年义务制教育,只有小学是义务的,其余则需要通过考试来完成,这其中中学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学最主要的就不是学习问题了,而是金钱问题了,因为高中升大学,托了大学扩招的福,升学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点大学,则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说想要升入大学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中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点中学,从而能够读一个重点的高中,成为大学生,从此扬名立万,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耀,也因此即便是汉族的家长们,也会努力让孩子努力,去考一个好的中学,但因为宋朝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大城市,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读上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宋朝曾经发生过数次游行,最终教育制度改革,宣布中学考试变成整个路的联考,也就是省级联考,只要成绩好的人,无论是小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可以进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会中的中学就读,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如今宋朝教育体制的特色了。
但边民们在以前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他们只能参与周围地方的联考,即便成绩优异,也只能读一个当地的中学罢了,而在这种中学里面,升学率不过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个边民就更难出头了,因为老师也懒得教导你们,大多数会把时间和功夫花在汉人的孩子那里,以保证他们的升学率能够提升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边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问题的,也是父母们心中的一个结。
而如今,张世昌的许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么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会因为下一代而改变如今的处境,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边民们也是如此,所以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打动了这些父母们,最终让他们倒向了宋朝这一边。
而张世昌其实付出的也并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学校,这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的钱,至于教师,或许麻烦一点,但也不会特别的困难,至于建立图书馆之类的事情,那就更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云贵行省拿不出钱来,还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稳重行事,那么自己只要遵照他的意思来办就是了,对于朝廷来说,这笔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怎么挤都能挤出来的。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罢了,毕竟即便是汉族想要考进那些重点中学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若是大量的边民进入重点中学,必然会挤占汉族的学生额度,这必然会招致整个境内汉族的不满,但对此,张世昌也只能先行这么做了,其实刚占领大理国之后就应该这么做,双方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纵他们互相敌视,直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为所造成的。
(本章完)
毕竟他们与汉族的接触十分频繁,甚至部落之中也已经有不少汉族人口栖息了,对于他们来说,汉族和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时这些部落的老百姓基本上即会说汉语,也会说自己部落的语言,在贸易之中占尽了好处,这些人自然不希望因为种族的问题,而断送了自己的财路。
同时在种族认同上,这些人也已然不是一边倒的认为自己是边民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完全是可以争取的,所以张世昌立刻命令各地方衙门,稳住这些边民们的情绪,如果这些边民种有罂粟田,便答应他们,在短时间内,这些罂粟田可以继续种植下去,不会拆除,同时朝廷答应他们,将会未来五年内,在他们的部落之中修建一些正规的小学,且会从城市中派出一些受到过正规教育的老师来教导这些孩子们。
让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至于落后于汉族的小孩儿,从教育上彻底改变边民们的意识形态,让边民与汉族相互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这是长远的目标,而这样的条件,对于边民们来说,无疑是很吸引人的,做父母的,最想要做的便是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纵然是边民,可生活在宋朝的土地上久了,也知道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这一代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时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够走出这片大山,去往大城市中看看,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一辈子跟自己一样,窝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走不出去。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教育,即便是这些靠近汉族的边民部族,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这些部族大多数都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经济上十分贫困,当地的衙门对于这些边民又有偏见,自然不愿意给他们补助,他们的孩子可以说是很难上学的,当然,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去山下的城市上学,这一点是朝廷的法令所保证的。
在宋朝,无论是汉族子弟还是边民,又或者是殖民地的孩子,只要是在宋朝本土出生的,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天生的权利,谁都不能阻拦,所以这些部落的孩子,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是可以前往城市就读的,但法令是法令,真实情况却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纳。
当地的学校是对这些边民的孩子敞开大门的,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往往会成为汉族孩子的打压对象,甚至即便是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态度也是十分恶劣的,这些边民的孩子会承担整个学校的打扫事务,若是老师有什么事情要做,则也是让他们来做,至于读书的时候,这些边民的孩子需要坐在最后一排,前面的好位置则都是汉族的,而且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都在山里,这些孩子从小学开始便是寄宿在学校的,这些孩子长久以来都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父母不在身边,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许多孩子甚至会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选择轻生,又或者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事实却真的就是如此,种族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对于汉族的父母来说,容忍这些边民的子孙进入学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这已经是能够容忍的最大极限了,毕竟这些学校的经费,是他们纳税建起来的,这些边民一分钱不用出,就可以上这些学校,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因此,许多部族的父母纷纷都把孩子接回了山中,虽然在城市中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自己孩子受这个苦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志比较坚定的孩子选择留了下来,即便有人骂他们,让他们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们也依旧选择留了下来,这样的人也有,但这只是少部分而已。
小学,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孩子,真正坚强到可以忍受大多数人非议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的,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留在学校之中读书的,始终只是少数而已,而这样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学,也必然是会有出息的。
而大多数人的则选择回到了山寨之中,这些山寨虽然没有钱,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学校,来就近读书,在这些学校读书,确实是没有人会欺辱他们,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却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的教师教育,会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这些东西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
且在这些部落之中教书的读书人,其孔孟之道的水准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诵全文罢了,至于这些四书五经之中的道理,真义他们能够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孩子们学了之后,只是认识了一些字而已,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于科学的看法,对于文学,都没有丝毫的进步,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启蒙罢了。
而张世昌如今则答应他们,只要现在归顺与朝廷,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起码他们的孩子不仅仅会识字,还可以知道更多新鲜的知识,同时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这些部落之间,会给他们建造一些图书馆,同时每一期当地的报纸和朝廷中央的报纸,都会给他们每个部落五份,让他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这一切,原本的部落几乎是没有的,他们的生活十分闭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下山一次,因此,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若是他们愿意归顺,还会给他们修建道路,让他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学考试,只要通过了,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进入城市去读中学,学费由当地衙门承担,若是能够上大学,则也可以通过考试来上,每年甚至专门拿出二十个奖学金名额来,只要能够考上的前二十名,当地衙门将帮他们来支付这笔入学费用,以此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种种的好处,对于这些边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张世昌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够考入当地的中学,那么当地的衙门,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为身份种族等问题就欺负他们,那么衙门就会追究当事人,便是开除汉族子弟学生也在所不惜,在学校中,人人平等,谁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对于边民们来说,可以说是让他们真正下定了决心。
要是可以,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面读书啊,山寨的学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规模而已,与那些大城市的学校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昆明,贵阳,大理这些城市的中学,每一个都配备着一个四百米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东西在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到外面去上学,去大城市上学,是必须的,小学之间的差距或许还看不出来,但到了中学,这就是分水岭了,小学到中学的升学率,在如今的宋朝,内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边地则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小学生之中,有六十五个人可以接受到中学教育,这个比例是算上边民的孩童的,可以说是很高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教育的好坏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等到中学升高等中学的时候,升学率之间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内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边地,则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个人里面就三十个人能上所谓的高中,这就要求他们的中学教育必须是在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他们才有更大的可能进入一所高中就读。
不然他们要么是天才,要么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学便是他们教育的终点了,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学就读,但在以前,他们的孩子只能参加周围城市的升学考试,不能像汉族的孩童一样,参与整个云贵的统一考试。
在宋朝,每一个路,道,都有统一的升学考试,通过升学考试来进行排名,从而将最好的学生送到如重点中学中,这很有点像现代的高中,通过成绩,名牌高中选最好的学生,普通高中选普通的学生,技校选最差的那一批,只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九年义务制教育,只有小学是义务的,其余则需要通过考试来完成,这其中中学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学最主要的就不是学习问题了,而是金钱问题了,因为高中升大学,托了大学扩招的福,升学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点大学,则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说想要升入大学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中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点中学,从而能够读一个重点的高中,成为大学生,从此扬名立万,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耀,也因此即便是汉族的家长们,也会努力让孩子努力,去考一个好的中学,但因为宋朝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大城市,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读上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宋朝曾经发生过数次游行,最终教育制度改革,宣布中学考试变成整个路的联考,也就是省级联考,只要成绩好的人,无论是小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可以进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会中的中学就读,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如今宋朝教育体制的特色了。
但边民们在以前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他们只能参与周围地方的联考,即便成绩优异,也只能读一个当地的中学罢了,而在这种中学里面,升学率不过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个边民就更难出头了,因为老师也懒得教导你们,大多数会把时间和功夫花在汉人的孩子那里,以保证他们的升学率能够提升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边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问题的,也是父母们心中的一个结。
而如今,张世昌的许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么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会因为下一代而改变如今的处境,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边民们也是如此,所以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打动了这些父母们,最终让他们倒向了宋朝这一边。
而张世昌其实付出的也并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学校,这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的钱,至于教师,或许麻烦一点,但也不会特别的困难,至于建立图书馆之类的事情,那就更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云贵行省拿不出钱来,还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稳重行事,那么自己只要遵照他的意思来办就是了,对于朝廷来说,这笔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怎么挤都能挤出来的。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罢了,毕竟即便是汉族想要考进那些重点中学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若是大量的边民进入重点中学,必然会挤占汉族的学生额度,这必然会招致整个境内汉族的不满,但对此,张世昌也只能先行这么做了,其实刚占领大理国之后就应该这么做,双方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纵他们互相敌视,直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为所造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