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袁隗坐于主座,堂中左上首和次首的位置被空缺了出来,而排在第三个位置就是新晋司徒袁逢,此时袁逢,恶狠狠的瞪了前面两个位置,仿佛能将这缺席的人,给瞪死一般。
气哄哄的他,一脚将面前的桌案踢翻,口中怒吼
“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废物!粮饷、安家费收的不少,面对曹军却一点反抗都没有,养了这么久,转眼成了曹军了!
许凉、伍宕,什么原大将军麾下大将,就是两个草包,曹性一回来,就束手就擒了!”
“周阳!稍安勿躁!”
原何进府中掾吏,名士,丞相府长吏何颙,开口相劝。
原何进府中的主簿陈琳也在此列,不过他们位置都在袁逢后面,而许凉、伍宕两个武夫,自然是不能位列左首和次首的。
“伯求,你是不知道,这许凉、伍宕有多么的厚颜无耻,当初是他两……”
许凉、伍宕成了袁逢的出气筒,颇有指桑骂槐的意思。
“周阳!”
主座上的当今丞相袁隗开口了,身为兄长却明显次于弟弟袁隗的袁逢,老实的收声。
以此可以看出,他不愧是袁绍、袁术的生父,特别是嫡子袁术,恐怕有几分脾气就是继承他的。
“前些日子,张旻前来道贺,说明了曹性的态度,这次曹性得胜回来,最是意气风发之时,切不可乱了分寸!丞相之位已经坐实,且看看明日上朝之时,他有何话说!”
丞相府中,袁家人正在研究怎么应对曹性。
后将军府中,曹性却在大吃大喝,确切的说,接待贵客,如果袁逢在此,肯定就会暴跳如雷,因为丞相府缺席的人就在这里,包过左首和次首的人。
其中还有许凉、伍宕,如今这前脚还是丞相府倚重的将领,后脚,成了曹军军司马。
这二位也是在史书上,留过名字,留名的一笔就来自于,向何进献策,让灵帝检阅御林军,为此灵帝临死前还当了一回“无上大将军”!
至于能力,据情报也就是准一流、二流水平。
第二日,光熹二年元月初三,本是休沐的日子,因为曹性的回归而百官上朝。
西北边患被平,理论上天下再也没有哪支军队可以比拟曹军,十五万大军的回归洛阳,加上原有的驻洛阳的河南尹的五万大军,洛阳周边曹军达到了二十一万。
刚刚被袁家组织起来没有两月的一万新卒,为曹军凑出了这一万的零头。
此时此刻,百官再也不敢小看曹性,提起曹性的时候,本能的将他说成并州九卿出身之士族曹家,而不是雁门庶民曹。
朝会开始,百官纷纷与皇帝、太后拜年,随着宦官开始进行朝礼,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上朝的宦官,不是张让,也不是十常侍中的任何一位。
而是一位名声不显的宦官,身上中常侍的官服都可以看出来,其是新人。
这位新人任中常侍,刚刚与百官配合着,行完朝礼。
刘辫已经开口说话了,这是他上朝有数的几次发言,其对着作揖的百官一挥手
“众爱卿平身,朕持掌天下也有半年,如今进入光熹二年,各地叛乱多有清平,朝堂之上一片光明……”
长篇大论长达数千字,而刘辫就像一位蹩脚的演员,表情麻木的快要睡着了,如同背读台词一般,期间新任的中常侍,还不时小声提醒。
哪怕如此,百官也得恭恭敬敬的听着。
在中常侍的咳嗽声下,刘辫说出了长篇大论的结尾,可能实在是背累了,形容词直接都改成了一样的
“太尉丁宫劳苦功高,入录尚书事,为尚书仆射!
司空许相劳苦功高,入尚书事,为吏部尚书!
司徒袁逢劳苦……博学广才,入宫为朕之师,升太傅!
少府王允升司徒,入尚书事,为礼部尚书!”
刘辫以为总算背读完了,就要散朝,中常侍连忙小声提醒,耳语了几遍,只见刘辫点了点头
“尚书台制度有些荒废了,得改,就从名字改起,以后,尚书台更名为内阁,取名宫内阁殿之意,内阁之长设尚书令由丞相袁隗兼任,次长设尚书仆射。
六曹尚书更名为六部尚书,三公曹更名户部,吏曹更名吏部,民曹更名民部,余等对应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尚书令、尚书仆射、六部尚书,共八人组成内阁,授各殿大博士衔,秩千石!
内阁辅助朕处理一切政务。
内阁之下,又有国会,原尚书台尚书左右丞2人、尚书侍郎36人、尚书令史18人,共56人,皆入国会,这些职位皆由朝廷官员兼任。
同时天下十三州一百零五郡国,每州出2人,每郡出1人,共131人,填补国会。
朝官加地方州郡官,共187人,在国会期间授予国士头衔!秩六百石!
国士有监督权、国会时参与国策制定权!”
此话从木讷的刘辫口中说出,让袁隗、袁逢惊的说不出话来,耐人寻味的是,三公都入了内阁,而位高于三公半级的太傅袁逢却没有。
这让两人想起了昨日为何许相、丁宫、王允会缺席。
内阁国会等于总揽了天下大权。
让他们惊的说不出话的是,在场百官,除了他们一系的,虽也惊讶,但更多的是眼神透露着兴奋,由此可见,他们是知情者,只有昨日还研究着怎么对付曹性的袁家一系,被瞒在鼓里!
刘辫接下来的话,更是让袁家一系之外的百官,发出沸腾的声音。
刘辫将他背读的最后一句话说出
“殿前大博士、国会国士由皇帝钦点,俸禄都为特加,可与职位叠加!”
千石、六百石如果是唯一的俸禄,那说明这官职只能算中低级官员,当初尚书台就是如此。
但成了可叠加的之后,如九卿本为中两千石,加上尚书就成了三千石,地方县令为六百石,有幸加上国士,就是一千二百石,比郡丞还高。
刘辫刚刚说完,三公许相、丁宫、王允,领着大半的官员,拱手作揖“陛下圣明!”
-
--
气哄哄的他,一脚将面前的桌案踢翻,口中怒吼
“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废物!粮饷、安家费收的不少,面对曹军却一点反抗都没有,养了这么久,转眼成了曹军了!
许凉、伍宕,什么原大将军麾下大将,就是两个草包,曹性一回来,就束手就擒了!”
“周阳!稍安勿躁!”
原何进府中掾吏,名士,丞相府长吏何颙,开口相劝。
原何进府中的主簿陈琳也在此列,不过他们位置都在袁逢后面,而许凉、伍宕两个武夫,自然是不能位列左首和次首的。
“伯求,你是不知道,这许凉、伍宕有多么的厚颜无耻,当初是他两……”
许凉、伍宕成了袁逢的出气筒,颇有指桑骂槐的意思。
“周阳!”
主座上的当今丞相袁隗开口了,身为兄长却明显次于弟弟袁隗的袁逢,老实的收声。
以此可以看出,他不愧是袁绍、袁术的生父,特别是嫡子袁术,恐怕有几分脾气就是继承他的。
“前些日子,张旻前来道贺,说明了曹性的态度,这次曹性得胜回来,最是意气风发之时,切不可乱了分寸!丞相之位已经坐实,且看看明日上朝之时,他有何话说!”
丞相府中,袁家人正在研究怎么应对曹性。
后将军府中,曹性却在大吃大喝,确切的说,接待贵客,如果袁逢在此,肯定就会暴跳如雷,因为丞相府缺席的人就在这里,包过左首和次首的人。
其中还有许凉、伍宕,如今这前脚还是丞相府倚重的将领,后脚,成了曹军军司马。
这二位也是在史书上,留过名字,留名的一笔就来自于,向何进献策,让灵帝检阅御林军,为此灵帝临死前还当了一回“无上大将军”!
至于能力,据情报也就是准一流、二流水平。
第二日,光熹二年元月初三,本是休沐的日子,因为曹性的回归而百官上朝。
西北边患被平,理论上天下再也没有哪支军队可以比拟曹军,十五万大军的回归洛阳,加上原有的驻洛阳的河南尹的五万大军,洛阳周边曹军达到了二十一万。
刚刚被袁家组织起来没有两月的一万新卒,为曹军凑出了这一万的零头。
此时此刻,百官再也不敢小看曹性,提起曹性的时候,本能的将他说成并州九卿出身之士族曹家,而不是雁门庶民曹。
朝会开始,百官纷纷与皇帝、太后拜年,随着宦官开始进行朝礼,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上朝的宦官,不是张让,也不是十常侍中的任何一位。
而是一位名声不显的宦官,身上中常侍的官服都可以看出来,其是新人。
这位新人任中常侍,刚刚与百官配合着,行完朝礼。
刘辫已经开口说话了,这是他上朝有数的几次发言,其对着作揖的百官一挥手
“众爱卿平身,朕持掌天下也有半年,如今进入光熹二年,各地叛乱多有清平,朝堂之上一片光明……”
长篇大论长达数千字,而刘辫就像一位蹩脚的演员,表情麻木的快要睡着了,如同背读台词一般,期间新任的中常侍,还不时小声提醒。
哪怕如此,百官也得恭恭敬敬的听着。
在中常侍的咳嗽声下,刘辫说出了长篇大论的结尾,可能实在是背累了,形容词直接都改成了一样的
“太尉丁宫劳苦功高,入录尚书事,为尚书仆射!
司空许相劳苦功高,入尚书事,为吏部尚书!
司徒袁逢劳苦……博学广才,入宫为朕之师,升太傅!
少府王允升司徒,入尚书事,为礼部尚书!”
刘辫以为总算背读完了,就要散朝,中常侍连忙小声提醒,耳语了几遍,只见刘辫点了点头
“尚书台制度有些荒废了,得改,就从名字改起,以后,尚书台更名为内阁,取名宫内阁殿之意,内阁之长设尚书令由丞相袁隗兼任,次长设尚书仆射。
六曹尚书更名为六部尚书,三公曹更名户部,吏曹更名吏部,民曹更名民部,余等对应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尚书令、尚书仆射、六部尚书,共八人组成内阁,授各殿大博士衔,秩千石!
内阁辅助朕处理一切政务。
内阁之下,又有国会,原尚书台尚书左右丞2人、尚书侍郎36人、尚书令史18人,共56人,皆入国会,这些职位皆由朝廷官员兼任。
同时天下十三州一百零五郡国,每州出2人,每郡出1人,共131人,填补国会。
朝官加地方州郡官,共187人,在国会期间授予国士头衔!秩六百石!
国士有监督权、国会时参与国策制定权!”
此话从木讷的刘辫口中说出,让袁隗、袁逢惊的说不出话来,耐人寻味的是,三公都入了内阁,而位高于三公半级的太傅袁逢却没有。
这让两人想起了昨日为何许相、丁宫、王允会缺席。
内阁国会等于总揽了天下大权。
让他们惊的说不出话的是,在场百官,除了他们一系的,虽也惊讶,但更多的是眼神透露着兴奋,由此可见,他们是知情者,只有昨日还研究着怎么对付曹性的袁家一系,被瞒在鼓里!
刘辫接下来的话,更是让袁家一系之外的百官,发出沸腾的声音。
刘辫将他背读的最后一句话说出
“殿前大博士、国会国士由皇帝钦点,俸禄都为特加,可与职位叠加!”
千石、六百石如果是唯一的俸禄,那说明这官职只能算中低级官员,当初尚书台就是如此。
但成了可叠加的之后,如九卿本为中两千石,加上尚书就成了三千石,地方县令为六百石,有幸加上国士,就是一千二百石,比郡丞还高。
刘辫刚刚说完,三公许相、丁宫、王允,领着大半的官员,拱手作揖“陛下圣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