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素有天下观,没有国家观。早在夏朝的时候,各国的人才,就有了自由流动的传统。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争论得不亦乐乎,但仍有部分共同的文化认同。
夏朝末期,伊尹离夏入商。商朝末年,吕公望投奔西周。这两人在后世,虽然没有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地位,但却被奉为辅佐国君的贤臣良相,没有人指责他们背弃故国之举。
到了春秋战国,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少人在本国默默无闻,到了他国后,却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少士人,不介意入仕他国,但也有人怀着朴素的国家观,将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国家。楚怀王时代的屈原,如果他愿意,可以学巫臣投奔他国,但屈原最后却宁愿投汨罗江而死。
韩非曾在楚国兰陵就学,屈原的传说,自然不会陌生,或许,他正是想要学习屈原,为韩国的破灭,而心灰意冷。
“啪”一声,寂静的夜晚里,铜灯里的灯芯炸出了细微的声响,拉回了蒙恬的思绪。
韩非当真不在乎韩王安的性命?还是故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蒙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敢问韩子如何看待韩国的灭亡?”
蒙恬觉得这样冷场有些不好,总要找些话来说。
“韩国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不可谓不尽心,可秦国仍然贪图韩国的一郡之地,举兵而灭之,如何让人心服口服。”
韩非深恨自己晚生了百来年,若是遇上韩国历史上的明君韩昭侯,韩国未尝没有图强的可能。秦国商鞅变法后,韩国连战连败,丧师失地,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的可能。
“郑国国小民弱,小心的侍奉六卿,还不是照样灭亡在韩氏的手里。”
蒙恬的脸上,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张良呆在一旁,显得颇有些不自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就多次和他说道韩国灭亡的事,讽刺韩国的贵族,国家灭亡的命运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开始叫屈。
韩氏立国后,立即发兵攻打郑国,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原来就是郑国的都城,证据确凿,张良话到口里,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又都去了哪里?”
韩非学富五车,蒙恬口里的疑问,韩非心里自然知晓。
自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后,各国之间的兼并就没有停止,只不过从春秋后期开始,天下兼并的趋势变得更加激烈。
楚国受封的时候,爵位为子爵,只有区区五十里地。后来方圆五千里的楚国,皆为兼并而来。
兼并,对他国而言,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主动兼并的国家而言,却代表着一种进取精神。
进入战国,主动兼并他国,取得重大胜利的国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而失败的国家,则成为了七大战国的盘中餐。
“战国大争之世,以力取胜,胜者为王,蒙将军倒是看得明白。”
韩非躺在榻上,望着有些漆黑的屋顶,没有正面回答蒙恬的问题。他潜心研究法家学说,对于法家的霸道思想,从心底里赞同。
郑国常年遭受晋楚两国蹂躏,国家疲敝。韩氏立国后,迫切的想要郑国这块地盘,而郑国刚好实力弱小,抵不住韩国的进攻。说起来,郑国还是姬姓国呢。
每每想到此处,韩非的心里就倍感痛苦。秦国攻灭韩国,兼并天下,符合他心中的学说,但落到实处,韩非却主张存韩,不也矛盾乎。
“司马法有云,灭其国,爱其人,灭之可也。秦军攻灭韩国,秋毫无犯,韩国宗室得存,韩子为何始终耿耿于怀呢?”
李斯主张铲除诸侯宗室宗亲,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山东六国,立国几百年,各国宗室在民间仍然有相当大的号召作用。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宗亲,就会被抬出来作为旗帜,登台露面。
秦末动乱的时候,各支叛乱的队伍里,时常见到韩王信、魏王咎、齐王田荣的名字。这些人能够活着,得多亏秦人没有对他们进行清算。
如果秦国当真按照李斯的提议,清除这些六国宗室,快刀斩乱麻,倒是会少了许多麻烦。只是经过罪不株连思想教育的蒙恬,实在无法违背本心去支持李斯。
“韩子见察深明,心中应当明白,以秦国目前的态势,天下当归于一的理想,不久就会出现。”
蒙恬挥手划了一个大圈,从北到南,从西向东:“百家争鸣以来,天下归于一,乃诸子百家共同的梦想,眼看现在就要实现了,韩子却自绝于天下,自绝于天下黔首,蒙恬窃以为,韩子跟儒生一般迂也。”
“不要拿我和儒生相提并论。”
韩非睁大了眼睛,对着蒙恬怒目而视。
韩非平生最看不起儒生,说他们只知道摇唇鼓舌,却拿不出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孟子会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虚心求教让国家强大的办法,孟子却指责梁惠王一心求利,心中不怀仁义。
口中的仁义,说破了天,能阻止别国攻打,能富国强军吗?韩非著书的时候,毫不气的把儒生列为五蠹之一。天下的儒生,看到韩非写的文章,自然对他口诛笔伐,双方互相看不惯,视同仇雠。
“儒生自然不能和韩子相比。”
蒙恬笑了笑,韩非的性子,适合作为学人,真的不适合从政。
张良爱好黄老之学,见蒙恬在韩非面前贬低儒生,也不出言反驳。这个时候,儒家还没有取得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只有齐鲁之地,更为盛行。
后世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原先国民党内的不少元老,不顾艰难险阻,积极北上参加政府的构建。韩非潜心研究法家学说,集大成于一身,蒙恬不相信,韩非没有参与构建崭新国家的念头。
想到这里,蒙恬掏出了怀中的地图,展现在韩非面前:“秦国东出函谷,兼并六国,六国没了,秦国又何尝没有变化呢!七雄合并而成的国家,已经不是单纯的秦国,而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新的国家,仿佛初生的婴儿,该接受怎样的学步,韩子的心中,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想法?”
-
--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争论得不亦乐乎,但仍有部分共同的文化认同。
夏朝末期,伊尹离夏入商。商朝末年,吕公望投奔西周。这两人在后世,虽然没有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地位,但却被奉为辅佐国君的贤臣良相,没有人指责他们背弃故国之举。
到了春秋战国,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少人在本国默默无闻,到了他国后,却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少士人,不介意入仕他国,但也有人怀着朴素的国家观,将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国家。楚怀王时代的屈原,如果他愿意,可以学巫臣投奔他国,但屈原最后却宁愿投汨罗江而死。
韩非曾在楚国兰陵就学,屈原的传说,自然不会陌生,或许,他正是想要学习屈原,为韩国的破灭,而心灰意冷。
“啪”一声,寂静的夜晚里,铜灯里的灯芯炸出了细微的声响,拉回了蒙恬的思绪。
韩非当真不在乎韩王安的性命?还是故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蒙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敢问韩子如何看待韩国的灭亡?”
蒙恬觉得这样冷场有些不好,总要找些话来说。
“韩国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不可谓不尽心,可秦国仍然贪图韩国的一郡之地,举兵而灭之,如何让人心服口服。”
韩非深恨自己晚生了百来年,若是遇上韩国历史上的明君韩昭侯,韩国未尝没有图强的可能。秦国商鞅变法后,韩国连战连败,丧师失地,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的可能。
“郑国国小民弱,小心的侍奉六卿,还不是照样灭亡在韩氏的手里。”
蒙恬的脸上,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张良呆在一旁,显得颇有些不自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就多次和他说道韩国灭亡的事,讽刺韩国的贵族,国家灭亡的命运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开始叫屈。
韩氏立国后,立即发兵攻打郑国,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原来就是郑国的都城,证据确凿,张良话到口里,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又都去了哪里?”
韩非学富五车,蒙恬口里的疑问,韩非心里自然知晓。
自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后,各国之间的兼并就没有停止,只不过从春秋后期开始,天下兼并的趋势变得更加激烈。
楚国受封的时候,爵位为子爵,只有区区五十里地。后来方圆五千里的楚国,皆为兼并而来。
兼并,对他国而言,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主动兼并的国家而言,却代表着一种进取精神。
进入战国,主动兼并他国,取得重大胜利的国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而失败的国家,则成为了七大战国的盘中餐。
“战国大争之世,以力取胜,胜者为王,蒙将军倒是看得明白。”
韩非躺在榻上,望着有些漆黑的屋顶,没有正面回答蒙恬的问题。他潜心研究法家学说,对于法家的霸道思想,从心底里赞同。
郑国常年遭受晋楚两国蹂躏,国家疲敝。韩氏立国后,迫切的想要郑国这块地盘,而郑国刚好实力弱小,抵不住韩国的进攻。说起来,郑国还是姬姓国呢。
每每想到此处,韩非的心里就倍感痛苦。秦国攻灭韩国,兼并天下,符合他心中的学说,但落到实处,韩非却主张存韩,不也矛盾乎。
“司马法有云,灭其国,爱其人,灭之可也。秦军攻灭韩国,秋毫无犯,韩国宗室得存,韩子为何始终耿耿于怀呢?”
李斯主张铲除诸侯宗室宗亲,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山东六国,立国几百年,各国宗室在民间仍然有相当大的号召作用。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宗亲,就会被抬出来作为旗帜,登台露面。
秦末动乱的时候,各支叛乱的队伍里,时常见到韩王信、魏王咎、齐王田荣的名字。这些人能够活着,得多亏秦人没有对他们进行清算。
如果秦国当真按照李斯的提议,清除这些六国宗室,快刀斩乱麻,倒是会少了许多麻烦。只是经过罪不株连思想教育的蒙恬,实在无法违背本心去支持李斯。
“韩子见察深明,心中应当明白,以秦国目前的态势,天下当归于一的理想,不久就会出现。”
蒙恬挥手划了一个大圈,从北到南,从西向东:“百家争鸣以来,天下归于一,乃诸子百家共同的梦想,眼看现在就要实现了,韩子却自绝于天下,自绝于天下黔首,蒙恬窃以为,韩子跟儒生一般迂也。”
“不要拿我和儒生相提并论。”
韩非睁大了眼睛,对着蒙恬怒目而视。
韩非平生最看不起儒生,说他们只知道摇唇鼓舌,却拿不出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孟子会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虚心求教让国家强大的办法,孟子却指责梁惠王一心求利,心中不怀仁义。
口中的仁义,说破了天,能阻止别国攻打,能富国强军吗?韩非著书的时候,毫不气的把儒生列为五蠹之一。天下的儒生,看到韩非写的文章,自然对他口诛笔伐,双方互相看不惯,视同仇雠。
“儒生自然不能和韩子相比。”
蒙恬笑了笑,韩非的性子,适合作为学人,真的不适合从政。
张良爱好黄老之学,见蒙恬在韩非面前贬低儒生,也不出言反驳。这个时候,儒家还没有取得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只有齐鲁之地,更为盛行。
后世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原先国民党内的不少元老,不顾艰难险阻,积极北上参加政府的构建。韩非潜心研究法家学说,集大成于一身,蒙恬不相信,韩非没有参与构建崭新国家的念头。
想到这里,蒙恬掏出了怀中的地图,展现在韩非面前:“秦国东出函谷,兼并六国,六国没了,秦国又何尝没有变化呢!七雄合并而成的国家,已经不是单纯的秦国,而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新的国家,仿佛初生的婴儿,该接受怎样的学步,韩子的心中,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