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里宾特洛甫一番讲述,方彦也对当前的情况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原来自从冬季战争爆发以来,德国与意大利这对盟友的矛盾就急剧凸显。意大利政府对苏联恃强凌弱的行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最猛烈的抨击,将苏联直斥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凶残的魔鬼”。意大利国内舆论更是群情汹汹,一边倒的同情芬兰仇视苏联——这登时就让德国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为了维系当前这个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东线安宁局面,希特勒不得不选择为苏联的侵略大开绿灯:芬兰在11月初局势紧张之时向德国订购的武器装备,希特勒命令全部暂扣不许交货,甚至于芬兰向意大利订购的军火,希特勒都拒绝其通过自家领土向芬兰运货。德国的这番表现无疑令意大利大为着恼。之前你们联合苏联瓜分波兰已经是触碰了我的底线,现在竟然还要拉偏架帮衬苏联,难道真是要抛弃意大利,投入苏联人的怀抱了么?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偏偏拙劣无能的苏联红军在边境打了5天,却依旧无法突破芬兰人的任何主要防御;希特勒那幸灾乐祸的酣畅心情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分钟,便很快就被凝重和棘手所取代了。现在情况很明显:倘若苏联能够迅速击败芬兰,造成占领赫尔辛基的既成事实,那么无力改变现状的意大利只能偃旗息鼓,德国也就能有充足的回圜空间来弥补德意之间的关系裂口。而一旦苏联对芬兰久攻不克,德意两国在冬季战争上的立场分歧势必会被不断发酵和放大。等到达某个临界点时,墨索里尼说不定真会考虑脱离与德国的盟约、朝英法靠拢!
昨天12月5日,让希特勒担心的情况就开始端倪初显。小齐亚诺在意大利中央广播发表公开演讲,号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站起来支援芬兰的卫国战争;而希特勒自1934年起就宣称德国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无疑成为了德意之间的龃龉从幕后走向公开的前兆。
得知这番演讲的希特勒顿感警觉。要知道,当初他拉墨索里尼入伙时,正是借助漫长的西班牙内战来让支援国民军的意大利与英法长期交恶,这才使得墨索里尼为抗衡英法、而倒向了德国。此时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然而那个得利的渔翁却变成了英法!
现在希特勒准备借方彦之手做的,便是通过方彦这条非官方渠道稳住墨索里尼翁婿,让他们相信德国同样是敌视苏联的,从而停止在政治层面上的对德对抗。这些话显然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德国现阶段必须维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而相比于冒着被苏联内务部探知的风险、派遣政府部门人员前去接触,使用方彦这条线显然要便利太多了。同为独裁者的希特勒很清楚,在施行法西斯体制的意大利王国,只要墨索里尼个人点头,那么即便是不得人心的政策也能暂时实施、而不会遭致强烈反抗。
“我很乐意为您效劳。”方彦目光清澈,点头应允道。希特勒交代的这件事情对方彦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当前布罗姆和齐亚诺两个家族仍然存在着好几个重要领域的合作。如果方彦的身份仍显敏感,那么就让便宜兄长弗雷亚去一趟罗马;在看到方彦、和至亲西尔维娅写的信件之后,小齐亚诺等人也就应该明白德国政府的态度。
不过方彦心中仍然存在疑惑:自己和墨索里尼的复杂姻亲关系,对于解决今天德国遇到的问题应该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要想说动意大利领袖、以及那群罗马政府的核心成员,德国肯定还要有其他方面的表示。当下方彦便出言相问。
“约纳斯,看来你的政治眼光并没有因为军旅生涯而退步。”希特勒的眼眸中带着欣赏,丝毫没有因身为军人的方彦僭越政治决策而感到恼怒。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眼界绝不仅限于自身现有格局的人,不然也绝不可能以纯草根出身的平凡资历,在刚接任总理之位后就把国内外的敌人都玩弄于股掌之中。更何况方彦是希特勒最为器重的忘年故友,挟偷袭斯卡帕湾大胜之势归国的他,如今已然成为希特勒眼前数得着的亲信近臣,比起许多内阁部长的地位还要薰灼。
希特勒吸了口气,说道:“到了今天这个程度,德国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凭借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扭转意大利政府的意志了。我准备从这个月开始,把每月向意大利援助的物资总量增加30%;意大利人之前一直希望得到的150门重型高射炮,也分批次援助给他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交好苏联,所需要给予意大利人的损失补偿。我相信,贝尼托(墨索里尼)他们还是能看得清形势的。只要我们能一直在陆海战场上获得胜利,意大利就不会放弃与德国缔结的盟约。”
方彦至此完全明白了希特勒的打算。与此前希特勒做出的那一连串复杂而高明的政治手腕不同,此番他的意图却是异常直白:既然德国因为支持苏联而损害了意大利的利益,那么就通过钢铁、煤炭、和军火的免费援助来予以补偿。虽然意大利同样和苏联不对付,但前者目前却也并非是苏联的直接敌人。在德国本身就与意大利签有盟约的情况下,这种对意大利的示好显然不会像支援芬兰那样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希特勒江郎才尽,完全是因为当前的欧洲形势已经随着德国与英法的战争爆发而变得急剧直白起来;希特勒再无法使用他最擅长的以夷制夷,只能用最单纯的暴力手段来进行破局。
不过,虽然当前德国在战略上已经无计可施,但如果能有足以形成代差的强力战术,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形势。开战前阵容足足是德国海军3倍的英国本土舰队,不就在斯卡帕湾中被航母舰载机的偷袭直接打成残废了么?
“尊敬的元首,这些物资固然能起到安抚意大利的作用,但它们同样是我国非常需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在和英法进行战争!我认为我们应当把一些对德国来说并不重要,然而意大利人却是迫切急需的东西给他们,这样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方彦眨了眨眼睛,神情轻松地说道。
“约纳斯,你不会想说是让德国为意大利援助芬兰的物资敞开国土吧。”旁边的里宾特洛甫终于找到了插话的机会,语气严肃地否定道,“我就明确告诉你,这一点绝对不可行。目前的东线大局不能被破坏,俄国人不可能会坐视这些军火通过德国而无动于衷。如果真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元首早就洞悉透彻了。”
方彦闻言撇了撇嘴,里宾特洛甫这家伙还真是一有机会就拍希特勒的马屁;作为老牌政府职员而并非是纳粹党出身的人,能对希特勒讨好到这一步的,整个德国中枢也就只有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可与之媲美了。不过,里宾特洛甫的头脑却也让方彦暗自惊异:自己刚才只是笼统提了一句,对方就径直指出意大利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对芬兰进行军事支援,以同时收获声望和金钱。
“如果这些军火不是从陆地经过,而是从天空运输呢?”方彦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想法。面对希特勒惊愕的神色,方彦不紧不慢地开口,神情间已是胸有成竹:“根据1929年签署的国际航空公约,两个国家之间的民用机是被允许使用必经的第三国领空的。比如,从米兰飞往伦敦的机就有超过一半航程都是在法国领空上,意大利大陆航空公司只需向法国政府支付相应的过路费即可。既然意大利可以借道法国飞英国,那么同样也可以借道德国创立飞瑞典的业务!”
希特勒眼眸中精光绽耀,沉思半晌后,猛然一拍沙发扶手:“这真是个绝好的策略!此刻瑞典和意大利都是中立国,建立运航空完全符合相关的法令。而瑞典的政治立场又是亲芬兰,意大利飞机再飞往芬兰绝对不会遭到瑞典方面的阻拦。等到空中航线建立起来之后,究竟飞机内搭载的是乘还是军火,我们也无从得知。因此俄国人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来责难我们,难不成还要让我们在空中截停意大利飞机,进行违禁品检查?”
说到最后一句,希特勒终于忍不住咯咯笑了出来。
里宾特洛甫心中同样惊佩于方彦的这招机变,嘴上却是质疑道:“即便这么做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可是运输量又该如何保证?从意大利到瑞典的直线距离最短也要1300公里,比到伦敦远了50%。即便只是单程飞行,一架飞机也装载不了多少货物,这对芬兰军队在战场上的需求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
--
原来自从冬季战争爆发以来,德国与意大利这对盟友的矛盾就急剧凸显。意大利政府对苏联恃强凌弱的行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最猛烈的抨击,将苏联直斥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凶残的魔鬼”。意大利国内舆论更是群情汹汹,一边倒的同情芬兰仇视苏联——这登时就让德国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为了维系当前这个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东线安宁局面,希特勒不得不选择为苏联的侵略大开绿灯:芬兰在11月初局势紧张之时向德国订购的武器装备,希特勒命令全部暂扣不许交货,甚至于芬兰向意大利订购的军火,希特勒都拒绝其通过自家领土向芬兰运货。德国的这番表现无疑令意大利大为着恼。之前你们联合苏联瓜分波兰已经是触碰了我的底线,现在竟然还要拉偏架帮衬苏联,难道真是要抛弃意大利,投入苏联人的怀抱了么?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偏偏拙劣无能的苏联红军在边境打了5天,却依旧无法突破芬兰人的任何主要防御;希特勒那幸灾乐祸的酣畅心情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分钟,便很快就被凝重和棘手所取代了。现在情况很明显:倘若苏联能够迅速击败芬兰,造成占领赫尔辛基的既成事实,那么无力改变现状的意大利只能偃旗息鼓,德国也就能有充足的回圜空间来弥补德意之间的关系裂口。而一旦苏联对芬兰久攻不克,德意两国在冬季战争上的立场分歧势必会被不断发酵和放大。等到达某个临界点时,墨索里尼说不定真会考虑脱离与德国的盟约、朝英法靠拢!
昨天12月5日,让希特勒担心的情况就开始端倪初显。小齐亚诺在意大利中央广播发表公开演讲,号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站起来支援芬兰的卫国战争;而希特勒自1934年起就宣称德国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无疑成为了德意之间的龃龉从幕后走向公开的前兆。
得知这番演讲的希特勒顿感警觉。要知道,当初他拉墨索里尼入伙时,正是借助漫长的西班牙内战来让支援国民军的意大利与英法长期交恶,这才使得墨索里尼为抗衡英法、而倒向了德国。此时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然而那个得利的渔翁却变成了英法!
现在希特勒准备借方彦之手做的,便是通过方彦这条非官方渠道稳住墨索里尼翁婿,让他们相信德国同样是敌视苏联的,从而停止在政治层面上的对德对抗。这些话显然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德国现阶段必须维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而相比于冒着被苏联内务部探知的风险、派遣政府部门人员前去接触,使用方彦这条线显然要便利太多了。同为独裁者的希特勒很清楚,在施行法西斯体制的意大利王国,只要墨索里尼个人点头,那么即便是不得人心的政策也能暂时实施、而不会遭致强烈反抗。
“我很乐意为您效劳。”方彦目光清澈,点头应允道。希特勒交代的这件事情对方彦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当前布罗姆和齐亚诺两个家族仍然存在着好几个重要领域的合作。如果方彦的身份仍显敏感,那么就让便宜兄长弗雷亚去一趟罗马;在看到方彦、和至亲西尔维娅写的信件之后,小齐亚诺等人也就应该明白德国政府的态度。
不过方彦心中仍然存在疑惑:自己和墨索里尼的复杂姻亲关系,对于解决今天德国遇到的问题应该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要想说动意大利领袖、以及那群罗马政府的核心成员,德国肯定还要有其他方面的表示。当下方彦便出言相问。
“约纳斯,看来你的政治眼光并没有因为军旅生涯而退步。”希特勒的眼眸中带着欣赏,丝毫没有因身为军人的方彦僭越政治决策而感到恼怒。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眼界绝不仅限于自身现有格局的人,不然也绝不可能以纯草根出身的平凡资历,在刚接任总理之位后就把国内外的敌人都玩弄于股掌之中。更何况方彦是希特勒最为器重的忘年故友,挟偷袭斯卡帕湾大胜之势归国的他,如今已然成为希特勒眼前数得着的亲信近臣,比起许多内阁部长的地位还要薰灼。
希特勒吸了口气,说道:“到了今天这个程度,德国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凭借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扭转意大利政府的意志了。我准备从这个月开始,把每月向意大利援助的物资总量增加30%;意大利人之前一直希望得到的150门重型高射炮,也分批次援助给他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交好苏联,所需要给予意大利人的损失补偿。我相信,贝尼托(墨索里尼)他们还是能看得清形势的。只要我们能一直在陆海战场上获得胜利,意大利就不会放弃与德国缔结的盟约。”
方彦至此完全明白了希特勒的打算。与此前希特勒做出的那一连串复杂而高明的政治手腕不同,此番他的意图却是异常直白:既然德国因为支持苏联而损害了意大利的利益,那么就通过钢铁、煤炭、和军火的免费援助来予以补偿。虽然意大利同样和苏联不对付,但前者目前却也并非是苏联的直接敌人。在德国本身就与意大利签有盟约的情况下,这种对意大利的示好显然不会像支援芬兰那样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希特勒江郎才尽,完全是因为当前的欧洲形势已经随着德国与英法的战争爆发而变得急剧直白起来;希特勒再无法使用他最擅长的以夷制夷,只能用最单纯的暴力手段来进行破局。
不过,虽然当前德国在战略上已经无计可施,但如果能有足以形成代差的强力战术,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形势。开战前阵容足足是德国海军3倍的英国本土舰队,不就在斯卡帕湾中被航母舰载机的偷袭直接打成残废了么?
“尊敬的元首,这些物资固然能起到安抚意大利的作用,但它们同样是我国非常需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在和英法进行战争!我认为我们应当把一些对德国来说并不重要,然而意大利人却是迫切急需的东西给他们,这样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方彦眨了眨眼睛,神情轻松地说道。
“约纳斯,你不会想说是让德国为意大利援助芬兰的物资敞开国土吧。”旁边的里宾特洛甫终于找到了插话的机会,语气严肃地否定道,“我就明确告诉你,这一点绝对不可行。目前的东线大局不能被破坏,俄国人不可能会坐视这些军火通过德国而无动于衷。如果真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元首早就洞悉透彻了。”
方彦闻言撇了撇嘴,里宾特洛甫这家伙还真是一有机会就拍希特勒的马屁;作为老牌政府职员而并非是纳粹党出身的人,能对希特勒讨好到这一步的,整个德国中枢也就只有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可与之媲美了。不过,里宾特洛甫的头脑却也让方彦暗自惊异:自己刚才只是笼统提了一句,对方就径直指出意大利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对芬兰进行军事支援,以同时收获声望和金钱。
“如果这些军火不是从陆地经过,而是从天空运输呢?”方彦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想法。面对希特勒惊愕的神色,方彦不紧不慢地开口,神情间已是胸有成竹:“根据1929年签署的国际航空公约,两个国家之间的民用机是被允许使用必经的第三国领空的。比如,从米兰飞往伦敦的机就有超过一半航程都是在法国领空上,意大利大陆航空公司只需向法国政府支付相应的过路费即可。既然意大利可以借道法国飞英国,那么同样也可以借道德国创立飞瑞典的业务!”
希特勒眼眸中精光绽耀,沉思半晌后,猛然一拍沙发扶手:“这真是个绝好的策略!此刻瑞典和意大利都是中立国,建立运航空完全符合相关的法令。而瑞典的政治立场又是亲芬兰,意大利飞机再飞往芬兰绝对不会遭到瑞典方面的阻拦。等到空中航线建立起来之后,究竟飞机内搭载的是乘还是军火,我们也无从得知。因此俄国人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来责难我们,难不成还要让我们在空中截停意大利飞机,进行违禁品检查?”
说到最后一句,希特勒终于忍不住咯咯笑了出来。
里宾特洛甫心中同样惊佩于方彦的这招机变,嘴上却是质疑道:“即便这么做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可是运输量又该如何保证?从意大利到瑞典的直线距离最短也要1300公里,比到伦敦远了50%。即便只是单程飞行,一架飞机也装载不了多少货物,这对芬兰军队在战场上的需求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