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在年末的时候又一次颁布了变法的条令,深入改革。
    宋君偃为了保证政令通达,也为了改变公卿大夫把持地方,任人唯亲的一些情况,决定在整个宋国实行察举制。
    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被推荐的人在任期间一旦贪污受贿,或者玩忽职守,甚至于犯了大罪,推荐这个人的官吏应该被惩罚,甚至同罪株连也不为过。
    宋国察举的科目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统一由国君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的颁布,遭到了以来叔齐、鱼宵等众多旧贵族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举会颠覆宋国的祖宗之法,不利于宋国的长治久安。
    若是中央和地方录取了大量的孝廉,以为官吏,那么公卿大夫们安插在各地的亲信官吏还怎么混?不都得闲赋在家,丢了饭碗给别人让位啊?
    可是宋君偃不管这些旧贵族大臣怎么反驳,一席话就怼了回去:“察举制你们都可以举孝廉!为国家推荐人才,只要通过考核的科目的,寡人都会任用他们的!但是你们举荐的人才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们这些举荐的官员都要被株连,一一治罪!”
    好吧,这话算是把路给堵死了,看来宋君偃的铁了心地要在宋国实行察举制了。
    不过公卿大夫们也不气馁,人才在自己家里有不少的嘛。贵族出身的子弟读书识字,满腹经纶,去考取一个孝廉和秀才还不简单吗?
    至于举荐的人才会出现什么问题,呃,这个,叮嘱他们夹着尾巴做人好了。
    就这样,实行了察举制的宋国,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别国士子的慕名而来。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传闻中的宋国是礼仪之邦,又因为坑杀四万齐军降卒的事情被抹黑成了虎狼之国,现在实行的察举制无疑是给宋国正名了。
    除此之外,李敖的二次变法,还规定了官吏的等级,由一品到九品,秩比的不同也决定了俸禄的差异。
    一品大臣,则是相国、大都督和御史大夫,即三公,三公就是一品大臣,秩两千石。
    二品大臣,则是廷尉、少府、郎中令这些九卿,属于二品大臣,秩一千五百石。
    三品大臣,则是各地的郡守,朝中大臣也有三品的,秩一千二百石。
    四品大臣秩一千石,五品大臣秩八百石,六品大臣秩七百石,七品大臣秩六百石,八品官吏秩五百石,九品官吏秩四百石。
    这些秩比,就是俸禄,在战国乱世,粮食财帛可是硬通货,可以跟别人兑换东西,以物易物的。
    而宋国这个创造性地出台品级官吏的做法,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官员们积极性。宋国足够的富庶,也给得起那么多的俸禄,看着这些俸禄,还在观望的天下贤才,乃至于一些只有一些才干,资质平庸的人都能触及六七品大臣的门槛了,这还不让人心动吗?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临近宋国的各国也有大多的士子争相告走,入宋做官。
    以至于宋君偃告别了官吏不够用,还受制于旧贵族的窘境,现在宋国的官场上,尸位素餐的基本上没有了,整个官场焕然一新,许多不合格的官吏被淘汰,被查出贪污犯法的官吏更是倒霉地被砍头了。
    人才嘛,多多益善。现在入宋的士子太多了,宋国也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他们,只好设立招贤馆,或者让各个大臣招纳他们作为门,暂时供养起来了。
    李敖的二次变法,不仅涉及官场,连军队里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能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征召,也为了征召的士卒战斗力不弱,宋国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农闲务兵制”。
    什么是农闲务兵制?就是在秋收过了之后,农民有时间不太需要忙活的时候,国家强制性征召各地的精壮入伍,进行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操练。
    这样,即使国家征召士卒征战的时候,各地的士卒虽然战斗力不如常备军,却也能迅速形成战斗力,用于战场了。
    农闲务兵制,又被称之为义务兵制。
    当然了,在这个战国乱世,只要国家有召,都是强制性要求黔首入伍的,不得抵触,不然就要流亡别的国家或者关入牢房里成为刑徒了。
    除此之外,李敖变法还规定,一场战争的人头不得少于敌方,不论胜败,自统兵大将以下的各级将领都要被惩罚。士卒杀敌可以晋升爵位,将尉主要是看战绩的。
    除了这些,宋君偃还让李敖在变法里面加上了一条,就是各地方的三老,嗯,就是每个村子里的三个长者可以在年关的时候一起入宫觐见国君,检举当地官吏的不法之事,也可以当面赞赏当地的官吏。
    宋君偃还让人在宫门前树立一根粗壮的诽谤木,还有一面牛皮大鼓,称之为“上听鼓”,跟后世的报警是差不多的。
    只要认为国家的政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臣民可以敲响上听鼓,通达国君。
    诽谤木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黔首想要告状,都可以在诽谤木上刻下其官吏的名字。
    诽谤木旁边有专门的宿卫看守,可以立即通知国君知道,当然了,告状的黔首若是不想被人知道是自己告状的话,可以不报,等到宋君偃走过去的时候自然会知道的了。
    擅自刻画诽谤木,血口喷人的黔首在查实之后不属实的,该黔首也会被关进大牢里三年,或者发配,服劳役。而敲响上听鼓的也差不多,总不能让人特别消遣国君吧?
    这一改革彻底地改变了宋国的整体面貌,官场形成了一股清流。
    在臣民的互相监督之下,在国家的有力打击,还有各项举措(严厉的惩治和丰厚的奖赏)之下,原本一团死气的宋国官吏,由内而外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地方上,宋国经过人口普查,也建立了新的户籍制度。
    将吴郡的一部分桀骜的越国黔首迁移到阳亢之地,然后又迁入阳亢之地的一些齐国的黔首,途中死亡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大多因为水土不服的。
    不过宋君偃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迁移黔首无疑是最好的消化的办法,不然要等到宋国同化这些原本是别的国家的老百姓,不知道要几代人的时间。
    宋国建立的户籍制度,就是明确人口,在二次变法中规定,凡是生育一个孩子的奖励财帛若干,凡是男子十八,女子十六还没婚配的严惩不贷,或者发配边疆,或者罚财帛,服劳役。
    三十岁之前没有子嗣的,也将受到严惩。
    国家鼓励早生早育早婚,还有就是,男子到了二十岁弱冠之年,必须要分家,婚配之后也必须要分家,以便国家更好地征收赋税。
    此为,没有官府出具的文书,黔首不得私自离开当地,就像是士子这些阶层的人也需要文书周游,不过国家也会开具给这些士子。
    变法规定,农民阶层在没有国家命令之前,不得离开祖辈的土地,不得离开当地的郡县,若是私逃别的国家的,呃……那多半是活不成了,成了野人,漂泊一生,不知道死了多少。
    《桀宋》正式上架了。
    羔羊在这里求收藏,求评论,求点击,求订阅,求推荐!
    膜拜书友。
    (本章完)
    --

章节目录

桀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并收藏桀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