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
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
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
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魏国欲合纵乎?”宋君偃摸着颔首的胡须问道。
“然也!”终于引起了子偃的兴趣,甘宁能察言观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时机,于是声情并茂地道,“当今之天下,强国愈强,而弱国愈弱,强者如秦齐楚,弱者如韩赵魏,皆不可同日而语!”
“我魏国首倡合纵,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这才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韩、赵、魏、宋、燕、中山六国以破强秦,霸楚,雄齐!六国当中,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齐楚任何一国的兵锋,然则六国合纵,亦无惧于秦齐楚任何一国,亦可图谋秦齐楚三国中的任何一国!”
“君上啊,秦齐楚三国现今是没有灭一国之能力,但是长此以往,秦国蚕食之,此消彼长,若有朝一日我魏国如现在的鲁、薛、卫这些小国一般,秦人岂无灭国之力乎?魏亡,则三晋危矣,宋国危矣!宋亡,则三晋危矣,魏国危矣!”
“外臣话已至此,援魏之事还请君上细细斟酌一二!”
宋君偃微微颔首,说道:“寡人知道了。甘子请下去静待,伐战之事事关重大,寡人还需与大臣商议之后方可定夺!”
闻言,甘宁心里松了口气,看样子子偃是听进去了。宋国是否出兵援救魏国,他不知道,不过希望还是极大的。
随着甘宁的身影渐渐远去,宋君偃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陛台之下的群臣,高声道:“诸位,魏人求援,谋求合纵,不知道我宋国是该当如何是好呢?”
宋君偃这么一说话,朝臣们基本上是知道自家君上是更倾向于援魏合纵的了。
相国黄庸居于相位两年之久,虽然主管民生大事,但是俗话说得好,屁股做什么位置,脑袋决定什么事情,他对于军国大事也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见解,眼光独到。
黄庸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君上,臣以为可以援救魏国。诚如甘宁方才所说的,魏国就好似一道屏障,替我们宋国挡住了强秦的兵锋,也吸引了楚人的觊觎!秦国锐意东出,东出之势不可阻挡,自今秦王上位以来,屡屡进犯韩赵魏三晋,足见其野心!”
“宋国当此时决不能跟强秦比邻。君上,还有楚国,前年的泗水之战,我们宋国联合泗上诸侯的联军在泗水大破楚军,斩首四万,迫使楚国退一步承认了蔡国、徐国的复辟,失了蔡阳、当涂、徐州、岷城等六座城池。”
“楚人也跟我们宋国撕破脸皮了。不可不防,现在秦楚两强伐魏,志在弱魏,连横之势已成!而邯郸和新郑却迟迟不发兵援救,显然是想袖手旁观,为合纵,我宋国应当出兵援救被秦国和楚国围攻的魏国!”
宋君偃闻言,微微颔首,不过作为相国的黄庸这么深明大义,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了。子偃不由得浅笑道:“相国,伐战,劳民伤财,寡人还以为你会极力反对寡人援魏呢。”
黄庸讪讪地道:“君上,臣不擅于伐战、伐交之事,执掌民生大事,这没错。但是我作为咱们大宋的相国,理应处处为国家社稷着想,这没什么不对的。”
“哈哈哈哈。好!”子偃环顾四周,向着朝堂上的列位朝臣说道,“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臣等附议!”群臣山呼道。
见到群臣都异口同声地同意援魏之事,子偃点了点头,心里还极为高兴的。援救魏国,看似没什么利益,魏王也没有说给宋国割让什么城池,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援救魏国,就是在保卫宋国的自身。
变法还在继续,宋国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子偃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国家破坏宋国的变法强国之大事。这是百年大计,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而变法,是需要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的,现在宋国的虎狼之师已经给自己的国家创造了这种安全的环境,致使齐国、楚国和魏国都不敢给予宋地。
但是对方是一样有虎狼之国称号的秦国就不一样了!
秦国侵略成性,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以前宋国为了对抗魏国还跟西方的强秦签订了盟好的国书,秦军还曾经在河西帮助宋国牵制魏国的军队。
不过那都是过去式了!
这个战国乱世,本来就是朝秦暮楚的,尤其是合纵连横之势已成的当下,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不在乎什么信义的。有了足够的利益,那么这个什么盟好的国书就是一纸空文了!
今天你还是我的好朋友,明天我就能跟新的好朋友打你这个朋友了。
魏国不能不救,就像甘宁刚刚说的那样,魏国若是彻底衰落了,使得宋国与秦国接壤的话,两大虎狼之国的碰撞,就好比后来的长平之战的秦赵两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第三种的下场了!
就在这时,张烈忽而站出来说道:“君上,不知道你将要如何援魏?是直接出兵解了襄陵之围,还是攻略楚国的淮南地或者九江郡,迫使楚军主力回援淮南和九江两郡?”
呃,这倒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了。宋君偃沉吟了半晌,说道:“不若直接出兵解了襄陵之围吧。想要攻略楚国的城池,不知道要出动多少的兵马,而且耗时费力,最后也可能无功而返,一无所得。”
“君上,臣以为应当分兵两路,一路去解襄陵之围,一路去南下伐楚。”张烈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道。
群臣哗然,连陛台上的宋君偃都是一脸异色,这个时候亚相苏贺不满地道:“张烈,你这是狂妄自大之言!我宋国的军力本就无多,动辄十万已经捉襟见肘了,即便可以召集泗上诸侯国的军队,联军伐楚,却也不能分兵解了襄陵之围。”
“到时候襄陵之围没解,我伐楚大军又失利,损兵折将,军心受挫,若是遭到楚国大军的反扑,又当如何?张烈,你这么谏言君上,是何居心?”
张烈淡淡的道:“亚相,你为国家社稷着想,这没错,但是须知楚军的战斗力也是极为强悍的,而且楚国大军的主将是令尹昭阳,沙场宿将,狡猾如狐!若是贸然出兵去解襄陵之围,只怕会将我们宋国彻底卷入这场战事当中,如深陷泥沼一般,难以自拔。”
“这可不是我无的放矢!楚军兵多将广,在大江(长江)以南布置了差不多八万的军队,伐魏的楚军也有十几万,加上九江郡和淮南郡各地的封君的私兵,及其守军、衙役、青壮,若是在必要的时候,楚人随时可以征集二三十万的兵马夹击我宋魏两国的军队!”
“那么到时候我们宋国将要为此投入多少的兵力呢?是十万?二十万?还是三十万?拼军力,拼底蕴,拼国力,我们刚刚崛起的宋国能拼得过强盛了五百多年的楚国吗?不能!”
“我们宋国这些年来屡屡得罪齐国、楚国、魏国这些邻国,楚人将我们宋国视作心腹大患,恨不得灭而后快。君上,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出兵去解襄陵之围,还是联军伐楚,都行不通。只有同时出兵解襄陵之围和联军伐楚,方能扭转形势,予我宋国牟取更大的利益!”
闻言,苏贺不服气地道:“祭酒大人,你说得倒轻巧,兵分两路,一路去解襄陵之围,一路去伐取楚国的淮南地和九江地,这个谈何容易?不知道你要出动多少的兵力才能同时援魏和伐楚?胜算几何?你要如何去调兵遣将?”
(本章完)
--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
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
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
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魏国欲合纵乎?”宋君偃摸着颔首的胡须问道。
“然也!”终于引起了子偃的兴趣,甘宁能察言观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时机,于是声情并茂地道,“当今之天下,强国愈强,而弱国愈弱,强者如秦齐楚,弱者如韩赵魏,皆不可同日而语!”
“我魏国首倡合纵,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这才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韩、赵、魏、宋、燕、中山六国以破强秦,霸楚,雄齐!六国当中,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齐楚任何一国的兵锋,然则六国合纵,亦无惧于秦齐楚任何一国,亦可图谋秦齐楚三国中的任何一国!”
“君上啊,秦齐楚三国现今是没有灭一国之能力,但是长此以往,秦国蚕食之,此消彼长,若有朝一日我魏国如现在的鲁、薛、卫这些小国一般,秦人岂无灭国之力乎?魏亡,则三晋危矣,宋国危矣!宋亡,则三晋危矣,魏国危矣!”
“外臣话已至此,援魏之事还请君上细细斟酌一二!”
宋君偃微微颔首,说道:“寡人知道了。甘子请下去静待,伐战之事事关重大,寡人还需与大臣商议之后方可定夺!”
闻言,甘宁心里松了口气,看样子子偃是听进去了。宋国是否出兵援救魏国,他不知道,不过希望还是极大的。
随着甘宁的身影渐渐远去,宋君偃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陛台之下的群臣,高声道:“诸位,魏人求援,谋求合纵,不知道我宋国是该当如何是好呢?”
宋君偃这么一说话,朝臣们基本上是知道自家君上是更倾向于援魏合纵的了。
相国黄庸居于相位两年之久,虽然主管民生大事,但是俗话说得好,屁股做什么位置,脑袋决定什么事情,他对于军国大事也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见解,眼光独到。
黄庸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君上,臣以为可以援救魏国。诚如甘宁方才所说的,魏国就好似一道屏障,替我们宋国挡住了强秦的兵锋,也吸引了楚人的觊觎!秦国锐意东出,东出之势不可阻挡,自今秦王上位以来,屡屡进犯韩赵魏三晋,足见其野心!”
“宋国当此时决不能跟强秦比邻。君上,还有楚国,前年的泗水之战,我们宋国联合泗上诸侯的联军在泗水大破楚军,斩首四万,迫使楚国退一步承认了蔡国、徐国的复辟,失了蔡阳、当涂、徐州、岷城等六座城池。”
“楚人也跟我们宋国撕破脸皮了。不可不防,现在秦楚两强伐魏,志在弱魏,连横之势已成!而邯郸和新郑却迟迟不发兵援救,显然是想袖手旁观,为合纵,我宋国应当出兵援救被秦国和楚国围攻的魏国!”
宋君偃闻言,微微颔首,不过作为相国的黄庸这么深明大义,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了。子偃不由得浅笑道:“相国,伐战,劳民伤财,寡人还以为你会极力反对寡人援魏呢。”
黄庸讪讪地道:“君上,臣不擅于伐战、伐交之事,执掌民生大事,这没错。但是我作为咱们大宋的相国,理应处处为国家社稷着想,这没什么不对的。”
“哈哈哈哈。好!”子偃环顾四周,向着朝堂上的列位朝臣说道,“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臣等附议!”群臣山呼道。
见到群臣都异口同声地同意援魏之事,子偃点了点头,心里还极为高兴的。援救魏国,看似没什么利益,魏王也没有说给宋国割让什么城池,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援救魏国,就是在保卫宋国的自身。
变法还在继续,宋国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子偃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国家破坏宋国的变法强国之大事。这是百年大计,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而变法,是需要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的,现在宋国的虎狼之师已经给自己的国家创造了这种安全的环境,致使齐国、楚国和魏国都不敢给予宋地。
但是对方是一样有虎狼之国称号的秦国就不一样了!
秦国侵略成性,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以前宋国为了对抗魏国还跟西方的强秦签订了盟好的国书,秦军还曾经在河西帮助宋国牵制魏国的军队。
不过那都是过去式了!
这个战国乱世,本来就是朝秦暮楚的,尤其是合纵连横之势已成的当下,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不在乎什么信义的。有了足够的利益,那么这个什么盟好的国书就是一纸空文了!
今天你还是我的好朋友,明天我就能跟新的好朋友打你这个朋友了。
魏国不能不救,就像甘宁刚刚说的那样,魏国若是彻底衰落了,使得宋国与秦国接壤的话,两大虎狼之国的碰撞,就好比后来的长平之战的秦赵两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第三种的下场了!
就在这时,张烈忽而站出来说道:“君上,不知道你将要如何援魏?是直接出兵解了襄陵之围,还是攻略楚国的淮南地或者九江郡,迫使楚军主力回援淮南和九江两郡?”
呃,这倒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了。宋君偃沉吟了半晌,说道:“不若直接出兵解了襄陵之围吧。想要攻略楚国的城池,不知道要出动多少的兵马,而且耗时费力,最后也可能无功而返,一无所得。”
“君上,臣以为应当分兵两路,一路去解襄陵之围,一路去南下伐楚。”张烈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道。
群臣哗然,连陛台上的宋君偃都是一脸异色,这个时候亚相苏贺不满地道:“张烈,你这是狂妄自大之言!我宋国的军力本就无多,动辄十万已经捉襟见肘了,即便可以召集泗上诸侯国的军队,联军伐楚,却也不能分兵解了襄陵之围。”
“到时候襄陵之围没解,我伐楚大军又失利,损兵折将,军心受挫,若是遭到楚国大军的反扑,又当如何?张烈,你这么谏言君上,是何居心?”
张烈淡淡的道:“亚相,你为国家社稷着想,这没错,但是须知楚军的战斗力也是极为强悍的,而且楚国大军的主将是令尹昭阳,沙场宿将,狡猾如狐!若是贸然出兵去解襄陵之围,只怕会将我们宋国彻底卷入这场战事当中,如深陷泥沼一般,难以自拔。”
“这可不是我无的放矢!楚军兵多将广,在大江(长江)以南布置了差不多八万的军队,伐魏的楚军也有十几万,加上九江郡和淮南郡各地的封君的私兵,及其守军、衙役、青壮,若是在必要的时候,楚人随时可以征集二三十万的兵马夹击我宋魏两国的军队!”
“那么到时候我们宋国将要为此投入多少的兵力呢?是十万?二十万?还是三十万?拼军力,拼底蕴,拼国力,我们刚刚崛起的宋国能拼得过强盛了五百多年的楚国吗?不能!”
“我们宋国这些年来屡屡得罪齐国、楚国、魏国这些邻国,楚人将我们宋国视作心腹大患,恨不得灭而后快。君上,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出兵去解襄陵之围,还是联军伐楚,都行不通。只有同时出兵解襄陵之围和联军伐楚,方能扭转形势,予我宋国牟取更大的利益!”
闻言,苏贺不服气地道:“祭酒大人,你说得倒轻巧,兵分两路,一路去解襄陵之围,一路去伐取楚国的淮南地和九江地,这个谈何容易?不知道你要出动多少的兵力才能同时援魏和伐楚?胜算几何?你要如何去调兵遣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