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因为伐楚的事情,宋君偃又召集了子干、张烈、黄庸、苏贺四位重臣在御书房里商议前线的战事。
“华阳大捷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宋军虽然夺取了华阳,抢占了先机,但是襄陵一线的楚军主力并未受损!楚军的主将是昭阳,老谋深算,而且在襄陵附近的敌军就有将近十七万,匡章也不敢贸然进兵襄陵。”
“所以他已经在战报上向寡人陈情了。下一步应该先固守华阳,然后伺机攻占楚魏边境的重镇岸门,以截断楚军的粮道,与楚军展开拉锯战,将十几万的楚军牢牢地锁在岸门至襄陵一线!不知道你们对于阳侯的这个战法有什么意见吗?”宋君偃的精神已经恢复了一些,坐在上首,向着四个重臣垂询道。
伐战上的事情,张烈是除了匡章之外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他第一个说道:“君上,阳侯这么谨慎是对的。在襄陵附近的楚军有差不多十七万人马,兵多将广,在军力上,几乎与我宋军、魏军持平,而且昭阳是楚国的名将,战功赫赫,在楚军当中的威望极高,在他的统率之下,襄陵的十几万楚军并不会因为华阳城的失守而士气萎靡。”
“所以阳侯这么谨慎的做法还是可行的。毕竟解襄陵之围只是佯攻,我们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吸引淮南、九江两地的楚军北上增援襄陵,也好伐楚。而这个时候岸门的得失便至关重要了!当此时,岸门已经成了楚军的门户,拿下岸门,就能截断楚军的粮道,切断襄陵一线的楚军的退路,同时也能吸引楚国大军围攻襄陵,将十几万的楚军牢牢地拖在岸门!”
“大善!”对于匡章和张烈那犀利的战略眼光,宋君偃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原本他还在为了匡章这么谨慎的用兵之法感到困惑,现在经过张烈这么一分析,顿时恍然大悟了。
“既然已经能跟襄陵的楚军对峙了,那么接下来就是伐楚的战事了。寡人听闻楚王又征召了十万的兵力进驻淮南、九江两地,这么做,显然是想派遣景翠的军队北上夹击匡章军的!而一旦景翠领兵北上,就是伐楚的最好时机。”子偃一股雄心也被激发起来了,看着张烈问道,“张烈,你有什么具体的进军计划吗?”
张烈对此早就胸有成竹了,所以在子偃发问的时候,他便说道:“君上,此番伐取楚国淮南、九江两郡的兵马共计是二十万,其中包括十五万宋军,和五万泗上诸侯国的军队,精锐颇多。”
“臣以为,兵贵神速,可先遣一支三万人的机动部队急行军,攻占城父,然后大军南下,分兵收复我宋国原先割让给楚国的相城、丰邑等地,如此可以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闻言,子干疑惑地道:“祭酒大人,这不是太耗时费力了吗?现在我们商丘城到处都在调兵遣将,各国都有探子在商丘,想必楚王早就得到消息了,不然也不可能再度从国内征召军队进驻淮南、九江两地的。现在楚军的主力应该驻扎在新野至巨阳一线,分兵攻占各个城池的话,兵力太分散了,反而容易被楚军逐个击破啊。”
子干的这个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你分兵攻占城池的话,肯定要留下一部分的兵力驻守的,可是兵力太分散了的话,很容易被敌军找到突破点,聚而歼之。
但是不分兵攻占各个城邑,亦或是不派兵驻守城池的话,也是不行的。因为大军只顾着向前进兵的话,背后的粮道就很容易被敌军偷袭,而且也不利于粮秣的运输,还有着被敌军切断后路的危险。
张烈摇了摇头道:“此战不同于以往,我们宋国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牟取幅员辽阔的淮南郡和九江郡,顺便把之前割让给楚国的相丰之地收复了。所以此战,必须要稳扎稳打!”
宋君偃听到这话,不由得皱着眉头道:“匡章的军队能拖住昭阳的十几万楚军已经很不容易了。而景翠的八万大军是增援部队,可以增援襄陵,也可以回援新野、巨阳,若是景翠接到我们攻伐淮南、九江两地的消息,很有可能回援新野与巨阳,到时候凭我们这二十万的军队只怕很难继续攻城掠地了!伐楚之战,绝不能打一场拉锯战,因为我们宋国根本和楚国耗不起!”
“君上所言极是。”张烈还是成竹在胸地道,“伐楚之战,犹如火中取栗,虎口夺食!一旦战事僵持下来,不到半年,我们可能将要面对的,是楚国近五十万的大军源源不断的反击。”
“为此,此战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速战速决。君上,臣认为可以将城父、丰邑、相城等地先攻占下来,大军渡过泗水,可以留下一部分兵马驻守各地,接下来就是跟新野和巨阳一线的楚军的决战了。”
“若是景翠突然率兵包抄回来呢?”
“可以择一员良将,在派遣五万精锐伏击于景翠军回援的路上。如若不成,也可以让兵马死守陈县或者上蔡,让景翠的楚军无力回援!”
善,景翠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名将,当然了,现在还没有成长到历史上那么厉害,成为了和昭阳都可以相提并论的楚国名将。
不过景翠是深谙韬略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被夹击的危险。若是他一意孤行,绕过陈县和上蔡,直接回援新野、巨阳的话,那么就更好了,那五万的宋军精锐可以联合主力大军直接翻过手来把景翠的大军给歼灭了。
“然后呢?”
“然后,臣已经盘算过了,分兵驻守各个新攻占的城邑的兵马,不超过三万。除去这三万弱卒,再加上死伤的将士,能用于伐战的兵力应该还有十一万之多!”
“而楚王派遣驻守淮南、九江两地的十万大军,还有各地封君的私兵,临时征召的戍卒、青壮、厮徒、衙役,这些军队加起来应该不超过十五万,而且战斗力太差劲了。楚军的战力良莠不齐是天下皆知的,到时候只要伐楚的统帅可以抓住有利的战机,十余万楚军当可一战而下之!”
“大善。”宋君偃拍手叫好道。
可是,听到张烈说的这么容易,子偃不由得有些迟疑了。毕竟伐楚之战,他可是将宋国的家底全押上去了,战败的话他可是吃不了兜着走,说不定连自己的淮北地和睢阳郡都被楚人攻占了。
子偃害怕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若是楚人不出战,只是死守呢?”子偃疑惑地问道。
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了。楚国的良将可不少,他们都很清楚自身的军队是存在战力良莠不齐,兵员素质偏低的情况的。
而面对势如破竹,又是虎狼之师的宋国大军,楚军真的敢出战吗?别的不说,如果让子偃做楚军的统兵大将的话,他肯定选择据坚城而守之,反正能支援的军队这么多,楚国的国力这么雄厚,一旦展开拉锯战,不说能不能击败宋军,耗都能把宋军耗死在泗水一线!
对此,张烈也是耸了耸肩膀说道:“只能随机应变了。毕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是楚军死守新野、巨阳的话,我们只能是从中找破绽,寻找有利的战机发动攻势了。”
宋君偃也是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能真的实施到位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伐战之事的精髓。
作战计划,说到底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有张烈这么一位战略家从旁计划,可以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但是实施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在冷兵器时代,其实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战略规划的。国家伐战,就是派出一名统帅,调兵遣将,具体怎么去打仗还是统帅说了算!
这也是为什么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缘故。
战事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很多战事都取决于统兵大将的判断。在历史上,打拉锯战的将领往往是倍受质疑的,看看乐毅伐齐就知道了,乐毅在攻占齐地之后,就开始治理齐国原来的疆土,讨伐还在抵抗的齐军,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人举报他蓄意谋反了!
若不是燕昭王足够贤明,也足够信任乐毅,把那些弹劾他的奏牍都压下来了,还指不定要闹出什么事情呢!
还有历史上桑丘之战的时候,匡章迟迟没有出动,就有人向齐威王弹劾,说匡章想带着兵马投靠秦军。
在当时,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便悄悄向齐威王汇报。
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一如既往信任匡章,坚持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战争的胜利。
所以这个时代的战争,伐战之事无论巨细都是交给统兵大将自己处置的。而国君和大臣们只负责规划一个战略,譬如这一次征战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之类的。
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优秀的战术家未必是合格的战略家,因为目光短浅,而优秀的战略家却绝大多数都是杰出的战术家,因为他们足智多谋。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张良和楚霸王项羽、韩信。
张良给汉高祖制定了几乎完美的战略规划,伐取关中,连诸侯而反楚,划鸿沟而分楚河汉界等等都是十分正确的战略,说明了张良的眼光独到之处。
而韩信和项羽都是百战不殆的人物,战术上是长处,战略上是短板,所以他们能不停地打胜仗,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打仗,一味地征伐,鼠目寸光,最后都不得善终啊。
“张烈,你打算以何人为将?干骜?还是简雍?”宋君偃疑惑地道。
这个时候在商丘能征善战的良将就只有两人,一个是干骜,一个是简雍,而匡章和熊子丹作为宋国比较出名的将军都已经出征在外吸引楚军的火力了。所以在子偃的印象里,能担当这个伐楚大战的统兵大将,只有干骜和简雍两个人了。
“非也。”不料张烈却是一口否决了。
他虽然知道宋君偃更倾向于干骜领兵,但是张烈还是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张烈说道:“此战,绝不可以打拉锯战!干骜和简雍两位将军的能力是足够了,堪当大任,可是此次伐楚的话,臣有一个更好的人选!”
“谁?”能得到张烈保举的都是不简单的人物,所以宋君偃也起了兴致。
“贞姬娘娘。”
好色是每个男人的通病嘛。一国之君,你还希望他一生只有一个女子,那是不存在的。风流是专利,生孩子的话宋君偃或许还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捂脸)。
要学会享受。
(本章完)
--
“华阳大捷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宋军虽然夺取了华阳,抢占了先机,但是襄陵一线的楚军主力并未受损!楚军的主将是昭阳,老谋深算,而且在襄陵附近的敌军就有将近十七万,匡章也不敢贸然进兵襄陵。”
“所以他已经在战报上向寡人陈情了。下一步应该先固守华阳,然后伺机攻占楚魏边境的重镇岸门,以截断楚军的粮道,与楚军展开拉锯战,将十几万的楚军牢牢地锁在岸门至襄陵一线!不知道你们对于阳侯的这个战法有什么意见吗?”宋君偃的精神已经恢复了一些,坐在上首,向着四个重臣垂询道。
伐战上的事情,张烈是除了匡章之外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他第一个说道:“君上,阳侯这么谨慎是对的。在襄陵附近的楚军有差不多十七万人马,兵多将广,在军力上,几乎与我宋军、魏军持平,而且昭阳是楚国的名将,战功赫赫,在楚军当中的威望极高,在他的统率之下,襄陵的十几万楚军并不会因为华阳城的失守而士气萎靡。”
“所以阳侯这么谨慎的做法还是可行的。毕竟解襄陵之围只是佯攻,我们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吸引淮南、九江两地的楚军北上增援襄陵,也好伐楚。而这个时候岸门的得失便至关重要了!当此时,岸门已经成了楚军的门户,拿下岸门,就能截断楚军的粮道,切断襄陵一线的楚军的退路,同时也能吸引楚国大军围攻襄陵,将十几万的楚军牢牢地拖在岸门!”
“大善!”对于匡章和张烈那犀利的战略眼光,宋君偃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原本他还在为了匡章这么谨慎的用兵之法感到困惑,现在经过张烈这么一分析,顿时恍然大悟了。
“既然已经能跟襄陵的楚军对峙了,那么接下来就是伐楚的战事了。寡人听闻楚王又征召了十万的兵力进驻淮南、九江两地,这么做,显然是想派遣景翠的军队北上夹击匡章军的!而一旦景翠领兵北上,就是伐楚的最好时机。”子偃一股雄心也被激发起来了,看着张烈问道,“张烈,你有什么具体的进军计划吗?”
张烈对此早就胸有成竹了,所以在子偃发问的时候,他便说道:“君上,此番伐取楚国淮南、九江两郡的兵马共计是二十万,其中包括十五万宋军,和五万泗上诸侯国的军队,精锐颇多。”
“臣以为,兵贵神速,可先遣一支三万人的机动部队急行军,攻占城父,然后大军南下,分兵收复我宋国原先割让给楚国的相城、丰邑等地,如此可以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闻言,子干疑惑地道:“祭酒大人,这不是太耗时费力了吗?现在我们商丘城到处都在调兵遣将,各国都有探子在商丘,想必楚王早就得到消息了,不然也不可能再度从国内征召军队进驻淮南、九江两地的。现在楚军的主力应该驻扎在新野至巨阳一线,分兵攻占各个城池的话,兵力太分散了,反而容易被楚军逐个击破啊。”
子干的这个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你分兵攻占城池的话,肯定要留下一部分的兵力驻守的,可是兵力太分散了的话,很容易被敌军找到突破点,聚而歼之。
但是不分兵攻占各个城邑,亦或是不派兵驻守城池的话,也是不行的。因为大军只顾着向前进兵的话,背后的粮道就很容易被敌军偷袭,而且也不利于粮秣的运输,还有着被敌军切断后路的危险。
张烈摇了摇头道:“此战不同于以往,我们宋国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牟取幅员辽阔的淮南郡和九江郡,顺便把之前割让给楚国的相丰之地收复了。所以此战,必须要稳扎稳打!”
宋君偃听到这话,不由得皱着眉头道:“匡章的军队能拖住昭阳的十几万楚军已经很不容易了。而景翠的八万大军是增援部队,可以增援襄陵,也可以回援新野、巨阳,若是景翠接到我们攻伐淮南、九江两地的消息,很有可能回援新野与巨阳,到时候凭我们这二十万的军队只怕很难继续攻城掠地了!伐楚之战,绝不能打一场拉锯战,因为我们宋国根本和楚国耗不起!”
“君上所言极是。”张烈还是成竹在胸地道,“伐楚之战,犹如火中取栗,虎口夺食!一旦战事僵持下来,不到半年,我们可能将要面对的,是楚国近五十万的大军源源不断的反击。”
“为此,此战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速战速决。君上,臣认为可以将城父、丰邑、相城等地先攻占下来,大军渡过泗水,可以留下一部分兵马驻守各地,接下来就是跟新野和巨阳一线的楚军的决战了。”
“若是景翠突然率兵包抄回来呢?”
“可以择一员良将,在派遣五万精锐伏击于景翠军回援的路上。如若不成,也可以让兵马死守陈县或者上蔡,让景翠的楚军无力回援!”
善,景翠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名将,当然了,现在还没有成长到历史上那么厉害,成为了和昭阳都可以相提并论的楚国名将。
不过景翠是深谙韬略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被夹击的危险。若是他一意孤行,绕过陈县和上蔡,直接回援新野、巨阳的话,那么就更好了,那五万的宋军精锐可以联合主力大军直接翻过手来把景翠的大军给歼灭了。
“然后呢?”
“然后,臣已经盘算过了,分兵驻守各个新攻占的城邑的兵马,不超过三万。除去这三万弱卒,再加上死伤的将士,能用于伐战的兵力应该还有十一万之多!”
“而楚王派遣驻守淮南、九江两地的十万大军,还有各地封君的私兵,临时征召的戍卒、青壮、厮徒、衙役,这些军队加起来应该不超过十五万,而且战斗力太差劲了。楚军的战力良莠不齐是天下皆知的,到时候只要伐楚的统帅可以抓住有利的战机,十余万楚军当可一战而下之!”
“大善。”宋君偃拍手叫好道。
可是,听到张烈说的这么容易,子偃不由得有些迟疑了。毕竟伐楚之战,他可是将宋国的家底全押上去了,战败的话他可是吃不了兜着走,说不定连自己的淮北地和睢阳郡都被楚人攻占了。
子偃害怕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若是楚人不出战,只是死守呢?”子偃疑惑地问道。
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了。楚国的良将可不少,他们都很清楚自身的军队是存在战力良莠不齐,兵员素质偏低的情况的。
而面对势如破竹,又是虎狼之师的宋国大军,楚军真的敢出战吗?别的不说,如果让子偃做楚军的统兵大将的话,他肯定选择据坚城而守之,反正能支援的军队这么多,楚国的国力这么雄厚,一旦展开拉锯战,不说能不能击败宋军,耗都能把宋军耗死在泗水一线!
对此,张烈也是耸了耸肩膀说道:“只能随机应变了。毕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是楚军死守新野、巨阳的话,我们只能是从中找破绽,寻找有利的战机发动攻势了。”
宋君偃也是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能真的实施到位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伐战之事的精髓。
作战计划,说到底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有张烈这么一位战略家从旁计划,可以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但是实施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在冷兵器时代,其实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战略规划的。国家伐战,就是派出一名统帅,调兵遣将,具体怎么去打仗还是统帅说了算!
这也是为什么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缘故。
战事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很多战事都取决于统兵大将的判断。在历史上,打拉锯战的将领往往是倍受质疑的,看看乐毅伐齐就知道了,乐毅在攻占齐地之后,就开始治理齐国原来的疆土,讨伐还在抵抗的齐军,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人举报他蓄意谋反了!
若不是燕昭王足够贤明,也足够信任乐毅,把那些弹劾他的奏牍都压下来了,还指不定要闹出什么事情呢!
还有历史上桑丘之战的时候,匡章迟迟没有出动,就有人向齐威王弹劾,说匡章想带着兵马投靠秦军。
在当时,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便悄悄向齐威王汇报。
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一如既往信任匡章,坚持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战争的胜利。
所以这个时代的战争,伐战之事无论巨细都是交给统兵大将自己处置的。而国君和大臣们只负责规划一个战略,譬如这一次征战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之类的。
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优秀的战术家未必是合格的战略家,因为目光短浅,而优秀的战略家却绝大多数都是杰出的战术家,因为他们足智多谋。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张良和楚霸王项羽、韩信。
张良给汉高祖制定了几乎完美的战略规划,伐取关中,连诸侯而反楚,划鸿沟而分楚河汉界等等都是十分正确的战略,说明了张良的眼光独到之处。
而韩信和项羽都是百战不殆的人物,战术上是长处,战略上是短板,所以他们能不停地打胜仗,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打仗,一味地征伐,鼠目寸光,最后都不得善终啊。
“张烈,你打算以何人为将?干骜?还是简雍?”宋君偃疑惑地道。
这个时候在商丘能征善战的良将就只有两人,一个是干骜,一个是简雍,而匡章和熊子丹作为宋国比较出名的将军都已经出征在外吸引楚军的火力了。所以在子偃的印象里,能担当这个伐楚大战的统兵大将,只有干骜和简雍两个人了。
“非也。”不料张烈却是一口否决了。
他虽然知道宋君偃更倾向于干骜领兵,但是张烈还是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张烈说道:“此战,绝不可以打拉锯战!干骜和简雍两位将军的能力是足够了,堪当大任,可是此次伐楚的话,臣有一个更好的人选!”
“谁?”能得到张烈保举的都是不简单的人物,所以宋君偃也起了兴致。
“贞姬娘娘。”
好色是每个男人的通病嘛。一国之君,你还希望他一生只有一个女子,那是不存在的。风流是专利,生孩子的话宋君偃或许还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捂脸)。
要学会享受。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