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张仪!好一个秦国!”
    当听闻秦、赵、韩、魏、燕、楚六国68万人马,在乐毅的统率之下,开始浩浩荡荡地往宋国进发的时候,宋王偃不由得咬牙切齿,气得不行。
    没想到,历史上的齐国的角色,换成了宋国。只不过,在原来的历史上是五国伐齐,而现在却是六国伐宋,而且规模更为巨大!
    五国伐齐和五国伐秦,为什么结果差距这么大?
    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
    不过,众所周知,笑到最后的是秦国。其中,就秦国和齐国来说,二者都曾到了五国的讨伐。一方面,齐国在五国讨伐,尤其是乐毅的燕军连续攻占七十多座城池后,自此之后都没有恢复元气。
    另一方面,秦国在历史上遭受了不止一次的五国联合讨伐,最惨的一次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但对于秦国的国力并没有造成致命打击。
    那么,秦国被多次五国讨伐都没有大碍,齐国怎么一次就差点灭国呢?
    首先,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国和齐国的地理不一样。
    就秦国来说,函谷关易守难攻,而齐国则是平原地区为主,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并且,相对于秦国的战略纵深,齐国背靠大海,缺乏战略纵深。进一步来说,五国乃至六国攻打秦国,一是获得的土地以山地居多,且齐国和燕国很难直接获得接壤的土地。
    而五国攻打齐国,获得的土地较为肥沃,而且不仅秦国获得了一块飞地,其他几个国家都能获得直接接壤的土地。
    由此,因为攻打难度和动机上的区别,直接影响到秦国和齐国的结局。
    其次,就军事传统上来说,秦国自开国以来,长期和西戎等少数民族搏斗,民风彪悍。特别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民皆兵,军事动员和战斗力极强。
    而齐国呢,虽然说国家自齐桓公和管仲之后变得特别富有,但是在民风上显然没有秦国强悍,其军事动员和战斗力更没有秦国强大。
    此外,就齐国来说,齐闵王穷兵黩武,吞并宋国等战争造成国内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也是齐国没有抵挡住五国进攻的重要原因。
    再者,就政治外交上,秦国明显超出齐国一头。
    面对五国乃至六国的多次围攻,秦国除了依赖地理和军事上的防守,政治外交上的分化瓦解和长期奉行的远交近攻策略,也是其数次化险为夷的关键。即便函谷关被攻破了一次,但秦国立即割地求和,让韩国和魏国得了一点小便宜。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秦国,不仅在内部不稳定前提下盲目扩张,而且面对宋国这块肥肉,没有考虑到周边赵国、魏国虎视眈眈的态度。
    当然了,齐国遭此大难,跟苏秦这位纵横家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总的来说,除了晏婴外,齐国缺乏一流的外交乃至政治人才。虽然战国中期的齐国击败了霸主魏国,但是以一国之力敌五大强国,不败都难。
    至于秦国,不仅在商鞅变法后逐渐走向强盛,而且拥有张仪等优秀的外交人才,从而对五国以各种方法分化瓦解。
    由此,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从齐国手中接过了霸主地位,而彼时的赵国和楚国虽然也很强大,但霸主和统一天下的,最终只能是连续数代没有昏君的大秦帝国。
    而随着宋国灭齐,宋国已经替代了原本历史上的齐国的角色,要被秦、赵、韩、魏、楚、燕六国群起而攻之了!
    只不过,现在的宋国,可不是历史上的齐国,宋国显得人口更多,疆域更大,兵力更强,尚武精神更为浓郁!
    在大朝会上,宋王偃一脸凝重地垂询道“诸卿,今在秦王荡的号召之下,秦、赵、韩、魏、楚、燕六国组成了整整68万的合纵联军,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联军,正在从宜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往我宋地而来!如之奈何?”
    闻言,子干捶胸顿足地道“王上啊,当初臣劝你切勿听信张仪之谗言,兴兵灭齐!可是王上偏偏不听,灭了齐国,下一个轮到咱们宋国倒霉了!”
    “子干,寡人要的是应对之策!你若只是在这里发牢骚,请你回去。”宋王偃沉声道。
    此时,宋王偃的心里十分的不爽。他知道原来的历史上,有苏秦死间齐国,致使齐国灭宋,导致五国伐齐的事情,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出还是在宋国身上上演了!
    只不过,其对象从苏秦换成了张仪,齐国换成了宋国。
    其实宋王偃对张仪早有怀疑,只不过齐国这么一块肥肉,一直挂在宋国的嘴边,不找个好机会吃掉还真是可惜。
    这不,宋王偃拜张仪为武安君,并且将宋国的相印交给张仪,委托他联络列国,组织七国合纵攻秦。
    张仪不辱使命,一个人走遍了宋、赵、楚、韩、魏、燕、齐七个国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巧舌如簧,这才拉起了浩浩荡荡的七国伐秦之事,甚至张仪还因此腰挂七国之相印,还被宋、赵、燕三国拜为武安君!
    张仪倒是风光了,不过倒霉的却是齐国和宋国!
    “唉!”子干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宋王偃正在气头上,不好招惹,于是作揖道,“王上,欲退六国之敌,依臣之见,只有分化、拉拢、打击列国之军。”
    “具体如何实施?”宋王偃垂询道。
    “对楚、韩、魏三国,可以以割地的方式拉拢,使其自行退兵。对秦、赵、燕三国可以严厉打击,尽起三大营之兵,战于高都,如此当可退敌也!”
    “王上,臣不赞成子干大人的谏言!”宋王偃还没说什么,在一侧的干骜便站出来反驳。
    “我大宋国现有之疆土,乃是将士们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怎能如此轻易地割让出去?且合纵之军,不似一国之军,其兵力错综复杂,一时之间,只怕难以整合各国兵马!王上,臣以为,应当在联军立足未稳之际,率精锐直插联军之弱旅,大破联军!”
    闻言,宋王偃微微颔首。
    打仗,靠的不一定是人海战术。尤其是是在冷兵器时代,打胜仗除了兵多将广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将领的统筹、指挥,还有武器装备、士气等等决定性因素。
    似后来的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比较关键的一战,彭城镇上虽然兵力悬殊,但是项羽极少的兵力打得刘邦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次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
    当然,也是楚汉相争之中刘邦战败最惨的一次战役。
    话说项羽灭秦之后,分封18路诸侯,18路诸侯各自归国开始了自己的统治。然而好景不长,天下再次大乱,各地硝烟四起。田荣先后占领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封地,一统三秦之地,公然对抗西楚项羽。而面对齐地的反叛,西楚霸王当然怒而出兵,讨伐齐地。
    汉二年4月,刘邦趁着项羽攻打齐地,项羽主力军队被牵制在齐地的机会,纠结各路诸侯联军56万,进军西楚,直取西楚都城彭城。
    在项羽得知彭城被攻破之后,项羽自然大惊,然而齐地叛乱未平,大军无法撤离,项羽则是亲自率领3万精锐骑兵杀回彭城。项羽抵达彭城之后借夜色的掩护绕道刘邦大军背后发动猛烈攻击。
    彭城一战,项羽打了刘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仅仅是彭城之战刘邦就损失了10万余人,而后刘邦西逃,项羽则是乘胜追击,之后就有了谷水、泗水之战。只不过,刘邦军队却也是同样一触即溃,死伤惨重。
    最终,刘邦逃跑到下邑的吕泽军中一起向西退去,但是,刘邦的56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而且,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也是部被项羽所擒获。
    为何项羽的3万军队能够打败刘邦号称56万的大军?
    其原因宋王偃认为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刘邦军队虽然人多势众,号称56万,但是其军队来源于各路诸侯,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手下军队成了他的本部人马之外,其余的毫无忠诚度可言。面对项羽的强势来袭,一旦刘邦战败,那么其余诸侯和其军队也是溃散而逃。可以说,56万大军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而已。
    第二是项羽虽然只有3万人马,但是他的战略得当。绕到刘邦防线背后,发动奇袭,刘邦军队没有丝毫准备,自然一溃千里。
    第三是项羽的乘胜追击。在彭城之战刘邦溃败之后西逃,项羽选择的是一鼓作气追杀刘邦,这也就导致了刘邦在逃跑途中根本就无法重新组织军队抗击项羽。刘邦的56万大军自然也就被项羽的3万大军消磨殆尽。
    总的来说,彭城之战是有着各种原因的,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一定是军队的数量来决定的。
    宋王偃颔首道“干骜,你有把握击败合纵联军吗?”
    “这……没有。”干骜低着头道。
    似项羽一般的勇将,宋王偃麾下不是没有,别的不说,子烈、黑犬这些人都是能征惯战,勇武过人之辈,只不过打仗并不只是靠着勇武就能取胜的。
    彭城之战的诸侯联军,不是现在宋国所面临的合纵联军。那些所谓的56万诸侯联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的军队,而现在的68万六国联军,却都是实打实的训练有素,百战余生的劲卒!
    六国联军,有着军事素质极高的将士,源源不断的粮秣,还有极具战略眼光,文武才的乐毅作为统帅。
    这一战,宋国恐怕真的很难打!
    最快更新,阅读请。
    。
    --

章节目录

桀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并收藏桀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