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秦提出的举措,作为始皇帝的宠臣,邹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地道“陛下,臣以为相国大人的这两项举措,万万不可施行!”
“其一,销毁国的兵器,将天下各地的兵器都运往朝歌!这一举措且不说能否完成,其影响十分恶劣!”
苏秦一脸不爽地道“邹衍大人,何以见得?我奏请陛下销毁国的兵器,收缴于朝歌,乃是一项安定天下的举措!乃是不得不为之的举措!”
“人何以生乱,乃有倚仗也!我宋国重法度,禁止私斗,原本国内虽有不少的游侠,但都不敢私斗,以武犯禁。我奏请陛下收缴国的兵器进行销毁,是为了防止刀兵之祸再起也!试问,没有了兵器,那些图谋不轨的反贼,难道还能拿着木棒上战场打仗吗?”
邹衍肃容道“相国大人,你此话不假,但是未免有失偏颇了!我宋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以武犯禁的国家,只是禁止私斗,切磋却可以!我华夏民族,历来尚武,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而若是连最基本的防身的兵器都没有,相国大人,你让天下的游侠们做何感想?”
“人人携带武器,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这是最基本的事情!现在朝廷都要反对这样的事情,以武犯禁的话,只怕会将天下人推到朝廷的对立面去,未免会使人心寒呀。”
子偃高坐皇位上,还没说什么,在一侧的匡章便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邹衍大人说的没错。侠不以武犯禁,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今日能收缴兵器,他日黔首们又能偷偷打造,这是屡禁不止的。”
“这且不说,我华夏历来有尚武之风,腰佩长剑,是君子的仪容仪表。习武之人,从军极好,这是精锐战兵的主要来源,又不至于使朝廷大力投入资金和时间来培养,何乐而不为?”
“善!”
对于匡章的这番言论,宋王偃大为赞同。
华夏历来就是一个有着尚武之风的民族,炎黄子孙,一开始的势力范围不过黄河流域,后于蚩尤战于逐鹿,得中原后,这才进取东方。
到大禹的时候,建立夏朝,又继续开疆拓土。
商灭亡夏朝之后,不仅继承了夏朝黄河中游的领土,而且继续向东扩张,当时东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东夷势力范围,并不是华夏势力范围。
帝辛继位后,非常重视国家领土范围,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在商纣王时期将东南地区占领,鲁、皖、苏,浙、闽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而此时商超领土范围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因为商纣王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导致民怨四起,使姬发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为混战年代,然而就是这国家内部乱战年代,也促进国家军事实力提升,秦国向西灭掉犬戎,占领了当今的甘肃部分地区,向南灭掉巴蜀两国,将整个四川纳入领土。
楚国可以说一路向南,由湖北地区向南直达云南地区;
赵国因为赵武灵王改革军事采取胡服骑射,向北开拓,将河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
而世居北方的燕国则是向东北开拓,江辽东半岛纳入领土,并跨过鸭绿江占据一方土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部分朝鲜地区纳入治理领土。
至于此后的秦、汉、隋、唐等历朝历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曾经开疆拓土,为华夏人的生存空间而战。
哽噺繓赽奇奇小説蛧|
正如匡章所说的,这是一个人人尚武的年代,无论是统兵作战的将军,还是谋划国事的大臣,他们都是允文允武,文韬武略都是十分强悍的。
这个时代的臣子都是这样,上马可以打仗,下马可以治国!
邹衍又道“还有相国大人的另一个举措,夷平七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此举臣以为不可!这且不说,这样的工程如此巨大,能不能早日完成,又将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民伤财!而且这个实在是没有必要!”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现在看来,的确是松散了一些,但这都是因为人心未附的缘故!若是有个三五十年的时间,则政令通达,人人心向朝廷,而抛弃故国也,何须夷平城墙和险阻?”
对于苏秦提出的三个举措,邹衍和群臣一一反对,子偃亦是顺水推舟,一一驳回。
苏秦的脸色真是越来越难看,不过他还有一事要奏报。
苏秦又道“陛下,眼下四海升平,百废待兴,然则刚刚覆灭的七国各地方还有许多缺少官吏的治理,诸事烦扰。光是上党郡,就多出五十几个官吏的位置,细思极恐!臣虽然已经命人举荐贤才,又从各地方调任、升迁,人事调动,还有从学府中选拔出一些人才,但这都远远不够。”
闻言,子偃微微颔首道“朕亦有此顾虑。得天下不易,治天下恐怕更难啊!疆域如此辽阔,到底用什么办法管理呢?七国相继灭亡之后,在哪些地方暂设郡县,派官员去管理,今后要不要派子弟去镇守呢?朕想来想去,真是忧心仲忡。”
的确,平定天下之后,子偃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这使得他日夜不能安宁。当前子偃最发愁的是天下如何管理,总不能让他直接去过问百姓种田织布之事吧?地方上的事,让谁去管呢?
其实子偃心里很清楚,这是现实逼着他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上做出选择。只是子偃清楚归清楚,到底怎么干,心里还是摇摆不定的!
相国苏秦听到此言,心中不免暗暗高兴。
身居相位,他早在思索此事,心中已有主张,只是未得机会陈述。这可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他当即奏道“陛下此虑,臣也有同感。臣以为还是沿袭周朝体制,分封天下,让陛下的子弟儿孙各得一块,自行管理。他们都是陛下的血亲,自然会忠于陛下!尤其是原来秦国、楚国、燕国的土地,远离都城,更应该派陛下的儿子、侄子去镇守,他们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当然也是最忠于陛下的人!”
闻言,群臣都表示赞同!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
大臣们纷纷赞同苏秦的谏言,但是子偃却是若有所思,不发一言。
对于群臣心中的小九九,子偃心里跟明镜似的。
话说周朝得天下之后,周武王便大肆分封了血亲子孙、功臣,和一些贵族诸如大舜、大禹的后裔,使他们到一些边远的地方立国,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此举,使得周王朝的国祚长达八百年,但是也让战国乱世长达四百余年,周天子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质上无法统御天下的。
大臣们之所以赞同苏秦的谏言,不外乎是想靠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获得一块封地,自己建国什么的!但是子偃能允许吗?
这时,身为廷尉的剧辛站出来,慷慨激昂地道“陛下,微臣之见与相国不同!当年周朝的文王武王把土地大多都分给了子弟儿孙,让他们各自独立,成为诸侯。但越往后传,血缘关系越远,各诸侯互相打起仗来,就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不仅不能禁止,最后还要被他们赶走。如今陛下好不容易消灭了天下诸侯,一统宇内,万万不能再去分封诸侯,重蹈覆辙了!”
听到这话,子偃不由得赞赏地看了剧辛一眼,又道“那你说怎么办?”
“天下遍设郡县,分别派官吏去治理。官员享受国家的俸禄,不占有郡县的土地,当然要听陛下的吩咐。陛下的子弟儿孙和功臣们,可以封他们名誉上的称号,但不封给他们土地,而用国家的钱财来赏赐他们。这样做,他们得到了满足,陛下也容易制约他们。这才能使天下保持太平!”
子偃闻言,不置可否。
苏贺站出来道“陛下,剧辛大人说的没错。天下常年战乱,就是因为有各路诸侯。刚刚统一再去分封,等于重新开战,切不可为之!”
子偃还是没说话。
苏秦肃容道“陛下,臣以为苏贺与剧辛二人的谏言大谬!天下何以安定?唯有忠于皇帝之人,对于皇帝的旨意不敢违背的人,才能镇守地方,使天下安定!陛下若不分封诸侯,镇守地方,而是采用郡县制,派遣官吏镇守地方,此举必使各地方的民情大多不能为陛下所察!”
子干表示赞同地道“不错!陛下,相国大人所言极是。我宋帝国的疆域何其之幅员辽阔也,别的不说,光是城邑就超过一千座!”
“过去,分封的国君能体察民情,巡游田野之间,审问案件,但是皇帝拥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日理万机,哪里还顾得上这些?若是下面有人对于皇帝颁布的政令阳奉阴违,贪污fubai,鱼肉百姓,只怕皇帝是知道不了的,也无法去惩治这些贪官污吏的!”
这可真的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子偃认为,在帝制时代,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有利有弊!
。
--
“其一,销毁国的兵器,将天下各地的兵器都运往朝歌!这一举措且不说能否完成,其影响十分恶劣!”
苏秦一脸不爽地道“邹衍大人,何以见得?我奏请陛下销毁国的兵器,收缴于朝歌,乃是一项安定天下的举措!乃是不得不为之的举措!”
“人何以生乱,乃有倚仗也!我宋国重法度,禁止私斗,原本国内虽有不少的游侠,但都不敢私斗,以武犯禁。我奏请陛下收缴国的兵器进行销毁,是为了防止刀兵之祸再起也!试问,没有了兵器,那些图谋不轨的反贼,难道还能拿着木棒上战场打仗吗?”
邹衍肃容道“相国大人,你此话不假,但是未免有失偏颇了!我宋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以武犯禁的国家,只是禁止私斗,切磋却可以!我华夏民族,历来尚武,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而若是连最基本的防身的兵器都没有,相国大人,你让天下的游侠们做何感想?”
“人人携带武器,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这是最基本的事情!现在朝廷都要反对这样的事情,以武犯禁的话,只怕会将天下人推到朝廷的对立面去,未免会使人心寒呀。”
子偃高坐皇位上,还没说什么,在一侧的匡章便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邹衍大人说的没错。侠不以武犯禁,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今日能收缴兵器,他日黔首们又能偷偷打造,这是屡禁不止的。”
“这且不说,我华夏历来有尚武之风,腰佩长剑,是君子的仪容仪表。习武之人,从军极好,这是精锐战兵的主要来源,又不至于使朝廷大力投入资金和时间来培养,何乐而不为?”
“善!”
对于匡章的这番言论,宋王偃大为赞同。
华夏历来就是一个有着尚武之风的民族,炎黄子孙,一开始的势力范围不过黄河流域,后于蚩尤战于逐鹿,得中原后,这才进取东方。
到大禹的时候,建立夏朝,又继续开疆拓土。
商灭亡夏朝之后,不仅继承了夏朝黄河中游的领土,而且继续向东扩张,当时东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东夷势力范围,并不是华夏势力范围。
帝辛继位后,非常重视国家领土范围,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在商纣王时期将东南地区占领,鲁、皖、苏,浙、闽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而此时商超领土范围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因为商纣王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导致民怨四起,使姬发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为混战年代,然而就是这国家内部乱战年代,也促进国家军事实力提升,秦国向西灭掉犬戎,占领了当今的甘肃部分地区,向南灭掉巴蜀两国,将整个四川纳入领土。
楚国可以说一路向南,由湖北地区向南直达云南地区;
赵国因为赵武灵王改革军事采取胡服骑射,向北开拓,将河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
而世居北方的燕国则是向东北开拓,江辽东半岛纳入领土,并跨过鸭绿江占据一方土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部分朝鲜地区纳入治理领土。
至于此后的秦、汉、隋、唐等历朝历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曾经开疆拓土,为华夏人的生存空间而战。
哽噺繓赽奇奇小説蛧|
正如匡章所说的,这是一个人人尚武的年代,无论是统兵作战的将军,还是谋划国事的大臣,他们都是允文允武,文韬武略都是十分强悍的。
这个时代的臣子都是这样,上马可以打仗,下马可以治国!
邹衍又道“还有相国大人的另一个举措,夷平七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此举臣以为不可!这且不说,这样的工程如此巨大,能不能早日完成,又将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民伤财!而且这个实在是没有必要!”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现在看来,的确是松散了一些,但这都是因为人心未附的缘故!若是有个三五十年的时间,则政令通达,人人心向朝廷,而抛弃故国也,何须夷平城墙和险阻?”
对于苏秦提出的三个举措,邹衍和群臣一一反对,子偃亦是顺水推舟,一一驳回。
苏秦的脸色真是越来越难看,不过他还有一事要奏报。
苏秦又道“陛下,眼下四海升平,百废待兴,然则刚刚覆灭的七国各地方还有许多缺少官吏的治理,诸事烦扰。光是上党郡,就多出五十几个官吏的位置,细思极恐!臣虽然已经命人举荐贤才,又从各地方调任、升迁,人事调动,还有从学府中选拔出一些人才,但这都远远不够。”
闻言,子偃微微颔首道“朕亦有此顾虑。得天下不易,治天下恐怕更难啊!疆域如此辽阔,到底用什么办法管理呢?七国相继灭亡之后,在哪些地方暂设郡县,派官员去管理,今后要不要派子弟去镇守呢?朕想来想去,真是忧心仲忡。”
的确,平定天下之后,子偃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这使得他日夜不能安宁。当前子偃最发愁的是天下如何管理,总不能让他直接去过问百姓种田织布之事吧?地方上的事,让谁去管呢?
其实子偃心里很清楚,这是现实逼着他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上做出选择。只是子偃清楚归清楚,到底怎么干,心里还是摇摆不定的!
相国苏秦听到此言,心中不免暗暗高兴。
身居相位,他早在思索此事,心中已有主张,只是未得机会陈述。这可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他当即奏道“陛下此虑,臣也有同感。臣以为还是沿袭周朝体制,分封天下,让陛下的子弟儿孙各得一块,自行管理。他们都是陛下的血亲,自然会忠于陛下!尤其是原来秦国、楚国、燕国的土地,远离都城,更应该派陛下的儿子、侄子去镇守,他们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当然也是最忠于陛下的人!”
闻言,群臣都表示赞同!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
大臣们纷纷赞同苏秦的谏言,但是子偃却是若有所思,不发一言。
对于群臣心中的小九九,子偃心里跟明镜似的。
话说周朝得天下之后,周武王便大肆分封了血亲子孙、功臣,和一些贵族诸如大舜、大禹的后裔,使他们到一些边远的地方立国,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此举,使得周王朝的国祚长达八百年,但是也让战国乱世长达四百余年,周天子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质上无法统御天下的。
大臣们之所以赞同苏秦的谏言,不外乎是想靠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获得一块封地,自己建国什么的!但是子偃能允许吗?
这时,身为廷尉的剧辛站出来,慷慨激昂地道“陛下,微臣之见与相国不同!当年周朝的文王武王把土地大多都分给了子弟儿孙,让他们各自独立,成为诸侯。但越往后传,血缘关系越远,各诸侯互相打起仗来,就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不仅不能禁止,最后还要被他们赶走。如今陛下好不容易消灭了天下诸侯,一统宇内,万万不能再去分封诸侯,重蹈覆辙了!”
听到这话,子偃不由得赞赏地看了剧辛一眼,又道“那你说怎么办?”
“天下遍设郡县,分别派官吏去治理。官员享受国家的俸禄,不占有郡县的土地,当然要听陛下的吩咐。陛下的子弟儿孙和功臣们,可以封他们名誉上的称号,但不封给他们土地,而用国家的钱财来赏赐他们。这样做,他们得到了满足,陛下也容易制约他们。这才能使天下保持太平!”
子偃闻言,不置可否。
苏贺站出来道“陛下,剧辛大人说的没错。天下常年战乱,就是因为有各路诸侯。刚刚统一再去分封,等于重新开战,切不可为之!”
子偃还是没说话。
苏秦肃容道“陛下,臣以为苏贺与剧辛二人的谏言大谬!天下何以安定?唯有忠于皇帝之人,对于皇帝的旨意不敢违背的人,才能镇守地方,使天下安定!陛下若不分封诸侯,镇守地方,而是采用郡县制,派遣官吏镇守地方,此举必使各地方的民情大多不能为陛下所察!”
子干表示赞同地道“不错!陛下,相国大人所言极是。我宋帝国的疆域何其之幅员辽阔也,别的不说,光是城邑就超过一千座!”
“过去,分封的国君能体察民情,巡游田野之间,审问案件,但是皇帝拥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日理万机,哪里还顾得上这些?若是下面有人对于皇帝颁布的政令阳奉阴违,贪污fubai,鱼肉百姓,只怕皇帝是知道不了的,也无法去惩治这些贪官污吏的!”
这可真的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子偃认为,在帝制时代,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有利有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