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好!好啊!”
    子偃接到捷报之后,顿时龙颜大悦,笑得合不拢嘴。
    “诸卿,北方捷报。阳城君(熊子丹)率军两战匈奴人于黄河之滨,皆大败之!现在匈奴人的残部已经往北溃逃,据说呼韩耶是狼狈得很,对我宋军闻风丧胆,还命令其部众向北迁徙七百里!这是我华夏民族,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啊!目前阳城君已经收复了河套地区和河南地了。”
    闻言,群臣都向子偃道贺。
    子偃忽而道“诸卿,朕欲留阳城君驻军于九原,守备边关,伺机攻略匈奴之地,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一听这话,群臣都纷纷跳出来反对。
    丞相苏秦急声道“万万不可啊陛下!如今天下初定,人心未稳,这偌大的华夏故土咱们还尚未消化,人心尚未凝聚,陛下便又急着往北方拓展疆土,如何使得?而且匈奴人所占据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或者荒漠,或者草原,并不适合种植五谷,要之何用?”
    子干亦是道“陛下,臣以为丞相所言极是。大战不断,穷兵黩武,终有遗患,请陛下为了帝国的千秋万代计,切莫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留给后继之君一个残破的河山!”
    “子干,汝这话就严重了。”子偃一脸不悦地道,“朕是那种好大喜功的人吗?朕所作的这一切,难道不是利在千秋的事情吗?匈奴,乃至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终为边患!此时若不乘帝事鼎盛之时,灭之,将来匈奴屡屡南下牧马,扰我边关,杀我子民,如之奈何?”
    子干叹了口气道“陛下,即使你真的想灭匈奴,据有广袤的漠北草原,也不应该急于一时!现在帝国的军队还在南征百越,战事陷入了胶着,每日所消耗的钱粮不知凡几,请陛下体恤军民,万勿为了一时之快,而罔顾国家,罔顾臣民呀!”
    “这个朕自然晓得。”
    子偃摆了摆手道“朕欲灭匈奴,欲逐匈奴之心不改。朕听闻匈奴与华夏原本是一家,匈奴人是夏朝的后裔,不知道是也不是?”
    子干回答道“是的。陛下,上古黄帝至舜禹时期,北部有山戎、殓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灭后,后代淳维逃入北部,与他们杂居,渐成匈奴一族!所以说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后代!但淳维一系与北地的胡人杂居,互相融合,血脉混乱,实为戎狄也!”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翻译一下,就是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后代,名叫淳维。唐尧虞舜之前,就有山戎、殓允、薰粥居住北部,随水草畜牧迁居转移。
    夏后氏是姓姒,氏夏;后,是夏朝君主敬词,如“启”被称为“后启”、“羿”被称为“后羿”、“少康”被称为“后少康”、夏桀被称为“后桀”。夏后氏所建的国家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夏朝。
    至于淳维其人,乃是夏王朝末代的王子,其父后桀,是夏朝末代君主,着名的暴君;其后母为妺(o)喜,是着名的亡国妖女。后桀被商汤放逐而死,淳维把其父的妾女收纳,带世族人等避居于北部荒漠。
    《史记》称,从淳维到匈奴首领头曼过了千余年,部落时大时小,流离不断,王族的资料也没有记载。到首领冒顿(odu)时,匈奴最强大,打败所有北夷,与中原汉朝为敌,其王族的世传、国名、官号开始流传并记载下来。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匈奴确实是华夏民族,因为国灭逃入北部荒漠,与当地的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终成北部最强大部落。
    也许,他们祖先世代流传“我的家在中原黄河之畔……”所以才深入汉朝,一次次向兄弟索要财富、土地。
    匈奴之所以被视为异族、入侵者,与古中国世界观有关。
    古人认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为夷狄蛮族。
    《春秋》说,中原把夷狄视为外族,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贪婪好利”,披散着头发,衣服是左衽,人面兽心,生性贪婪、贪财。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认为要视匈奴为兽类,不立约盟誓,不发生战争。立盟约对方也不遵守,枉费钱财,发生战争使国力受损。要敬而远之,不必实施教化,来犯就打,败退就防。来朝贡,以礼相待,不主动断绝关系,使对方理亏。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避居于四方的夷狄蛮族,就开始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
    说到底都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对稀缺生产资源的占有权。这些“被发左衽”的族群,自然会被中原视为异族。
    其实匈奴也认为和汉人是兄弟。
    东汉的刘飒、陈遵出使匈奴,但匈奴单于栾提舆态度傲慢,他说“匈奴与汉人本是兄弟,匈奴内乱,汉人皇帝帮助立呼韩邪单于,匈奴因此称臣,以尊汉朝。汉朝大乱,王莽篡权,匈奴也出兵打击王莽,使‘人心思汉’,王莽失败,汉朝复兴,靠的是匈奴的力量,汉朝要反过来尊匈奴才对!”
    也许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中原故土也是自己的家乡,中原的汉人和他们都是兄弟。“猃狁、薰粥,居于北边。既称夏裔,式憬周篇。”
    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论断,尽管很多人质疑,但能流传千年的“匈奴是夏朝人后裔”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至于现在,宋帝国的王公大臣们,与子干的观念都是差不多的。
    他们承认匈奴人是夏王朝的后裔,出自华夏一脉,但是匈奴人的身上同样流淌着戎狄的血,可能绝大多数都是戎狄的血!这就让一向以自身的血统引以为傲的王公大臣们不能认同了!
    汉朝之前,达官贵人莫不是显赫的贵族,无有庶民,以血统论,而非文化认同。
    你认同我的文化,但身上留着的不是我的血,大家就不是一家人!
    子偃眯着眼睛道“朕知道,灭匈奴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在帝国的北方,还有匈奴、东胡、月氏、丁零等游牧民族虎视眈眈,朕深以为虑也!”
    “北方偏僻,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朕决定准阳城君所奏,使他率军驻守边防,负责九原、雁门、代郡等地的边关防务。这些年,阳城君将会采取‘占据有利地形,稳扎稳打,层层推进’的积极防御策略!”
    “塞外之异族甚多,朕还欲命阳城君修建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也。”
    “将原来的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可使帝国有了一个坚固的巨大防线,用以屯兵和保障补给,来防御机动性超强的匈奴骑兵!鉴于北地荒芜,人烟稀少,而我北方与戎狄接壤之地甚多,朕还决定,在黄河沿线修城筑县数十座,迁徙百姓戍边,作为屯兵和补给的第二道防线!”
    又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举措,子偃却还是力排众议,驳回了群臣的请求,一意孤行,将圣旨颁布下去。
    。
    --

章节目录

桀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并收藏桀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