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确实有它灭亡的必然,生老病死,自古都是如此。
可大明远不是史书中那么不堪。
至少有无数的人,愿意为这个朝代而殉葬,哪怕是现在吴争面前,这个被世人唾弃的“奸倿”。
为让“奸倿”为这个国家殉葬的,真不多!
就象南宋灭亡,多少臣民慷慨投海自尽?
汉人王朝,历来如此。
可满清灭亡时,谁为它殉葬了?
树倒猢狲散,墙到众人推吧?
吴争心中感慨,同是朝代灭亡之时,相比之下,还是汉人更有风骨不是?
清廷编撰的明史,可信度有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几个败类,哪朝哪代都在所难免,不能以偏概不是?
面前的马士英,其实有着足够投降清廷的动机和理由,他不被明人所接受,被鲁王和隆武驱逐,所以就算他投降,没人会感到意外。
可他宁可辗转浙北深山老林之间,聚集义军抗清,终究没有走上降清这一步。
仅凭这一点,他就是英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铮铮阉党骨,落落东林草!
吴争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史书不可信!
看着面前这个老头,吴争突然发现心里也不是原先那般嫌恶了,他沉声道:“虽说我已晋候爵,可说到底,只是一个带兵的武臣而已,你就这么肯定,我会有面南背北的时候?”
这话令马士英眼睛一亮。
“靖海候不可妄自菲薄,当年太祖皇帝不也是起于市井吗?”马士英激动起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吴争的语气转变。
马士英很清楚自己现在只能依靠吴争这颗大树,应天府,他去不得,去了迟早就是死路。
而从带着那数千人爬山涉水从浙北到浙东,马士英不是为了效忠于绍兴府朝廷,弘光朝亡后,他就明白,大明无救了。
他的来意,绝不是为了在应天府做个清闲官,混吃等死,正象他说的,他要为自己挣个身后名。
可去应天府,他做不到,面对着满朝的清流,他独木难支啊。
吴争听了哂然道:“我何德何能,敢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
马士英道:“靖海候短短一年时间,能从一个哨官跻身于朝堂之上受封候爵,自然有过人的本事,假以时日,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依你看,这功成之日,会是多久?”
马士英想了想道:“三五年间,不可能,十年之后有成算,二十年间胜算可达七成。”
吴争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
马士英正色道:“大明虽亡,可天下人心依旧向明,这个时候,靖海候须借助于大明这杆旗,以号令天下义士同仇敌忾。三五年间,以壮大实力、招揽能人异士、积蓄力量为主。而这期间,可假手清军,不断削弱南边隆武及西北民军的实力,三方相争,候爷得利,此起彼伏之后,候爷的实力必能凌驾于三方之上,至少不会比北面清廷低。之后,便是候爷实现宏愿的时候了。”
吴争微微蹩眉道:“假手清廷、同室操戈,本候如何面对天下非议?”
马士英笑道:“靖海候误会了,假手清廷是实,同室操戈未必。士英建议候爷的是,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最好。”
吴争目光深遂起来,看着马士英,心中感慨,这就是一个阴谋家,但……很实用,远比一些空口大论的人来得实用。
吴争低头思忖起来,这人该不该留在身边呢?
又怎么确定身边之人和亲近之人,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产生反感呢?
毕竟,这些日子之来,吴争所接触、亲近的,都是些史上称颂的忠义、正直之人。
这显然是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
而且,吴争更担心的是,马士英一旦在自己的势力中再掀起一场党争,那后果就严重了。
看着吴争沉思,脸色阴晴不定,马士英心里也紧张起来,他知道,这是决定着自己命运的时候。
吴争突然道:“若是本候麾下,也上演一出党争,你说我该如何处置?”
马士英心头一震,他明白这话他如果答错了,那一切都完了。
“靖海候尽可放心,自今日始,士英再不结党,如果非要有党,我也只是靖海候的党人。”
吴争无声地笑了,和聪明人说话不累。
马士英显然是个聪明人。
“有一点马大人需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在本候麾下做事,那官位不会很高。”
马士英回道:“经过这两年飘泊,士英已经看淡,余生只想在靖海候麾下效力,为自己挣个身后名。官职之事,听凭靖海候安排。”
吴争起身,再次伸手搀扶道:“既然马大人如此虔诚,本候再拒绝,就是不通人情了。你放心,你的官职不会太不堪,本候自会安排妥当。”
马士英顺势起身,“候爷年少志高,乃天纵之才。士英若能附候爷马尾,必可名载青史。”
吴争无语,这马屁拍得真是有欠火候。
而以马士英的此时的名声,想要名载青史……真得很难。
或许真的只有到自己面南背北的那一天,才有可能,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亦或许马士英也是想到,去应天府就算他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也无法洗清这个臭名声,才另辟蹊径,找上了自己吧。
但吴争已经不在意了,他本身就是个异类,天下人的天下,明人之大明,自然不可能清除光这一类人,不管是谁,不管之前做过何事,只要一心抗清,那么求同存异,让所有人参与进来,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重建大明,汉人的大明!
这一次谈话,费时很长。
二人对局势和政事交换了许多看法。
不得不说,与马士英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
这倒不是夸张,任何一个浸淫朝堂数十年的人,无论忠奸、庸臣还是能臣,说出来的经验那都是实践出真知。
有许多事,甚至是父子、兄弟都不会说得如此透彻的。
但现在,马士英既然决定投于吴争麾下,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交谈结束之后,吴争对马士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
可大明远不是史书中那么不堪。
至少有无数的人,愿意为这个朝代而殉葬,哪怕是现在吴争面前,这个被世人唾弃的“奸倿”。
为让“奸倿”为这个国家殉葬的,真不多!
就象南宋灭亡,多少臣民慷慨投海自尽?
汉人王朝,历来如此。
可满清灭亡时,谁为它殉葬了?
树倒猢狲散,墙到众人推吧?
吴争心中感慨,同是朝代灭亡之时,相比之下,还是汉人更有风骨不是?
清廷编撰的明史,可信度有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几个败类,哪朝哪代都在所难免,不能以偏概不是?
面前的马士英,其实有着足够投降清廷的动机和理由,他不被明人所接受,被鲁王和隆武驱逐,所以就算他投降,没人会感到意外。
可他宁可辗转浙北深山老林之间,聚集义军抗清,终究没有走上降清这一步。
仅凭这一点,他就是英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铮铮阉党骨,落落东林草!
吴争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史书不可信!
看着面前这个老头,吴争突然发现心里也不是原先那般嫌恶了,他沉声道:“虽说我已晋候爵,可说到底,只是一个带兵的武臣而已,你就这么肯定,我会有面南背北的时候?”
这话令马士英眼睛一亮。
“靖海候不可妄自菲薄,当年太祖皇帝不也是起于市井吗?”马士英激动起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吴争的语气转变。
马士英很清楚自己现在只能依靠吴争这颗大树,应天府,他去不得,去了迟早就是死路。
而从带着那数千人爬山涉水从浙北到浙东,马士英不是为了效忠于绍兴府朝廷,弘光朝亡后,他就明白,大明无救了。
他的来意,绝不是为了在应天府做个清闲官,混吃等死,正象他说的,他要为自己挣个身后名。
可去应天府,他做不到,面对着满朝的清流,他独木难支啊。
吴争听了哂然道:“我何德何能,敢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
马士英道:“靖海候短短一年时间,能从一个哨官跻身于朝堂之上受封候爵,自然有过人的本事,假以时日,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依你看,这功成之日,会是多久?”
马士英想了想道:“三五年间,不可能,十年之后有成算,二十年间胜算可达七成。”
吴争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
马士英正色道:“大明虽亡,可天下人心依旧向明,这个时候,靖海候须借助于大明这杆旗,以号令天下义士同仇敌忾。三五年间,以壮大实力、招揽能人异士、积蓄力量为主。而这期间,可假手清军,不断削弱南边隆武及西北民军的实力,三方相争,候爷得利,此起彼伏之后,候爷的实力必能凌驾于三方之上,至少不会比北面清廷低。之后,便是候爷实现宏愿的时候了。”
吴争微微蹩眉道:“假手清廷、同室操戈,本候如何面对天下非议?”
马士英笑道:“靖海候误会了,假手清廷是实,同室操戈未必。士英建议候爷的是,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最好。”
吴争目光深遂起来,看着马士英,心中感慨,这就是一个阴谋家,但……很实用,远比一些空口大论的人来得实用。
吴争低头思忖起来,这人该不该留在身边呢?
又怎么确定身边之人和亲近之人,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产生反感呢?
毕竟,这些日子之来,吴争所接触、亲近的,都是些史上称颂的忠义、正直之人。
这显然是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
而且,吴争更担心的是,马士英一旦在自己的势力中再掀起一场党争,那后果就严重了。
看着吴争沉思,脸色阴晴不定,马士英心里也紧张起来,他知道,这是决定着自己命运的时候。
吴争突然道:“若是本候麾下,也上演一出党争,你说我该如何处置?”
马士英心头一震,他明白这话他如果答错了,那一切都完了。
“靖海候尽可放心,自今日始,士英再不结党,如果非要有党,我也只是靖海候的党人。”
吴争无声地笑了,和聪明人说话不累。
马士英显然是个聪明人。
“有一点马大人需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在本候麾下做事,那官位不会很高。”
马士英回道:“经过这两年飘泊,士英已经看淡,余生只想在靖海候麾下效力,为自己挣个身后名。官职之事,听凭靖海候安排。”
吴争起身,再次伸手搀扶道:“既然马大人如此虔诚,本候再拒绝,就是不通人情了。你放心,你的官职不会太不堪,本候自会安排妥当。”
马士英顺势起身,“候爷年少志高,乃天纵之才。士英若能附候爷马尾,必可名载青史。”
吴争无语,这马屁拍得真是有欠火候。
而以马士英的此时的名声,想要名载青史……真得很难。
或许真的只有到自己面南背北的那一天,才有可能,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亦或许马士英也是想到,去应天府就算他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也无法洗清这个臭名声,才另辟蹊径,找上了自己吧。
但吴争已经不在意了,他本身就是个异类,天下人的天下,明人之大明,自然不可能清除光这一类人,不管是谁,不管之前做过何事,只要一心抗清,那么求同存异,让所有人参与进来,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重建大明,汉人的大明!
这一次谈话,费时很长。
二人对局势和政事交换了许多看法。
不得不说,与马士英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
这倒不是夸张,任何一个浸淫朝堂数十年的人,无论忠奸、庸臣还是能臣,说出来的经验那都是实践出真知。
有许多事,甚至是父子、兄弟都不会说得如此透彻的。
但现在,马士英既然决定投于吴争麾下,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交谈结束之后,吴争对马士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