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清军在连丢十二府的背景下,想让军心不涣散,太难了。
特别是一个亲王死在了绍兴府,这对于士气更是雪上加霜。
多尔衮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滞留黄河边,死活不渡河,其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威慑。
济尔哈朗得知这情况之后,就明白自己可能被坑了。
如今的义兴朝,可不象是弘光朝。
至少君臣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地抵抗。
突破江防就已经这么困难了,何况是攻一个有三万守军的坚城?
当然济尔哈朗不是惧战,如果给他两、三个月的从容部署时间,他还是自信能有成算的。
但现在不同,短时间内,以并无明显优势的兵力,攻一座军心未失的坚城,这几乎是没有达成的可能。
明知这一点,济尔哈朗也无法罢战。
兵力都压上去了,总不能撤兵吧?
这一撤,白白损失了一万多兵力不说,清廷刚捡起来的面子,就被他丢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很清晰了,停战、召回、述职、罢官一条龙。
赋闲是轻的,搞不好被多尔衮落井下石,那就老命不保了。
济尔哈朗只能拼一把,压上了这一万八旗兵。
此时济尔哈朗心中还是有些把握的。
八旗兵在此时的士气和战力都远胜于明军,况且应天府神策、太平二门外,已经有二万清军攻了三天了,加上谭泰在钟阜、金川二门的助攻。
济尔哈朗觉得如果运气好,说不定真能攻破神策、太平二门,哪怕是一门,只要攻进去,事就成了,至少这样回京时,能向朝廷交待了。
一万八旗兵生力军的加入,加上济尔哈朗渡江至龙潭亲自指挥。
应天府守军遭受了巨大的、不堪随的压力。
济尔哈朗严令,但凡畏战不登者,就地斩杀,这使得原本还心神不定的清军作出了拼死状的进攻。
神策、太平二门及周边十里的城墙上,皆是双方交战的士兵。
激战一日,至天晚收兵时,廖仲平的京卫伤亡已经超过五千人,这个数字超过了之前三日攻防战的伤亡。
可以想到,这一日激战的残酷。
廖仲平已经感觉到这样下去肯定是收不住了,他连夜向朱慈烺进谏,请皇帝下旨,诏镇国公来援。
可朱慈烺拒绝了,不是他此时还不想下旨,而是他与吴争已经有了约定。
事实上,从那天君臣奏对之后,吴争已经得到了朱慈烺的默许,可以率军入京增援。
可这事,朱慈烺无法向廖仲平和群臣说明,他也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四天,吴争怎么还不派兵来援?
眼下也只能靠自己了,朱慈烺随即下旨,开始连夜在城中征召壮丁助明军守城。
其实之前,已经征召过一次,只是那次的征召相对较为宽松,只征十五至三十五岁的男丁,且孤寡者不征,之前有家人阵亡者不征,有兄弟者征兄不征弟。
可现在,这限度开始扩大至极处了,凡十三岁至四十五岁男丁,皆在征召之列。
一个夜里,征召起义士六万人,向四门急援。
而清军方面,这一日的攻城,伤亡也不比明军小。
但八旗兵没有伤亡,济尔哈朗虽然调来这一万八旗兵,但还在犹豫是不是将八旗真的派上战场。
所谓刀枪无眼,济尔哈朗担心八旗军伤亡太大,无法向朝廷交差。
可这一日激战下来,清军也一样随不起象今日一般的伤亡。
所以,济尔哈朗决定孤注一掷,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对应天府发起全力一击。
他派人连夜知会谭泰,明日辰时初,四门同时发起总攻。
次日凌晨,天色还未亮起时,清军攻城。
在一开始,济尔哈朗就在神策门用上了八旗的重甲兵。
一百重甲兵,在济尔哈朗运来的六门红衣大炮的支援和三千清军弓弩手的掩护下先登。
这批重甲兵,确实打乱了神策门的明军防守。
清军火炮和抵近射击的弓弩,极大地压制了城墙上守军的抵抗力度。
之前所用的大部分防御手段失去了效果。
神策门守军和义士的伤亡迅速增加,一个时辰之后,清军重甲兵至少有六成在井阑、登城车的辅助下登上城墙。
接下来,守军就如同被屠杀一般。
重甲兵几乎是所向披靡,他们几乎不以挥刀砍杀为目的,只是致力于冲撞,明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无效防御。
城墙上本就拥挤,重甲冲撞之下,无数的明军被撞下城墙。
好在城下明军源源不断地涌上来递补,城墙上就象是一座绞肉机,无休止地吞噬着生命,可人力终究有尽时,此时,八旗军的总攻已经开始了。
济尔哈朗早有预案,在看到重甲兵登上城墙那一刻,他便下令总攻,并以红衣大炮集中轰击城门。
仅半个时辰,城门被火炮轰开一个大洞。
济尔哈朗立即下令余部对城门发起冲锋。
城门随即被清军攻占,城墙上的守军已经陷入上下两面夹击。
城下的守军,陷入了苦战。
然,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明军和百姓依旧死战不退。
他们依仗着民居和建筑与清军周旋。
此战一直持续到午后,城墙上的守军先被清军歼灭,而后城下抵抗的明军也渐渐死绝。
神策门六千守军及一万征召的壮丁,大半天的功夫,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不足一成。
当噩耗传至太平门时,君臣几乎个个面如土色。
廖仲平和诸臣跪请皇帝移驾出城南向。
朱慈烺拒绝,誓言与城共存亡。
他甚至要亲自率六千禁军,对清军发起反击,夺回神策门。
当然,这个提议,被群臣一致劝阻。
朱慈烺无奈之下,采纳廖仲平的建议,率禁军和群臣返回皇城。
授权廖仲平,皇城之外一切军务,可临机决断。
廖仲平其实也犯了个错误。
他的判断,济尔哈朗会主攻太平门而不是神策门。
因为太平门离皇城更近,更方便清军攻打皇城。
所以,廖仲平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了太平门方向。
--
特别是一个亲王死在了绍兴府,这对于士气更是雪上加霜。
多尔衮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滞留黄河边,死活不渡河,其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威慑。
济尔哈朗得知这情况之后,就明白自己可能被坑了。
如今的义兴朝,可不象是弘光朝。
至少君臣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地抵抗。
突破江防就已经这么困难了,何况是攻一个有三万守军的坚城?
当然济尔哈朗不是惧战,如果给他两、三个月的从容部署时间,他还是自信能有成算的。
但现在不同,短时间内,以并无明显优势的兵力,攻一座军心未失的坚城,这几乎是没有达成的可能。
明知这一点,济尔哈朗也无法罢战。
兵力都压上去了,总不能撤兵吧?
这一撤,白白损失了一万多兵力不说,清廷刚捡起来的面子,就被他丢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很清晰了,停战、召回、述职、罢官一条龙。
赋闲是轻的,搞不好被多尔衮落井下石,那就老命不保了。
济尔哈朗只能拼一把,压上了这一万八旗兵。
此时济尔哈朗心中还是有些把握的。
八旗兵在此时的士气和战力都远胜于明军,况且应天府神策、太平二门外,已经有二万清军攻了三天了,加上谭泰在钟阜、金川二门的助攻。
济尔哈朗觉得如果运气好,说不定真能攻破神策、太平二门,哪怕是一门,只要攻进去,事就成了,至少这样回京时,能向朝廷交待了。
一万八旗兵生力军的加入,加上济尔哈朗渡江至龙潭亲自指挥。
应天府守军遭受了巨大的、不堪随的压力。
济尔哈朗严令,但凡畏战不登者,就地斩杀,这使得原本还心神不定的清军作出了拼死状的进攻。
神策、太平二门及周边十里的城墙上,皆是双方交战的士兵。
激战一日,至天晚收兵时,廖仲平的京卫伤亡已经超过五千人,这个数字超过了之前三日攻防战的伤亡。
可以想到,这一日激战的残酷。
廖仲平已经感觉到这样下去肯定是收不住了,他连夜向朱慈烺进谏,请皇帝下旨,诏镇国公来援。
可朱慈烺拒绝了,不是他此时还不想下旨,而是他与吴争已经有了约定。
事实上,从那天君臣奏对之后,吴争已经得到了朱慈烺的默许,可以率军入京增援。
可这事,朱慈烺无法向廖仲平和群臣说明,他也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四天,吴争怎么还不派兵来援?
眼下也只能靠自己了,朱慈烺随即下旨,开始连夜在城中征召壮丁助明军守城。
其实之前,已经征召过一次,只是那次的征召相对较为宽松,只征十五至三十五岁的男丁,且孤寡者不征,之前有家人阵亡者不征,有兄弟者征兄不征弟。
可现在,这限度开始扩大至极处了,凡十三岁至四十五岁男丁,皆在征召之列。
一个夜里,征召起义士六万人,向四门急援。
而清军方面,这一日的攻城,伤亡也不比明军小。
但八旗兵没有伤亡,济尔哈朗虽然调来这一万八旗兵,但还在犹豫是不是将八旗真的派上战场。
所谓刀枪无眼,济尔哈朗担心八旗军伤亡太大,无法向朝廷交差。
可这一日激战下来,清军也一样随不起象今日一般的伤亡。
所以,济尔哈朗决定孤注一掷,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对应天府发起全力一击。
他派人连夜知会谭泰,明日辰时初,四门同时发起总攻。
次日凌晨,天色还未亮起时,清军攻城。
在一开始,济尔哈朗就在神策门用上了八旗的重甲兵。
一百重甲兵,在济尔哈朗运来的六门红衣大炮的支援和三千清军弓弩手的掩护下先登。
这批重甲兵,确实打乱了神策门的明军防守。
清军火炮和抵近射击的弓弩,极大地压制了城墙上守军的抵抗力度。
之前所用的大部分防御手段失去了效果。
神策门守军和义士的伤亡迅速增加,一个时辰之后,清军重甲兵至少有六成在井阑、登城车的辅助下登上城墙。
接下来,守军就如同被屠杀一般。
重甲兵几乎是所向披靡,他们几乎不以挥刀砍杀为目的,只是致力于冲撞,明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无效防御。
城墙上本就拥挤,重甲冲撞之下,无数的明军被撞下城墙。
好在城下明军源源不断地涌上来递补,城墙上就象是一座绞肉机,无休止地吞噬着生命,可人力终究有尽时,此时,八旗军的总攻已经开始了。
济尔哈朗早有预案,在看到重甲兵登上城墙那一刻,他便下令总攻,并以红衣大炮集中轰击城门。
仅半个时辰,城门被火炮轰开一个大洞。
济尔哈朗立即下令余部对城门发起冲锋。
城门随即被清军攻占,城墙上的守军已经陷入上下两面夹击。
城下的守军,陷入了苦战。
然,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明军和百姓依旧死战不退。
他们依仗着民居和建筑与清军周旋。
此战一直持续到午后,城墙上的守军先被清军歼灭,而后城下抵抗的明军也渐渐死绝。
神策门六千守军及一万征召的壮丁,大半天的功夫,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不足一成。
当噩耗传至太平门时,君臣几乎个个面如土色。
廖仲平和诸臣跪请皇帝移驾出城南向。
朱慈烺拒绝,誓言与城共存亡。
他甚至要亲自率六千禁军,对清军发起反击,夺回神策门。
当然,这个提议,被群臣一致劝阻。
朱慈烺无奈之下,采纳廖仲平的建议,率禁军和群臣返回皇城。
授权廖仲平,皇城之外一切军务,可临机决断。
廖仲平其实也犯了个错误。
他的判断,济尔哈朗会主攻太平门而不是神策门。
因为太平门离皇城更近,更方便清军攻打皇城。
所以,廖仲平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了太平门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