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闹剧之后,双方重启谈判。
吴争已经不掺和,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多尔衮却不同,他虽然也靠着椅背不掺和谈判,可一双凶眼,微眯着紧盯着吴争。
不过这时,义兴朝官员的气势已经反压,清臣也因为多尔衮的那出“玩笑”而显得比较拘紧起来。
有句话说的好,正义只存在于火炮的射程之内。
被二十多门重炮指着,没有人的心里会不忌惮,就没有气势可言。
这次谈判就比较顺利了,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泰州、泰兴归属清廷,明军在十五天内撤回南岸,但清廷不得在泰兴驻兵,泰兴做为一个不设防区域,形成双方的缓冲地。靖江正式归属义兴朝。清军从龙潭撤回北岸。
双方都没有再提到沈致远和钱翘恭,似乎被共同遗忘。
但吴争所提出的关于“四颗炮弹”的赔偿问题,被独立地单独列了出来,吴争提出,清廷以今日谈判的高台位置方圆二里土地,做为三十阵亡士兵汉家衣冠的墓地,来充作“四颗炮弹”的赔偿。清臣官员在多尔衮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同意了,但提出只能立无字碑,不允许江北百姓悼念、祭祀,义兴朝官员认可了。
最后的协议经吴争和多尔衮签字确认,但须各自送回京城用印。
士兵的尸体大都残缺,已经不适宜移动,但吴争坚决要求将他们带回家,最终,七十火枪兵含着热泪,用双手捧着已经泥土分不开的血肉,残肢进行收殓。
这种悲伤,让在场明臣无不掩面落泪。
吴争强硬下令,不准流泪,他对着七十火枪兵道:“百姓可以流泪,但我们不能流泪,我们没有资格流泪,我们能做的就是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等将鞑子赶出关外,甚至彻底消灭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活着,才有资格流泪。”
吴争转向义兴朝官员道:“你们也没有资格为勇士们流泪,他们今日的英勇无畏,需要你们的口去传颂,去告诉江南百姓今日在发生的一切,当每个百姓都能勇士的事迹耳熟能详之时,你们,才有资格为他们流泪。”
没有一人来反对吴争的言词,只是,这次吴争的命令不再好使。
将士们清晰地看见,他们的主帅眼睛里,有两颗豆大的泪珠滚落。
仇恨,从没有象今日这样深深地进驻到将士的心中。
因为,在今日,他们看到了曾经是自己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袍,成为了英雄。
而英雄,死在了不公平的较量中,几近于谋杀。
这让他们,不服!
战死不冤,冤得是不公平!
他们相信,他们的主帅也不会服,他们要将这不公平,加倍还于敌人头上。
清臣们远远地看着,多尔衮的随扈也在收殓着重骑的尸体,还有受伤的战马。
但清骑的尸体基本都是完整的,他们有着铁甲的包裹。
那些降清的汉臣们,眼中的神色是复杂的,他们复杂的眼神中,或许也有一丝悲伤。
这不是立场,而是,就算是畜生,看到物伤同类,也会悲伤。
当双方官员告别时,洪承畴及范文程等汉臣几乎都回避着明臣的目光。
而多尔衮对吴争说道:“镇国公多多保重,本王总有一日,会迎镇国公入京作客。”
吴争回答道:“多谢摄政王盛情,本公也会在应天府为摄政王安置好宅邸。”
……。
回泰州城的路上,官员们围着吴争问道:“既然镇国公已经调来大量火炮,且泰州城内北伐军有一万余人,为何不趁势而上,扩大战果?”
吴争苦笑道:“就只有四门炮,还是从舟山水师炮舰上卸下来的,张名振动用了八百人,日夜兼程才运到的,多尔衮看到的二十多门炮,除四门真炮外,都是木头伪装的,而且炮弹也不多,仅有二十四颗实心弹,就算真部打出去,恐怕也形成不了气候。”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面面相觑,心里着实捏了把汗。
吴争道:“泰州已经深入清廷腹地,很容易被三面合围,万一清廷之后变卦,泰州驻军就会成为一支孤军。不如换取泰兴的不设防,如此以靖江为跳板,随时可以泰兴用兵。”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连连点头称是。
之后,与钱肃乐二人相对时,吴争歉然道:“小婿惭愧,未能救兄于水火之中。”
钱肃乐摇摇头道:“这不怪你,多尔衮其实根本没有交换二人的意思,他不过一直在试探你。洪承畴有句话说得对,既然是谈判,就必须各让一步,否则就不存在谈判的必要了。就算你以二十多门火炮威胁,逼清方签下城下之盟,可多尔衮的十五万大军近在咫尺,随时可以撕毁和约,那么今日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白费,局势还是会回到原状。吴争,义兴朝需要休养生息,北伐军也一样。”
吴争点点头道:“是。这四年,我一直忙于征战,少有时间去理会政务。趁着此次和谈,大将军府辖下六府之地,需要好好治理一下,夯实根基了。”
钱肃乐欣慰地道:“你能这么想,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收复失地是目的,但一味沉迷于目的,往往会忽略了收复失地究竟为得是什么?只有让百姓相信,你能带着他们走出这乱世,百姓才能真正地拥戴你、追随你、效忠于你。”
吴争应道:“吴争谨记于心。”
“钱谦益毕竟是朝廷首辅,你羁押他终究会使朝廷和陛下面上无光……还是放了他,让他随使团回京吧。”
“好。”
“另外,既然和约已经签订,陛下有意召你回京进行封赏,你还是得去的,至少颜面上得过得去。”
“好,我去。”
当天,因军队撤退也有许多琐事,不能说撤退就撤退,使团离去后,吴争打算留宿泰州城,临时征用了泰州衙门,将一干清廷任命的官员赶了衙门。
泰州百姓有心系故国者,听闻明军在城外血战清军,呼朋唤友地聚集在衙门前,手中捧着各种自认能拿得出手的吃食和自酿的酒,要犒军劳师。
--
吴争已经不掺和,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多尔衮却不同,他虽然也靠着椅背不掺和谈判,可一双凶眼,微眯着紧盯着吴争。
不过这时,义兴朝官员的气势已经反压,清臣也因为多尔衮的那出“玩笑”而显得比较拘紧起来。
有句话说的好,正义只存在于火炮的射程之内。
被二十多门重炮指着,没有人的心里会不忌惮,就没有气势可言。
这次谈判就比较顺利了,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泰州、泰兴归属清廷,明军在十五天内撤回南岸,但清廷不得在泰兴驻兵,泰兴做为一个不设防区域,形成双方的缓冲地。靖江正式归属义兴朝。清军从龙潭撤回北岸。
双方都没有再提到沈致远和钱翘恭,似乎被共同遗忘。
但吴争所提出的关于“四颗炮弹”的赔偿问题,被独立地单独列了出来,吴争提出,清廷以今日谈判的高台位置方圆二里土地,做为三十阵亡士兵汉家衣冠的墓地,来充作“四颗炮弹”的赔偿。清臣官员在多尔衮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同意了,但提出只能立无字碑,不允许江北百姓悼念、祭祀,义兴朝官员认可了。
最后的协议经吴争和多尔衮签字确认,但须各自送回京城用印。
士兵的尸体大都残缺,已经不适宜移动,但吴争坚决要求将他们带回家,最终,七十火枪兵含着热泪,用双手捧着已经泥土分不开的血肉,残肢进行收殓。
这种悲伤,让在场明臣无不掩面落泪。
吴争强硬下令,不准流泪,他对着七十火枪兵道:“百姓可以流泪,但我们不能流泪,我们没有资格流泪,我们能做的就是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等将鞑子赶出关外,甚至彻底消灭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活着,才有资格流泪。”
吴争转向义兴朝官员道:“你们也没有资格为勇士们流泪,他们今日的英勇无畏,需要你们的口去传颂,去告诉江南百姓今日在发生的一切,当每个百姓都能勇士的事迹耳熟能详之时,你们,才有资格为他们流泪。”
没有一人来反对吴争的言词,只是,这次吴争的命令不再好使。
将士们清晰地看见,他们的主帅眼睛里,有两颗豆大的泪珠滚落。
仇恨,从没有象今日这样深深地进驻到将士的心中。
因为,在今日,他们看到了曾经是自己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袍,成为了英雄。
而英雄,死在了不公平的较量中,几近于谋杀。
这让他们,不服!
战死不冤,冤得是不公平!
他们相信,他们的主帅也不会服,他们要将这不公平,加倍还于敌人头上。
清臣们远远地看着,多尔衮的随扈也在收殓着重骑的尸体,还有受伤的战马。
但清骑的尸体基本都是完整的,他们有着铁甲的包裹。
那些降清的汉臣们,眼中的神色是复杂的,他们复杂的眼神中,或许也有一丝悲伤。
这不是立场,而是,就算是畜生,看到物伤同类,也会悲伤。
当双方官员告别时,洪承畴及范文程等汉臣几乎都回避着明臣的目光。
而多尔衮对吴争说道:“镇国公多多保重,本王总有一日,会迎镇国公入京作客。”
吴争回答道:“多谢摄政王盛情,本公也会在应天府为摄政王安置好宅邸。”
……。
回泰州城的路上,官员们围着吴争问道:“既然镇国公已经调来大量火炮,且泰州城内北伐军有一万余人,为何不趁势而上,扩大战果?”
吴争苦笑道:“就只有四门炮,还是从舟山水师炮舰上卸下来的,张名振动用了八百人,日夜兼程才运到的,多尔衮看到的二十多门炮,除四门真炮外,都是木头伪装的,而且炮弹也不多,仅有二十四颗实心弹,就算真部打出去,恐怕也形成不了气候。”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面面相觑,心里着实捏了把汗。
吴争道:“泰州已经深入清廷腹地,很容易被三面合围,万一清廷之后变卦,泰州驻军就会成为一支孤军。不如换取泰兴的不设防,如此以靖江为跳板,随时可以泰兴用兵。”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连连点头称是。
之后,与钱肃乐二人相对时,吴争歉然道:“小婿惭愧,未能救兄于水火之中。”
钱肃乐摇摇头道:“这不怪你,多尔衮其实根本没有交换二人的意思,他不过一直在试探你。洪承畴有句话说得对,既然是谈判,就必须各让一步,否则就不存在谈判的必要了。就算你以二十多门火炮威胁,逼清方签下城下之盟,可多尔衮的十五万大军近在咫尺,随时可以撕毁和约,那么今日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白费,局势还是会回到原状。吴争,义兴朝需要休养生息,北伐军也一样。”
吴争点点头道:“是。这四年,我一直忙于征战,少有时间去理会政务。趁着此次和谈,大将军府辖下六府之地,需要好好治理一下,夯实根基了。”
钱肃乐欣慰地道:“你能这么想,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收复失地是目的,但一味沉迷于目的,往往会忽略了收复失地究竟为得是什么?只有让百姓相信,你能带着他们走出这乱世,百姓才能真正地拥戴你、追随你、效忠于你。”
吴争应道:“吴争谨记于心。”
“钱谦益毕竟是朝廷首辅,你羁押他终究会使朝廷和陛下面上无光……还是放了他,让他随使团回京吧。”
“好。”
“另外,既然和约已经签订,陛下有意召你回京进行封赏,你还是得去的,至少颜面上得过得去。”
“好,我去。”
当天,因军队撤退也有许多琐事,不能说撤退就撤退,使团离去后,吴争打算留宿泰州城,临时征用了泰州衙门,将一干清廷任命的官员赶了衙门。
泰州百姓有心系故国者,听闻明军在城外血战清军,呼朋唤友地聚集在衙门前,手中捧着各种自认能拿得出手的吃食和自酿的酒,要犒军劳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