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的清兵被炸死的其实不多,数百人到顶,可摔死摔伤的就不可计数了。
    但城墙下活着的也不少,至少有三千之众。
    在突然看见城门打开,骑兵涌出,不知人数的那一刻,他们有的,也就只有往后溃退了。
    这种逃,没有人会回头看。
    于是,成排的人,被火枪兵的齐射,撂倒在地。
    以至于步兵前进一里地时,都是踩着人体向前的。
    尼堪反应还是非常快的,从骑兵涌出的那一刻,他原本想嘶吼出“吴争的北伐军”顿时改成了两个字“快撤”。
    不是尼堪不英勇,而是他有自知之明,豫亲王多铎都折在吴争手里,他如此能以眼下不足五千人的军队去硬撼吴争?他此时唯一想做的就是,赶紧与仪凤、钟阜两门清军会合,聚集起兵力来对抗吴争。
    尼堪几乎是没有丝毫停留地率部向西逃窜。
    也正是因为尼堪的见机快,才得已从沥海卫的主动进攻中逃脱。
    战后陈胜感慨道,“见过逃得快的,没见过逃这么快的,今日算是见识了。”
    说这句话,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
    连骑兵都追不上,可想而知,这得逃多快啊?
    说这句话,自然是带着贬义的,因为尼堪的逃跑,扔下了所有攻城军队,这其中也包括了他镶红旗的“真金白银”。
    金川门反击战胜利,预示着应天府之战,由战略防御转变成战略反攻。
    陈胜和闻讯赶来的夏完淳短暂商议之后,集结起一支沥海卫、建阳卫、京卫的混编军,共二万人,向北面钟阜门方向,发起了突击。
    六月初五,钟阜门外清军被击溃,尼堪丢下三千多具尸体,率部再次向北“转进”。
    六月初六,吴争率四千火枪兵,在泰州城死死挡住喀尔楚浑二万余人的进攻。
    午后,东北方向池二憨部,东面蒋义部,东南鲁之域部,三面合围。
    至傍晚时分,喀尔楚浑所部二万余人被击溃,除了负隅顽抗的八旗军,基本上降清明军部投降,俘虏超过一万三千人。
    二千余八旗军被歼灭,喀尔楚浑被生擒。
    由此,扬州府内成建制的清军已经不存在,而北面淮安府的大门,已经向北伐军敞开。
    吴争陷入了为难,是继续扩大战果,还是见好就收,巩固胜利果实。
    继续扩大战果的好处是,多占地,此消彼涨,清廷自然地域就少了,可坏处是,一旦攻占淮安府,这长条形的疆域,将面临数路清军的威胁,补给尤为困难,这补给不是粮草,而是火器。
    吴争非常清楚,热兵器打得是补给,不象冷兵器,打到哪补给到哪,只要有人口的地方,总能找到吃食填饱肚子。
    可热兵器不一样,没有弹药,那就失去战斗力。
    加上军工坊的产出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火器。
    所以吴争非常难决。
    在经过一晚上的权衡之后,吴争选择了巩固扬州府,以池二憨部收复北面兴化、蒋义部收复西北槐楼镇、鲁之域部收复扬州府治江都。
    同时,吴争、宋安率部南下,由口岸镇登船沿江西进,增援应天府。
    吴争的决定是正确的,北伐军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此时在江北的军队,加起来不过二万多人,将战场扩大,兵力就会捉襟见肘。巩固一府,远比攻下数府,而面对清军疯狂反扑要强。
    只是此时吴争不知道,此时多尔衮在淮安府,平白错失了一个,以胜利者姿态与多尔衮会面的机会。
    ……。
    多尔衮宁愿不醒来。
    每一次的醒来,他都会听到“噩耗”。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力不从心。
    平心而论。
    多尔衮的这次布局是可以为之点赞的。
    最大的亮点在于多尔衮对人性的掌握。
    他故意安排岳乐将他的进攻目标“靖江”泄露给沈致远。
    由沈致远之口传递给吴争。
    如此吴争就必定会信。
    由此,应天府的兵力会东移,北伐军的布防也会集中到江阴。
    而等到东、西两路清军部署完之后,吴争会突然意识到不对劲,从而怀疑起沈致远的情报有误。
    此时,江浦方向清军布置重兵的消息,必定会使得义兴朝和吴争都发现上了当,猜想清军的主攻目标是应天府,这样,战前临时的调防,会使得明军混乱,从而降低明军战力。
    同时,在吴争彻底相信自己的判断之后,必定会率军西援,无论任何人,在区区靖江和京城中选择,都会选择保京城。
    可事实上,多尔衮的真正目标就是靖江和泰兴。
    只要北伐军主力西调,喀尔楚浑在泰州的五万人马和通州的一万人马,足以攻下泰兴、靖江,甚至江阴。
    这叫虚而实之,实而虚之。
    另外一面,清军对应天府进攻越打得激烈,就能让吴争越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样,等北伐军主力增援应天府,双方打成僵持时,就有了谈判时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三,让吴争对沈致远的忠诚产生怀疑,人心一旦产生了猜忌,幼小的缝隙就会变成鸿沟。这样更有利于将沈致远控制住,成为他手中的棋子,这是多尔衮搂草打兔子,顺手牵羊之举。
    多尔衮的计策,可谓一石三鸟、老谋深算哪。
    可惜,他的身子骨不争气。
    事实上,如果这场战争,让多尔衮亲自来指挥,或许局面不至于象眼下这样被动。
    再好的策略,没有好的执行者,好棋下成了臭篓子。
    当然,多尔衮的策略也有欠缺之处。
    他把握了沈致远、钱翘恭,甚至义兴朝大部分人的人性,可他忽略了吴争的人性。
    吴争是个下意识喜欢冒险一搏的人,连带着他身边的将领也变得如此。
    譬如池二憨、蒋义等。
    关键是,吴争脑子里被深深铭刻了游击战三个字。
    敌众我寡之际,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攻敌必救……等等这些,在这场战争中被完美地阐释。
    吴争也有错误,就象应天府的民乱。
    这就是吴争考虑欠妥之处,做为一个主帅,对于敌人的细作防备,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
    。
    --

章节目录

汉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汉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