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李元礼家,李公甫忍不住许仙道:“汉文,你第二首诗到底卖了多少钱?”
    他从许仙和李元礼的表情已经猜到他们之间进行了交易。
    许仙微笑地伸出三根手指。
    “三十两?”李公甫高兴地道。
    许仙微笑着摇摇头。
    “三两?”李公甫再次猜道,“有点少,不过也很不错了。”
    许仙再次摇头。
    “不会是三钱银子吧?”李公甫大感失望。
    许仙只好道:“是三百两。”
    “什么?三、三百两?!!!”李公甫已经瞪大到了极点,满脸震惊不敢相信,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他在衙门做捕头,长年累月跟亡命之徒拼死拼活,十年的总收入加起来才有这个数。
    尤其是许仙的诗居然能让秀才公花三百两买下来!!!
    “嘘,我们到家了再谈。”许仙连忙拉住李公甫,压着声音道。
    李公甫反应过来,脑袋跟捣蒜似的点头不已,脸上仍是充满激动之色。
    回到家门前,许仙突然停下脚步,对李公甫道:“姐夫,这笔钱可以让我姐知道,但千万不能告诉她来历。我们先编一个说法吧。”
    “不错,万万不能让你姐知道。她那大嘴巴根本就守不住秘密。”李公甫点头道。
    进了家,李公甫看见李许氏,直接叫道:“婆娘,我决定送汉文读书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深深懊恼当初自己为什么不早早送许仙读书。去一趟西湖随便做两首诗竟然就值是四百两白银,不是天上文曲星转世是什么?
    若当初早送许仙读书,哪怕没考上举人进士,只考了一个秀才功名,那杨知县都不敢因为一点小事随意下令打他大板。
    所以,他决定,一定要供许仙读书考功名!
    李许氏闻言,二话不说,立即抄起扫帚就要打许仙,吓得李公甫慌忙拦住。
    这个小舅子可是文曲星转世的,日后飞黄腾达全指望他呢,可不能打坏了。
    “你别拦我,你别拦我。”李许氏用力挣扎着李公甫的阻拦要去打许仙,同时骂许仙道,“许仙,你老大不小了,为什么还是不懂事?”
    许仙没有反驳,站着苦笑。
    李公甫终于将扫帚夺过来,大声叫道:“你错怪汉文了!不是你想的那样!”
    “不是我想的那样,还能有哪样?!”李许氏激动地叫道。
    李公甫转头,对许仙道:“汉文,把银两拿出来给你姐看。”
    许仙将三百两银票取出来,递过去。
    “这些是银票?”李许氏狐疑地接过银票看了看,下一刻失声惊叫起来,“三、三百两?!怎么这么多钱?!”
    接着,她把银票塞到李公甫手上,叫道:“相公,你看看这些银票是不是假的?”
    “是真的!”李公甫连看都没看,直接说道,然后转手还回给许仙,“我们家汉文有本事,挣到大钱了。”
    “汉文他要读书考功名,用的是他的钱。这三百两银子省点用,够他读书十年的开销了。”李公甫又道。
    李许氏有些反应不过来,道:“那、那庆余堂那边怎么办?王员外已经不止向我夸赞汉文了,说汉文聪慧好学,有灵根,将来必能成一代良医。汉文将来要是能成为一代良医,独立门户开一间有庆余堂一半大的药堂,我就可以安心向死去的爹娘交代了。”
    许仙听着,眼眶不禁潮湿,李许氏对他的关心爱护完全出自真心,不仅拉扯他长大,还为了他的前程未来操碎了心。
    姐大如母啊。
    “我拿汉文的诗去给李元礼看了,李元礼称赞不已,说汉文的诗能出县传到临安城。”李公甫道。
    李许氏闻言,大喜,道:“真的?”
    “当然是真的,不信你去问李元礼,人家秀才公说的话岂能假?”李公甫道。
    李许氏点点头,高兴地拉着许仙的手。
    李公甫接着道:“所以,我们家汉文是个读书种子,咱们不能耽误了。”
    “对对对!”李许氏连连点头道。
    她当然希望许仙更有出息。
    接下,她又问了那三百两银子的来历,李公甫直接说是许仙在路上无意中遇到一位犯了急病的贵人,许仙出手相救,那贵人赠送三百两白银作为感谢。
    李许氏将信将疑。
    ……
    ……
    第三天,李公甫穿上了他平时收藏在柜底、只有在喜庆或重要日子才穿的长袖锦衣,带着许仙去沐阳书院求学。
    沐阳书院不在城内,在城西郊外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那是钱塘县最好的书院。
    尤其是沐阳书院坐镇着一代名儒——张洞字景明,人称钱塘先生(注:声望极大的人,人们称呼他们时往往以他出身的地方或者他们重要长久的居住地方为代指)。
    所谓名儒,顾名思义就是著名、有名望的儒者。
    张景明进士出身,官宦二十载,官至抚巡(相当于现代的省|委|书|记),后辞官专心治学,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吾心即天心”学说,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张景明的学说虽与时下主流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格物理学相悖,但他在江南一带仍有很高的名望。
    经过一天两夜,李公甫大脑已经冷静下来,恢复理智,觉得许仙十七岁了才开始求学太迟了。据他所知,但凡考上功名的读书人,每一个都是从小就开始寒窗苦读的。
    “唉,《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不能使用,希望沐阳书院看在我这个捕头的薄面上接受汉文。”他心里暗道,“至于拜入钱塘先生门下就不妄想了。”
    原来,许仙与李元礼做交易时,有一条约定:为防万一,许仙在一年内不能大肆宣扬《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乘坐着租来的马车,一路从家到城西门,然后出城门,再行三里左右沐阳书院便到了。
    在沐阳书院大门前下了马车,李公甫整理一下全身衣服,然后向大门走去,许仙双手捧着丰厚的束脩跟上。
    李公甫郑重地提交拜帖给门卫,门卫一听李公甫是钱塘县捕头,立即转身进入书院通报。
    没等多久,门卫出来,对李公甫道:“李捕头,敝院副院长赵文远先生有请。”
    然后对李公甫和许仙躬身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沐阳书院的院长是张景明,不过张景明只专注于治学育人,很少理会书院杂事。
    李公甫对没获得张景明接见没有半点不悦,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就是知县杨大人亲自登门拜访,都未必获得张景明接见。
    他还知道,平时威风八面的杨大人逢年过节都要备上厚礼拜见张景明,而张景明爱理不理。
    “有劳。”李公甫说了一句,然后带着许仙随门卫进入书院。
    进入书院,朗朗读书声更明显了,书院内打扫干净,布置整齐,栽种有松柏花草,处处透出文雅不凡,许仙很是喜欢。
    在经过一个教室旁时,门卫停下脚步,满脸自豪崇敬地介绍道:“这间教室是张公平时教授学子的专用教室。看,张公正在讲课。”
    李公甫顿时肃然起敬,遥对着教室鞠躬行礼。
    许仙有样跟样地对那间教室拱手作揖一下,有些好奇地看了一眼那间教室。
    通过门窗,看见又一位身穿宽袍青衣的老者站在讲台上,那老者五六十岁,头发花白,体形消瘦,精神瞿烁。讲台下整齐坐着一群儒服学子,无不专心致志地听着老者的教导。
    “想必那老者便是张景明了。”许仙在心里暗道。
    轻手轻脚地经过那间教室后,再穿过一个院门,然后进入一个厅。
    门卫转身离开,一个青衣小厮端茶上来,然后又退下。
    不一会儿,以为四五十岁、身体有些发福的儒服中年人走进来。
    李公甫立即起身迎上去,拜道:“李公甫见过赵先生。”
    原来,李公甫身为捕头,人脉极广,沐阳书院的副院长赵文远他见过。
    许仙也跟着站起来行礼问好。
    赵文远没有摆架子,亲近地回了礼,然后请李公甫和许仙重新坐下。
    寒暄几句好,李公甫道明来意,赵文远转头打量许仙一下,然后问许仙道:“你可曾进学过?”
    “没有。”许仙如实答道,“但学生通识文字,能看医书。”
    赵文远摇了摇头,转回头对李公甫道:“李捕头,我很想帮你的忙,但令舅弟实在不能进入敝书院。不如让他先去其他私塾读几年,待学业稍稍有起色,然后再进敝书院也不迟。”
    “公甫愿意多付束脩。”李公甫连忙请求道。
    赵文远仍是摇头:“爱莫能助啊。”
    沐阳书院作为钱塘县最好的书院,不知多少学子渴望进去深造,连远在临安城的学子都慕名而来。而沐阳书院一直严控学子规模,所以门槛一直很高,不是多送束脩就可以的。
    身为钱塘县捕头的李公甫虽有两分薄面,但赵文远认为许仙条件太差。
    李公甫再三恳求,但赵文远仍是摇头,他只好作罢。
    拒绝李公甫后,赵文远有点过意不去,亲自送李公甫和许仙离开。
    再次经过张景明讲课的教室时,许仙心里一动,对赵文远道:“赵先生,学生能否旁听一次张公讲课?学生对张公甚是仰慕。”
    赵文远看了一眼李公甫,犹豫一下才说道:“可以。但只许安静地听,不许出言求张公。”
    后面的一句话说得很严厉。
    显然,他认为许仙要耍小聪明,直接求张景明,但他还是给面子李公甫。
    “学生谨记。谢谢张先生。”许仙作揖谢道。
    李公甫叹了一口气,对许仙道:“去吧,千万不能打扰张公讲课。”
    于是,许仙向教室走去,从hou men进入,然后站在教室后面听课。
    大约听了一炷香,许仙终于找到机会了。
    只听见张景明问学子们道:“学问之道当如何?”
    众学子纷纷举手回答,可惜张景明对这些回答不太满意。
    “站在后面的年轻人,你说一下。”张景明看着许仙道。
    原来,张景明早就注意到许仙了,所有学子都是坐着的,许仙一个人站在后面,他岂能没看见?更何况许仙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翩翩少年郎。
    众学子闻言,纷纷转头,这才注意到教室后面多了一个人。
    对张景明的问题,许仙早有da an,即便张景明不问,他也会抓住机会说出来。
    只见许仙从容而不失恭敬地向张景明鞠躬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不卑不亢地朗声答道:“学生认为,求学之道,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不可空谈妄谈。”
    在去沐阳书院前一天,他就已经了解过张景明这个人,他的学说是几乎完全别于时下主流的理学的心学流派。严格说,张景明是这个时空的心学流派创始人。
    对于心学,许仙其实是一知半解,但他脑海里有一座中国古代书籍图书馆。
    所以,他迅速翻阅关于心学的书籍,寻找契合张景明内心的da an。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是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阴阳的主要学术观点,许仙立即不气的套上去。
    (本章完)
    --

章节目录

我娘子是白素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梦回故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梦回故都并收藏我娘子是白素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