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是——”
罗兰·艾默里奇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台下,靠近话筒说:“美国电影《米尔克》演员,威廉·布兰德利!”
台下一片轰动,尖叫与掌声随即而起。
在罗兰·艾默里奇的宣布下,柏林电影宫,不,德国、整个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地方都沸腾了。
……
一束灯光打在了《米尔克》剧组坐在的区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先站起来,朝威廉伸出手,将他从座位上拉起来,给了他一个拥抱,又拍拍他的背:“恭喜你,威尔,你又创造了历史。”
四周的人也纷纷站起来,不停地鼓掌,与威廉握手,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个拥抱。
同时这块区域的画面也被直播在舞台的大屏幕上,引起了更多的尖叫和掌声。
这是今晚最热烈的掌声,声浪好似能把放映厅的屋顶掀翻。
没有人感到特别意外,他们都在为这份理所应当鼓掌。
并非是其他演员不够好,而是威廉·布兰德利实在是太强大了,《米尔克》的场刊评分已经说明了一切,像这样主打个人的传记片,没有一位强大的主演,是无法获得碾压级别高分的。电影节的场刊评分,就是对威廉·布兰德利最好的褒奖。
万众瞩目之下,威廉登上舞台,罗兰·艾默里奇的手里早已准备好了一座银熊,威廉接过,又与对方握手致谢,走向演讲台。
银熊奖杯并不大,单手就能握住,但是分量十足,还有些沉手,因为它是由铜水烧制,然后镀银的——金熊奖杯就是镀真金,单论奖杯价值,倒是比锡、铵合金制作,外贴24K金箔,再涂上一层发光漆的奥斯卡小金人更高些,当然,也更重些。
上台之前,威廉一直有种虚幻感,就是那种明知道自己即将(正在)创造历史,但由于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一直悬在半空中的不真实感。
现在,这份虚幻感消失了,化为沉甸甸的重量,那是银熊奖的重量。
“谢谢柏林电影节,谢谢评审团和诸位评委。”将银色小熊放在台上,威廉用德语说了感谢之后,换成英语致辞:“谢谢我的朋友乔纳森·贝茨,你是促使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大原因和理由,希望你身体健康。谢谢旧金山卡斯特罗大街的居民,你们在电影拍摄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与保护。谢谢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你用杰出的作品来引起社会共鸣,推动着自由与平等。谢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我戏中的对手、戏外的密友,和你在镜头前表演是美妙的享受。谢谢编剧达斯汀·布莱克、拉里·克莱默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这是一部勇敢的电影,你们也是一群勇敢的人。”
“《米尔克》是传记电影,但并不是独角戏,它描述了一个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群体,和他们对于平等权利的渴望。我们在电影拍摄时遭到了很多恶劣的针对,那些敌意与恐惧,会让人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但是并没有,我们只是忠实的刻画了一个人物,讲述了一段历史,就已经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些边缘群体,难以想象他们曾经、以及正在遭遇些什么。希望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对所谓的异类、社会边缘人士,都能多些独立的思考,多些平等与宽容,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感谢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的哈维·米尔克,你的思想和精神永不过时,它们会与世长存。”
威廉最后面向台下,将手中的银熊奖杯高高举起。
所有人只是起立、鼓掌,为又一位荣膺了奥斯卡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荣誉的上帝宠儿欢呼。
在又一波高分贝的声浪中,现场无数记者拼命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
这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闪耀的照片,无数媒体用它当做报道颁奖典礼的头版照片,最后定格为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永不退色的经典回忆。
……
这一晚不仅是威廉的大满贯之夜,同样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虽然错失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被《希望与反抗》的导演马克·罗斯曼获得——但是《米尔克》却意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随后威廉又一次登台,与斯皮尔伯格,还有剧组其他人一起领取了金狮奖杯,并且留下了合影。
算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众所周知的奥斯卡的那些小金人,尽管不是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或导演,但斯皮尔伯格也算是集齐了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
而这也给了斯皮尔伯格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在一年后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等得起。
另一方面,《米尔克》堪称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不过荣耀都是相互的,柏林电影节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知名度与关注度最高的一届电影节,连海外的收视率都创下了纪录。
这一点,在之后的评审团会见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的亲口承认:“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米尔克》都不为过,绝对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亮眼的作品,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其实关于金熊奖的决定,我们有过犹豫,今年电影节的主题是“非洲”,我们理应关注更多非洲电影,南非影片《卡雅利沙的卡门》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不过《米尔克》同样有着庞大的愿景,电影里关于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思考太吸引人了,所以最后多数评委还是忠于了自己的主观选择,《米尔克》拿走金熊,《孔雀》获得评委会大奖,《卡雅利沙的卡门》则得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个结果很完美。”
--
罗兰·艾默里奇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台下,靠近话筒说:“美国电影《米尔克》演员,威廉·布兰德利!”
台下一片轰动,尖叫与掌声随即而起。
在罗兰·艾默里奇的宣布下,柏林电影宫,不,德国、整个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地方都沸腾了。
……
一束灯光打在了《米尔克》剧组坐在的区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先站起来,朝威廉伸出手,将他从座位上拉起来,给了他一个拥抱,又拍拍他的背:“恭喜你,威尔,你又创造了历史。”
四周的人也纷纷站起来,不停地鼓掌,与威廉握手,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个拥抱。
同时这块区域的画面也被直播在舞台的大屏幕上,引起了更多的尖叫和掌声。
这是今晚最热烈的掌声,声浪好似能把放映厅的屋顶掀翻。
没有人感到特别意外,他们都在为这份理所应当鼓掌。
并非是其他演员不够好,而是威廉·布兰德利实在是太强大了,《米尔克》的场刊评分已经说明了一切,像这样主打个人的传记片,没有一位强大的主演,是无法获得碾压级别高分的。电影节的场刊评分,就是对威廉·布兰德利最好的褒奖。
万众瞩目之下,威廉登上舞台,罗兰·艾默里奇的手里早已准备好了一座银熊,威廉接过,又与对方握手致谢,走向演讲台。
银熊奖杯并不大,单手就能握住,但是分量十足,还有些沉手,因为它是由铜水烧制,然后镀银的——金熊奖杯就是镀真金,单论奖杯价值,倒是比锡、铵合金制作,外贴24K金箔,再涂上一层发光漆的奥斯卡小金人更高些,当然,也更重些。
上台之前,威廉一直有种虚幻感,就是那种明知道自己即将(正在)创造历史,但由于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一直悬在半空中的不真实感。
现在,这份虚幻感消失了,化为沉甸甸的重量,那是银熊奖的重量。
“谢谢柏林电影节,谢谢评审团和诸位评委。”将银色小熊放在台上,威廉用德语说了感谢之后,换成英语致辞:“谢谢我的朋友乔纳森·贝茨,你是促使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大原因和理由,希望你身体健康。谢谢旧金山卡斯特罗大街的居民,你们在电影拍摄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与保护。谢谢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你用杰出的作品来引起社会共鸣,推动着自由与平等。谢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我戏中的对手、戏外的密友,和你在镜头前表演是美妙的享受。谢谢编剧达斯汀·布莱克、拉里·克莱默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这是一部勇敢的电影,你们也是一群勇敢的人。”
“《米尔克》是传记电影,但并不是独角戏,它描述了一个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群体,和他们对于平等权利的渴望。我们在电影拍摄时遭到了很多恶劣的针对,那些敌意与恐惧,会让人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但是并没有,我们只是忠实的刻画了一个人物,讲述了一段历史,就已经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些边缘群体,难以想象他们曾经、以及正在遭遇些什么。希望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对所谓的异类、社会边缘人士,都能多些独立的思考,多些平等与宽容,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感谢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的哈维·米尔克,你的思想和精神永不过时,它们会与世长存。”
威廉最后面向台下,将手中的银熊奖杯高高举起。
所有人只是起立、鼓掌,为又一位荣膺了奥斯卡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荣誉的上帝宠儿欢呼。
在又一波高分贝的声浪中,现场无数记者拼命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
这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闪耀的照片,无数媒体用它当做报道颁奖典礼的头版照片,最后定格为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永不退色的经典回忆。
……
这一晚不仅是威廉的大满贯之夜,同样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虽然错失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被《希望与反抗》的导演马克·罗斯曼获得——但是《米尔克》却意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随后威廉又一次登台,与斯皮尔伯格,还有剧组其他人一起领取了金狮奖杯,并且留下了合影。
算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众所周知的奥斯卡的那些小金人,尽管不是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或导演,但斯皮尔伯格也算是集齐了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
而这也给了斯皮尔伯格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在一年后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等得起。
另一方面,《米尔克》堪称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不过荣耀都是相互的,柏林电影节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知名度与关注度最高的一届电影节,连海外的收视率都创下了纪录。
这一点,在之后的评审团会见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的亲口承认:“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米尔克》都不为过,绝对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亮眼的作品,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其实关于金熊奖的决定,我们有过犹豫,今年电影节的主题是“非洲”,我们理应关注更多非洲电影,南非影片《卡雅利沙的卡门》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不过《米尔克》同样有着庞大的愿景,电影里关于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思考太吸引人了,所以最后多数评委还是忠于了自己的主观选择,《米尔克》拿走金熊,《孔雀》获得评委会大奖,《卡雅利沙的卡门》则得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个结果很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