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了饭吃了酒,秀才当场写了名帖,青川则留下一匣子的文玩和笔墨纸砚若干。这种属于文人往来的东西,不沾铜臭,他比较容易接受。
其后青川又拜访了数人,不是瞧不上青川匠人的身份不屑与他交往的,就是已经名额给出去的。一直到一个多月后,他才再次拿到一张名额,却是赤果果的金钱交易,对方特别现实,就是拿钱换。
青川用十两银子买下了。
拿到入场券之后就是乡试了,青川虽然人在省城,但户籍还在老家,所以要回去考。他就在县里的客栈居住,谁也没有惊动,混进一堆考生里。他长得不是顶顶出色,年纪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又不爱和人来往,因此也没人注意到他。
他顺利过了初试,第八位,不上不下,和大儒原先预测得差不多。过了初试就是童生,童生不是什么正经功名,只是拥有了考秀才的资格,所以也不会大张旗鼓的跑到户籍所在地报信说今年谁谁考了童生了。
考上秀才就正式得多,头名还有贡米可以拿。
青川抓紧时间复习,把老师列出的容易考察的重点题目做了做。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效果,青川险险抓住了尾巴,以倒数第三的成绩考上了秀才。
对小地方的人来说,甭管是第几个,能考上就很不容易,所以有专门跑腿的就第一时间跑到青川户籍所在地,也就是村里去报信,一路从村口跑到姜大哥家里,说你们家那谁谁,考上秀才了,还让县老爷留下一起吃了顿饭。
姜大哥哈哈哈,骗子!
找谁骗不好?找他们家。他们家里有读书人吗?小弟人在省城摆泥人摊子呢?还能分出一个来县里考试?
从姜老太太到下头的小侄子,谁都不信,报信的本想拿点赏,谁知道遇上这样的奇葩,他还就铁了心,非要这群傻子相信不可。所以骗……啊呸,所以报信人捶着胸口发誓说真的,非要姜大哥走一趟。
乡里去一趟县里也不远,费半天功夫,姜大哥犹犹豫豫,农民的事情多,半天也是时间,有这闲工夫去县里,还不如磨一磨自己的农具。
这会儿,官方来报信的终于下来了,县里出一个秀才都是政绩,所以这个考上秀才其实还是颇受重视,会有专门人员下来报信,就跟现代考上大学一样,村里还要做个登记什么的。
官方都来人了,姜家人不信也得信了。村里人也信了,都围聚到老宅子里,问他们是什么情况,不是说在省城摆泥人摊子吗?怎么不声不响的考了一个秀才回来?秀才在省城不值什么,在乡下还是很了不起的,怎么说也是有正经功名的读书人,见官不跪的。
姜家人自己还纳闷呢,当然是一问三不知。
“怎么回事啊这是?”老太太晕晕乎乎的,家里最有钱的时候都没那么风光过呢。
“老婶儿,四儿没回来?”一个族里的亲戚问。
“没呢。”
正说着话,小侄子大呼小叫跑进来,“奶奶,小叔回来啦。”
第9章
青川来了,穿着青布衫,头发整整齐齐扎起来,特别像读书人。老太太见了他特别激动,上前一个箭步一巴掌拍下来,“这么大的事儿,你连个招呼都不打。”
本来被洗了脑觉得小叔最能耐的小侄子缩了缩脖子,躲到他娘后头,小声嘀咕,“小叔都秀才了,奶奶说揍就揍,还是亲娘最厉害啊。”
边上的人就赶紧上来拦着老太太,“老太太,是好事,好事呀,孩子出息了你怎么还恼呢?”
其实老太太就是随便拍拍,一点不疼,青川被拍了几下,装模作样躲了躲,脸上笑眯眯的,“这不是没什么把握么,怕大家伙儿笑话。谁知道运气好考上了,不过是倒数的,和那正经上了学的不能比。”
村里人就恭维他,“不能不能,你就是聪明,否则那上了学还没考上呢,你怎么就能考上呢?”
这话听着不像,青川笑道,“虽然就上过两年学,但这些年也没放下呢。刚好这两年赚了点钱,也有时间读书了,省城的老师懂得也多,就经常去问问。那老师看我刻苦,也愿意教我,还鼓励我去考一考,我这不就壮着胆子试了试么?谁知道运气好,擦着边儿过了。”
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忽悠能力安抚了兴奋过度的姜家人之后,青川在村子小住了十几日就回了省城。
他还是喜欢一个人的生活,其他任何人,哪怕原主的家人,他也不想来往太多。
凭借新鲜出炉的秀才身份,青川进了省城一间举人开的书院。他这种半路进来的插班生,又没有年龄、天赋、家境上的优势,在书院新鲜了两天就被人遗忘在脑袋后面。
书院里大部分都是童生,吃住都在书院,少部分和青川一样的秀才,属于走读。青川比他们来的时间更少,因为他还要半工半读的养活自己,这也是院长对他不看好的原因,本来天赋也不是顶尖,还要花费一半时间在读书之外的琐碎事上。
青川不管别人怎么想,他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走。还开始练习金疯子赠送的卷轴,系统每日看他打太极一样慢吞吞的手脚,都要嘲笑这是老年人养身拳。
如此这般,五年之后,青川二十三的时候,他再一次擦着尾巴险险过线,成了一个举人,也是他们学院五个秀才里头唯一一个考上的,院长都惊呆了。每天头悬梁锥刺股的没考上,怎么一个没事儿就捏泥人开铺子的还考上了呢?
--
其后青川又拜访了数人,不是瞧不上青川匠人的身份不屑与他交往的,就是已经名额给出去的。一直到一个多月后,他才再次拿到一张名额,却是赤果果的金钱交易,对方特别现实,就是拿钱换。
青川用十两银子买下了。
拿到入场券之后就是乡试了,青川虽然人在省城,但户籍还在老家,所以要回去考。他就在县里的客栈居住,谁也没有惊动,混进一堆考生里。他长得不是顶顶出色,年纪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又不爱和人来往,因此也没人注意到他。
他顺利过了初试,第八位,不上不下,和大儒原先预测得差不多。过了初试就是童生,童生不是什么正经功名,只是拥有了考秀才的资格,所以也不会大张旗鼓的跑到户籍所在地报信说今年谁谁考了童生了。
考上秀才就正式得多,头名还有贡米可以拿。
青川抓紧时间复习,把老师列出的容易考察的重点题目做了做。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效果,青川险险抓住了尾巴,以倒数第三的成绩考上了秀才。
对小地方的人来说,甭管是第几个,能考上就很不容易,所以有专门跑腿的就第一时间跑到青川户籍所在地,也就是村里去报信,一路从村口跑到姜大哥家里,说你们家那谁谁,考上秀才了,还让县老爷留下一起吃了顿饭。
姜大哥哈哈哈,骗子!
找谁骗不好?找他们家。他们家里有读书人吗?小弟人在省城摆泥人摊子呢?还能分出一个来县里考试?
从姜老太太到下头的小侄子,谁都不信,报信的本想拿点赏,谁知道遇上这样的奇葩,他还就铁了心,非要这群傻子相信不可。所以骗……啊呸,所以报信人捶着胸口发誓说真的,非要姜大哥走一趟。
乡里去一趟县里也不远,费半天功夫,姜大哥犹犹豫豫,农民的事情多,半天也是时间,有这闲工夫去县里,还不如磨一磨自己的农具。
这会儿,官方来报信的终于下来了,县里出一个秀才都是政绩,所以这个考上秀才其实还是颇受重视,会有专门人员下来报信,就跟现代考上大学一样,村里还要做个登记什么的。
官方都来人了,姜家人不信也得信了。村里人也信了,都围聚到老宅子里,问他们是什么情况,不是说在省城摆泥人摊子吗?怎么不声不响的考了一个秀才回来?秀才在省城不值什么,在乡下还是很了不起的,怎么说也是有正经功名的读书人,见官不跪的。
姜家人自己还纳闷呢,当然是一问三不知。
“怎么回事啊这是?”老太太晕晕乎乎的,家里最有钱的时候都没那么风光过呢。
“老婶儿,四儿没回来?”一个族里的亲戚问。
“没呢。”
正说着话,小侄子大呼小叫跑进来,“奶奶,小叔回来啦。”
第9章
青川来了,穿着青布衫,头发整整齐齐扎起来,特别像读书人。老太太见了他特别激动,上前一个箭步一巴掌拍下来,“这么大的事儿,你连个招呼都不打。”
本来被洗了脑觉得小叔最能耐的小侄子缩了缩脖子,躲到他娘后头,小声嘀咕,“小叔都秀才了,奶奶说揍就揍,还是亲娘最厉害啊。”
边上的人就赶紧上来拦着老太太,“老太太,是好事,好事呀,孩子出息了你怎么还恼呢?”
其实老太太就是随便拍拍,一点不疼,青川被拍了几下,装模作样躲了躲,脸上笑眯眯的,“这不是没什么把握么,怕大家伙儿笑话。谁知道运气好考上了,不过是倒数的,和那正经上了学的不能比。”
村里人就恭维他,“不能不能,你就是聪明,否则那上了学还没考上呢,你怎么就能考上呢?”
这话听着不像,青川笑道,“虽然就上过两年学,但这些年也没放下呢。刚好这两年赚了点钱,也有时间读书了,省城的老师懂得也多,就经常去问问。那老师看我刻苦,也愿意教我,还鼓励我去考一考,我这不就壮着胆子试了试么?谁知道运气好,擦着边儿过了。”
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忽悠能力安抚了兴奋过度的姜家人之后,青川在村子小住了十几日就回了省城。
他还是喜欢一个人的生活,其他任何人,哪怕原主的家人,他也不想来往太多。
凭借新鲜出炉的秀才身份,青川进了省城一间举人开的书院。他这种半路进来的插班生,又没有年龄、天赋、家境上的优势,在书院新鲜了两天就被人遗忘在脑袋后面。
书院里大部分都是童生,吃住都在书院,少部分和青川一样的秀才,属于走读。青川比他们来的时间更少,因为他还要半工半读的养活自己,这也是院长对他不看好的原因,本来天赋也不是顶尖,还要花费一半时间在读书之外的琐碎事上。
青川不管别人怎么想,他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走。还开始练习金疯子赠送的卷轴,系统每日看他打太极一样慢吞吞的手脚,都要嘲笑这是老年人养身拳。
如此这般,五年之后,青川二十三的时候,他再一次擦着尾巴险险过线,成了一个举人,也是他们学院五个秀才里头唯一一个考上的,院长都惊呆了。每天头悬梁锥刺股的没考上,怎么一个没事儿就捏泥人开铺子的还考上了呢?
--